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传喜法师:佛教——注入暖流的正能量
2025-06-17 08:53

佛教注入暖流的正能量

蒙山开示

2014.01.23

放射正能量

前两天我遇到一个开出租的,他就说:有人啊很怪,上了出租车就跟我讨价还价,十五块的非砍到十块。等我把她拉到一个地方,还不是寺院,那巫婆说:烧纸三百块,消灾三百块,她特别舍得。我真生气:你给她花钱三百五百都舍得,跟我打的,就讨价还价什么似的?一般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平时省吃俭用,到了佛门里呀,她很舍得花钱,这时候摸出一百二百那很爽快的,那也是她的一个信心。

现在佛教也有很多无奈,去年春节过后,有一首歌叫《法海你不懂爱》,做了一个几分钟的视频,戏弄佛教,丑化佛菩萨。人与人之间都应当有一种尊重,更何况对圣贤?社会上对佛教没有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悲哀,你说,佛教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怎么可能不乱七八糟?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诱惑和误区,有太多的逼迫在里面。

大家今天坐在法堂里,还能跟两千六百多年来的佛教老人见面,虽然祂是满身的创伤,但是祂的精神教法还像天上的太阳,放射出温暖的灿烂的光明,给我们人类带来希望,给社会注入暖流的正能量。你只要真心学,就会得到利益,至于你家里周围有人不相信,这个很正常。佛教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当中,如果能够正面的导向,大家从教科书里就了解到释迦牟尼佛是正面的人物,褒义的、肯定的,那自然就会对佛教有一种敬仰。

参观华西村

现在好多了,每次国家开会都会肯定,宗教对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积极作用的。昨天我看到微信,我们出家人做政协委员的,干嘛去了?参观科技成果去了,开政协会先去参观。我说这也不错,就好像有一次我们佛教协会,也组织我们到江苏江阴华西村去参观。你说我们一群和尚到华西村去参观?到那一看,那个华西村,那个党支部书记真不错,盖的楼房都像宝塔似的,建筑有点像我们寺院的风格。我说不错,整个村弄得像寺院似的。华西村也有一个寺院,很大,也是他们村里建的,说明他们对佛教还是蛮敬重的。

外面知道华西村有一头牛,大黄金做的牛,多少吨?价值好几个亿。他们很多建筑好像有我们佛教的元素。它那里还铸了一口世纪大钟,好像是八十多吨吧,老大一个钟亭。我说:我们这群和尚来了,那要给它撞一撞。华西村现在很出名,社会上组织大家都去参观学习,那也只是看个表面。如果能够深入地了解佛教,知道佛教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的这种功能,就更好了。

传统教育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流传下来的,就有它的教化功能。就拿烧纸供神这一点来说,你觉得:哎呀,哪里有鬼?你烧纸是不是迷信啊?

但这种教化对子子孙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让他相信,头上三尺有神灵,那你还敢做坏事吗?这对社会道德就会有一种约束。像现在的电视剧,很大一个功能宣传法制,你看那些破案子的,贪污、贩毒各种犯罪,都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如果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能够弘扬起来,那大家就能自觉自发地护持自己的良心良知。如果你知道天上有神,地上有鬼,那你还敢胡作非为?不造恶的人,睡觉都坦然,所谓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反过来说,你做了亏心事那就怕鬼敲门了,别说鬼敲门了,狗来敲门你都怕,听到狗爪子刨门的声音,哇,什么东西啊?特别怕。那如果我们的心灵有一种束缚,就能保护我们身口意的清净,这个是很重要的。

有的年轻人他不相信,就说:那是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自我暗示?本来没有的,为了吓唬我们就说有啊?我们的祖先还没有这么可恶吧?为了吓唬我们这些小孩子,故意编一个有鬼有神的来吓唬我们?不是这样的。天地万物皆有灵,确确实实有鬼也有神,这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人看不到,听不到而已。

末法相

慧日寺住久了你会发现,我这边常常有这样子的人来,她就是经常听得到有人跟她说话,甚至有的鬼还冒充我跟她说话:我是你师父传喜法师。它知道她对我相信。你如果相信观音菩萨,它就跟你说:我是观音菩萨,你要怎么样怎么样哦。所以民间经常有人说:我是观音菩萨的替身,我是观音菩萨的灵媒,观音菩萨叫我来跟你讲的。

哪里有那样子的?观音菩萨要通过你来讲话?别说观音菩萨了,连天神都不会靠近我们人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与天人相比,人是很臭的,天神都不愿意靠近我们。就像我们不愿意靠近鸡窝、猪圈一样。那鬼呢?鬼更臭,那种臭是股业气。比如说这个苹果,鬼的味道熏过了,那个苹果很快就腐烂掉了。

