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卄四 受用具足
2025-05-12 13:42

(卄四) 受用具足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

(这是略叹极乐众生三业殊胜)

阿难!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人人都具足了如上所说的无比清净的色身、一切微妙的音声,和种种的神通、功德。

附记:“清净色身”是说极乐众生的身业非常殊胜,莲花中化生,其身乃清虚之身(不需要饮食资养,近似虚无,身轻无处不到,毫无障碍)、无极之体(体质稀有,容色微妙,等同一相,寿命无量),这是本愿中,第3“悉皆金色愿”、第13“寿命无量愿”、第21“三十二相愿”和第26“那罗延身愿”之功德所成就的。“诸妙音声”是说其口业很殊胜,具足各种的妙音,智辨无碍,能演说一切智。这是本愿第25“说一切智愿”、第29“得辩才智愿”及第30“智辩无穷愿”所成就的。“神通功德”是说其意业很殊胜,极乐众生个个具足六种神通,可以在一念之间徧供诸佛、智慧明了、神通自在,这些都是由本愿中第5至第10愿,即宿命智通愿、天眼智通愿、天耳智通愿、他心智通愿、神境智通愿、速得漏尽愿,和第23“供养诸佛愿”、第24“供具如意愿”等诸愿功德所成就的。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①,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②、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这是说衣食自然)

极乐众生所居住的宫殿,和衣服、饮食、华香,以及用来作庄严的器物,都好像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享受一样,随心所欲,自然而有。若想食饭时,七宝所成的钵器餐具自然出现在眼前,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摩尼珠、真珠等等餐具,都会随念而至。各种各样美味的饮食,应有尽有。初往生的众生,虽然还有饮食的习惯,实际上极乐众生都不须要饮食了,他们只要见其色闻其香,在意念上已算是吃过了。由于以意念为食,故无便溺,身心柔软,对饮食不会起贪着。以意为食之后,所用的餐具饮食,自然化去,到了想吃的时候,自然又会再现出来。

附记:经文说极乐众生“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这是就娑婆众生的知见而说的,因为许多人都知道,讲到五欲享受,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可算第一了,其处衣食住及一切庄严之具,都是自然化现而有,故曰“自然之物”。然其自然之物,皆粗劣、有漏、有量,乃由修十善而有的,那能跟极乐世界胜妙、无漏、无尽,是由修净业而有的自然之物相比。修净业而有的六尘,是称性而有的,是称性之享受,是法性法尔如是。欲界六天的六尘,是自他俱害的有漏之福;极乐世界的六尘,是自他两利的无漏之福。聪明的人,应追求享受无漏之福,切莫贪图有漏之福。前者永享妙乐,后者福尽堕落。

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③泥洹④之道。

(这是说极乐世界具足常乐我净)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具足了大涅槃境界中之清净、安隐、微妙和快乐,它相当于无为的泥洹(就是大涅槃)之道。

附记1:经文所说的“清净”,指的就是大涅槃的“净德”,“安隐”就是“常德”,“微妙”就是“我德”,“快乐”就是“乐德”。大涅槃境界因具足了常、乐、我、净之四德,所以又被誉为“四德之乐邦”。所谓“常”,证得涅槃的人,常恒永在,没有生灭;所谓“乐”,证得涅槃的人,永远寂灭、安乐、受用,毫无烦恼;所谓“我”,证得涅槃的人,得八大自在之我,毫无束缚;所谓“净”,证得涅槃的人,解脱一切之垢染,无比清净。读了这段经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凡是成功往生的人,个个都证得“无为泥洹之道”,也就是证得“大涅槃”。

附记2:许多人愚痴颠倒,把无比崇高的涅槃和往生,当作“死”的代名词,简直指鹿为马,大错而特错。“死”是一切动物(包括人类)这一期的生命已死亡,但是死亡的只是四大假合之肉体而已,其阿赖耶识(俗称灵魂)又去投胎,再次形成另一个痛苦的生命。因此,死并不是痛苦的终结,而是另一个痛苦的开始。“涅槃”则是一个有修有道的人,了脱凡夫的生死痛苦,进入圣人的永生境界,所以与死有天壤之别。又“往生”是“往”极乐世界去莲花中化“生”,在莲花中化生,即与涅槃相等,永了生死,永享妙乐,所以与死也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也因此,拿佛教所说的涅槃和往生来跟死混为一谈,相提并论,那是表示自己的无知和可笑!

附记3:以上两段经文所说的衣食自然和清净安隐、微妙快乐,那是本愿中第24“供具如意愿”、第27“无尽庄严愿”、第38“衣服随意愿”和第39“受乐无染愿”等功德所成就的。

◎注释

①钵器 餐具。

②明月 即明月摩尼珠。

③无为 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无为法”。

④泥洹 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

End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 圆 瑛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此乃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

黄念祖: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

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