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生轮回三界受苦,常思应如何救度。于是静心思惟,求索根本解脱之道,以拯济众生。
一日,因衣内有只虱子,致全身发痒,心受干扰,难以安心静虑,于是用手探寻,抓获虱子。菩萨起悲悯心,想找个地方好好安置这虱子,正好附近有野兽遗骨,便缓缓将虱子放在兽骨中,虱子因此得以在兽骨上饱食七日,吃完后便离开;此后辗转轮回生死,而此菩萨行者后来成就佛道,教化众生。
时天降大雪,阻断道路,当时国内有个富人,请佛及数千比丘至家中接受供养七日,态度恭敬庄重,宗族之人也是如此。七日后,大雪仍未停,这时,佛对阿难说道:令比丘们都回精舍。阿难回覆:斋主恭敬庄重,供养之诚心未减,而且雪下得正大,无处乞食。佛告阿难:斋主供养之心已止,不再有意愿供养。佛即启程出发,众比丘亦跟随还归精舍。
翌日,佛告阿难:你前往斋主家乞食。阿难依教奉行,来到斋主家门前,门人见到阿难,却视若无睹,不问阿难所为何来。过了一会,阿难返还精舍,顶礼长跪,将事情经过禀白世尊,并询问缘由:斋主供养之心没有持续,为何变化如此之快?
佛即详细讲述如上因缘,并说道:阿难!我过去生曾以慈心救济虱子性命,将虱子放于野兽遗骨中,使其得以饱食七日,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今世得到斋主的供养,奉献世上最好之物;过去施恩虱子七日之食,所以今世斋主供养七日后,便不再有供养之心,更何况能以慈心对待佛及沙门?
要知道,能恭敬供养持戒清净、内心端正无欲、以慈心教化众生、梵行高远的比丘一人,胜过累劫尽心布施凡夫庶民。为何如此说?因为比丘解佛经义理,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以此五德慈心化导众生,令众生远离三界万苦之祸患。
阿难说道:此富有之斋主得遇佛,实在是太幸运了!能见到并亲自供佛及僧,此诸比丘僧或已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是菩萨,都是立广大愿、具大慈愍心,将化导无量众生者。此供养,所获福德,犹如大海般深广,难以度量;又如同大地般广博,难以称量。
佛言:善哉!阿难!如你所言,佛世难遇,佛法难闻,能供养比丘僧亦是殊胜难得,犹如久久一现的优昙花般,难值难遇。
闻佛开示,比丘们皆心生欢喜,至诚顶礼,信受奉行。菩萨慈愍惠济众生,如是广行布施。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第三布施度无极经(二六)》
省思:
公案中,佛以过去生曾救济虱子,布施七日之食,而得今生受斋主供养七日之因缘,因而开示布施及供养三宝之功德。《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二十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又云: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三宝能教令众生远离三界诸苦,为最胜福田,佛弟子应把握因缘亲近供养,广积福慧资粮,行自利利他之菩萨行,直至圆满菩提。
 
End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宽运法师在寺院里,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信徒,尤其是法会节庆,善信络绎不绝,有来上香参拜的,有来参加法会的,当然也有一心来听经闻法的,所以,无论多么的忙,法会期间,我
 
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生轮回三界受苦,常思应如何救度。于是静心思惟,求索根本解脱之道,以拯济众生。一日,因衣内有只虱子,致全身发痒,心受干扰,难以安心静虑,于是用手探寻,抓
 
《沙门不敬王者论》序◎ 慧 远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庾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佛之为化,虽诞以茫浩,推乎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
 
顶果钦哲不论外在的环境是什么,在内心深处,我们总是拥有慈心、悲心和内在宁静的潜能。我们应该尝试去认清和体验这总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潜能。生起菩提心,乃是慈悲的核心、生命的核心,以及佛教修道的核心。而菩提
 
慈心的修习张慈田「嗨」「你好」「谢谢」「对不起」当你用心讲一句打招呼的话,或简单的表达谢意或歉意,就有慈心在里头了。当然有时只给微笑、关心的眼神、拍拍人的肩膀、拉拉人的手,也能表达无限的慈爱。慈爱心可
 
宣化上人沙门有四种:(一)圣道沙门。佛可以称为圣道沙门,菩萨也可以称为圣道沙门。(二)说道沙门。是以讲经说法为生──以说法作他的生活,这是大德高僧,证果的阿罗汉。(三)活道沙门。这是以道自活,就是修道
 
慈心爱物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性行仁义。衣弊。恐虱饥死。乃复取置衣中。数月间。终身无复虱。食菜不食心。以其有生意也。为南康王子琳侍读。及明帝害诸王。泌忧念子琳。诣志公问祸福。志
 
