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十一)
2025-07-05 06:41

二、普贤十大行愿

普贤十大行愿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本原则。普贤十大行愿,约因来说,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约缘来说即是缘因佛性(十大行愿具足离染行、方便行与大悲行);约果来说,十大行愿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愿具足与佛性相应的无分别智)。

普贤十大行愿亦是净宗修持的重要科目。净土经典记载:参与无量寿如来法会的四众弟子、诸菩萨声闻以及天龙八部等,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又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互文证知:普贤行愿与净宗因缘甚深。

十大行愿的内容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兹分述如次。

1.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内存恭敬之心,运于身口而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礼敬过去佛与现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礼敬未来佛,非有相当的智慧涵养不能为也。因为礼敬未来佛,即是礼敬现在一切众生。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是释迦本师对大势至菩萨所演说,对净宗修持尤具深意。此品讲述有一比丘名常不轻,当他在路上遇见比丘、比丘尼或优婆塞、优婆夷时,不管对方是谁,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可是有些人觉得他太罗嗦,有些人则认为他是在讽刺而生气,有人傲慢地认为你有什么资格为我授记,于是向他投掷棍棒、石头或土块。然而常不轻比丘不生瞋恚,顶多只退到受攻击的范围之外,更大声地重复那些话,一生如是行持。常不轻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获得六根清净,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命终之后,得值千万亿佛。释迦本师就是那位常不轻菩萨。

常不轻菩萨为身口意三业礼敬诸佛提供了一个典范。不轻众生而深敬,即是如来座;忍于打骂,即是着如来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是如来室。又深敬是意业,赞叹汝等皆当作佛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常不轻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以礼拜作为自己的修行,凡夫众生只具理性佛,尚且礼敬;况修因证果的佛陀,更会礼敬。常不轻菩萨的行持,对初心菩萨降伏我慢,培植忍辱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态,是一付良药。此良方以大势至菩萨为当机,实为净宗修持之所必备。

礼拜在净宗修持中不可或缺,经云,至心礼佛一拜,罪灭恒沙。宋代王龙舒居士每日礼佛一千拜,临终站着往生。拜佛引发行者的虔敬心、降伏我慢。又拜佛仪式通过单纯相同形式的无限重复,容易令杂乱的心念有序化。拜佛眼观佛像,以佛像的庄严暗示引发自心的庄严,依现量(直觉)的集起(综合),获致对自性妙心的体悟,故净宗行人每日行持,礼佛一项,不可或缺。

此行愿最后以四无尽作譬(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礼敬诸佛亦无有穷尽。显示菩萨行者捍劳忍苦的长远道心,在虔敬礼佛中,消除业障,开显慧光,成就净业,礼佛境界与自性开显呈正相关。

2.称赞如来。

如来即是不生不灭的性德理体,称赞如来功德甚为殊胜。释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一偈赞叹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在弥勒之前成佛。证知,修持称赞如来这一行愿,可以速增福德智慧。

如来的本迹理事,具无量功德,需有甚深的如理智与广大的如量智,方堪称述赞扬。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种音声;一一音声与百千种音乐相应。其声清彻,旋律和雅,赞佛功德。普贤菩萨称赞如来的妙辩,以大海般深广磅礴的音声,无有间断地广赞诸佛如来无尽的功德。

称赞如来,弘宣佛法,需要辩才,所谓四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如是四种辩才,九地菩萨方得具足。吾辈凡夫如欲速具如是辩才,唯有往生西方净土,得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便应时可得。

吾辈学人,欲发大心,弘扬净土法门,自愧辩才欠缺,应恳请佛力加持,施以辩才。诸大乘经提示,若不得如来神力加持,而能说法,无有是处。由是,释尊殷勤劝勉行人,或诵经,或诵八十八佛,久之便可得妙辩。站在净宗角度,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总持陀罗尼,含摄万德,如至心持念久久,无碍辩才自得显现。古往今来,由念佛发辩才的事例甚众。净业行人随时随机广说阿弥陀佛因行果报,大愿功德,即是称赞如来的殊胜体现。称赞如来这一行愿修持纯熟时,则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木鱼引磬声,皆是称赞如来之音声,如西方净土水鸟树林,皆演法音,由心回转故。

3.广修供养。

这一行愿离悭贪,与前二行愿并修,能令现行三业清净。一切菩萨道人皆修供养,如释尊因地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阿弥陀佛因地,为圆满成就大愿,无量劫来积功累德,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又诸菩萨,常以种种上妙供具,供养诸佛。如是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殊胜果报。在吾辈凡夫分上,无福力置办上妙供物,亦应随分随力,每日最少以长灯一盏、长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养。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或以一花供佛时,当作观想,身诸毛孔,令一毛孔,出无数华云,运想拟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花台,诸佛受之,于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养,亦复如是。是知但运一心,广大无际,功德智慧二种庄严,六度万行,无不圆满。

