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第五卷 - 大藏经
2025-10-07 13:11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 第五卷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尔时众中。有菩萨名常希奇。从座而起白世尊言。未知此声从何而出。佛言善男子。汝当问彼大虚空藏菩萨。当为汝说。尔时常希奇菩萨。即白大虚空藏菩萨言。大士我今不知如此法声从何而出。唯愿仁者为我说之。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于意云何。彼谷中响从何而有。常希奇菩萨言。因于他声之所显出。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彼之谷响为是身耶为是心耶为是色耶为是声耶。可实有不。不也大士。响无自体因声显发岂有实耶。善男子响既不实因声而有。如是虚空所出法声亦复如是。从不思议智之所显。由心摄持自空而出故有流转。非即流转能显其声。善男子。汝观因缘和合所作甚深之理。依因感果亦无因果性不流转。而此二法无自性故无作者故。若知因缘不能感果。则了诸法本无和合。所以者何如世尊说。若知杂染是则清净。不断杂染亦自清净。何以故。烦恼自性本清净故。如此二法名施设句。所谓杂染及以清净。依胜义际所建立故。胜义际中杂染清净皆不可得。胜义际者名为无际。即彼无际名为实际。是实际即空际。是空际即我际。是我际即一切法际。若知一切法际空际寂静际极寂静际所有际门。则于一切诸法。无所取着获无碍智。尔时舍利子。问常希奇菩萨言。善男子汝以何故名常希奇。答曰大德舍利子我于一切法。常勤精进生希奇心。乐欲满足而不能解。又于一切菩萨之行生希奇心。当愿入于一切有情心行之智而不能解。愿于一切烦恼魔业令不得便而不能解。是故于法常生希奇。由此因缘名常希奇。尔时长老舍利子白佛言。甚奇世尊。而此正士辩才如是明了。一切诸佛之法无所染着。所说之法亦不取着。尔时会中有菩萨名宝吉祥。白大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唯愿为我说三摩地。我当如说而修行之。时大虚空藏菩萨告宝吉祥菩萨言。善男子有三摩地名为菩萨清净意乐。能除道障诣菩提故。有三摩地名一切有情无碍光明。谓与有情作照明故。有三摩地名护自他。超越一切他恼害故。有三摩地名为无垢。能令获得心清净故。有三摩地名为遍照。谓能增长诸善法故。有三摩地名为端严。谓能获得澄净性故。有三摩地名为高广。谓能获得无见顶故。有三摩地名为远离。谓能调伏诸烦恼故。有三摩地名为回旋。能右回旋入真道故。有三摩地名为退转。能转外道邪因见故。有三摩地名为作乐。游诸法苑受快乐故。有三摩地名到究竟。殖清净行到后地故。有三摩地名为威德。获心自在无羸劣故。有三摩地名入平等。于诸有情心平等故。有三摩地名知作业。能随所作知业果故。有三摩地名师子幢。能离怖畏身毛竖故。有三摩地名心勇健。能消一切烦恼魔故。有三摩地名芬陀利。于诸世间获无染故。有三摩地名跛度摩。谓能获得心庄严故。有三摩地名光庄严。能照一切诸佛刹故。有三摩地名善作业。谓能永害憎爱心故。有三摩地名幢庄严。谓能照耀诸佛法故。有三摩地名为有炬。能照一切诸习气故。有三摩地名为日灯。能离一切诸黑暗故。有三摩地名为日旋。能观一切有情心故。有三摩地名功德藏。诸功德法随顺转故。有三摩地名那罗延。能伏一切他论难故。有三摩地名为坚固。能获金刚不坏身故。有三摩地名为具坚。能超一切世间慧故。有三摩地名曼荼罗。能获不退诸神通故。有三摩地名金刚场。谓能往诣菩提场故。有三摩地名金刚喻。善能穿凿诸漏法故。有三摩地名为具行。能知有情诸心行故。有三摩地名为治地。能令远离爱欲过故。有三摩地名为摧坏。能令摧坏四魔怨故。有三摩地名日观身。能观一切色身相故。有三摩地名为不[月*旬]。能令专注一境性故。有三摩地名入虚空。能净一切精进心故。有三摩地名为无诤。能超一切所缘境故。有三摩地名无垢轮。能转清净妙法轮故。