有人说现代人的瞋心很重,所以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了暴戾之气。所谓瞋,是个总名称,它的内容包括不满意、愤怒、怨恨、看不惯和不自在等内心的感受。呈现在外表上,则是一种愤怒的表情或动作,让人觉得阴险、奸诈或是
 
慈心于物。慈者万善之本。即仁心也。慈有二义。一是济贫拔苦。一是戒杀放生。玩于字。当从及物上说。言积德累功之君子。不但亲亲仁民而已。于慈心所至。又将及于物矣。大藏经曰。人不杀生。爱护物命。及放生施食。得
 
沙门沙门:凡丢弃原姓名,离开家庭,剃去须发,身穿袈裟。勤修佛道的男人,都叫做沙门。沙门两字的原文也许是从西域地区(今之新疆省)的龟兹国语 Sarmane,或于阗语的 Ssamana 而来。初期中国佛教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
 
慈心如花香,可以把欢喜传送给他人;爱语如阳光,可以把温暖散播十方。我们讲慈悲心,应用在日常生活讲话就是爱语柔软语,有一个很好的心,讲出很好的话,又有花香又有阳光,快不快乐?快乐!虽然各位我们是做好事没
 
我们念十句就好了。好不好?这样我们也达到了一个闻、思、修法的意义。各位讲佛经的功德太大,你要发愿,能够讲经的,那个是很大的功德。所以直接讲《地藏经》讲《心经》那个是很大的功德。所以,虽然今天时间有限,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很久没有和住众相聚谈话了,虽然七八天前道场有举办围炉,但也只是齐聚用餐,增加一些美好、和谐、温馨的气氛。出家众聚会,主要是以讲俗谛为主;因为真谛的部分
 
第一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序唐太原王隐客字少微撰若夫鸡浑起一龙圣开三。飞羲画而踰绳。泛轩文而越契。端宸肃扆。题尊玉宇之中。班屣漂裾。光佐璇逵之右。洪猷仅于礼乐。秀业止于仁义。亦有栖月
 
第五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圣朝议拜篇第三(上)议拜者。明沙门应致拜也。昔皇觉御宇。尚开信毁之源。岂惟像末不流弘约之议。顷以法海宏旷类聚难分。有秽玄猷颇闻朝听。致使拘文之士废道。从人较而言之。未曰通方之
 
第四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圣朝议不拜篇第二(下)议 中御府少监护军高药尚等议状一首 内侍监给事王泉博士胡玄亮等议状一首 奉常寺丞刘庆道主簿郝处杰等议状一首 详刑寺承王千石张道逊等议状一首 司稼寺卿梁孝
 
第二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故事篇第一(下)论 晋庐山远公沙门不敬王者论一首(并序) 。诏 伪楚桓玄许沙门不致礼诏一首 。启 侍中卞嗣之等执沙门应敬奏四首(并桓楚答三首) 夏赫连勃勃令沙门致拜事一首 。
 
第六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圣朝议拜篇第三(下)状 普光寺沙门玄范质议拜状一首 。奏 中台司礼太常伯陇西王博叉等议奏状一首 。诏 今上停沙门拜君诏一首 。表 京邑老人程士颙等上请出家子女不拜亲表一首 直
 
第三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圣朝议不拜篇第二(上)议不拜者。明沙门不应拜俗也圣上情敦名教令拜君亲。虑爽通途许开朝议。致有謇谔之士人百献筹。社稷之臣争陈显论焉 。敕 今上制沙门等致拜君亲敕一首 。表 大庄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总第十五讲之:政教分离,沙门不敬王者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10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政教分离,沙门不敬王者六家七宗在发展中,清谈的一些名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慈心观治瞋,缘起观疗痴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慈心观治瞋,缘起观疗痴治瞋第四,慈心观。选择合理相应
 
弟子:悲魔和因慈心而流泪有什么区别?宽见法师:很简单啦!悲魔是我执啊,慈心是无我啊!就这么一个就这么一个区别。悲呀,哎呀好可怜呐,这个悲呀,悲是因我执而产生的,慢慢去体会啊。慈心则是无我。弟子:慈心是
 
问:修行成就慈心观有十一种利益。然而,如果有人修行慈心观,但无法证得慈心禪,他是否也能得到一些利益?帕奥禅师答:是的。《清净道论》中提到一个故事:当一隻母牛正在哺乳小牛时,有个猎人以矛刺牠,但是那矛无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加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名弥勒。躯体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银光明黄金校饰。如白银山威光无量。来至佛所
 
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为阿那邠邸长者说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毗罗摩。饶财多宝若布施时。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以八万四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