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慈法法师:生活中的美好苦难从哪儿来_生活中美好苦难的源头(双语开示)
2025-08-26 12:37

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美好从哪儿来,它的源头是什么?苦难从哪儿来,源头又是什么?

Lets observe and analyze where the beauty of life comes from and what its source is. Where is our suffering from and what is its source?

所有的美好都是新奇的、崭新的,这种崭新给我们带来了喜悦。像我们第一次接触某件事或某个人,都会有崭新、美好的感觉,但接触久了就会疲惫、厌烦。为什么会产生疲惫厌烦的苦呢?因为在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有了计较、得失、利害关系的积累与重复。

All excellent things are novel or brand new. The joy that this kind of freshness brings us is just like the new, nice feeling we always have when we meet something or someone at the first time. But as time goes by, things may change and we may feel tired and bored. Why do we have such feelings? Because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new things or new people, estimation of personal reward, gain or loss, and advantages or disadvantages will gradually build up or recur frequently.

其实,我们可以细致观察生活中的每一时、每一事从来都没有重复过,一切都是未曾有过的、无限崭新的,只是被我们的习惯的感知或者记忆蒙蔽了。我们的每一个思想、言说、作为,如同被海潮洗礼过的沙滩一样时刻都是崭新的,所有生命的现象也都是未曾有的。

Actually, if we observe our life carefully, we can find that every moment or every thing has never been replayed. Nothing has ever truly happened before. Everything is utterly brand new. However, this freshness is just obstructed by our habitual perception or memories. Each of our thoughts, speeches or actions, similar to a beach washed by the tides, is freshly new. Moreover, none of the living phenomena has ever come into being before, just like in a dream.

清净性、平等性即是生命的本质,未曾有就是生命本质中清净性的展示。美好是来自未曾有好的、坏的、对的、错的,从未重复过。这个不重复,让我们享受着新奇与崭新,展示着本质清净的作用力。

The purity and equality is the nature of life. Nothing-ever-happened is just the expression of the pure nature of life. The beauty is coming from this nothing-ever-happened. Things of good or bad, right or wrong have never been repeated themselves, which enables us enjoy the newness and freshness, and manifests the power of the inherent purity.

人喜欢常,喜欢不变,希望感情不变、幸福不变、拥有的不变这些不变的心理是妄想、是执着。这些心理反而形成了重复,形成了积累,产生了执着的苦、妄想的苦。

However, people like permanence and love things staying the same. We hope love, happiness, and what we possess will never change. However, this hope is a delusion or an attachment, which inevitably results in repetition and accumulation and therefore generates sufferings accordingly.

我们对比观察了未曾有的美好与妄想执着的苦,了解了美好与苦的来源,我们就有了方法从苦中解脱岀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让自己的心时刻回归到未曾有上,自然就不在事相的得失、对错上强化它,对立它。对立其实就是用力、消耗,都是妄想预设出来的。未曾有恰恰是不对立的、不用力的,因为每一时、每一刻都是变化的,都是崭新的,所以对立是无从建立的。

Based on observing and comparing the beauty of the nothing-ever-happened and the sufferings of the delusion and attachment, and coming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s of the beauty and sufferings, we then have an approach of freeing ourselves from these sufferings. If we keep practicing to get our hearts back to the nothing-ever-happened in our life, we will no longer take the duality of gain or loss and right or wrong of phenomena as real and hold onto them. Dual opposition means putting efforts and consumption, which is pre-determined by our delusions. On the contrary, nothing-ever-happened is non-dual and effortless. Since every moment is changing and brand new, the duality comes nowhere.

你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出你认为重复的事情去剖析它,一定是经得起勘验的所有的对立,从本质上看都是未曾有的、是清净的。我们依止着本质的作用力来觉悟、观察我们所有的对立。

You can use this method to analyze something that you think is repeated in your life and the approach will definitely stand the test. By nature, all the dual phenomena have never truly happened. They are pure ever forever. We must rely on the power of the nature to observe and awaken to every dual phenomenon.

举个例子:旅游。旅游本来是让人放松休息的,但旅游之后往往反而会显得疲惫。那是因为在旅游的过程中常会遇到符合自己与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会有好坏、得失的积累。虽然我们在娱乐时会暂时忘记一些积累的东西,玩的时候不感觉累,但之后这些积累会让人疲惫。那我们就疲惫来审视它的本质,会发现 累 本身也从来不会重复的,也是未曾有的,也是崭新的,人就会变得轻松喜悦。

For example, traveling is supposed to be relaxing, however people often feel exhausted after trip. Thats because during the tour, we may encounter things that go well with or go against our expectations. This could lea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good or bad, and gain or loss. the excitement in the journey can temporarily make us forget these accumulation and blind our tired feeling. But when the holiday is over, the accumulation will emerge and wear us out. Lets take a close look at the nature of this tiredness, and we will find the tiredness itself has never happened before and never been repeated, and it is brand new. We will then feel relaxed and joyful.

