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
我们在四祖寺举办禅七,四祖寺就是四祖开辟的道场,四祖留下来的开示,就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我想,很多人都看过这一篇开示。四祖的开示,是从初祖菩提达摩那里一脉贯通下来,都是要求安心。
我们的心为什么不能安?有一些什么问题,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不稳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很多,烦恼很多。由于烦恼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影响了我们的心,心安静不下来,情绪稳定不下来。
人所面对的主要威胁是什么呢?我想,人生最大的威胁、修行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生死问题。从我们一般人来说,生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所要面对的就是死亡问题。实际上,死亡问题和生存问题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这两件事,在人的一生中,从在娘肚皮里面,一直到这一期生命结束,生与死,生存与死亡,是一刻也没有分离过。
看起来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活蹦乱跳,能说话、能笑、能动烦恼、能做一切事情,实际上,与此同时,死亡也在威胁我们,随时随地伴随着我们进行一切活动,死亡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
我们学佛的人,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直面人生。直面人生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要直面随时可能发生的死亡。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到死亡就感觉到很恐怖。从佛教来说,死亡是客观存在,是因缘法,对每一生命来说是必然的事情。恐怖,它存在;不恐怖,它也存在。与其恐怖,不如直接地面对。怎么面对呢?了生脱死。
脱死不是免死,脱死不是脱离死亡。脱死是要从生死的恐怖中解脱出来。从生死的恐怖中解脱出来,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死亡呢?也不是。而是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对于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要有高度的智慧来洞察,要有甚深的禅定来面对。要像佛陀那样,如来如去。来也如,去也如。
四祖讲到,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时怎么办?空。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把一切都看空,把一切都放下。死亡来了,空掉它,放下它,就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怖。
正像《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然后就可以度一切苦厄。最大的苦厄就是死亡。五蕴皆空了,苦厄就可以度脱,死亡就可以得到解脱。
要从死亡中得到解脱,就要不被死亡这种现象所控制。我们在死亡面前不能自在,就是被死亡这种虚幻的现象所控制了。作为一个修行人,如何面对死亡?死亡是每个生命必然的归宿,死了以后到什么地方去?
从迷惑的个体生命来讲,从生死中来,还回到生死中去,也就是在轮回当中不得休息。所谓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实际上,从那个地方来,还回到那个地方去。这是生命必然的归宿。
修行人怎么面对死亡呢?修行人既然是把一切问题都看破了,看破了就是参透了,看破了就是对一切问题了如指掌,看得清清楚楚。识得不为冤。怎么看清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有般若有智慧,才能看清楚。
看清楚了,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有大根机的人能解决问题。根机不够的人,腊月三十日到来,还是会手忙脚乱。所以在看破之后还要能放下。
怎么样才能放得下呢?有禅定才能放得下。没有禅定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自在。看破、放下、自在,六个字说起来很轻松,要实践这六个字,要用一生的精力去磨练。
死亡既然是人生的一大威胁,人在平时应该怎么训练面对死亡呢?实际上我们每一天都在经历死亡。俗话说,大睡如小死。熟熟地睡一觉什么都不知道,就如同死亡一样。每一天都在经历死亡的这种状态,不过我们完全是被动的。
人的一生,从出娘肚子,一直到最终咽了气,没有一件事是主动的,每一件都是被动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养成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命状态的能力,我们就会很自在。
各位想想看,所有的烦恼都是由于不能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命状态所造成的。没有钱,想钱;没有房子,想房子;房子小了,想大房子;没有车子,想车子;有了大众的,还想奔驰的。都是妄想!
得不到的时候怎么办?苦恼!整个生命就是在欲望当中,在欲火的焚烧当中度过这一生,不能够适应这种被动的生存环境。
佛教讲一切随缘。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生死怎么办呢?随缘。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能够随缘,认识了这个规律,生死事也就了脱了。
随缘两个字谁都会说,但是要把这两个字理解清楚,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生活中,千难万难!我最近总在思考这两个字的含义,还思考不透,稍微体会到一点点皮毛,但是还用不上。
人在生存当中,千万不要有改变任何现实的想法。想要改变现实,有力量的人也许暂时能够看到他发挥的作用,但实际上是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我们眼所见、耳所闻,无一不是我们想要从被动变成主动而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灾难。
作为我们个人来说,千万要认识生命的这种被动性,体会怎么来适应这种被动性。修行最终的目的,是要养成适应生命被动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打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欢喜地接受。
在一切逆境面前能够有欢喜心,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人?这就是大修行人。这就像布袋和尚所说的: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人人都有这种精神,人人都有这种作风,人人都有这种雅量,是不是和谐的社会呀?是不是和平的世界呀?
布袋和尚说的几点,只是一种精神。人要具备这种精神,要用这种精神的喜悦心去面对一切挫折。一个具有欢喜心的人,具有感恩心的人,不会有人来欺负,不会有人来诅咒,不会有人来打击。这种被动的精神最有力量,这种被动的精神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这种精神精要的口诀就是随缘。
佛教两千多年来,总结了一切问题,得出随缘二字,来奉献给当代人。当代人有时候会从消极面去理解随缘二字,实际上随缘二字是最积极的。随缘二字就是不违背客观规律去做一切事,就是大修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表现。
我们在禅七当中,每一位都来实践随缘的精神,都被动一点儿,不要太主动。要我们听招呼,守范围,阿弥陀佛!每天这么做;要我们不讲话,阿弥陀佛!不讲话;要我们一切都安分守己,阿弥陀佛!非常好。以欢喜心、感恩心,来面对这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就真正能够从被动中得到无限快乐,从随缘中得到无量法喜。
 
