学佛笔记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卄二 七宝浴池
2025-05-13 06:28

(卄二) 七宝浴池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⑤,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⑥。

(这是介绍极乐世界七宝池的数量和大小)

又在无量寿佛讲堂和精舍的内外左右,具有无数的浴池,大小不一。小的10由旬,或20、30由旬,大的百千由旬。池的长宽、深浅、形式,各不相同,然而不论其大小形式,肯定称合每一个人的心意。

八功德水⑦,湛然盈满⑧,清净香洁⑨,味如甘露⑩。

(这是介绍池水的性相)

在无数的七宝池中,还盛满了八种不可思议妙用的水,其水无比的清湛、洁净和芳香,味如天上之甘露。

附记1:根据唐译之《阿弥陀经》中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之除饥渴,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长乐受用。”这里抄录一则古德有关八功德水的问答,以飨读者。问:水悉有之,何彼土独以功德称?答:此土之水,过扰则昏,逢溷则浊;不常澄净,故日晒则煖,火煮则热;不常清冷,故大雨则汎,暴流则凶;不常安和,故混乱则变,酷旱则枯;不常润泽,故近海则咸,积久则臭;不常甘美,故遇壅则滞,逢寒则冻;不常轻软,故食多则胀,非唯不能除饥渴,浸入则病,非唯不能养善根。而彼土德水,则纵经亿劫而丝毫不变其胜妙,故称之为功德。

附记2:八功德水也是表法的,一般是说表修“八正道”成就。有位高僧大德说得好,他说八功德水是表无漏的自性,何以故?自性无染,即是澄净;自性无烦恼,即清冷;自性无恶,即甘美;自性无我,即轻软;自性无尽,即润泽;自性不动,即安和;自性具足一切,故能除饥渴;自性能生万法,故能长养诸根。其水功用是表清净心的妙用,因水清才能见青天,心清才能见性天(自性)。

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11)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12)池者,底紫金(13)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这是介绍宝池之体相)

这些无量无数的水池,其四边是一宝,池底的沙又是另一宝,例如有的池四边是黄金,池底的沙是白银,这是二宝合成一池。(中略)或有三种宝,乃至七宝互相共同合成的也不可计数。

附记: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真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极乐世界的宝池,池底纯以七宝铺地,那是表佛性真如彻底不变。

◎注释

①讲堂 讲经说法的厅堂。

②精舍 精修佛法的人所住的地方。

③宫殿楼观 “宫”是高大的房屋,“殿”是大厅,“楼”是楼台,“观”是台榭。

④交络 交互网络。

⑤浴池 沐浴之水池。

⑥纵广深浅,皆各一等 “纵”是竖直,这里指长度,“广”是宽广,这是说宝池的长、广、深、浅,都能称合各人的心意。

⑦八功德水 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

⑧湛然盈满 “湛然”指水很清澄,“盈满”是充满。

⑨清净香洁 “清净”指八功德水很清冷、轻软,“香洁”指水很甘美、安和。

⑩甘露 梵语阿密里多(Amrta),华译甘露,又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

(11)水精 水晶宝。又名玻璃,但不是我们所见的玻璃。

(12)白玉 白色的玉。

(13)紫金 紫磨真金,是黄金中最精纯的金。

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①,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②、钵昙摩华③、拘牟头华④、分陀利华⑤,杂色光茂⑥,弥覆⑦水上。

(这是介绍宝池之庄严相)

宝池岸边有无数的栴檀树,它的华和叶子四面垂布,香气则普熏整个极乐世界。池中有最珍贵的四色莲花,即青色的优钵罗华、红色的钵昙摩华、黄色的拘牟头华,和白色的分陀利华。而且青色的莲花发青光,红色的发红光,黄色的发黄光,白色的发白光,四色交杂即成无量光色,灿烂明亮,弥满遍覆在水面上。

附记1:极乐世界的莲花,七宝所成,极其莹洁,故能放光。其实,岂止莲花有光,在极乐世界,下从地起,上至虚空,一切万物,皆放光明,不但人有光,七宝、宫殿、楼阁、色树、宝池等等,也都有光,故极乐世界,不须日月,自然光明,是一个光明的世界。这正是本愿中第27“庄严无尽愿”之所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由此可见,弥陀愿力,实在不可思议!

附记2:莲花在此土,是佛教的标志。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佛教以之作为标志,意即希冀一切世人,虽活在欲界之中,但不可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染,应效法莲花,在泥沼中,吐露芬芳。在极乐世界,它是一切众生往生之莲胎。谁在此土信佛念佛,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即长出莲花一朵,上标其名,到往生时,即在此莲花中化生。惟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永恒的,只有莲花变化无常,如人努力念佛,这朵属于你的莲花就越长越大,如你改信其他法门,或停止完全不念,则此花就会随之而枯萎凋谢,可见它没有一定的形状,变化而有,唯心所现。

◎注释

①华叶垂布 树的花和叶子四面垂布。

②优钵罗华 青色的莲花。

③钵昙摩华 红色的莲花。

④拘牟头华 黄色的莲花。

⑤分陀利华 白色的莲花。

⑥杂色光茂 这里是说四色交杂,即成无量光色。

⑦弥覆 弥满遍覆。

End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2)(《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