有三摩地名为电光。能观察心刹那坏故。有三摩地名善作胜缘。能速圆满诸善法故。有三摩地名为能净。能断一切不善法故。有三摩地名身庄严。能满大人相随好故。有三摩地名语庄严。梵音说法令众喜故。有三摩地名心庄严。令诸善法不失坏故。有三摩地名为无畏。能得坚固不退转故。有三摩地名为等施。于诸有情无简别故。有三摩地名戒积集。令一切愿悉满足故。有三摩地名忍甲胄。能于身命无顾惜故。有三摩地名精进坚固。能获速疾诸神通故。有三摩地名无量藏。能令梵王所摄伏故。有三摩地名无所有。令无色界有堪能故。有三摩地名为高幢。不为有情所陵伏故。有三摩地名为高灯。善能观察于十方故。有三摩地名为慧炬。能摧一切障盖缠故。有三摩地名为海印。能现种种所作业故。有三摩地名无量旋。能断一切诸恶见故。有三摩地名为空性。能离一切诸相见故。有三摩地名为无相。能断遍计诸分别故。有三摩地名为无愿。善能清净诸愿相故。有三摩地名为不动。能害一切动意思故。有三摩地名具足音。能善获得无碍辩故。有三摩地名为遍持。能持一切所闻法故。有三摩地名为净念。能善受持诸佛法故。有三摩地名为无尽。悉令有情生欢喜故。有三摩地名为宝严。能令一切得宝手故。有三摩地名为随去。能随有情获心智故。有三摩地名知所趣。于有情趣令觉悟故。有三摩地名为意入。能令心意皆清净故。有三摩地名为法云。随其胜解雨法雨故。有三摩地名为念佛。能证甘露清净法故。有三摩地名为念法。能证离欲诸善法故。有三摩地名为念僧。令于佛法不退转故。有三摩地名为念舍。令于资具悉能舍故。有三摩地名为念戒。建立诸佛法根本故。有三摩地名为念天。令于净法无过失故。有三摩地名入法界。知一切法互相入故。有三摩地名虚空性。令一切法悉无碍故。有三摩地名无生性。能令获得无生忍故。有三摩地名类不类。于文句差别以善巧智悉能持故。有三摩地名妙说无垢印菩萨。由得此三摩地。一刹那顷。能以慧证大菩提故。善男子如是八十三摩地门。一一皆有五百三摩地门。以为眷属合集算计。成于四万三摩地门。清净杂染。足为八万三摩地门。彼前后中际及无尽智。各有五百三摩地门。并清净杂染。合成八万四千三摩地门。乃至如是尔所三摩地。为尔所法[邱-丘 鸟]驮南。复成如来八万四千差别法蕴。由彼有情八万四千心行别故。善男子根本[邱-丘 鸟]驮南。令诸有情入佛智行生警悟故。复次一切佛智。入一切有情心行。所说法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非百千劫之所能说。我今于此三摩地门略说少分。说此法时会中有一万六千菩萨。于三摩地门证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世尊赞大虚空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说如是三摩地功德法门。显扬如来微妙胜智。而此法门汝身自证。不由他悟。尔时宝吉祥菩萨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虚空藏菩萨于如来所。能从虚空雨于众宝。佛告宝吉祥菩萨言。善男子我念过去无量不可数劫。尔时有佛出兴于世。号无垢炎无量光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弥佉罗。劫名功德光。善男子其弥佉罗世界。国土安乐人民炽盛。七宝为地其平如掌。清净柔软犹若迦止栗多绵。行随触时受胜快乐。阎浮檀金以覆其上。种种诸宝而为严饰。界以八道宝树行列。如他化天。随所受用皆适其意。诸人天众悉共居止宫殿楼阁。心念饮食随意皆至。善男子彼无垢炎无量光王如来。有六十那由他菩萨摩诃萨众。当于彼时。有转轮圣王名曰福报庄严。七宝具足。其王国城如赡部洲所居宫殿。东西南北四方皆各四瑜缮那。间错七宝以为庄严。复有五百园苑严饰交映。善男子是福报庄严王。有八万四千婇女端正殊妙。有四万子皆悉端严。力勇无敌。有二宝女一名吉祥威。二名吉祥光。王与婇女及诸王子。前后围绕。往诣于彼爱庄严园。游观歌舞而自娱乐。是二宝女各于怀中化生一子。端正无比色相光明。宿植善根成就愿力。志求无上正等菩提。一名师子二名师子勇步。适化生已即共同声。向于父王说伽陀曰