End
◎ 庞玉梅 人们常提起随缘,我对随缘的理解是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什么人或事,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若事事加以计较,总会显得很琐碎而没有意义。 随缘自在的人生一定是有主
 
净慧法师我们在四祖寺举办禅七,四祖寺就是四祖开辟的道场,四祖留下来的开示,就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我想,很多人都看过这一篇开示。四祖的开示,是从初祖菩提达摩那里一脉贯通下来,都是要求安心。我们的心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随 缘 随 愿依 空  信愿行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历代的高僧大德要成就菩提道业,莫不立下恢宏誓愿,循序实践,方得圆成。立愿之重要,可见一斑。清朝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
 
随缘识得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随缘,随缘则起妙用,反之则会起种种烦恼。比如,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时得不到适当的工作,不能发挥其才能,此时也毋须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了。日久,
 
随缘随的什么缘学佛的同修,有一句口头语,就是随缘。大家都常说随缘、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呢?原来随缘二字,具足应该说是随顺因缘。因缘二字,在佛经是非常深奥的名词,是要解释因缘二字,就要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
 
随缘是随顺当前的环境,但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随缘的性格,更要秉持不变的操守,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修行是一条路,而路的尽头是智慧。修行就是修心,修持一颗平静的心,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当下;修行其实也很简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体现修行,修行时时处于生活。生活的不如意,
 
弟子:阿弥陀佛!师父,当我走在路上,看到许多的垃圾在地上,我观察:首先是我自己怕脏不想拾起,其次是垃圾太多,没有时间捡完,弟子如何处理呢?释宽见:有时间随力随分随缘去做善事(比如去捡垃圾),但不要为做
 
那就是因为不能够经常提起精进心来。有几句话或许能够证明: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两年学佛,佛在佛堂;三年学佛,佛在天边。所谓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人们开始学佛时,总是精进、努力,尽管满身佛气,尽管很笨,但是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六卷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 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一内容提要: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人无知,错误地认为是因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一内容提要: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人无知,错误地认为是因缘生或自然有,都是识心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六卷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 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二原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二五 空大种无自性原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六卷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 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三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三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出处南朝·宋·宗炳 《明佛论》:“然羣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麤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 唐·戴叔伦 《赠行脚僧》诗:“补衲随缘住,难违尘外踪。” 《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 所得奴婢,尽免
 
生命在于进取,人生在于努力,随缘是一种豁达。尽人事,听天命;不是放弃,不是软弱,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真正的随缘就是在一番努力之后的坦然,是一番拼搏挣扎之后的看开,所以,谋事之时,随顺因缘,尽力而为,知
 
很多事,不是你想,就能做到;很多东西,不是你要,就能得到;很多人,不是你留,就能留住。把什么事看的太重,往往最容易失去,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住,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都是
 
万事皆有缘,人生当随缘。“随缘”是随顺自然把握机缘的意思,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随”是随顺其自然环境、自然法则,“缘”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随缘”就是不怨不悔,
 
随缘,是指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例如“随缘化物”,是说佛菩萨顺应环境、顺应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根性不同,用最适应对方的方法来教化他。还有“随缘不变”,不管外在的机缘千差万别,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成
 
我们一般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多半取决于我们主观的认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然后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离不开我们的感觉,离不开我们的经验,离不开我们的需要,
 
随缘出自佛教,我想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都未必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随缘。要想了解随缘,先要知道什么是缘?佛教是讲因缘的,从佛法的角度说,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是需要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因就是最重要的条件,缘就是次
 
人生路漫漫长,坎坷曲折少不了,生活这场戏,悲剧总避免不了。人活一辈子,总不能事事如愿,你若耿耿于怀,负累的是自己;你若悲观沮丧,痛苦的是内心。生而为人,就要学会包容大度,做到不争不气,面对得到,不高调
 
佛度有缘,随缘摄化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如今,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俗名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
 
如何随缘而自在?智慧随缘即自在!莫在事为上着相,当在无心所作中了过。莫在人世间攀缘,当在脚下生安处顺应。智者,非常即平常,一心无二意。凡夫,执求非常,不甘于平常,心不安分。若能明平常心是道,时处当下皆
 
