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慈法法师:一人了生死天下得安乐
2025-08-23 11:08

有两种世间法,有两种出世间法。一种出世间法是为了利益自己,一种出世间法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有两种世间法:一种人是为了自己过得更好,一种人是为了他人过得更好。但以出世间来观世间法,一切世间好与不好,皆是梦幻不实的,三界火宅必无安乐。这是以出世间法来看世间的,梦中之人所有的爱憎利害关系,皆是梦中之事,毕竟不实。

这样一说,似乎是我们离世俗生活太远了,大部分还是期望在世俗中过得更好一些,做更多的善事善缘,有更好的生命相续。就以出世的思想,审观世间的善缘,好比说很多的功德,布施啊,持戒啊,诵经啊,放生啊,护持道场,做了很多善事,就为了自己人天福报。过去的善知识对这地方有个诃斥,称为“三世沉沦”:他第二世会受福报的,因为他这一生做了很多布施啊、供养啊、善事啊,来世会升天啊,有这种机会。但一旦这机会享受完了,第三世又是堕落。

佛教能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在世俗里过得更好、大家轮回得更好的一个教育呢?有没有教法呢?五乘教中有——人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乘——人天乘里边是有这样的教化的。在《阿含经》中,佛讲了大量的教世间人怎么来做,做得恰当的一些教法,世尊在佛法还不成熟,大家的世俗心还很强的情况下,讲些人道、人伦的一些法则。我感觉现在社会上的这种教育,已经很普及了,越普及,减劫来得越快,为什么呢?大家没有出离心,减劫的加剧就越来越快。向好是所有人的心理,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好的,向往好又争夺好,排斥恶,把恶排斥到社会上去了,恶直接占有了,就强化了自我,结果恶就更加加剧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状态。

那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好人呢?实际上作为一个学佛的人,真正地认知到了三界如幻,你一定会做一个好人的,一定会爱护这个世间的,大家本来就在做梦,我还和别人争夺什么呢?善恶都不值得争夺了,财富不值得争夺了,名声不值得争夺了。何以故呢?如梦如幻,毕竟不实啊,因缘所生,无有实质,缘生缘灭,毕竟是无常相啊!我们要在无常相中建立一个善的常,行不行呢?那么我们就得用世法来讲了,讲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都是为了顺应世俗的善灭常法,来次序世间的,以次序来回施世间众生,接度众生出生死、出轮回。

像这位菩萨提这个问题,怎么来教育自己的儿女呢?我感觉,我们自己要有出离心,要有菩提心,你爱护自己的儿女,爱护自己的家人,一定会是真诚的。要是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爱护自己的子女,无外乎是人情——这个人情没问题,所有的人天生都有这个人情。

过去听到这样一句话:上天有好善之德,人人的心里都有好善之德。我们的人心没有一个是不向善的,哪一个人不向善呢?我们仔细观察审视一下,没有不向善的人的,哪怕一生造恶的人,他也不会嘴上说,我不向善。所以我感觉我们应该在短暂有暇的人生中,能不能把生死问题、生死大事放在当头,这是一个佛教徒非常致命的一个环节。世俗的因缘太多了,无始以来我们轮回的太久了。多好的轮回我们都得到过,但是特别差的出离,我们也没有得到过,我们要是真正出离过三界,我们就知道三界是火宅这是一句真诚的话了。我们想做世间的善人呢,现在社会上的教育,很多人提倡儒家思想,回到刚才话题中去,我感觉社会的教育已经够充分了。

佛教的教育第一个解决的就是生死大事!不是嘴边上的话,人寿百岁啊,折腾不起来什么东西啊,这一百岁一晃就过去了。因为可能我接触的死人多,每天我都有电话,和我说事情啊,谁谁的家人死了,能不能帮他祈祷一下?我说可以的。每一天都有死人的消息的。我也不知道是善人还是恶人,但是一个一个都死去了。死去了,他们是继续沉沦,还是继续做好事坏事呢?还是真正地了脱了生死呢?这个地方是不得而知的。我鼓励现前学佛的人一定要把了生脱死当作是头等大事。实际就是这个事情。做好人我不反对,了生死是大事。好人,坏人,我感觉无量劫以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什么样的人,我们似乎都做过,但是就是了生死这样的事情没有做过一次,要是做过一次,你就知道这三界火宅在焚烧着大家的生命。包括你的善,包括你的恶,包括你的禅定,都在焚烧着。我们知道禅定的功夫是远离了善恶,远离了苦乐。我们知道色界天,就是禅天,善恶都远远超越了,但是他们还在三界火宅。非想非非想天他们早已超越了善恶禅定,他们还在生死之中、轮回之中。

