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传喜法师:佛教能涵盖科学——张家港开示
2025-06-15 08:53

佛教能涵盖科学

——张家港开示

12.05.10

他们道家很多都是模仿佛教的。你有经藏。我也弄个道藏。甚至你有什么,我也赶快补一个。他们的体系其实也不是很的系统,严格按照一个宗教,他要有他自己完整的体系的。这些他们都是缺的。但是当时能够完美的代表本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道家。他有理论也讲修行,甚至道家可以修行成仙对不对?儒家里面只说人天相应,人天合一。但你看哪一个大儒修到人天合一了?是不是?因为他们就是回过头来投身到人间的,造福社会的。他等于是维护一个社会秩序的。所以他很少有出世的心,没有出世的心是修不成神仙的,对不对?所以当时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最杰出的,有理论、有实践的也就是道教。

当时这个道家中人选出最精英的,来跟这两位阿罗汉来比,结果理论上的辩论没几句话就败下来了。第二天就是开始要比修行,比修行他们历史上都有记载,道家搭的台,搭得很高,做这个法台嘛。登上那个法台,然后要向天祈祷。比试以我们中国为主嘛,他们先来,结果人爬到法台一半,法台就倒了。那还举行什么,法台倒了,什么也举行不了,那叫惨败。后来佛教的这两位阿罗汉,他们法台什么也没有。首先是把舍利子请出来,舍利子自己会腾在空中,放大光明。佛的舍利。然后除了佛舍利腾空之外,两位阿罗汉也腾空,腾在虚空,在天上,在空中走路啊,躺着睡觉呀。然后从空中下来,在地上钻来钻去,像钻在水里一样,在地上像空中一样,在空中像踩在地面上一样。

这大家都看到了,这还比什么东西嘛,差太多了。一个连台子都爬不上去。别人不用台子自己上天入地,自由自在。最后一个,烧经典,谁说谁的经典是真理,拿来烧。火是最公平的。然后那个道士们哭天呛地的哭啊,祖宗啊你们保佑啊,千万保佑啊,祈祷完了之后。书往火里丢,呼一把火烧掉了。佛经往火里丢,火卟灭掉了。你看,所以这个焚经台一直到唐朝都保存的,从东汉一直保存到唐朝。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都亲自去拜过这个焚经台,然后在这边还写下诗来,本来李氏天下他以老子为自己祖宗的。但是后来主要还是崇尚佛教。扶风法门寺就是证明,这是皇家寺院。反过来说皇家遗留下来的道教这个没有了,很少的。但是他在建国之初,他称他们是老子之后代。但是他最后信仰的、崇信的还是佛教。也正是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带来了唐朝的盛世。中国自古以来,从佛教进入中国以来,所有的盛世都跟佛教文化有关。所有的人间劫难,都是跟不信仰这种先进的文化,背道而驰有关。我们最近的就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佛教在历史上被摧毁最严重的,但是也是人类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对不对?

现在佛教恢复了,虽然还不是主流,但是大家毕竟心中有佛了,社会又开始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其实还是后面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恢复了就是宪法赋于的宗教的自由。78年底开全会,我们师父79年春天就返回了普陀山,开始重修普陀山。你想那个时候有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的。那个时候。那个佛教的恢复其实是非常那个的,渐渐的你看,佛教慢慢慢慢铺张开来。这个等于一个人类,还是有他的看不见的一个文化的一个力量。当这个文化重建的时候,这个气息就不一样了。大家的这个良知也开始恢复了。各方面就是。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佛教兴盛的这些呢,当然也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果,物质发达了,寺庙过去老和尚要几辈子才能建起一个庙,现在几年就建起一座庙了,对不对?但是光光是一个钢筋混凝土的话,还不能代表,不能完整的代表他是寺庙。寺庙更重要的,还要有它的软件部分。硬件只是它的表面。它的真正的灵魂是它的佛教内涵。所以我们现在就是佛教自身的话,从文革那样一个劫难,现在硬件、软件恢复。