黄龙宗禅诗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85187页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即是在行住坐卧一切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参禅妙悟,彻见
 
随缘成长郑石岩第三篇随缘经营家庭〈篇头语〉人想要随缘成长,必须先把家庭经营好。因为家庭的缘是基础,是孕育气势和心情的地方。家庭的情趣好,不但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有著正向的策动作用,对于子女的心智发展,长
 
随缘成长郑石岩序人生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人要不断的成长和学习,才能累积经验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挑战。能不断成长和学习的人,才有信心,自我认同才会完整,心理方能健康平衡。当然,在更高层的精神
 
随缘成长郑石岩第一篇随处都在学习〈篇头语〉人的一生,除了学校课程所提供原基本知识之外,大部分的能力和经验,都是从日常生活、工作和遭遇中学来的。因此,你若不把握随缘成长,随处观察学习,无论是在专业、视野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因是种,缘是环境;有因而无缘,种子无从发展成丰硕的果实来。人生就是一个因缘不断互动的过程,缘一错过就不再出现。所以生活的策略是随缘。随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随缘的人,注重过程,看淡结果;知道我已经尽力了,所以能于一切得失输赢随缘面对。而攀缘的人,迷恋世间财色名利,犹如攀登悬崖,不能放手;譬如有人,为了工作升迁,贿赂上司、伪造业绩、开后门、走捷径,一味的向
 
许多人常误会随缘二字的含义,误以为被动接受便是随缘。实际上,随缘并非意味着消极,而是要大家在面对事情时不过于强求结果,避免陷入我执的误区。随缘是一种通达的智慧,可让心清净阔达,对我们的修行和生活都起到
 
糖分过多的食物,相信你久吃也不会觉得它的甘甜。无底线的付出,相信久了对方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或者说还不够内心的满足。因此,任何事物都要做到恰到好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这样才能够交往更
 
随缘渡生与渡日很多人认为学佛要随缘渡生与渡日,就是不要有什么计画去渡生或渡日,反正遇到什么就做什么,这叫随缘。这种被动且消极的态度是不正确的,这是误解「随缘」的意义。随缘是说要随着机缘而做,就像一般人
 
问:他说欲延生需放生,譬如拿同样的钱买物命放生,是应该多买一些,还是随缘便可?放生的数量多少才对?想求延生者有没有不同的效果?如果念佛人临终之时不见阿弥陀佛,只见观音、势至二位菩萨来接,可以跟他们去吗
 
问:当看见捱杀畜生时,说可诚心替他念佛或念咒?准提咒是否就是往生咒?(陈圣音)答:念佛与念咒,与被杀众生回向,均有功德。既云诚心,即有感应。准提咒与往生咒,乃是两种法门,并非一咒有二名也。(李炳南老居
 
问:尊敬的上净下慧大和尚,我有一个疑惑,您曾经说过,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恰巧当下也是不能把握。我对这种说法有些疑惑。还有一个就是,在我看来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随遇而安,随缘自在的,这个随缘和世间的放任自
 
咱们拜佛也好,礼忏、念经也好,一天当中上殿过堂的,里头夹着毒素。所谓毒素,就是还有贪瞋痴,起心动念,不清净的地方太多了。吃饭的时候,今天很合口味,不知不觉就多吃两口;那不好吃的,勉强哪,差不多就算了,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大人觉经》,主要是告诫弟子们,如果要成为自利利他的大人,也就是行菩萨道的佛教徒,就必须要保持八条准则。大乘佛教的践行者,必须要坚持这八条准则。如果不能践行,我们就不能成佛!可见,这
 
我们在皈依之后要礼佛,要闻法,要敬僧。常见一些学佛的人,虽然自称三宝弟子,实际上只有一皈。表现为:1.只知闻法而不礼佛敬僧就是我只是听法,只是看经,我也不拜佛,也不恭敬出家人!当别人质疑时,常常美其名
 
慈法法师答:以法护法,般舟行法对护法的要求很高。护法者自已必须行过法,同时一定要用慈悲及圆满的心智来护持行者,而不能用有对的心来护法。我要令行者不要睡觉;我要令行者如法行;我要令行者好好念佛.....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三讲之:智为先导、随缘立言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智为先导、随缘立言在这部论里就说: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
 
皈依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来说皈有归来、返回、依附、皈投、皈向的意思。依有依靠、仗赖、顺从、按照、依托、依止等意思。两个字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皈投佛教,以佛教为依托,就是皈依的意思。这个意思很显然地表白
 
我们学佛要从皈依佛法僧三宝开始。皈依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来说皈有归来、返回、依附、皈投、皈向的意思。依有依靠、仗赖、顺从、按照、依托、依止等意思。两个字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皈投佛教,以佛教为依托,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