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三百二十四卷 - 大藏经
2025-08-29 09:1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三百二十四卷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初分真如品第四十七之七

舍利子于意云何。布施波罗蜜多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布施波罗蜜多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布施波罗蜜多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布施波罗蜜多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舍利子于意云何。内空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内空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内空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内空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真如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法界乃至不思议界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真如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法界乃至不思议界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舍利子于意云何。四念住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四念住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四念住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四念住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舍利子于意云何。苦圣谛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集灭道圣谛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苦圣谛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集灭道圣谛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苦圣谛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集灭道圣谛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苦圣谛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集灭道圣谛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舍利子于意云何。四静虑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四无量四无色定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四静虑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四无量四无色定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四静虑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四无量四无色定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四静虑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四无量四无色定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八解脱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八解脱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八解脱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八解脱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空解脱门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无相无愿解脱门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空解脱门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无相无愿解脱门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空解脱门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无相无愿解脱门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空解脱门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无相无愿解脱门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舍利子于意云何。五眼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六神通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五眼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六神通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五眼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六神通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五眼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六神通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舍利子于意云何。三摩地门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陀罗尼门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三摩地门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陀罗尼门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三摩地门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陀罗尼门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三摩地门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陀罗尼门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舍利子于意云何。佛十力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佛十力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佛十力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佛十力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舍利子于意云何。预流果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预流果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预流果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预流果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独觉菩提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独觉菩提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独觉菩提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独觉菩提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舍利子于意云何。一切智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道相智一切相智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一切智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道相智一切相智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一切智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一切智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离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有法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屈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

尔时具寿善现语舍利子言。若一切法谛故住故都无所有皆不可得。说何等法可于无上正等菩提而有退屈。时舍利子语善现言。如仁者所说。无生法忍中都无有法。亦无菩萨可于无上正等菩提说有退屈。若尔何故佛说三种住菩萨乘补特伽罗。但应说一。又如仁说。应无三乘菩萨差别。但应有一正等觉乘。时具寿满慈子语舍利子言。应问善现。为许有一菩萨乘不。然后可难。应无三乘建立差别。但应有一正等觉乘。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为许有一菩萨乘不。尔时善现语舍利子言。舍利子于意云何。一切法真如中。为有三种住菩萨乘补特伽罗差别相不。谓于无上正等菩提。定有退屈。定无退屈及不定耶。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一切法真如中。为有三乘菩萨异不。谓声闻乘菩萨。独觉乘菩萨。正等觉乘菩萨耶。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一切法真如中为实有一定无退屈菩萨乘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一切法真如中为实有一正等觉乘诸菩萨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诸法真如有一有二有三相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舍利子于意云何。一切法真如中为有一法或一菩萨而可得不。舍利子言。不也善现。尔时善现语舍利子言。若一切法谛故住故都无所有皆不可得。云何舍利子。可作是念言。如是菩萨于佛无上正等菩提定有退屈。如是菩萨于佛无上正等菩提定无退屈。如是菩萨于佛无上正等菩提说不决定。如是菩萨是声闻乘。如是菩萨是独觉乘。如是菩萨是正等觉乘。如是为三。如是为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都无所得。于一切法真如亦善能信解都无所得。于诸菩萨亦无所得。于佛无上正等菩提亦无所得。当知是为真菩萨摩诃萨。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闻说如是诸法真如不可得相。其心不惊不恐不怖不疑不悔不退不没。是菩萨摩诃萨疾得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佛告具寿善现言。善现。善哉善哉。汝今能为诸菩萨摩诃萨善说法要。汝之所说皆是如来威神加被非汝自力。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法真如不可得相深生信解。知一切法无差别相。闻说如是诸法真如不可得相。其心不惊不恐不怖不疑不悔不退不没。是菩萨摩诃萨疾得无上正等菩提。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佛言。舍利子。如是如是。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法疾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堕声闻及独觉地