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比较着重的还是在佛教,大家对佛教的这个认知上。让大家重新认知佛教。就是自我感受,我原来对佛教是有偏见的,以前是有误解的。恢复大家对佛教真实的认知,这个很重要。我特别讲到这个话题,以前对佛教是歪曲过的,甚至在一段时间把佛教魔鬼化。让大家对佛教敬而远之,甚至是那个是迷信,那不敢碰的。这个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我们要去做工作的。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从东汉以来都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国除了有三教九流,这里边的三教,三教又以儒释道,释是居中的,所以两个都是辅佐他的。也就是说过去的政治,包括政治体系,为什么皇帝他代表天子?他代表道,就是说他代表道德的一种象征。他也是所谓的人证,也就是说让百姓能够体解。我们每天做晚功课都念的嘛:皈依,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要体解大道。因为这个人人本具佛性嘛,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人人都可以自我觉悟,可以修成正果。这是佛教的一个普世的概念,人人都有佛性。人或许因为福报不同,而社会地位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有佛性,这方面是平等的。

佛性把社会大同化,所以我有时候讲的,你要追求大同的世界,必须要有大同的文化,大同的价值观念。你再有钱的人,看到再穷的一个人,你看到他,你当有佛教信仰的时候,我虽然比你有福报,但是我们的佛性是一样的。甚至我们是人,我们看到狗的时候,我们觉得虽然你是那张皮,我是这张皮。但是我们的佛性是一样的。你都不敢去欺负那条狗,是不是?这个时候你就真正的会带来世界和平。不会、也不敢去欺负谁,因为大家是一样的。

所以佛教一个普世的价值观,是整个现在,你比如说世界变成地球村了,需要有一种大同的文化来。所以现在世界上很多人,包括自然科学家也在考虑这社会科学的问题,要找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找下来,包括爱因斯坦,他也首推佛教,祂自身具有科学性,祂具有可重复性。谁念阿弥陀佛谁就往生,对不对?这是不是科学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这要从科学角度来理解话,这就具有可实践性,谁实践谁得到。对不对?所谓的科学就是可重复性。谁实践它了谁可以得到。我们佛教也是这样,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只要有修,你就会有得。

当我们人类很多古老文明,都变成展览馆里陈列品的时候,甚至变成旅游圣地的时候。那些木乃伊陈列在那些博物馆里,让大家看的时候。我们佛教里面还是一尊一尊金刚肉身菩萨出来,这个凡胎肉体为什么会修成金刚肉身?因为他的思想、他的理论他是不灭的。我们说真理是永恒的。那为什么肉身也能修出个永恒的身体来?因为他思想是永恒的。你如果是永远的理论,你是真理的话,你的肉身也会转变的。

现在科学也可以解释的,因为心会影响物的。现在最先进的物理学理论已经证明这个,就是最小的这个粒子,在测最小的粒子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的脑电波是影响它运动规律的。所以每次测都不一样,因为每次观查者的脑电波不一样。这叫不可测定律。这个时候才发现,物和心谁是主导?从哲学的角度上讲,到底是唯物是第一论,还是唯心第一论?那现在科学界已经证明出来了,对不对?心是第一的。

那个日本江本胜教授,做了二十几年的水知道,为什么?就是要告诉在大家,心、文化是影响物质的。就是要证明这一个。你要创造世界,必须要改造你自己。你要想获得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你必须要让你自己的生命变成一个良好的。

我们佛教这个叫正报,那个是依报。要有个正报、依报才行。但是佛教里不讲物质第一性,心第一性,这个不是佛教。所以为什么说宗教是哲学之母,哲学是科学之母。宗教不讲唯物第一性,还是唯心第一性。所以佛教里面不讲唯心还是讲唯物。佛教讲心物是一源的,这个是宗教的。所以他们来批判,佛教是唯心的时候,佛教也不承认。说我唯心,我哪里唯心了?对不对?我们实事求是的,怎么唯心对不对?按照这个修行就能成功,怎么唯心了?这是事实证明的嘛。

历史两千多年的历史,也证明了佛教不是唯心的。当下也证明了,一代一代的修行人,也证明了佛教不是唯心的。不是乌托邦的想象出来的。祂这理论是可具有实践性的。是能够有这个因,就能产生果的。这个不是唯心的。所以唯心的说佛教是什么的,佛教也不承认。