因为我们现在人寿已经不足百岁了,在这里边玩善恶的游戏,不把了脱生死放在头等大事上来看待,我感觉大家就会辜负自己的学佛因缘。因为我走了很多团体,发现大家在这善的问题上都举得很高。我就问:你是善人吗?八万四千岁是善人,五戒自然,十善自然,他们不用受五戒十善的戒,他们具足五戒十善。那就是真正的善人。你是善人吗?你若是真正的善人,你就不用要求自己,就会活到八万四千岁。你活不了八万四千岁,你说你是善人吗?你把你一天的善恶记录下来,你敢面对吗?我不是反对你们大家做善,不反对。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人寿百岁,出生死是个大事情,善恶的选择反而不是大事情了。包括我们儿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你的生死是头等大事。我们自身的生死问题解决了,儿女的生死都不成问题。我们在沉沦,我们再教儿女善恶,一样在沉沦。我感觉这样辜负了我们难得的人生。所以在佛教中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法最主要的是让我们解决生死问题,说三乘教最基础的就是出生死——声闻教,自身出离生死;菩萨乘教,自他人出离生死;诸佛如来的教诲,圆满一切究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关于这种人天福报的修持,我感觉我们既然来出家,最好都放一放,在了生死这个大问题上,多着着手。一个人能了生死了,天下的人都能得到安乐,就是所有的有缘人都有机会了,我们大家不用教善恶,哪个人都在说善说恶。有人说:我们特别在乎善与恶,行不行呢?可以的。在这个地方还是提倡一下,大家在了生死的大问题特别地用用心,真正的有力量了,你再去看看生死中的这种善与恶,我们就知道世尊说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悲心,这个智慧的给予了。

所以说这个菩萨提的问题,也可能是现在学佛的人面对一个特别大的选择的问题了。很多人就把佛法世俗化了。什么叫世俗化了?就是说善说恶,说是说非,这不出欲界。你就是毕生修持,你连欲界都出不了,你把你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你所谓的善恶上,你这一生出离不了欲界。就是集其功德,欲界难出。何以故呢?我们是对待的心,对待的心就会产生欲:取的欲与舍的欲,爱的欲与恨的欲,这个是去不掉的。

我们到南传,会学到安般的修法,就是业处的修法,就是远离善恶,善恶是我们人生中面临最多最频繁的东西。但我们以出离心面对善恶,善恶就变得特别简单了。善就有乐报,恶有苦报。但这个善恶、这个苦乐是对待的,是对比而出来的。佛法里边出离的乐是大乐,是善中乐,恶中一样乐!善中觉悟,恶中一样觉悟!它超越了善恶的缠缚与困惑!在这种因果中不断的觉悟,产生觉悟的因果!要不然我们会沉浸在善恶的对比的苦乐中,被善恶苦乐左右着,这跟佛法没有太大关系了。世俗人不用学,都在这种苦乐中。我们会明白世俗因果,在世俗中,继续择善择恶的生存,多择善远离恶,这样在世间活得会更好一些,但是轮回难出。

为什么我们提倡念佛呢?印光法师在他的净土五经的一个序文中提出来:生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啊!我们人寿要是八万四千岁,我鼓励大家拿出四万岁做善,拿出四万岁去修行,要不然我们生命太短了,这百岁我现在过一半了,我五十岁了,再一转眼这五十岁又过去了,不知道是善是恶了,所以,还是激励大家在出离生死的大事上下下功夫,教育子女,你的生死问题真正解决了,你一定真正的对得起自己的子孙了,对得起自己的儿女了。我们的生死大事没有解决,谁都对不起,不要说教育别人了,自身难保,轮回尚在!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自在于生死

◎ 谈锡永去年我游落基山,在山脚小镇一家专卖化石的小店中,亲眼看到一亿九千万年以前,也即是侏罗纪时代生命死亡的恐惧。我把这块海虾化石买回来,在石上题了四个字:沧海留痕。这片化石应该即是认识死亡的最好教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心地善良 家国天下

◎ 任 之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星云大师的文集《献给旅行者的365日》收录了中国古代夏朝之后历朝历代的名人、大家、文豪创作的散文、诗歌、画作、楹联、篆刻等各类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天宁梵呗天下宗

◎ 德 祥佛教传入江苏常州,始于三国时期吴赤乌年间(公元 238-250 年)。创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 650-655 年)的天宁寺 ,迄今已有 1300 余年历史。该寺属禅宗临济宗法脉,以禅宗为主,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刘素云: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我们都是父母生而养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孝顺父母的理由。例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贫穷,有的父母观念落后,有的父母

刘素云:生死心切出轮回

说到这,我就想再跟大家说点什么?就是说,你给自己定一个定位。你这一生,或者是像我来说,应该说余下的时间,都不能说下半生了,都七十岁了,未来还有多长时间,我不知道,那不归我管,都归阿弥陀佛管。就是你未来

