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第七卷 - 大藏经
2025-10-06 11:44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第七卷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尔时宝手菩萨摩诃萨。问大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菩提心者。以何法摄持得不退转。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菩提心者。以二法摄持住不退转。云何为二。所谓意乐及增上意乐。复问言善男子。此意乐及增上意乐以何所摄。答言善男子以四法摄。云何为四。所谓意乐以无谄及无诳所摄。增上意乐以不杂心及胜进修行所摄。是为四法摄于二法。复问言而此四法于几法摄。答言以八法摄。云何为八。所谓无谄以正直及正住所摄。无诳以无虚假及清净意乐所摄。不杂心以不退没心及不退精进所摄。胜进修行以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所摄。是为八法摄于四法。复问善男子。又此八法以几法摄。答言以十六法摄。云何为十六。所谓正直以寂静及柔和所摄。正住以无我及无矫所摄。无虚假以大慈及大悲所摄。清净意乐以身清净及心清净所摄。不退没心以坚固及力所摄。不退精进以如说所作及正修行所摄。福德资粮以加行及增上加行所摄。智慧资粮以多闻及思所闻所摄。是为八法以十六法摄。复问言此十六法以几法摄。答言善男子此十六法。以三十二法摄。云何为三十二。所谓寂静以惭及愧所摄。柔和以善语及安乐住所摄。无我以谦下及不动所摄。无矫以无垢及无伤语所摄。大慈以于一切有情平等心及无碍心所摄。大悲以无疲倦及供给有情一切作使所摄。身清净以不害及自财知足所摄。心清净以调柔寂静性所摄坚固以不缺要期及决定拔济所摄。力以善住慧及不动慧所摄。如说所作以如说性及能作所摄。正修行以正加行及正精进所摄。加行以超胜及不退转所摄。增胜加行以从他闻及如理作意所摄。多闻以亲近善友及随顺善友所摄。思所闻以正行勇猛及静虑观察所摄。善男子是为以三十二法摄十六法。复问言善男子此三十二法。以几法摄。答言此三十二法。以六十四法所摄。云何为六十四。所谓惭以内观察及摄诸根所摄。愧护外境及敬有德所摄。善语以求法及爱乐法所摄。安乐住以身静及心静所摄。谦下以不贡高及如法语所摄。不动以身不曲及心不曲所摄。无垢以除三垢及修三脱门所摄。无伤语以无粗犷及无离间语所摄。无碍心以自护及护他所摄。于一切有情平等心以无简别及一味性所摄。不疲倦以如梦自性及如幻自性所摄。供给有情一切作事以神通及方便所摄。不害以羞耻及信业报所摄。于自财知足以少欲及知足所摄。调柔以不躁动及不欺诳所摄。寂静性以舍吾我及无我所所摄。不缺要期以观菩提心及顺菩提场所摄。决定拔济以觉悟魔业及诸佛加持所摄。善住慧以不轻躁及不掉动所摄。不动慧以心如山及不移转所摄。如说性以善作业及不追悔所摄。能作以实性及真性所摄。正加行以顺缘生及离断常所摄。正精进以加行及如理所摄。不退转以正断及不懈慢所摄。超胜以勇猛及精进所摄。从他闻以善友及求法所摄。如理作意以奢摩他资粮及毗钵舍那资粮所摄。亲近善友以承顺及恭敬所摄随顺善友以身轻利及心轻利所摄。正行勇猛以涅槃及离欲所摄。静虑观察以因不坏及果不坏所摄。善男子是为三十二法以六十四法所摄。复问言善男子此六十四法以几法摄。答言善男子。此六十四法以一百二十八法所摄。所谓内观察。以观空及观性所摄。摄诸根以正念及正知所摄。护外境以防诸根及不驰散所摄。敬有德以观自过智者及不求他过智者所摄。求法以自要期勇猛不退及于他作恶不念所摄。爱乐法以求法及顺法所摄。身静以离昏沉及离痴性所摄。心静以遍知及断除烦恼所摄。不贡高以不憍慢及断暴恶所摄。如法语以断不善法及满一切善法所摄。身不曲以不粗语及不恶语所摄。心不曲以正念及正三摩地所摄。除三垢以不净观及慈悲观所摄。修三解脱门以无数取趣及胜义所摄。不粗犷以利益语及安乐语所摄。无离间语以不坏语及和合语所摄。自护以不作一切罪及积一切福所摄。护他以忍辱及柔和所摄。无简别以等虚空心及如风心所摄。一味性以真如及法界性所摄。如梦自性以见闻觉知法及所经不受用法所摄。如幻自性以诳惑及遍计分别所摄。神通以成辨利益及顺智慧所摄。方便以慧光明及观有情所摄。羞耻以悔已不生及无覆藏自过所摄。信业报以现证诸法不生放逸及畏后世苦所摄。少欲以清净受用及离无厌足心所摄。知足以易满及易养所摄。不躁动以究竟尽及无诤所摄。不欺诳以实语及法柔和所摄。舍吾我以不计因及摧恶见所摄。无我所以无我慢及无贪所摄。观菩提心以不希望劣乘及悲愍有情所摄。顺菩提场以摧伏诸魔及现证佛法所摄。觉悟魔业以善友教授及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所摄。诸佛加持以如说所作及不舍一切有情所摄。不轻躁以心如地及断爱憎所摄。不掉动以离恶作及观无常所摄。心如山以不高及不下所摄。不移转以不退坏愿行及胜进愿行所摄。善作业以智所作及不追念魔事所摄。不悔以戒清净及三摩地清净所摄。实性以世俗谛及胜义谛所摄。真性以真如及真实所摄。顺缘生以因及缘所摄。离断常以无生及无灭所摄。所加行以信业果及拔除业所摄。如理以远离道及不生道所摄。正断以断不善及不断善所摄。不懈慢以心力及身。力所摄。勇猛以审谛及不失修行所摄。精进以不杂心及不退转所摄。善友以恭敬及供养所摄。求法以求正智及求解脱所摄。奢摩他资粮以身远离及心远离所摄。毗钵舍那资粮。以闻法不厌及如理作意所摄。承顺以礼拜及合掌所摄。恭敬以实语及不欺诳所摄。身轻利以于食知量及初中后夜警策睡眠相应所摄。心轻利以无欲及正思惟所摄。涅槃以离无常及苦所摄。离欲以无我及无摄受所摄。因不坏以寂灭因及胜解所摄。果不坏以如瑜伽不欺诳及如胜解果赞叹所摄。善男子是为六十四法以一百二十八法所摄。善男子如是我已略说一切法所摄。若倍倍说诸法增数。以我无断办才。或于一劫或余一劫不可穷尽

