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一)
2025-07-05 06:37

净土宗教程 作者:魏磊

第六编 净土资粮:信、愿、行

净宗以往生净土圆成佛道为终极指归,所以,十分重视践行。净宗行持有三大行持(亦称三资粮):信愿行。信愿行如伊字三点△,一而三,三而一;钩锁相连、缺一不可。由信启愿,由愿导行。信根萌动,则愿力行持沛然而出。蕅益大师从内在特质方面将信愿行分为两类: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愿是往生净土的指南针;由此信愿,方能执持名号。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自可感生净土。①下面对信愿行三资粮分述如下。

第十六章 信 门

净土宗在大乘佛教中属难信易行之法,为什么净宗称为难信之法呢?这里我们不妨将净土法门与大乘通途法门作一比较。大乘通途法门修行次第是信解行证,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得证。其中重在开圆解(即禅宗的开悟),可见殊为不易。而净土法门,由信启愿,由愿导行,在进修次第中,头一步是信,后一步是行。这与大乘通途法门相同,只中间一步,在通途法门要生解,在净宗要发愿,在此显出差异。通途法门信解行证中,最难通过的一关是开圆解。而净宗法门则以愿代解,便将这最难的一关通过了。通途法门行门深广,净宗行门简易,净宗与大乘通途法门相比,只有信之一关,仍旧是难。由于净宗超情离见,属佛的果觉境界,于此信入尤难。只要能透过信关,一切将迎刃而解。所以净宗被称为难信之法,是有根据的。

当然,信之一字贯之世出世间法,世间法重信,佛法更重信,大乘圆教尤重信,净宗法门特别重信。兹拟从信赅果海,果彻信源;净宗六信,理事圆融;于难信法生决定信三方面加以讨论。第一节

信赅果海,果彻信源

净宗法门从发心念佛到成办往生圆成佛道,无不依信力而得成就。信赅果海果彻信源表证着净信之内核与功能。信藏功德大矣哉!兹分述如下。

一、信之诠释

信的梵文字源有二:Prasada与Sraddha。Prasada有恩惠、仁慈、寂静、光辉的涵义,Sraddha有信仰、亲睦、尊敬、热望的意思。合而观之,信义即是对如来的恩惠与慈悲产生净信与欢喜,信心状态即是得到大安乐的状态。

信的中文释义为:信者,诚也。①说者诚实无妄,听者诚敬受纳,即为信。

《成唯识论》对信的内涵亦有精要的概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此段文句表明信有三层涵义。(1)于诸法实事实理,能深信冥契,忍可于心,不为虚妄事理之所转。(2)于三宝清净法身般若解脱,真净德中,深信好乐,不为妄染邪德之所惑。(3)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善报,能成道果,起希望心,求之必得。于中忍可是信因,乐欲是信果。此种信不独自体清净,复能清净一切心及心所,如极香物,不独自香,复能熏香一切余物。如水清珠,不独自清,复能澄清一切浊水,其力最胜。

《成唯识论》又云: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上述文句从反面证实信以心净为性。贪瞋痴等六根本烦恼以及无惭无愧等二十随烦恼,各各都有自己的业相。如贪心所即以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无惭即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等等。不信的业相以染秽为性,不仅自体染秽,复能秽浊一切心法与心所有法,如极臭之物,能熏染它物。信则自净净他,不信则自秽秽他,所以,信以清净为相状。可见,信心是不生不灭的纯粹净心,此净心即是万有的本来面目。

二、信之功用

信在世间法中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①人如果言而无信,不仅贬损自己的人格,实则取消了自己说话的权利。经商不讲信用,无异自掘坟墓。信是行为的推动力,信是吾人生存的基础。人生没有信仰就如同没有指南针的航船,终有触礁之虞。

信是修行出世法的首要前提。五根五力,十一善法,皆以信居先,大乘圆教五十五个阶位,亦以十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华严经》中,文殊等十大菩萨表信门,以信为首,摄其他诸阶位故,于生死中创发信心,最为吉祥故,信能增长一切智慧功德故。信心一法是人道要门。《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毋,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盘无上道。华严极赞信为宝藏第一财,信门具足一切行位之相。

信根植固,便具十德:一亲近善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慧。大乘经论每常赞叹:信无垢浊心清净,信能悉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在佛法修学中,信作为入门之宗,极为重要。

净宗作为他力门果教派,较之于佛教通途法门,更为重视信愿,信愿二门是净业修持的重大科目,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信愿功能的重要性,谨以数位净宗祖师的法语以证。