刘素云:生死心切出轮回,心切是重点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下面我们要交流的一个题目是这样的,「生死心切出轮回 往生心切归净土」。为什么想起来这么一个题目?因为前一段时间,在听科注学习班内容的时候,连续有好几篇都是自了法师讲的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天下父母疼小儿

天下父母疼小儿父母健在时,吾人不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要体念父母的心情。因为「天下父母疼小儿」,父母时时关心孩子,即使孩子做得很好,父母也一样挂念不下,所以见到孩子,就说:「瘦了!瘦了!」就是

李炳南:究竟安乐只有这一条路

宗教固然离不开劝人为善,希望后来得一种归宿,这便是宗教的特质。归宿二字,是说的一种最究竟的办法,这样说来,必须得无限度的好处,纔是究竟。甲:有人说,就像尧、舜、禹、汤,都是一百多岁,富有四海,贵为天子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佛教生死观

佛教生死观◎ 黄 敏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一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害怕。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便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老师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清净三业了脱生死

◎智 谕 学佛,末法时期很乱,大家要用心简别邪正。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有人说,我学佛不为了生死,那是糊涂蛋!药师偈明明说的:拔苦必期二死尽。 生死之因有粗有细,大家学佛要简别,凡是消业障,是佛法,不消业

想了生死必须要念佛念到底

界诠法师我们已经闻到佛法了,无论老小,都赶紧修行是要紧,要放下身心来修行。修行大家都想说修行快一点,有什么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搞定。我们无始来造的业多得去,烦恼多得很。什么办法你都要持之以恒,不要贪图快怎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

生死大事办好后再作福事

莲池大师原文: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专执前之二句者,终日营营,唯勤募化,曰:吾造佛也,吾建殿也,吾斋僧也。此虽是万行之门,而有二说:一则因果不可不分明;二则己事不可

一个医生的生死观

◎ 莹 奇 十一岁的安仔在生命的最后说:我真的已经是极限了,我顶不住了。医生的生死观是什么样?我想大概也是因人而异。以我们病房骨肿瘤儿童为故事的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第1集《烟花》播出后,也有许多人问

陈大惠:曾经的风尘女,劝诫天下所有虚荣女子

过去,一个堕入风尘的女子,虚荣、羞耻、自卑、淫乱、恐惧,不堪回首的生活;现在,她说,只要还有执迷不悟的女孩子,不顾人格,贪图享受,堕落风尘,那是往火坑里跳啊,只要世间还有一个这样的女孩子,她就要上去讲

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

(黄念祖老居士致女儿信)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比人好,为什么

生死的权利和责任

◎ 圣 严 生命与死亡是一体的两面,所以生存与死亡,都是无限时空中的必然现象生是权利,死也是权利;生是责任,死也是责任。活着的时候,接受它、运用它;结束的时候,接受它、面对它。所以对于癌症末期的病人,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为善要让天下皆知

圣严法师有些佛教徒问我说,把佛法用在工作场合中,是不是就要凡事退让忍耐、不与人争;而且要默默努力付出,别问成果如何;更不应该常常跑到老板面前报告自己做了什么好事。这跟现实社会的成功术似乎刚好相反,是不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梦参老和尚【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主命鬼王向佛说:我的职务就是掌管人的生死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演莲法师记得数年前,到马来西亚某地弘法,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信徒们对听经闻法远不如参加办法会做法事那么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大概信徒们认为想灭罪求福、消灾延寿、超度祖先,就得前往参加法会、法事,总比自己闻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印 光【原文】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见其因犯制戒之迹。不知乃大权菩萨,欲佛制戒以淑后世,遂现作不如法相,以启如来立制以垂范耳。由其未明此理,唯据近迹。遂谓如来在世,佛诸弟子多有不如

路行天下无人信

义 玄道流,山僧佛法的的相承①,从麻谷和尚②、丹霞和尚③、道一和尚④、庐山拽石头和尚⑤与石巩和尚⑥,一路行遍天下,无人信得,尽皆起谤。如道一和尚用处,纯一无杂,学人三百五百,尽皆不见他意;如庐山和尚

“生死”的另类解读

◎ 达 赫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经典的台词出自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哈姆莱特式命题。关于生与死的命题,古今中外无数先哲圣贤都做过见仁见智的探讨

关闭生死之门的方法

宣 化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一个人不包括在道的里边, 没有一个众生能跑出道的外边去。道就是性,性就是众生的本体。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无论胎卵湿化、飞潜动

常念生死

◎ 竹 庵【原文】水庵一和尚曰:《易》言,君子思患而预防之。是故古之人,思生死大患,防之以道,遂能经大传远。今之人谓求道迂阔,不若求利之切当。由是竞习浮华,计较毫末,希目前之事,怀苟且之计。所以莫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