昔造善恶皆不亡供养如来亦不失

不舍菩提意乐故坚固多闻亦不忘

不失檀那及净戒忍辱柔和行成就

知恩报恩作善业精勤不舍菩提愿

一心禅定得解脱定与慧俱心不惑

能修智业常不动是故速得证菩提

灭诸烦恼而不染由此不生胞胎藏

化生处在莲花上如莲在水而无染

东方有佛名医王我等自彼来求法

亲近供养无垢佛成就三世无碍智

父王可共往佛所奉事礼敬以修治

如来出世遇甚难犹若优昙钵华现

王闻是语极欢喜悉与妻子并侍从

一千俱胝诸眷属往诣于彼见如来

殷勤致敬彼世尊妙华涂香以供养

头面礼足而右绕合掌端身住佛前

师子并及彼勇步亦复顶礼于佛足

礼佛足已伽他赞为求正法利有情

愿为拔济胜归依于世盲瞑作灯烛

妙达有情心意乐随彼胜解能开悟

今我父王恃尊位为诸五欲之所缠

不往亲近于如来亦失供养及闻法

善哉世尊生悲愍愿说最胜菩提道

咸令一切闻法已皆得不退于佛乘

时佛踊在虚空中高于八十多罗树

王今听我最胜法闻已如说而修行

五欲无常命难保身如朝露水上泡

欲乐如梦如嬉戏谁有智者生贪着

习欲之人无厌足转令炽盛增渴爱

愚夫随境无休已唯圣慧者能知足

五蕴如幻而不坚诳惑世间应善察

诸界如彼毒蛇类六处喻若空村邑

无王无国无妻子助伴但有于无常

唯施戒定及精进今世他世为伴侣

观我神通威德力相好端严具辩才

汝乐来世如是业应发无上菩提意

福报大王闻法已并与七十俱胝众

妻子侍从诸眷属皆发无上菩提心

咸言已发最胜心悉愿广度众生类

誓行殊胜菩提行愿得成佛世间尊

善男子时福报庄严王。从佛所闻是伽陀已。与其眷属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白佛言。世尊唯愿垂慈受我供养。尔时世尊心生怜愍即受其请。时福报庄严王即以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皆是殊胜上妙珍异离过之财。于八万四千岁以为供养。时师子及师子勇步。并余二万王子。发净信心舍世荣位。于彼佛法出家为道。时王二子勤行精进。于菩提分法。修习不久获五神通。以如意通力及知愿力。能于一切诸佛世界施作佛事。广为有情说于妙法。令无量无数阿僧祇有情。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其福报庄严王。过八万四千岁已。为闻法故。往诣无垢炎无量光王如来所。见二童子出家修道穷自思惟是童子出家有何所获。不知于我八万四千岁中。以种种乐具供养功德。善男子时无垢炎无量光如来知王心念。即告师子勇步童子言。善男子汝应示现慧神通福神通力神通。映蔽大众所有威光并魔宫殿一切光明显菩提相。令此大众生希有心。得于正见降伏异论。然大法炬息诸烦恼。游戏菩萨自在神通。尔时师子勇步菩萨。即时举手扪大虚空。三千世界六种震动。复更举手扪摸虚空。即于空中而有百千俱胝天乐。不鼓自鸣其音和雅。复更举手扪摸如前。即雨无量昔未闻见极妙天花。柔软犹如迦止栗那绵。手触之时受胜快乐。并种种宝末香涂香。缯盖幢幡衣服饮食。一切受用庄严资具。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会得未曾有。尔时无垢炎无量光王如来。告福报庄严王言。如是雨宝广大惠施可得知其数量以不。王白佛言。世尊所雨宝施犹如虚空不可知量。佛言大王此师子勇步菩萨。若以神通智慧之力。是刹那顷雨如是宝。遍于恒河沙数世界。一切有情随意所取。皆得满足悉令欢喜。善男子当尔之时。有地居天唱如是言。此菩萨于当来世。必得成就虚空库藏。能随有情心之所求。皆从空中雨如是宝。如是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大梵王天。展转相告悉皆如是