无量供养按性质分:可分为财供养与法供养两种,而以法供养最为殊胜,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教故。法供养的内涵,凡有七种,一者如说修行供养,二者利益众生供养,三者摄受众生供养,四者代众生苦供养,五者勤修善根供养,六者不舍菩萨业供养,七者不离菩提心供养。法供养的内涵与功德,甚深甚广,兹不详述。

在众生份上,财供养不及法供养功德大,然就大菩萨而言,财供养即是法供养。《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大士接受长者善德的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随即告知善德长者及与会大众: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行人作财布施时,应持平等无相之心,深观能供所供,皆是实相,如是供养,理事圆融,财供养与法供养,并无二致。

财供养又分外财与内财,内财(头目脑髓)供养,难能可贵,若能称性,亦是法供养。《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过去日月净明德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法华经》,喜见菩萨乐修苦行,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欢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闻《法华经》力。即入三昧,从空雨种种华香满千二百岁,以香油涂身,于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乃至国城妻子,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佛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可见,融通财供与法供,广修供养的行愿方臻圆满。

4.忏除业障。

这一行愿能离愚痴,能令过去未来三业清净。行人首应慧心觉照,自己无量劫来,独头无明为烦恼种,受无数业报身;一一身造无量业;所幸业力无形,不见相貌,如果业力有体相面积的话,尽虚空界容受不下,菩萨尚且如是,何况悠悠凡夫。吾人生此娑婆浊世,必是业重之人,由烦恼故,造诸恶业;复由恶业,结诸苦果,展转相因,喻如连环。诸佛慈悲,教令忏悔,切断恶性循环链。自知有罪当忏悔,垢障除灭,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

忏悔有能忏十心,所忏十心。所忏即所治顺生死十心,此心如厕虫乐厕,不知不觉,所忏十心是: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二具足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以上十种顺生死心,致使苦海,永无出期。

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药。故须明了能治逆生死十心。一明信因果,二自愧自责,三怖畏恶道,四不覆瑕疵,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随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如说修行,十观罪性空,永灭罪根。以上十种逆生死心,明辨是非,翻除恶法,有事有理,应细思之。

事忏属渐教的方法,理忏是顿教法门。事忏有相应的仪规,初机较易下手;理忏则需深通教理与观法,故净业学人宜从事忏入手,渐至理忏。从心上改过,如斩毒树,直断其根,不必寻枝摘叶也。

忏除业障的功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贪瞋痴烦恼缠绵,即令吾人身心弊劣。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欲修行魔障重重,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或妄言失志等,皆属作孽之相。遇此应发大惭愧心,大勇猛心,至诚忏悔,改恶迁善。行之久久,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或修行因缘顺遂等,皆是罪过忏除之象。然于此不可矜夸自耀,滞而不进。应如普贤菩萨所劝,常修忏悔,虚空界等尽,忏悔乃尽;而虚空界等不可尽故,忏悔亦无有尽。而至诚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是忏除业障的最上妙法。

5.随喜功德。

随喜是见人作诸功德而赞叹欢喜,随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经云:随喜之福,如一人卖香,一人买香,旁人染其香气,于彼二人,初无减少。而嫉贤妒能则导致心胸狭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这一行愿即是一帖对治的良方。

随喜的对象是四圣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种种波罗蜜门,以及从果向因,示现八相成道诸功德,都应殷重随喜;乃至三恶道众生的微薄功德,诸如: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等,悉应随喜。

以佛眼视众生,众生无不是佛;以善眼视众生,众生无有不善。净业行人宜应训练自己的目光,只见众生之善,不见众生之恶,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宽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传中,有诸多佛菩萨倒驾慈航,随喜帮助某尊佛成就度生大事,所谓一佛应世,千佛赞助。或作弟子,或作护法,或作影响众,乃至或作逆恶(如提婆达多),这些佛菩萨的随喜之行,不可测度。

随喜功德的行愿是锻造世间君子与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获取殊胜福报,一本万利的捷径,吾人应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6.请转法轮。

菩萨悲愍众生而请法,转法轮即是佛将自悟之理转至众生心中,自觉觉他,展转不息,如轮常转。这一行愿,能除谤法障,起慈善根,为欲令正法住世,开悟众生。经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①