透过每一个事相的表相深入它的本质,就能让我们回到未曾有的心态上来。

Only if we peel off appearance of every phenomenon and touch its nature, can we return to the freshness of mind.

来自慈法法师的『生命之光 阳光早餐』

The Light of Life .Sunshine Breakfast

原标题:未曾有的美好 【 中英对照 】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菩提眼

End

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寂静法师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德就是功德,物就是物质,德厚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答:一、试试把左手握紧拳头,这代表紧张的身体状态。而我们的右手是张开放松的,这代表正念的能量。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觉察到左手的紧张,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包容左手

别让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

宽运法师太虚大师说我们所有的步骤,都是为了人生改善,后世增胜,了生脱死,法界圆明。一切都是为了人生改善,但改善一定是脚踏实地,不是患得患失的。如果在空中的楼阁,而且更让我们增加烦恼,而且即使改善了也无

刘素云:生活中的执著怎么理解?

问:生活中的执著怎么理解?请刘老师举例,我们怎样克服?答:我不知道你怎么个执著法,比如说学历高、工资高、有职位,可能比较爱打扮,你是不是执著这名牌?你让我举例,因为我对你本人不太了解,我不知道你执著的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净界法师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

命运:不是去克服苦难 而是去营造未来

◎ 学 诚问:师父,一味地对别人好,为什么让人厌恶,轻视甚至变得可有可无?是不是越一味地对别人好就越容易失去?答:不要依附于他人乞求自己的快乐。如果我们太执著,自己很苦,把别人也弄得很苦,付出越多,其

生活中修心的三个好习惯

贤 宗打坐打坐,是回归内心、获得宁静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反省、培养福德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以后,思维会变得清晰,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有一天你身边的朋友突然对你破口大骂,让你感到很受委屈,

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

广 钦我们修行,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福的深浅,视所吃的苦多寡而定。如果人人愿意吃苦,则人人都可成佛,可到西方,莲花化生,我们出家人这件衣服就是西方衣。如果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气,所以应福慧

把你的福报与一切苦难众生分享,你的福报就更大

把你的福报与一切苦难众生分享,你的福报就更大1.世间人常讲折福,什么是折福?工作不认真尽责,与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对上司不服从、不尊敬,对下属没有能够照顾,对不起公司,这就是折福。2.想占别人便宜的念头

以逆境苦难为师

以逆境苦难为师◎ 大 安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佛教四圣谛摆在第一,又称以八苦为师。苦难是吾人最好的老师,苦难能促使我们深刻地透视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潜在的生命势能。顽金只有在烈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 圣 严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慧而出三界,证解脱果,这是相当花时间的修行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难得有此因缘修

向人间苦难行去

证严法师三十五年来,慈济的脚步没有一天停息,未来的路还长远,更要步步踏实勇往向前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我都充满了感恩,尤其在慈济三十五周年的这个时刻。第一、要感谢父母恩。感恩与父母有缘,有幸生在台湾、生在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作为一个居士,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何使佛法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启开人们的智慧,达到利益众

生活就是修行,因为"道"就在我们生活中!

近年来,教内外的一些道士、居士开始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静坐炼养无疑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加之许多宫观古迹都是开放的旅游景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闲暇时能有机会静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息

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道,去感受道法自然的真谛!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一日禅|世间最美好的友情,是懂得彼此

曾看到有句话说:世间最好的默契,是懂你的欲言又止。是啊,曾以为能读懂自己的言外之意之人,也算是默契十足了,其实,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发现,这不过是一种聪明而已。苏学士曾夜游承天寺寻张怀民,在那种寂寥的

如何把太极融入到生活中

太极又可以搏击,是全世界最多人练习的运动之一。很多人受益于养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个练武人。习武者要打得好、增加战斗意识,就必须有这个武无第二的自信。然而,这个观念也阻碍了新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与净化人心

生活中的佛教佛教与净化人心前 言谈到佛教,人们就有这样的概念:佛教是释迦牟尼开创的、是由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笔者认为这样讲也可以,但当你全面认真地将佛教研究一番之后,就会觉得中、印佛教有不同之处。原来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前言

生活中的佛教前 言因为我学佛有年,故常有朋友和我谈起佛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们大都认为佛教创立在2500多年前,当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现在还信这古老的宗教,好像太落后于社会,有的甚至还把信佛与迷信、落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序

生活中的佛教序与时俱进是佛教缘起论的应有之义。佛法是不变的,又是随缘的。正信正行的佛教内在地具有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属性,故佛教必然是与时俱进的。由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由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由诸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圆瑛大师的“三求”与契时契机

生活中的佛教圆瑛大师的三求与契时契机提要本文通过介绍圆瑛大师的简历,来说明大师由禅入净的修行过程。大师所创导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三求,是契机、契理自他两利的,符合实际修行道路。大师简传圆瑛(1878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当你在祖国大地上愉快地旅游时,你会看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一座座寺院,耸立于峰峦秀发的高山之巅,或隐约偶露于郁郁苍松古柏丛内,或以古朴秀美的古建筑展现在高楼栉比的闹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筹建“极乐世界苑”的设想