所以在有一批佛学家,像现在很多的大学教授呀,他们的体系就属于唯识,我们南京以前有一个杨仁山老居士,他到日本留学的时候,把日本的唯识学的一些经典,中国藏经里遗失的经典,再从日本取回来,取回来之后在南京成立了一个杨仁山金陵刻经处,同时也组织大家学习经典。这时候有一批知识分子,那一批知识分子深悟地学习了佛教,特别是唯识这一方面的。当时大学在中国刚刚成立。中国现在式成立大学的,不是古代的大学,现代大学的历史是很短的。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在那些大学里,教学的时候就传播了一下这些理论。

当时就是有一些佛教学者他就讲到,佛教非宗教,他这指得什么意思?因为当时就讲科学科学嘛,然后排斥宗教。讲科学是宗教的坟墓嘛,科学来给宗教挖个坟墓来了,然后把宗教都给埋了,对不对?但是这个时候,有的人就应时的说,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为什么不是宗教?因为佛教很科学。不是他们想象当中的,所谓的他们要埋掉的这个宗教。

包括现在的科学之父爱因斯坦,研究了佛教之后也是这样结论。以后在世界人类的宗教里面,只有佛教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的逐步发展能够证明佛教是正确的。这个爱因斯坦很厉害的,这个结论。所以这个我们的佛教确实大家研究了之后也发现,他是符合科学属性的。

但是从所谓的科学角度,我们现在人类的已知科学角度来说,它仅是佛教里面的一份子,我们反过来,不能说科学涵盖了佛教,涵盖不了的。反而是佛教涵盖了科学。它只是菩萨利益世间的五种行为之一。五明嘛,菩萨具足五明,五明当中,你比喻说有工巧明,我们现在的科学范畴很多属于工巧明这个范畴,只是这一个范畴。因为佛教的很多理论,现在的科学家还都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呢。当他们努力钻研,他发现对对对,他们得出的科学结果,在我们佛教里早就有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佛教应该说即有科学属性,但是又超越了我们现在的狭隘科学,祂更像是一个宗教里面讲的具足终极目标。

我们现在科学你不能当信仰,科学里面没有终极目标,对不对?今天吃的感冒药,明天新的产品出来了,对不对?它没有终极的,它只是一个相对的。但佛教不会的,几千年过去了,你说佛教哪句话错了,没有的。你说现在科学发展了,我可以证明你哪句话错了,没有的。你科学再发展,你能证明佛教哪句话错。

我们都知道的《心经》好了,你拿现在科学,你来衡量,佛教说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用现在科学你来分析看,祂错不错?然后更加详细地讲了:舍利子,色不异空。来,我们再分析看,色不异空,拿科学来分析对不对?对的。色法表面看是色法,但是它有自性吗?没有自性的。所以无自性空,就这意思。那空不异色,有没有绝对的独立的空?也没有的。

所以佛教的这个,我们背了几千年了,你拿现在科学你分析看,你找不到一句话是错的,跟你说。那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个更奥妙了。现在科学界有时候,还没触摸到这个环节了,还没研究到这个环节了。所以佛教能度一切苦厄,你现在科学你能度一切苦厄吗?不能的。

因为是相对的这些东西、技术,有时候反而有很大的负面性。我们现在就可以证明了。我们生活是方便了,但是你到处看看,河流被污染了,空气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人类也迷失掉了,人类的心灵也了。从心灵到自然环境都被污染了。所以这个一检验,你就可以知道了。

而且你看佛教作为一个团体来说,两千多年祂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对不对?你看看,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的什么组织好了,对不对?你哪有不犯错的,人都会觉得,那个好像再掩盖也掩盖不了的,犯了那么多的错。但是佛教有没有?没有的。佛教有没有给人类、给哪个族群带来负面影响?没有的。佛教的思想到哪里造福到哪里,净化到哪里。但其他思想不一定的,其他思想对不对?我们说好了,那希特勒思想肯定损害人很多,对不对?走到哪就血流成河。某种思想,你现在在世界上你找,哪一种思想对人类是完全是只有利没有害的,你很难找。你很难找到能像佛教这样,只给人带来好处,没有负面影响的?这个没有的。祂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不同的种族的人,对不对?

