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除习气须参话头
2024-11-20 10:54

◎ 憨 山

蕲阳慧玉慧觉二禅人,参老人于黄梅紫云山,自云:心中生灭,念念不停,犹如野马,特求开示,云何降伏其心?

老人示之曰:学人修行,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断。欲实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万缘尽情放下,放得干干净净。然有无始习气种子不得干净,必须参一话头。纸上都有,但不知下手工夫难易诀法,必须参善知识,开示方便,是他行过的晓得易入处。如六祖昔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开悟。世人不知,当了玄妙道理会,原不是玄妙,因昔有住,今闻无住,故当时放下而得开悟,有何玄妙?如永明大师,昔以念佛用心,不能造入,后于韦驮前拈阄,得念佛。

参禅世人以禅当作道理讲,殊不知禅乃是自心。经云:不生不灭是也。欲明生死大事,知戒律尊崇,决不敢犯。先要信力肯心坚志,把玄言妙理世事人情都要放下,此参禅一着,原无有玄妙奇特。

此事极拙,汝肯信否?若果肯信,但把从前妄想一齐放下,不容潜生,缓缓专提一声阿弥陀佛,着实靠定,要观此念从何处起,如垂纶钓于深潭相似。若妄念又生,此因无始习气太重,又要放下。切不要将心断妄想,只把脊梁竖起,不可东想西想,直于妄念起处觑定。放下又放下,缓缓又提起一声佛,定观这一声佛毕竟从何处起,至五七声则妄念不起。又下疑情,审这念佛的毕竟是谁。世人把此当作一句说话,殊不知此下疑情,方才是得力处。如妄念又起,即咄一声,只问是谁?妄念当下扫踪灭迹矣。

佛云:除睡常摄心。睡时不能摄心,一醒就提起话头。如此不但坐如是,行住茶饭动静亦如是。在稠人广众中不见有人,在诸动中不见有动,如此渐有入处,七识到此不行。如此日夜靠定,不计工夫,一旦八识忽然迸裂,露出本来面目,便是了生死的时节,方不负出家之志。但参禅之时,不要求悟,任他佛来祖来魔来,只是不动,念念单提行将去,中间再无疑难,如是绵绵密密,心心无间,日用着力做去,自有下落。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

End

以妄制妄参话头

参禅,就是不打其他的妄想。现在开始打禅七。在禅堂里不念佛,在佛七不参禅。现在是坐禅,行也是禅,坐也是禅,站也是禅,卧也是禅。总之,行住坐卧都是禅。从前参禅人,没有什么念头,这叫无念。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

参禅会出现的三种习气障碍

◎ 达 照 在参的时候,过去的种种习气烦恼,就会在身心中翻出来。翻习气分三个部分。 一、心念上的强软魔头 第一个部分是念头上的习气,最早翻出来,最后才彻底了断。心念上,比如说突然发起贪欲的心,突然发起

参话头——念佛是谁

妙祥法师对以前的人来讲,根机特别利,修道不需要借助太多的方法,对个别的人才需要参话头,这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而现在的人根机不如以前,这个参话头就像一把金刚宝剑似的,能破除无明,多少开悟大德都从这开的悟

胡小林:习气太重如何对治?

信众问:胡老师您好,听了您的感恩改过的报告很受感动,您确实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所存在的问题是学佛近十年,佛学常识稍知一些,由于未能将老法师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中不得受用,贪瞋痴慢一点有没有放下。听了您的报

话头

◎ 体 光 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的受益是实际的,现在是在语言上、分别上,也可以说是世智辨聪,八难之

扫清习气 降伏其心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

元音老人:转六识、七识才能断除习气

四智呢?是由八识转的,叫转识成智。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八识转为四智,要分四步,就是六、七因中转,八、五果上圆。我们现在在事境中做断除习气的

除习气须参话头

◎ 憨 山蕲阳慧玉慧觉二禅人,参老人于黄梅紫云山,自云:心中生灭,念念不停,犹如野马,特求开示,云何降伏其心?老人示之曰:学人修行,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断。欲实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万

雪漠:止观双运,才能对治习气

止观双运,才能对治习气实际上,身体就是“我”,执着于满足身体的欲望,就是放不下对“我”的执著。在你心底,这个身体、这个“我”还是存在的,你觉得要吃好、穿好、住好,才“对得起自己”,就会生起无穷无尽的欲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禅宗文化:净智法师:什么是提起话头_提起话头的境界

提起话头也是禅和子经常说的,有些丛林更是书之于墙壁,时刻提醒行者不得忘记。提起,就像我们两只手提起东西的感觉,因为手已经被东西占据,故再容不下其他事物。提起话头是让这个话头占据我们的内心,把所有杂念扫

禅宗文化:何为“参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所谓「话头」,是在自己心头上提一句问话,如「念佛的是谁?」

禅宗文化:来果禅师参千年话头“念佛是谁”的悟道因缘

来果禅师,法名妙树,号净如,俗姓刘,湖北黄冈人。来果禅师幼时即不食荤腥,不好他乐,惟喜欢捏泥土为佛像,供于田岸土洞之中,日间前往礼拜数次。来果禅师的记忆力极好,其父教他读四书五经,不到一年,即能倒背如

禅宗思想:参话头参神经病了,只因没有日常修持

参话头不是让我们寻求字面的答案,而是通过寻求答案,通过持续不懈地寻求答案,使我们进入特定的、无杂念的心境,然后,只要功夫到了,机缘成熟了,就像瓜熟蒂落,开悟了,终于寻到了人生的大答案。如果一个人不具备

方伦:学问在转移习气

世上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各各不同,其所以不同的缘故,就是受了业力的支配。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薰入第八识中,所留滞下来的,就算是习气了。过去生中,异熟和等流的习气,支配著人生的思想和行动,自一生乃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