前面我讲寺院里面做法会,特别是内坛里面供鬼的那个水果,有时候供一天就从里面烂掉了。苹果按常规来说能放很久的,很奇怪的。我们慧日寺,从我来到现在没做过一堂水陆法会。我也在想呢,哪一天有一些很修行的师父,到时候有可能也会做一堂水陆法会。

我平时已经在留心了,因为现在弟子里面也有做水陆很好的。我就跟他们说,必须得要找那些师父是正宗的,有道心出家的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的,这一般都是正宗的。你们要衡量出家人正宗不正宗的话?起码看他是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不化缘,不贪财色这些。

我们正宗的出家人,正儿八经地住在寺院里。现在社会上,有人家里死了人或者有什么事,就会请出家人去做法事,那往往都不是正宗的。还有一些在外面租房子的,像我们宁波经济条件比较好,这种租房子的现象非常多。他们有老婆孩子,平时携口带家住在外面。有事电话一打,出家人的衣服长衫、海青一穿就跑去了,下面还穿个在家人的裤子、鞋子,有的扣子都没了,半吊子那样。他本来就是个半吊子嘛,那你说他什么?我们维护出家人形象,维护佛教形象,他这个概念一点没有的,他直接认为佛教是假的、骗人的,我就是来骗人的。所以他没有一丝一毫要维护佛菩萨的脸面这个概念。

我们在座的佛教徒,也算正宗佛教徒,那社会上大多数属于香客,他不懂佛教是什么,请那些人去做佛事,他还买酒买烟招待:师父们抽烟哦。吃饭的时候:哎,喝酒哦,你们吃素没营养吧?我给你们烧点肉。社会上那些人就是这样子的,我到温州那边去也遇到这种情况。温州那边,国家批准的寺庙是一千四百多家,没有登记的是五千多家,很多人都属于这种情况。有几个也来拜我做师父,我一看他抽烟的,我说:怎么抽烟?不准抽烟才收你这个徒弟。他说:师父,没办法哎,那是我徒弟供养我的。我说:你徒弟还供养烟给你呀?我们很奇怪吧?社会上很多老百姓的素质也非常低,所以这个,你叫那个灶锅老爷怎么向玉皇大帝说吧?

天帝也愁

所以地神升天之后,对玉皇大帝说:现在这个人间哪乌烟瘴气,不修道德,不尊圣贤。玉皇大帝听了都很吃惊:啊?人间竟然这样吗?这些神都提议要惩罚人类,玉皇大帝不忍心啊,他说:我亲自到人间去看看。结果到人间一看,怎么样?他说:一千个人里面,十个好人都找不出来。玉皇大帝亲自调查后,发现各路神仙汇报的都没假。

我们人间,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灶王老爷,今天全部升天,每个地方也都有城隍,城隍的各路阴官也都升天,去汇报这一年当中人间的这些善恶之事。那玉皇大帝听了,哎呀,这个眉毛紧皱啊,这个人世间很有问题的。

就我们寺院做工的工人好了,我每次都提醒他们,跟老板也说:我们是无烟场所啊,不能抽烟的。他管你呢,还是抽。我有时候有空了,就去跟他们啰嗦:抽烟有害健康的,抽烟害自己呀。你看我这人啰嗦不啰嗦?我说:你以前到庙里干过活吗?他说:没有。我说:趁这个到庙里来的机会,把烟戒了吧?有的当耳边风不听的。

很多人对我们出家人带着偏见,带着误解,所以我们佛弟子在这个时代,肩上的担子非常重。怎么样来净化这个世间。现在正式的出家人是很值钱的,天地万神都拥护欢喜啊。这个人间已经是五浊恶世,难得有一个醒悟愿意学佛了,愿意出家追随圣贤了,佛菩萨也欢喜啊。

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有个正确的作为。就是说,这几十年,你最该做的是什么?这个我们要好好地反省一下的。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刘素云:法雨惠群生—传递正能量,和合护道场

一、两封来信引人深思二O一四年底,护法居士给我转来两封信,一封信是某道场负责人写的,另一封信是在这个道场挂贴的同修写的。前者诉说管理道场的种种苦衷,后者是状告这个道场对他的种种不公。前者满腹委屈,后者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龟兹佛教的转折

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龟兹佛教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小乘佛教再次迅速抬头,大乘佛教则呈现衰弱的状况,并逐渐形成以龟兹为中心的小乘说一切有部,最终形成小乘佛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李炳南: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

问: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做一个佛徒要具何种条件?要办哪些手续?及遵守哪些戒律。(白云樵)答:初机看书,不宜先研经典,因其理深难解也,而文言与白话,尚是其次。请先在港物色佛法导论学佛浅说三种合编二书读之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具有何义?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谭嗣同与佛教

谭嗣同与佛教◎曾琦云谭嗣同(1865-1898)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巡抚谭继询之子。他在浏阳创立学社,1896年入南京候补知府,著《仁学》。1897年,帮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