莲池大师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则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①

幽溪大师云:苟有信心,往生极易,如渡大海,即得巨航(案;弥陀本愿注),仍有良导(释尊劝赞注),加以顺风(诸佛护念注),必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迟留险道者,谁之过与。②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又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③

印光大师云:念佛一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义故也。④

净宗祖师大德以具佛之眼,深知末代众生少善根多狐疑,痛下药石,指点迷津,苦口婆心,慈悲之极。反复申言,净业成败端在信愿。兹征一例:昔王仲回问杨无次: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无次回答: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仲回欣然而去。未久,杨无次梦王仲回致谢: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⑤

挣业行人一念信力,契入阿弥陀佛本愿之海,便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相接,得佛力加持,成办往生大事。如果狐疑不信,则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隔离绝缘而得不到法益。净土法门的胜妙在于不必求解,自能深解;只要深信,绝无错路。信愿持名如风帆扬于顺水,迅速稳妥。能得力,不能得力,得力多少,全由信之浅深。信赅果海,果彻信源。一念净信,得入阿弥陀佛大愿果觉之海,并渗入念佛成佛的全过程。而佛果的证得亦不离初始的一念净信。比如种子堕地,及至开花结果,不异原初的种子。这与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玄义无二无别。然净宗有阿弥陀佛大愿威神的摄受护持,又比华严殊胜特异。

第二节 净宗六信,理事圆融

净宗之信藏,浩博无涯,愚夫愚妇可以造入,及其究竟处虽圣人亦有所不能也。净宗经论与祖师著述,对净宗的信藏内涵力用多有详明而精辟的阐释,其中蕅益大师六信之诠释,周全而精要,理事圆融,多为净宗行人所依凭。六信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分述如下。

一、信自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①

上述文句意为:信自即是信自性本有的常住真心,而不是信肉团之假心,也不是信缘尘分别影事之妄心。此常住真心在时间上竖穷三际,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广大无边。真心具不变与随缘二义。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虽然随形六道,常住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真心包裹太虚,微尘国土皆是妙明真心所现的景物,西方极乐世界亦自心所现。吾人虽因妄想执着,真心未能显现,但吾人若能一念回光,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净业行人于此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自是大乘行人修学佛法的基本前提。大乘一切法门全归自性,千经所演无有余因。然而,众生在没有开悟之前,是无法知晓常住真心的。诸佛出兴于世,就是为了这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人人本具妙明真心,即是佛之知见。释尊菩提树下悟道时的最先开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①众生舍父浪走,客作贱人而不知返,此由不觉故,才觉则现前妄想执着,全是如来智慧。因为如来智慧无体,以众生妄想为体;众生妄想无体,以如来智慧为体,如水成波,全波是水,从本以来,毕竟常住无余涅盘故。佛典广说一切众生诸烦恼中有如来藏,常以种种譬喻况之,诸如: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弊坏衣所缠的真金像,贫贱女怀转轮圣王,焦黑泥模中的上妙宝像,乃至阿鼻狱中皆有如来身,等等。

净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基点即是信自。能念的心是佛,所念的名号(或所观想的净境)也是佛,念佛即是佛念。深信是心是佛,方能勇猛精进地作佛。故而念佛往生,先以明了自性弥陀为本,然后一心称名求愿往生,亲切自然,相辅相成。依据心性,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名号朗然彰显;藉托弥陀名号,观于心性,心性容易显发。西方净土种种依正庄严,皆是引发吾人自心庄严的增上本质境,所谓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①无量光即自性照,无量寿即自性寂,观世音即自性悲,大势至即自性智,声闻即自性真,菩萨即自性俗,净土种种庄严即自性万德万行。若有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圆顿净宗。深知无量寿在吾人心内结跏趺坐,无量光在吾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便能引发吾人对生命尊严的重视,强化修道念佛的信心。有些人谬指净宗是心外求法,是不明净宗理趣所致。

净宗修因证果的全过程,均与信自密切相关。建立在信自基础上的信他,才有力度。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作增上缘,自力、法力、佛愿力的合力,即能疾速成办往生大事。内重己灵与外慕诸圣,乃一体两面,不可或缺。信自不足,只能生到边地疑城。净业行人具足信自,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增上往生的品位。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大安端坐

◎ 一 悟大安禅师晚年,回到福建,住怡山院,终日端坐,不言不语,无所事事,大众背后称他为懒安禅师。如有禅僧道:终日不言不语,如木石一样,那就是禅吗?另一禅僧道:终日端坐,既不领众梵修,也不指导作务,这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