尔时宝手菩萨闻大虚空藏菩萨说是诸法所摄之时。得未曾有踊跃无量。即以右掌覆此三千大千世界。于刹那顷。尽十方界所有花鬘涂香末香。幢幡衣服众妙音乐。皆从宝手右掌之中如雨而下。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花至于膝。幢幡衣服周遍虚空严饰交映。百千音乐不鼓自鸣。于其声中出伽陀曰

持德显德百福满摧魔念慧具修行

善说法要大沙门能摧十方有漏行

殊胜修持吉祥满降伏怖畏离尘惛

能度人天置涅槃十力尽漏心无相

以微妙音演说法不失不谬三垢除

人天无比三界尊随顺世间能与乐

念慧修持悉圆满十力最胜坏魔军

由是能开甘露门无有尘累善调御

游行不动出于众十方调伏利人天

妙慧如空无所依法界不动安如地

声光能坏诸尘暗是故妙赞离垢尊

慧光照曜满吉祥光显牟尼蔽魔众

随化人天在三有示定示乱离攀缘

世间无碍悉如空故佛调伏人天者

三千大海量可悉十方虚空犹可步

一切有情心可知如来功德难思测

说此伽他赞叹佛时。天魔波旬严四种兵。来诣佛所住众会前。现其自身如长者形。头面礼足住在一面。白佛言。世尊此大虚空藏菩萨。及宝手菩萨是二正士。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又能示现如是种种奇特神通利益之事。于未来世。而有有情闻此经典开悟信解思惟者不。佛告波旬未来世中。信此经者其数甚少。如以一毛端折为百千分。以此一分于大海中取一滴水。善男子信此经者如毛端水。不信之者如大海水。时魔波旬闻是语已。心大欢喜。踊跃歌舞出于众会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此是何人。欢喜踊跃出于众会。佛告舍利子是天魔波旬。现长者形来至我所。欲隐蔽正法闻说后世信经者少心生庆快。是故唱言。沙门瞿昙眷属减少。我眷属多