生活中的佛教筹建极乐世界苑的设想总则本苑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房舍古朴玲珑,四围花木成荫,并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错落其间。不仅是老人休养终老的好地方,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一、宗旨: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生活中的佛教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提要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内容简介

生活中的佛教内容简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一日千里地发展,社会在全速前进。为回答佛教是否能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本集辑录作者最新研究成果,说明佛教是能与时俱时的宗教,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它都可为社会的不

日常生活中该怎样修行

衣服,为蔽体御寒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因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讥;若穿著太垢腻破烂,亦将为人所耻。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时,当

如何在生活中破除四相

很多人都是知道四相的,所谓的四相就是关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学道者若能离三心去四相,即能与菩提自性感应道交,当下与自性相会,法身自显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破除四相呢?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

女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学佛,是学会生活。因为佛法,并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吃饭穿衣,行往坐卧,举目扬眉之间。许多人学佛,以为是加法,从而不断的向外驰求,想证个什么,得个什么,修个什么,结果徒劳辛苦,一无所

林崇安:生活中的禅修

生活中的禅修林崇安(讲于法光佛研所2000,3)二十多年前,我从(格鲁派)欧阳无畏喇嘛学习藏传佛教的理论,实践方面是从红教(宁玛派)刘锐之上师学习,由于根器的缘故,在生活上总觉得未能得力。五年前思考有

慧光明菩萨--念佛人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忧虑

首先你要明白,在家人念佛,应当敦伦尽分。考虑这些,也是生活的实际,应该考虑。日常生活的一切,夫妻关系、孩子教育、家庭经营都要考虑。每天念佛一万声,很好。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加一点;如果觉得紧张,也可以略

洪启嵩:生活中的佛法

人人皆做现世的菩萨在思索整个生命的时候,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的因缘,而从人类的角度来观察这世界的发展。首先不妨从自己观察起。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呢?就好象我们晚上进到一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盏

浮屠--在生活中修行,红尘中历练

有一户卖饼人家的儿子,从小心地善良,由于住在寺院旁边,所以每天送十个饼来供养寺中的道悟禅师。但道悟禅师每次都留下一个饼,并对他说:“我送给您,用来庇荫您以后的子孙。”有一日,他独自的想:“饼是我送去,

不净观的修行方法及在生活中的观修

其实修不净观应该以观想为主,有高僧大德开示过,其实修不净观是“观身不净”,是观察自己身体不清净的本质,而且最好是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观。不净观可以跟白骨观结合起来修,先观想不净观,再观想白骨观。1、不

禅宗文化:生活中到底什么是禅?

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坛经》中记载,昔日六祖慧能听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言下大悟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五祖弘忍大为感叹: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学佛

佛理禅机:则悟法师: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中英双语)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重契约,守规则,言必信、行必果。佛教要在诚信中国建设中发挥作用,就要坚持以法为教、以戒为师,坚持传承佛教丛林清规,坚持与时俱进完善现代化寺院制度。戒律是佛教一切

林清玄:蚂蚁三昧——请留意生活中的悟道因缘

烧香的时候,突然看见一队蚂蚁,从庄严的佛像爬过,它们整齐地从佛的足尖往上爬高,从佛的胸前走过,然后,走过佛的脸颊,翻越佛的宝髻,顺着佛背,最后,蹑足由金色的莲花台上下来。看这些无声的蚂蚁爬过佛像,我简

佛教居士:观润:在生活中巧用佛法智慧消除烦恼

人生其实很像一趟旅行,跋山涉水的过程中一定有顺境也有逆境,有上坡也有下坡,有快乐也有痛苦。当逆境和痛苦出现的时候,一般人往往会把原因归之于外部的客观世界,我自己没有修学佛法之前也常常是这样看待问题的。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日常生活中的蚊虫问题

问:杀蚊虫是不是算杀生,是将我们的血利他好,或者灭他好呢?(黄天送)答:生指动物,杀指杀害,此甚简单明了。将血与他名布施,灭他名杀害,乃是两件事。肯布施者自然不杀,此是大乘菩萨境界。亦不杀亦不布施,普

印光大师:八字命理不好的人,如何求美好姻缘?

选自印光大师文钞与周福渊女士书人生世间,父母,寿命,相貌,学问,夫妻,儿女,皆是前生所作之业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则会过于前生所培。若有大罪过,则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认真修持,以转前业也。汝欲得有学

净土旨归:在家修行之怎样在生活中学佛

出自《居士学佛100问》)(一)学佛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与慈悲之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

净土经论: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每天做同样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尤其是家庭主妇,好像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许多人都觉得苦恼。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凡夫观念中执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愈想烦恼愈多

慧律法师: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总是认为它是美好的

哲学家说: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总是认为它是美好的,以为它是快乐的,以为它是尊贵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去了解事物的真相。如果我们有一天长时间接触它,你会发现里面也有缺点,绝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好。所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