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第六卷 - 大藏经
2025-10-07 13:15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第六卷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尔时宝吉祥菩萨。问大虚空藏菩萨言。仁者汝已净出世间道耶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如是已净。复问言云何已净。答言我清净故已净。复问言云何我清净。答言世间清净故我清净。复问言云何世间清净。答言善男子色前际清净无去故。色后际清净无来故。色中际清净不住故。如是受想行识。识前际清净无去故。识后际清净无来故。识中际清净不住故。善男子是故名为世间清净。复问仁者如是世间清净。欲何所显。答言善男子显一切法悉皆清净。复问云何显一切法清净。答曰以智慧故。知一切法前际后际之分齐故。复问云何一切法前后分齐。答曰不断不常故。复问于彼不断不常是何言说。答曰不断不常是不生不灭言说。复问于彼不生不灭是何言说。答曰不生不灭是无言说。复问云何法无言说。答曰是法无数故。复言仁者法若无数云何随于名数。答曰善男子譬如虚空不随名数。但以名数假名虚空。如是名数即非名数。复问云何数非数门答曰数门者说有为法。非数门者说无为法。又数非数法皆是无为。是故佛说应以智慧远离一切称量数法。于有为数以识称量如理观察。尔时不见是法应断是不应断。是法应证是不应证。是法应修是不应修。不见诸法亦不作限量。若无见无量。是时即获无所执着得无怖望。若无怖望则无所缘。得无所缘则得无我。若得无我则无所执。云何无所执。不执色是常无常。不执受想行识是常无常。不执色是苦是乐。不执受想行识是苦是乐。不执色是我无我。乃至不执识是我无我。不执色是净非净。乃至不执识是净非净。不执色是空非空。乃至不执识是空非空。即获无所执着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常起大悲度诸有情。不见流转生死烦恼。所以者何生死涅槃性无别故。于诸有情现见涅槃。亦知自身本来涅槃。是名菩萨般涅槃行。善男子云何菩萨般涅槃行。般涅槃者名无有观行。回向萨婆若。于萨婆若不作色求。不作受想行识求。以无求心住清净戒满足本愿。于一切法不见增减。获于平等住于法界。由住法界行菩萨行。亦无行法而为所行。善男子是为菩萨般涅槃行。复问云何无行有行观察涅槃。善男子菩萨作意观察涅槃。名为有行证于无行。以无行故名为涅槃。复次菩萨于言说诠表不生分别。名为涅槃。又涅槃者名为彼岸。而彼岸者无有诸相。于彼诸相心不取着。名为涅槃。又彼岸者名无分别。于彼不起分别心故名为涅槃。又彼岸者无阿赖耶。于彼不起阿赖耶心故名为涅槃。善男子。如是行已名为菩萨般涅槃行。尔时世尊赞虚空藏菩萨言。善哉善哉正士。快说此法契于菩萨般涅槃行。说此法时。会中有五百菩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大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由于如来智慧光明照曜我等故得斯辩。非我能也。譬如日光照阎浮提所有色像。如是世尊大调御士慧光明力。能令我等晓了诸法。亦复如是