尔时魔波旬生欢喜已。出于众会欲还天宫。作如是念。此虚空藏及余菩萨。并于瞿昙所有功德。皆悉减少时。虚空藏菩萨。即以神力制魔波旬及其眷属。住于空中令不得去。而告魔言。波旬虚空无碍。何不速去还

尔时天宫魔即答言。汝见虚空无有障碍。我观空中尽唯暗黑。不知所从。唯向下观见佛世尊光明普照。时虚空藏菩萨。告波旬言。波旬岂有内心意乐白法外见暗耶。无如是理。时魔波旬自知内心常怀嫉恼。深生愧耻白虚空藏菩萨言。我从今日之后更不复作魔罗之业。虚空藏菩萨言。波旬是为希有是为难事。能发如是坚固之愿。波旬汝及眷属。宜应下来于如来所听闻法要。所以者何。佛世难值。时魔波旬意还本宫志不乐听。以虚空藏告敕之故。与诸眷属从于空中。俯仰而下

尔时虚空藏菩萨。告众菩萨言。诸仁者颇能宣说超越诸魔之法门耶。各随所乐说之。时彼会中有菩萨名曰山王。作如是言。若有求离魔之境界。是堕魔界。若知一切境界皆是佛界无有魔界。是人则名随佛境界。入佛境者尚不见有佛之境界。况余境界。菩萨由此超越魔道。是故名为超魔法门。宝吉祥菩萨曰。心缘虑者为魔境界。若复于法无所缘虑。知一切法皆无所得。则获无阿赖耶。彼何有魔之所为作。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宝手菩萨曰。若有执着则堕魔境。若不取着则无诤竞。与一与二不共心俱。何况诸魔。若菩萨证此不俱法门。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宝勇菩萨曰。若堕空有是为有诤以有诤故。则住魔境。若不堕空有随顺相识。而无所转住无相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宝思惟菩萨曰。如来说一切妄想烦恼。如光影如影像。不转非不转。不来不去不住内外。若如是知者。则于分别烦恼不起。于分别烦恼不灭。则断遍计。超于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宝藏菩萨曰。若有染不染则有爱憎。以有爱憎则堕魔行。若离憎爱名住平等。若住平等则于诸法种种相离。离诸相故平等思惟。得是平等名超魔境。是名菩萨超魔法门。离宝菩萨曰。起于我者则为魔业。若我清净何有魔为。所以者何。由我净故烦恼清净。烦恼净故一切法清净。由一切法净故虚空清净。住是虚空清净法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法王菩萨曰。譬如大王得灌顶已有大营从无所怖畏。得灌顶菩萨亦复如是。以众法宝而为眷属。于一切魔无有怖畏。所以者何。彼灌顶位。满足一切无量佛法法宝眷属。能持十方一切诸佛所说之法。若菩萨住如是心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山相击王菩萨曰。譬如有孔隙处风入其中。摇动于物有往来相。菩萨亦尔。若心有间隙心则摇动。以摇动故魔则得便。是故菩萨守护于心不令间隙。若心无间隙则诸相圆满以相圆满故。则空性圆满。是为菩萨超魔法门。喜见菩萨曰。于诸见中见佛见法。是为最胜。此中见佛者不以色见。不以受想行识见。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是真见佛见法者。于一切法离于作意。不见文字不生贪着。是真见法。以见佛见法得成就故。能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帝网菩萨曰。起念思惟名为魔业。菩萨于彼因缘。若有动念思惟。不如理作意。皆是魔作。若不动不念。不起思惟不生于触。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功德王光明菩萨曰。若有对治则为魔业。若无对治即为法界。一切诸法皆顺法界。若入法界则无魔界。所以者何。离于法界魔不可得。法界魔界同真如性无有少异。菩萨解此则入一道超于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香象菩萨曰。无力者魔得其便。有力者魔不得便。无力者谓于三解脱门闻生惊怖。有力者于三解脱门闻不惊怖。何以故。若证解脱则不惊怖。通达此者不生惊怖。善修行者亦不惊怖。无惊怖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慈氏菩萨曰。犹如大海同一醎味。佛法智海同一法味。亦复如是若佛若法。悉皆平等空无相愿。不生不起一相平等一味平等。若菩萨了知一味相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虚空藏菩萨曰。仁者譬如虚空起过一切所有境界。亦无眼耳鼻舌身意。菩萨如是知一切法自性清净。犹如虚空等身口意入智光明。若得智光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文殊师利菩萨曰。仁者汝等所说悉是魔境。何以故。施设文字皆为魔业。乃至佛语犹为魔业。无有言说。离诸文字魔无能为。若无施设即无我见及文字见。以无我故。则于诸法无有损益。如是入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尔时大虚空藏菩萨。告魔波旬言。汝闻说此超魔境界法门不邪。波旬答言。唯然已闻。虚空藏言。波旬汝敢于此诸大菩萨所说超魔境界法门。作魔事不。答言大士。我或昔闻超魔境界殊胜法门。或复当闻终不敢能为其魔业。何况现证