你现在,这佛教在全世界弘扬你就发现,任何的人都适应祂。其他的很难的,为什么?因为他是从佛性的角度上来讲的,他不纯粹是一种技巧,他不是技巧,他是从一种最本质的我们生命的佛性,每一个生命都有佛性,不但人都有,狗也有,猫也有,所以众生平等,我们佛教讲。不要说不会给人带来负面的,佛教到哪里,鸡狗都好来。你们到过我寺庙都知道,对不对?

我寺庙你看多开心呀!它是和谐社会的,对不对?那才是真正的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都是和谐的。因为什么?我们本着同一个佛性,这个上面是的平等。人类哪一个思想,哪一个文化,你说是会有这样子的平等,会有这样的和谐?会给所有生命都带来利益?没有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时间是检验真理的。不仅时间检验。我们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都在检验祂。

所以现在我们要讲这些主题,都要讲很多年。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像国外,别人很自然从小就会有宗教信仰,别人肯定不会怀疑的。根本甚至不可能去亵渎,说祂不对,怎么样的。但是作为我们中国人,就敢的。什么别人不敢做的事,我们中国人都敢做,对不对?冒充出家人,冒充佛菩萨,对不对?甚至也造假庙,对不对?造个庙造得真的一样,但是你走进去是个假的。走进去你是三岔口,黑店。什么不敢做?这不是个人性的,某些村庄,最多他是个小集团,商量一下怎么骗人的东西。有些不是小集团,有些是大集团,出钱去造庙。然后的话怎么怎么骗,那个不是现在的,那个多少来年已经成一个系统了,专门有人造,专门有人在里面就是组织怎么样去骗这些游客。那圈套一个一个的套,很厉害的。我们这一两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身受其害嘛。才有时候社会共鸣了,揭露内幕了,这个已经很多很多年了,你想想看。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还要给佛教证明,但是现在社会上,非佛教的东西很多,打着佛教的旗帜,穿着佛教的衣服。但是很多是非佛教的。实际上不是佛教。他是来损害佛教的,毁坏佛教的,摧毁佛教的。我们这个时代就很复杂,错综复杂,我们所以甚至经典里也说,我们这个时代属于五蕴昌盛,又是五浊恶世的一个时代。

五浊就是见浊,知见有问题,好的当不好的,渺小的当伟大的,对不对?卑劣的当光荣的,知见、见浊、烦恼浊,内心里没有真理来做依靠,晕头转向。烦恼浊、命浊、众生浊。这样子的群体,这样子的个人,合多了就叫群体,叫众生浊。那我们这个时代呢,叫劫浊。

因为人的素质越来越差了。所以自然大自然越来越不喜欢了,然后地上的肥往下收,收掉了。它把地肥都往地心收,植物也不太喜欢,大地的精华越来越少,它不给你用。有圣人出世之后,那大地精华就上来了。没有圣人出世,大地精华就往下收。这个就是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个意思。符合道的人什么都来帮助你,那风啊,雨啊,所以这个叫,我们过去说的尧天舜日,尧舜的时代,太阳、风雨都不一样,所以叫风调雨顺。没有圣贤出世时候那就不一样的,风也不调雨也不顺,该下雨不下雨,该刮风不刮风。所以这个叫失道者寡助,风也不来帮你,雨也不来帮你,树也不来帮你,草也不来帮你。反过来呢,恶鬼恶神来扰乱你。好的人那个的时候啊,风呀、雨呀、树呀、草呀、花呀,什么都来帮你,然后连天地善神都来拥护,都来拥护,不一样的。

所以这个,我们所以也是祈祷正法能久住,我们然后这个世界才能够太平,这都是祈祷,一个美好的愿望,要靠什么?靠我们每个人去实践佛法。你一个人实践佛法,你的世界就开始改变。你头上那方天就改变了。我们虽然对改变众生的共业方面,力量不大。但是改变自己,还是有能力的。

所以学佛还是具有积极的一面,所以学佛是积极的人生观,不是消极的。最积极的人生观。改正错误,改变命运,创造自己的命运。甚至能够兼善天下,佛教自利利他。

前两天潘基文就讲过:佛教的自利利他的精神,是这个世界我们人类非常重要,需要汲取的一个营养。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我们现在人是自己害自己,吃喝嫖赌,自己害自己,自己还连累别人。所以这个世界非常非常污浊。他就讲到嘛,从99年开始,联合国已经把佛教的卫塞节,作为国际的假日。肯定了佛教为人类做出的巨大供献。这一点我们这次出来,主要就是为卫塞节出来。这样一个氛围。