初分菩萨住品第四十八之一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当于何住。应云何住。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当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不应住不平等心。当于一切有情起平等心。不应起不平等心。当于一切有情以平等心与语。不应以不平等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大慈心。不应起嗔恚心。当于一切有情以大慈心与语。不应以嗔恚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大悲心。不应起恼害心。当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与语。不应以恼害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大喜心。不应起嫉妒心。当于一切有情以大喜心与语。不应以嫉妒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大舍心。不应起偏党心。当于一切有情以大舍心与语。不应以偏党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恭敬心。不应起憍慢心。当于一切有情以恭敬心与语。不应以憍慢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质直心。不应起谄诈心。当于一切有情以质直心与语。不应以谄诈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调柔心。不应起刚强心。当于一切有情以调柔心与语。不应以刚强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心。不应起不利益心。当于一切有情以利益心与语。不应以不利益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安乐心。不应起不安乐心。当于一切有情以安乐心与语。不应以不安乐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无碍心。不应起有碍心。当于一切有情以无碍心与语。不应以有碍心与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如父母如兄弟如姊妹如男女如亲族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当于一切有情起朋友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如亲教师如轨范师如弟子如同学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如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如独觉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如菩萨摩诃萨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如如来应正等觉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应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当于一切有情起应救济邻愍覆护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当于一切有情起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当于一切有情起空无相无愿心。亦以此心应与其语。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当于此住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离害生命。亦劝他离害生命。恒正称扬离害生命法。欢喜赞叹离害生命者。应自离不与取欲邪行。亦劝他离不与取欲邪行。恒正称扬离不与取欲邪行法。欢喜赞叹离不与取欲邪行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离虚诳语亦劝他离虚诳语。恒正称扬离虚诳语法。欢喜赞叹离虚诳语者。应自离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亦劝他离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恒正称扬离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法。欢喜赞叹离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离贪欲。亦劝他离贪欲。恒正称扬离贪欲法。欢喜赞叹离贪欲者。应自离嗔恚邪见。亦劝他离嗔恚邪见。恒正称扬离嗔恚邪见法。欢喜赞叹离嗔恚邪见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修初静虑。亦劝他修初静虑。恒正称扬修初静虑法。欢喜赞叹修初静虑者。应自修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亦劝他修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恒正称扬修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法。欢喜赞叹修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修慈无量。亦劝他修慈无量。恒正称扬修慈无量法。欢喜赞叹修慈无量者。应自修悲喜舍无量。亦劝他修悲喜舍无量。恒正称扬修悲喜舍无量法。欢喜赞叹修悲喜舍无量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修空无边处定。亦劝他修空无边处定。恒正称扬修空无边处定法。欢喜赞叹修空无边处定者。应自修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亦劝他修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恒正称扬修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法。欢喜赞叹修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亦劝他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恒正称扬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法。欢喜赞叹圆满布施波罗蜜多者。应自圆满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劝他圆满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恒正称扬圆满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法。欢喜赞叹圆满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住内空。亦劝他住内空。恒正称扬住内空法。欢喜赞叹住内空者。应自住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亦劝他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恒正称扬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法。欢喜赞叹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住真如。亦劝他住真如。恒正称扬住真如法。欢喜赞叹住真如者。应自住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亦劝他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恒正称扬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法。欢喜赞叹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修四念住。亦劝他修四念住。恒正称扬修四念住法。欢喜赞叹修四念住者。应自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劝他修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恒正称扬修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法。欢喜赞叹修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住苦圣谛。亦劝他住苦圣谛。恒正称扬住苦圣谛法。欢喜赞叹住苦圣谛者。应自住集灭道圣谛。