尔时会中。有四护菩提场眷属天。一名[白/田]却梨。二名三牟得却梨。三名具香。四名净信。时此四天告波旬言。我昔见汝于菩提树下。如来正坐道场成正觉时。汝率营从与作留难。世尊彼时以慈悲调柔戒闻定慧坚固勇猛精进福智。以其宝手击触于地。无量世界应时震动。世尊神力已摧伏汝及其眷属。应自证明。今复更于佛菩萨所欲为魔业。波旬汝及眷属。而今之后于佛菩萨。宜应尊重修诸供养

尔时波旬。即时变化八万四千俱胝宝盖遍覆大众。又以种种无量天诸妙花涂香末香。持散佛上及诸众会作如是言。所有一切欲界庄严。及一切佛刹庄严。乃至我宫殿所有庄严殊胜珍宝。天上人间妙受用具。悉以奉献佛及众会。亦以供养虚空藏菩萨。时虚空藏菩萨语波旬言。汝及眷属皆应发于无上正等菩提之心

尔时波旬并其八万四千眷属。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彼众中有一魔子名为恶面。于众魔中最为上首。心不敬信乐为非法。作如是言。何用发此菩提心为。我等当设种种方便。令如是经隐没于地不得流布。尔时世尊告大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汝今闻是魔言不耶。汝当宣说摧伏制止诸魔眷属明真言句。令无能为。亦使由此明真言句。恒沙魔众悉得安住无上菩提

尔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即说明真言曰

怛儞也(二合)他阿靺[齿*来](知谐反)尾靺[齿*来]三靺鞮娑呬多奴散地怒噜怛啰(二合)奶(平声呼)涅(奴一反)伽怛儞(平奴政反)昧怛啰(二合)庾羯鞮(二合)迦噜拏儞(奴政反)删泥婆底(鞮以反)也(二合)靺底(鞮以反)步多[口*落]乞洒(二合)达摩涅(奴一反)物哩(二合)鞮达磨[口*落]乞史(二合)鞮乌驱(上声)里儞企里户卢户卢户卢户卢怛羯[口*犁]怛他嚩儞低始罗奴靺底(丁以反)恶乞晒(二合)耶涅(宁逸反)儞势(平声)羯犁(二合)奢跛羯哩(二合)势(平声)没驮地瑟耻(二合)帝达牟入嚩(二合)罗儞僧伽奴哦迷阿努杜[口*礼]阿那底羯啰(二合)摩抳曳儞[廿/(阿-可 辛)/女]啰(二合)呵尼么啰跛乞洒(二合)斯庾纥底(二合)纥哩(二合)鞮安拏嚟阿奢娑怛[口*梨](二合)萨尾洒也努誐铭阿哩也(二合)虞拏迦[口*梨]悉第悉[马*犬]跛泥母乞洒(二合)努句黎儞[廿/(阿-可 辛)/女]啰(二合)呵抳跛啰嚩儞喃达哩洒(二合)儞么啰钵哩洒(二合)诺阿尾扇睹者怛嚩 (引二合)嚧摩诃啰惹诺舍羯嚧(二合)泥(平声)嚩那泯捺[口*洛] (二合)没啰(二合)诃摩(二合)娑憨跛底母驮钵啰(二合)萨那泥嚩那哦药乞洒(二合)羯哩(二合)担(平声)跛哩怛啰(二合)喃萨他(二合)比担娑嚩(二合)娑丁也(三合)也喃达摩婆拏迦那摩[口*洛]乞洒(二合)曳萨达摩写跛哩[廿/(阿-可 辛)/木]啰(二合)诃耶裟嚩(二合引)诃