尔时无垢炎无量光王如来即便印可。如是当成虚空库藏。作是言已恒沙诸佛。悉共发声同时印可亦复如是。善男子彼福报庄严王。见师子勇步菩萨神变如是。合掌向佛白言。世尊菩萨神通福德之力。乃能如是不可思议。即立王子胜慧继嗣为王。自舍国位剃除鬒发。于彼佛法出家为道。既出家已作是思惟。所舍施者为欲利益身口意故。夫出家者令身口意悉清净故。所舍施者为济阙乏。夫出家者无所阙乏。所舍施者得报危脆。夫出家者获果坚实。所舍施者有我所摄。夫出家者无所摄受。所舍施者有于身见。夫出家者离一切见。所舍施者犹如婴孩。欢喜游戏而无所知。夫出家者寂静智慧悉皆遍知。作是思惟已闲居寂静。不生放逸勤加修道。其后未久获五神通。善男子尔时福报庄严王者莫作异观。即拘留孙如来是也。尔时师子菩萨者即我身是。师子勇步菩萨者即大虚空藏菩萨是。是虚空藏菩萨。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从虚空库藏。常能雨宝无有休息。善男子尔时胜慧王子者。今慈氏菩萨是。善男子悦意清净。宿植善根所闻法教。当知皆是有情依处。说此大虚空藏菩萨昔因缘时。有十二万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大虚空藏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出世间道。佛告大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出世间道者。所谓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奢摩他毗婆舍那。四摄法。四无量心。四禅四无色定。五神通。善男子此名菩萨出世间道。世间者所谓五蕴。菩萨为求菩提。以慧方便知色无常。行于布施知色苦知色无我。知色寂静知色空。知色无相知色无愿。知色无行知色不生。知色不起知色缘生。知色远离知色无执。知色无阿赖耶知色不发起。知色如幻知色如梦。知色如阳焰水月谷响光影。知色如影像如草木瓦砾。而行布施。菩萨如是行施之时。知色真如。由知色真如故即知施真如。知施真如故即知回向真如。知回向真如故即得菩提真如。得菩提真如故即知有情真如。知有情真如故即知我真如。知我真如故即知一切法真如。知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异真如随知如是而行布施。善男子是为菩萨出世间道。如是知受想行识无常已而行布施。如是知识无我知识寂静。知识空知识无相。知识无愿知识无行。知识无生知识无起。知识缘生知识远离。知识无执知识。无阿赖耶。知识不发起知识如幻如梦阳焰水月谷响光影影像。知识无形相已而行布施。如是行施之时。知识真如故即得施真如。由得施真如故即得回向真如。得回向真如故即得菩提真如。得菩提真如故即得有情真如。得有情真如故则得我真如。得我真如故则得一切法真如。得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异真如而行于施。善男子是为菩萨出世间道。复次善男子菩萨。知色无常已而护于戒。乃至知色如草木瓦砾已而护于戒。菩萨如是护戒之时。知色真如。由知色真如故则知戒真如。戒真如故则得回向真如。回向真如故则得菩提真如。菩提真如故则得有情真如。有情真如故则知我真如。我真如故则得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异真如。则随护于戒。善男子是名菩萨出世间道。如是知受想行识无常已。而护于戒。如是乃至知识无形相已。而护于戒。如是护戒之时。由知识真如故则得戒真如。戒真如故即得回向真如。回向真如故则得菩提真如。菩提真如故则得有情真如。有情真如故则知我真如。我真如故则得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异真如则随护戒。善男子是为菩萨出世间道。复次善男子菩萨。