亦劝他住集灭道圣谛。恒正称扬住集灭道圣谛法。欢喜赞叹住集灭道圣谛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修八解脱。亦劝他修八解脱。恒正称扬修八解脱法。欢喜赞叹修八解脱者。应自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劝他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恒正称扬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法。欢喜赞叹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修空解脱门。亦劝他修空解脱门。恒正称扬修空解脱门法。欢喜赞叹修空解脱门者。应自修无相无愿解脱门。亦劝他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恒正称扬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法。欢喜赞叹修无相无愿解脱门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圆满极喜地。亦劝他圆满极喜地。恒正称扬圆满极喜地法。欢喜赞叹圆满极喜地者。应自圆满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亦劝他圆满离垢地乃至法云地。恒正称扬圆满离垢地乃至法云地法。欢喜赞叹圆满离垢地乃至法云地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圆满五眼。亦劝他圆满五眼。恒正称扬圆满五眼法。欢喜赞叹圆满五眼者。应自圆满六神通。亦劝他圆满六神通。恒正称扬圆满六神通法。欢喜赞叹圆满六神通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圆满三摩地门。亦劝他圆满三摩地门。恒正称扬圆满三摩地门法。欢喜赞叹圆满三摩地门者。应自圆满陀罗尼门。亦劝他圆满陀罗尼门。恒正称扬圆满陀罗尼门法。欢喜赞叹圆满陀罗尼门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圆满佛十力。亦劝他圆满佛十力。恒正称扬圆满佛十力法。欢喜赞叹圆满佛十力者。应自圆满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劝他圆满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恒正称扬圆满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欢喜赞叹圆满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顺逆观十二支缘起。亦劝他顺逆观十二支缘起。恒正称扬顺逆观十二支缘起法。欢喜赞叹顺逆观十二支缘起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亦劝他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恒正称扬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法。欢喜赞叹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起证预流果智而不证实际得预流果。亦劝他起证预流果智及证实际得预流果。恒正称扬起证预流果智及证实际得预流果法。欢喜赞叹起证预流果智及证实际得预流果者。应自起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智而不证实际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亦劝他起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智及证实际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恒正称扬起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智及证实际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法。欢喜赞叹起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智及证实际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起证独觉菩提智。而不证实际得独觉菩提。亦劝他起证独觉菩提智及证实际得独觉菩提恒正称扬起证独觉菩提智及证实际得独觉菩提法。欢喜赞叹起证独觉菩提智及证实际得独觉菩提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入菩萨正性离生位。亦劝他入菩萨正性离生位。恒正称扬入菩萨正性离生位法。欢喜赞叹入菩萨正性离生位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严净佛土。亦劝他严净佛土。恒正称扬严净佛土法。欢喜赞叹严净佛土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成熟有情。亦教他成熟有情。恒正称扬成熟有情法。欢喜赞叹成熟有情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起菩萨神通。亦教他起菩萨神通。恒正称扬起菩萨神通法。欢喜赞叹起菩萨神通者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起一切智。亦教他起一切智。恒正称扬起一切智法。欢喜赞叹起一切智者。应自起道相智一切相智。亦劝他起道相智一切相智。恒正称扬起道相智一切相智法。欢喜赞叹起道相智一切相智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自断一切烦恼相续习气。亦劝他断一切烦恼相续习气。恒正称扬断一切烦恼相续习气法。欢喜赞叹断一切烦恼相续习气者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黄念祖: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一品是第十七诸佛称叹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从真实之际、真实之慧所生的真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黄念祖: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

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能打开任何人心结的二十句话

1.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不要害怕过错而错过2.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3.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4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亲仁》这一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余力学文」,这是《弟子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不仅教诲我们要力行与学文并重,而且还开示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求学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这是《论语》里面所讲到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谨、信、泛爱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

钟茂森:净宗根本戒(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请看《大乘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我们继续来讲第四条戒,妄语戒。我们一起将经文读一下:【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来看第十九句:【正直代天行化。】这一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直』这两个字,这讲的是心地,『代天行化』这一部分是讲到行动,心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着前面「忠主,孝亲」下来的。【敬兄。】『敬兄』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悌道。《弟子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