由此而知道释迦牟尼佛多伟大,对我们的恩德有多大。我们人类现在是减劫当中,越减越减,过一百年人的寿命减少一岁,一百年减少一岁。佛陀是在人寿一百岁的时候降生到人间,现在两千五百多年,两千六百年了,我们现在的平均寿命是七十多岁。你看佛教厉害吧,你不需要到联合国卫生组织去统计,我们佛教就可以算出来。一百年减一岁,一百年减一岁。

这个时候是人类寿命最短的时候,人的最长寿命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活这几十岁?我们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为什么只活这一点点?那就是道德品质差。自己影响我们的福禄寿。佛陀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人类知见都颠倒了,五浊恶世。佛陀降生的时代也是五浊恶世,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五浊恶世的时代。这个世间没有精神的光明,生命没有正确的方向。

佛陀悲悯我们。发大愿,来到我们人间。那弥勒佛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人间的?弥勒佛是人的寿命在八万岁,才来到人间的。那个时候你不需要教的,天下皆奉行十善。哪十善?就是身不杀、盗、淫这三个。身体不杀盗淫;这个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这四个;意,不贪、不嗔、不痴,总共十个。那时候的人你看。我们现在有没有?我们现在人又杀、又盗、又淫。口又两舌、又恶口、又绮语、又妄语,然后心里呢?又贪、又嗔、又痴。

弥勒佛出世那个时代,人不会这样的,皆具十善法,寿命又长,福报又大。身体个个都是身高千丈。我们现在出土的你看那个恐龙好了,谁挖一个骨骼出来,那个大腿也比我们粗,或者是什么腿骨找一点比我们人高。以前是很高大很高大的。过去的人,弥勒佛的时候,八万岁的人,都是过千丈。我们现在又矮又小,心又坏,寿命又短,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佛才会到这里来。

我们佛教徒你不管你读什么经典,你了解哪一尊佛,这个宇宙里面哪一尊佛,没有任何一尊佛,能像释迦牟尼佛这样。所有十方国土,都是寿命是什么样的,众生的业报是什么样的。没一尊能够像地球上,我们现在这样子这么恶劣,然后佛会到这里来成佛,引导我们的?没有的。

所以这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有多大的恩德,祂是真正到这个黑暗的世界里来,为我们点灯的人。真正的在这个混杂的世界里,把我们救出来的人。慈航啊,苦海里呀,祂驾了一艘船来把我们捞上来,慈航是这个意思。苦海无边。佛都驾着慈航来,把我们一个一个搭救上船。这个是祂的最根本的救苦救难。

很有善根的人,在很开心的时候,就能来学佛,这是很有善根的人。很多人是在苦难临头的时候,来学佛的。被佛救了,你看刚才说的那位,他被佛救了,他还不信呢。有的要救多少多少次,是不是?好了,今天我们就到这里了。阿弥陀佛!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上堂开示颂

◎ 黄 檗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摘自《禅诗三百首》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慧远大师开示

慧远大师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与修行之精要开示

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梦参老和尚开示

行者五台山叩问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究竟应该怎么修行最近有修道者的修行人问我问题。从山西来了几位和尚,他们住在山里头,从西安拜,一直拜到五台山,拜完了之后到这儿,问我:老法师,怎么修行?我想找一个修行法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黄念祖: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黄念祖居士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对共产党员的开示

我最后还想说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我在其他任何道场都没有说过。我想说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座的肯定有共产党员。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可以堂堂正正的,我毫不隐瞒,是这样的。我觉得当你入党那一天,你肯定在党旗下宣誓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一)

博主:以下是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可谓字字珠玑,画龙点睛,振聋发聩,是学佛修行不可多得一篇法宝,希望大家都能深刻学习领悟,南无阿弥陀佛。黄念祖大德开示(一)《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色界有四禅,无色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二)

黄念祖大德开示(二) 《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 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三)

黄念祖大德开示(三)《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