尔时大虚空藏菩萨。说是真言已。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时彼恶魔心无净信不乐法者。闻空中声曰。若有闻此明真言句。若魔若魔男若魔女若魔民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舍魔业者。则令金刚手药叉。以大火焰金刚之杵摧碎其顶尔时魔众心惊毛竖。即皆同时仰观虚空。见有五百大金刚手。各各临于恶魔头上垂欲下击。皆悉怖惧一时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世尊熙怡微笑。时具寿阿难陀。一心合掌白佛言世尊。世尊微笑非无因缘。唯愿如来为我解说

尔时世尊告阿难陀言。汝见此五百众魔以怖惧故发菩提心不。阿难陀言。唯然已见。佛复告阿难陀言。此魔波旬当成佛时。与诸眷属于彼彼世界。各各异名。尔时具寿阿难陀白佛世尊经于几时。此魔当成无上菩提。得菩提已佛及世界名为何等。佛告阿难陀。此魔波旬。当于来世十千佛所。为作魔事。从彼佛所闻金刚场摧坏烦恼清净法门。又于彼佛所闻于秘密甚深轨则威仪功德尸罗处行。勤行方便于最末后无边无垢幢如来所。当作魔事于彼佛所。善根淳熟心得决定。获得一切佛法光明。发菩提心。然后经于过阿僧祇数量佛所。恭敬供养于彼佛法。出家修道护持正法。教化成就无量有情。复更过于四万阿僧祇劫。当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妙住得法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清净安立。劫名清净。复次阿难陀。清净安立世界。国土丰盛人民快乐。如睹史多天宫所有受用乐具。彼国菩萨受用乐具亦复如是。彼妙住得法光如来寿命四十中劫。有六十四俱胝诸声闻众一万二千大菩萨众。阿难陀如是诸魔若魔男若魔女若魔民悉发住于无上正等菩提之心。皆随生彼清净世界。时妙住得法光如来知其深心。皆悉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黄念祖:必成正觉 第七卷

必成正觉 第七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菩萨永不退休

菩萨永不退休◎ 灵 山如果你去问佛陀,你应该成为一个菩萨还是应该成为一个阿罗汉,佛陀会根据你的的根器给予你所需要的答案。不过很显然,佛陀更赞成大家都去作菩萨,只是有些人目前还没准备好要成为一个菩萨,所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地藏菩萨名由来

地藏菩萨名由来◎ 宣 化什么叫消,也就是把文义解释清楚。消释名题--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名字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就是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作这部经的名字。地藏菩萨是个人。本愿是属于法。这部经在七种立题里边是

铁链锁虚空

◎ 本 焕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大家在参禅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起疑情。要起疑情,首先就得发道心。参禅要如丧考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疑情才会发得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菩萨七事

谓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于世间,而做善友,劝发诱掖,开示教他也。(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以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亦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

念万遍地藏菩萨圣号 恶事也能转变成善事

梦参法师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达真堪布什么叫佛?是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的觉悟者。菩萨则是净除了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勇猛的胆识是指菩萨具有度化众生的愿

菩萨把蝼蚁看成前世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清代高僧):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菩萨的十种自在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