请佛转法轮,普度群萌,是无上殊胜的功德。由一切诸佛唯智唯德,菩萨即以穷法界之智而请佛说法,是故一切诸佛无不雨大法雨,然菩萨唯愿唯行,诸佛即以甚深愿力而加所请,是故菩萨无不获于大益。当知菩萨常请,诸佛常说,未曾间断。昔释尊初成正觉,默念佛法甚深难解,众生不能信受,徒施无益。复念诸佛常得梵王劝请,方转法轮,念是事已,放白毫光,远照三千大千世界。时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往请。殷勤再三(梵王初请,梵王与帝释同请,大梵天王重请)幸以法光,除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师子吼,如天雷震,为众生故,转于法轮。释尊受请,观机往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初转法轮,开始了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佛本为度众生才出兴于世,为何要恳请方说呢?原由有二,一者重法不轻说,二者轻说人不敬。佛常诫莫为非人说法,亦莫将法传与非人,皆恐轻法慢法,不但无福,反而招损。儒家亦有: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之说,意在尊师重道,学人获益。故请转法轮,即是上求下化,上顺诸佛之心,下顺众生之心。佛以说法度生为本怀,然无请不说。故有人请法,自是上顺佛心。众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请,请则众生得闻佛法故喜,即是下顺众生之心。

佛在世时,可请佛转法轮。佛灭度后的今日,我们应如何实施这一行愿呢?佛经告诉我们,佛法除佛之人,菩萨声闻乃至有正知见的修行人均可说。故常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提供讲堂,广为倡导,即是请转法轮的实施。如自己对佛法有所契悟修证,愿与众生说,即是请自心佛说法。如随缘讲说阿弥陀佛大愿,劝勉众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两句,功德亦甚大。另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如录音磁带、录相带、光碟、刊物杂志、印制佛经等广为流布。无情说法,亦属请转法轮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时一切处皆能修请转法轮之行。

7.请佛往生。

佛是大智大觉者,佛住世弘化,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寿命时,我们应头面顶礼,恳请佛长久住世,作众生大导师。

佛如来的住世与涅盘,由时节因缘所致。《大般涅盘经》记载:释尊临涅盘时,出大音声,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将欲灭度,若有所疑,今悉可问。四众弟子,天龙八部,咸皆悲叹,愁忧苦恼,举身啼哭,哀恸捶胸。俱诣佛所,头面顶礼,抆泪而言:惟愿世尊莫入涅盘。世尊默然,不果所愿,同时号哭。释尊慈悲,为大众显现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告诸大众:我涅盘后,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语毕,寂然无声入于涅盘。可知;诸佛世尊作佛事已,法尔应入大般涅盘。

佛示现涅盘,内含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乃对治凡夫习性的有效方法。经云: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住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①这段经文点出众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长住的人、事、物,不起希有心,反生厌怠心,而对将逝的人、事、物,生起紧迫感与难遭心,譬如婴儿,母亲每天在侧,于母不生难遭之想;得知母亲将离他而去,渴仰思恋之心便沛然而生。如来涅盘对众生的心理冲击,亦具如是效应。比如:寿高120岁的老外道须跋陀,得知释尊将入涅盘,忽感悼惶,想到慧灯将要熄灭,法船将要沉没,赶忙向佛所奔来。释尊慈悲摄受其为最后一位弟子,为说正法,须跋陀闻法,当下漏尽意解,证阿罗汉果。为报佛恩,须跋陀在佛前先入涅盘。佛敕大众,以杂香木荼毗其尸。

本行愿除请一切诸佛住世外,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的善知识,悉在劝请之列。然消归自性而言,念念阿弥陀佛名号,无有间断,即是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普贤十大行愿中,前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本行愿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随佛学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证菩萨道果。

常随佛学即是依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以为所缘之境,引发心智随而学之。释尊从初发心,精进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诚求法度生的种种菩萨行,悉是吾人学习的表范。

吾辈凡夫,或无力量效法菩萨的大悲苦行,亦可从平易处下手,渐臻福德智慧高妙处。如释尊自己扫地,托钵化缘,抬人汲水,看护病人,为盲比丘穿针,自修房屋做泥水匠与木匠,乞僧举过等。均是吾人亟须效仿的懿范。

净业行人常随本尊阿弥陀佛学,弥显亲切而必要。《大乘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因地作菩萨时,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我既念佛,当行佛行,佛既如是成无上道,我亦应当如是成就。

净业学人除了效仿佛行外,亦应向修持净宗的诸大菩萨看齐,以之调正吾人修持的路向。无量寿如来会上,诸大菩萨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此诸菩萨既皆如是,我亦学佛,同为佛子,应起精进,学习如是。