尔时宝吉祥菩萨。谓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云何隐其自智。皆言尽是如来加持。虚空藏言。一切菩萨所获辩才。皆是如来之所加持。非唯于我。善男子若无如来所说诸法菩萨从何而有辩才宝吉祥言若因如来生菩萨辩。当知佛辩可移转耶。虚空藏言。如来辩才无有移转。但为其因。以因如来所说之法。生菩萨辩。譬如无明不转至行。但为行因生起行故。如是佛辩无所移转。但为作因生菩萨辩。又如象马人声不转至谷。因彼等声生于谷响故。彼声等但与谷响而作其因。佛辩亦尔无有移转。但与菩萨辩才作因。宝吉祥言。如来常说甚深缘生。又说诸法而无所生。善男子岂无缘生一切法耶。虚空藏言。若缘有作者。是法有生。因缘之法无有作者。是故诸法说无有生。宝吉祥言。如来今者出现于世。岂非生耶。虚空藏言。若真如有生。可说如来有其生也。若许真如无有生者。不应征责如来出世以为有生。是故无生说为如来。如来者于一切法随所觉悟。名为如来。汝善男子复云何言如来生耶。此应置答。复问云何置答。对曰如法性住。是名为置。复问法性云何住。虚空藏言。住不生不灭不住非不住。是名法性住。如法性住无所住。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住无所住。如来亦尔。住无所住。不生不灭非住非不住。如是非住非不住。名如来住处。善男子言如来生者。是着一边。言不生者亦着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善男子观如来者应如是观。若异观者非正观也。宝吉祥言。如来生义。如是甚深。住无所住不生不灭。虚空藏言。善男子若解此佛生之义者。不生增上。复问善男子云何名增上。虚空藏言。增上者名增益句。谓于无中妄生增益。法无增益。若能于法不生增益。名平等句无等句。无句无句句。无文字句无了别句。于彼无心意识所行无所行句。其无所行句。譬如空中实无鸟迹。假以音说说鸟迹声。如是如来实无有生。假以言说说佛出世。其智慧者。方能晓了不生句义。所以者何此不生句义。即是一切诸法自性。所谓无生。而此无生亦无自性。无自性者无有所住。无所住际是一切法际。住一切法际名为实际。亦名边际际遍一切处故。由是证得一切法实际。犹如虚空平等无有限齐。彼法实际亦无限齐。若限齐际者。不名一切法实际。如是平等一切法实际则我际。知我际则知一切有情际。若知一切有情际则知一切法实际。是实际是我际。是一切有情际。是一切法际。是名尽际。夫尽际者涅槃之谓也。证此理者名得涅槃。又一切法者无有相待。离相对治。譬如虚空无能对治。如是诸法亦无对治。若言有涅槃可入可求。是生灭见。此法应生此法应灭。彼人则为行于生灭。不知涅槃平等一性。以不知故则着诸法妄生诤论。如世尊言若知我教授。应知则为满足沙门最胜功德。尔时具寿阿难陀白佛言。甚奇世尊。大虚空藏菩萨无碍辩才。乃能如是由自身证。能作斯说。时大虚空藏菩萨语阿难陀言。大德不应说言我自身证。所以者何我身即虚空。以身虚空故。知一切法悉为虚空。云何大德言我身证。阿难陀言。身若空者。汝以何身而作佛事。虚空藏言。以法身故法身者无有迁变。蕴处界等不生不灭。非颠倒身得随意现。意所成身而作佛事。阿难陀言。大士汝证法身耶。虚空藏言。大德如我所解离法无身。我身即法法即我身。若法若身无有二相故言身证。阿难陀言。大士若身证者汝得阿罗汉耶。答言无所得故而得。所以者何。阿罗汉者。善能通达无诤法故。不染不恚亦不痴故。复言大士若如是者。汝应究竟般涅槃耶。虚空藏言。大德阿罗汉者不般涅槃。何以故知一切法究竟涅槃断涅槃想。但诸异生作是分别言我涅槃。乃至分别计有种种涅槃差别。阿难陀言。大士如汝所说。菩萨非阿罗汉。非异生非学非无学。非辟支佛非菩萨非如来。虚空藏言。善哉善哉具寿阿难陀。以非阿罗汉非异生非学非无学非辟支佛非菩萨非如来故。菩萨于一切处皆能示现。亦不住于一切位地。说是法时。会中有五百阿罗汉。各各脱身所著上服。而以供养虚空藏菩萨。作如是言。愿一切有情获得辩才如虚空藏。尔时大虚空藏菩萨。以加持力故。令其所奉上妙法衣。尽入虚空隐而不现。彼等罗汉苾刍。问虚空藏菩萨言。大士如是等衣。为何所在。虚空藏言并入于我虚空库藏

尔时世尊熙怡微笑。阿难陀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而现微笑。如来微笑非无因缘。唯愿演说。佛告阿难陀言。彼诸苾刍所奉衣服。以虚空藏菩萨威神力故。令衣尽入虚空。库藏往彼袈裟幢世界山王如来所。而作佛事。虚空藏菩萨所说法音。于彼世界皆从袈裟之所流出。无量菩萨闻此法已。皆得无生法忍。阿难陀当知菩萨神通智胜。以如是等种种言音。成就有情以是因缘故我笑耳。说是法时忽于空中。雨无量日月光花。皆如火色昔所未见。花中出声而作是言。若人闻此大虚空藏菩萨所说不退法印得生信解。必定当趣菩提道场

尔时诃难陀白佛言。世尊如是之花从何所来。佛告阿难陀。有一梵王名光庄严。为百千世界主。是彼梵天为供养虚空藏菩萨故雨如是花。阿难陀言。世尊我等咸愿见彼梵王。佛言且待须臾汝当自见

尔时光庄严梵王。与诸梵众六十万八千人。前后围绕。从彼天没至于佛前。头面礼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合掌向佛。白言甚奇世尊。此虚空藏菩萨不可思议。具足净戒。威德三摩地威德。神通威德智慧威德。满愿威德善巧方便威德。增上意乐威德法身自在威德。身庄严威德口意庄严威德。于一切法自在威德。世尊是虚空藏菩萨。都不从于身口意业。勤发示现一切化事。但由往昔修习之力。积集善根满足诸佛甚深之行。由此能作大师子吼。佛言如是如是。梵王如汝所说。菩萨皆由昔善根力积集福智资粮。而于无上正等菩提。誓不退转。能现如是神通化事

尔时光庄严梵王白佛言。世尊云何为菩萨善根。云何为福云何为智。佛告梵王言。善根者谓诸有情。最初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福者谓发心已起。于一切声闻缘觉。为诸有情修行布施持戒。及修所成一切福业。智者谓以所集善根回向萨婆若故。复次善根者谓净意乐无矫诳故。福者加行积集一切福故。智者增上意乐悉殊胜故。复次善根者于诸善法愿坚固故。福者集善资粮无厌足故。智者所有善根观如幻故。复次善根者谓获善友。福者不舍善友。智者数问善友。复次善根者乐求佛法。福者所闻不忘。智者悦于法乐。复次善根者常求佛法。福者说法无所悕望。智者于法无吝。复次善根者常乐听法。福者如理观察。智者如法修行。复次善根者常乐见佛。福者常供养佛。智者随顺佛教。复次善根者谓获出家。福者修圣种行。智者乐住兰若。复次善根者善能修习少欲知足。福者于诸衣食任运不贪。智者于所受用任运无染。复次善根者修念处观。福者满四正断。智者获如意足。复次善根者谓入信根。福者修于进念。智者观三摩地慧。复次善根者住于五力。福者随顺觉支。智者入圣道智。复次善根者心住妙理。福者求奢摩他资粮。智者得毗钵舍那善巧。复次善根者谓施所成福业事。福者谓戒所成福业事。智者谓修所成福业事。复次善根者谓增上戒学。福者增上心学。智者增上慧学。复次善根者说悔诸罪。福者随喜众善。智者劝请诸佛。复次善根者舍诸所有。福者不悕望报。智者回向菩提。复次善根者于戒要期。福者持戒不缺。智者持戒回向。复次善根者于诸有情不怀损害。福者所闻恶语而能忍受。智者能舍身命成就有情。复次善根者勤求善法不生厌倦。福者以所有善根回施有情。智者积集善根回向菩提。复次善根者谓能修习诸禅支等。福者谓获禅定一切善根。智者从诸禅定现生欲界。复次善根者慧力多闻。福者所闻观察。智者慧得圆满。复次善根者等视有情。福者证得慈定。智者慈心平等犹如虚空。复次善根者谓修习三地资粮。福者积集四地资粮。智者圆满八九十地资粮。复次善根者谓初发心菩萨。福者住行菩萨。智者不退菩萨。复次善根者谓平等行。福者相好庄严。智者无见顶相。复次善根者庄严佛上。福者心念惠施。智者利诸有情。复次善根者闻说魔业。福者觉察魔业。智者能超魔业。复次善根者谓具大悲。福者善巧方便智者谓修般若。复次善根者庄严菩提道场。福者善能摧坏诸魔。智者谓一刹那心相应慧成于正觉。梵王如是名为善根福智

尔时光庄严梵王白佛言。甚奇世尊。能以三句义说一切法。时大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告光庄严梵天言。梵天有一句能摄一切法。云何为一谓性空句。所以者何由一切法同空性故。是谓一句。复有一句摄一切法。谓无相句无愿句。皆摄一切法。如是广说。乃至无行句离欲句。寂静句无阿赖耶句。法界句真如句。实际句不生句。不起句涅槃句。各摄一切法亦如是。复次梵王欲者是离欲句。以离欲性即是欲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嗔者是离嗔句。以离嗔性即是嗔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痴者是离痴句。以离痴性即是痴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乃至身见者是无身见句。以无身见性即是身见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色者是无色句。以无色性即是色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如是受想行识。识者是无识句。以无了别性即是识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如是广说处界十二缘生。无明者即是明句。以明性即是无明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乃至生者是不生句。以不生性即是生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一切法句者是无法句。以无法性即是诸佛法故。一切佛法亦同是性。梵王是为一句摄一切法。若菩萨入此法门者。则于一句入一切佛法。梵王譬如大海吞纳众流。是一一句摄一切法亦复如是。譬如虚空能包万像。此一一句摄一切法亦复如是。是故此句无尽展转无量。譬如算师数以算筹布在局上。然局中无筹筹中无局而能展转成无量数。如是一句成无量句亦复如是。梵王如是等百千劫。所说校量佛法。若身若心皆无所得。亦不可以数知。何以故一切法者是佛法故。是佛法者即非法故。所以者何以想分别以想遍知。假名说故。于中无相亦非无相无法非无法究竟无相。此相清净自相远离。犹如虚空同一自性。佛法亦尔性相皆空。虚空藏菩萨说是法时。于彼梵众二万二千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次五千梵王。以宿植善根获无生法忍

丙午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敕雕造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黄念祖:发大誓愿 第六卷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菩萨永不退休

菩萨永不退休◎ 灵 山如果你去问佛陀,你应该成为一个菩萨还是应该成为一个阿罗汉,佛陀会根据你的的根器给予你所需要的答案。不过很显然,佛陀更赞成大家都去作菩萨,只是有些人目前还没准备好要成为一个菩萨,所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地藏菩萨名由来

地藏菩萨名由来◎ 宣 化什么叫消,也就是把文义解释清楚。消释名题--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名字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就是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作这部经的名字。地藏菩萨是个人。本愿是属于法。这部经在七种立题里边是

铁链锁虚空

◎ 本 焕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大家在参禅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起疑情。要起疑情,首先就得发道心。参禅要如丧考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疑情才会发得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菩萨七事

谓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于世间,而做善友,劝发诱掖,开示教他也。(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以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亦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

念万遍地藏菩萨圣号 恶事也能转变成善事

梦参法师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达真堪布什么叫佛?是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的觉悟者。菩萨则是净除了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勇猛的胆识是指菩萨具有度化众生的愿

菩萨把蝼蚁看成前世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清代高僧):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菩萨的十种自在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