总之,佛是九法界众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莲花,猛火里出优昙那样的稀有。诸佛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应祛除悠忽懈怠的习气,奋大精进,立大誓愿,当以阿弥陀佛的愿行为自己的愿行,学文殊智,行普贤行,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当如弥勒菩萨,受佛重诲;守护弘扬净宗经典;当以净宗所示要义,深生信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成就往生净土。方契两土世尊本怀,方满常随佛学的愿行。

9.恒顺众生。

本行愿即是回向众生的利他行,以般若观照,法无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成就圆满大悲。对九法界种种根性的众生,均以对待父母与如来那样的恭敬心,称性随顺供养承事,不生分别。对迷走生死险道的众生,导向菩提正道;对无明黑暗中的众生,说法施以光明;对客走他乡的贫穷众生,令学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获致自性宝藏。

恒顺众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与众生,同一体性。顺众生即为顺佛,若不顺众生,佛不欢喜。其二,佛以大悲为体性,若不顺众生,不合佛体。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萨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二者关联甚密。众生好比生死旷野中的树根,菩萨的大悲就好比滋润树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叶花果。可见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树根是华果之因一样。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其四,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证知:恒顺众生的行愿具有无限深远的意义。

恒顺众生引发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权智,是十大行愿中最为精要的修学科目。这一行愿义理深邃,境界宏阔,摄自他二利,融生佛一体。未成佛前,首应广结人缘,亦是成佛后从果向因度众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行愿,能有效地和谐人际关系,助成事业成就。恒顺众生根性而度脱之,乃无尽时空的佛事。净业行人往生极乐世界,方能究竟圆成此愿。吾人在此世间,亦应随分随力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将前九愿所作的功德善行,总归为一个总愿,回向法界众生。本行愿除狭劣障,生广大善,俾令一切众生常得安乐,悉得解脱。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远的心理效应。古德云:修行前导,莫尚乎发心;众善指归,莫要于回向。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空,四大非有,竞执我人之见,横生憎爱之心,所修善法,但为己身;所得功勋,唯归眷属,是以徒增业果,不得出离三界火宅。普贤菩萨教示我们发回向心,将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众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实际,唯求无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证佛果。

净业行人亦应有广大的心量,宏阔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无上殊胜的功德。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将自己所作诸多零散功德汇集起来,如百川溪流汇入大海。并将所有功德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链式裂变一样,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从万法唯识的理念来说,行人的心识放大,功德亦随之扩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实加固愿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们知道远方有一群穷困的人需要救济,虽然也打算前往赈济,但心志力量尚无决定马上实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而经过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产生行动,置办物品,刻期前往。可见,回向于无形中为内心充电,加快成就善行道业的速度。正如凹镜收摄阳光得以燃烧纸片一样。净宗行人亦应将念佛功德及净业助行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回向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发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议。每经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愿力。净业行人无论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钱之微,救一蚁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资粮,转成无漏的出世愿力,如是增上,愿力胜过业力,临终决定往生。法尔如是,阿弥陀佛愿力如是,净业行人当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净宗回向具双轨回向之特质。一是往相,二是还相。净业行人以念佛与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愿回施众生,同生极乐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时又发愿:已生净土,回入娑婆,普渡苦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此是还相回向。这二种回向,皆以无分别心,缘一切众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证知净宗法门乃彻始彻终大乘菩萨道,确能安立一切众生于无上真正之佛道。

综上所述:普贤十大行愿的功行德用,超胜绝妙,实为净业行持一大辅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难圆满受持。于此,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便凸现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经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①意为:十方众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超胜普贤愿行的妙庄严路,普贤十大行愿只有到极乐世界方能究竟圆满。行超普贤表证念佛法门的殊胜,德遵普贤指陈净业助行的必需。可见普贤十大行愿与净宗关联甚密,净业行人宜应关注并力行之。

以上讨论的净业三福与普贤十大行愿两种助行,展示净宗横与一切法门浑同,竖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质。净宗法门的特质,体现为他力本愿,带业往生,横超生死,一生成佛。而大乘通途之修持,亦可作净业辅助增上之力用。尤其现代众生根机陋劣,环境秽乱,如果不藉培福之基,难免遇缘退堕。所以,净业行人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修持净业三福与十大行愿,亦是不可或缺的举措。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大安端坐

◎ 一 悟大安禅师晚年,回到福建,住怡山院,终日端坐,不言不语,无所事事,大众背后称他为懒安禅师。如有禅僧道:终日不言不语,如木石一样,那就是禅吗?另一禅僧道:终日端坐,既不领众梵修,也不指导作务,这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