知色无常已而行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乃至知色如草木瓦砾已而行般若。菩萨如是行般若之时。知色真如。由知色真如故则得般若真如。般若真如故则得回向真如。回向真如故则得菩提真如。菩提真如故则得有情真如。有情真如故则知我真如。我真如故。则知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异真如行于般若。善男子是为菩萨出世间道。如是知受想行识无常已。而行般若。如是乃至知识无形相已。而行般若。如是行般若时。由知识真如故则得慧真如。慧真如故则得回向真如。回向真如故则得菩提真如。菩提真如故则得有情真如。有情真如故则知我真如。我真如故知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异真如。而行般若。善男子是为菩萨出世间道。复次善男子菩萨。知色无常已。于身观身修身念处。乃至知色如草木瓦砾已。修身念处。菩萨如是修身念处之时。知色真如知色真如故。知身真如。乃至知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异真如修身念处。不共身俱行寻伺。善男子是为菩萨出世间道。如是受想行识。知无常已修身念处。如是乃至知识无形相已修身念处。如是修身念处之时。由知识真如故则得身念处真如。身念处真如故则得回向真如。回向真如故则得菩提真如。菩提真如故则得有情真如。有情真如故则知我真如。我真如故则知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异真如修身念处。乃至修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不与法俱行寻伺。善男子是为菩萨出世间道。如是知色无常已。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奢摩他四摄四无量四禅四无色五神通。亦如是知色苦色无我色寂静色空色无相色无愿色无行不生不起缘生远离。乃至知色如草木瓦砾已。引神通智。如是知受想行识无常已引神通智。乃至知识无表相已。引神通智。如是蕴真如神通真如故。乃至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异真如引神通智。亦复如是。善男子是为菩萨出世间道。何以故。此道超越世间道故。知色真如不坏其色。不断不常从于缘生无生自性。如是知受想行识真如。不坏其识。不断不常从于缘生无生自性。超蕴世间并欲色无色。而无染着以不染故。为于五趣受生有情。说此名为出世间道。由佛假说有于世间。是故不坏。何以故无常相不坏世间苦相无我相寂静相空相无相相无愿相无行相。乃至真如相不坏世间故。善男子是为菩萨出世间道。此道清净。菩萨若住此清净道。即能于彼恶道有情作大光明。由得光明名为安住出世间道。此道最胜能令住趣菩提场故。此道净胜。能离一切不善心故。此道殊胜。能到于佛智慧顶故。此道无上。能度生死诸瀑流故。此道无比。能超一切偏异道故。此道无等。无有一法能相类故。此道无等等。不离往昔因佛道故。此道安隐。善能摧伏诸魔怨故。此道无碍。如意通智所游戏故。此道无暗。有慧光明故。此道平正。无诸谄曲故。此道端直。离诸邪曲故。此道平等等有情心故。此道广大。容诸有情故。此道宽博。互不相逼故。此道能生。无有疲倦故。此道福资粮。檀波罗蜜故。此道无热恼。戒波罗蜜故。此道无怖畏。忍波罗蜜故。此道不退转。进波罗蜜故。此道离诸境。禅波罗蜜故。此道遍虚空。慧波罗蜜故。此道随顺智。能令变化故。此道常满足。集诸善法故。此道随法轮所闻不忘故。善男子是为菩萨出世间道。如是殊胜清净无比。若菩萨欲住此清净道。当被大甲胄成就大乘。由此往诣菩提场故。何等名为被大甲胄。此诸菩萨。若被未度者令度甲胄。修治大船故。被未解脱者令解脱甲胄。解脱烦恼诸见缚故。被未安者令安甲胄。令舍一切摄受怖故。被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甲胄。令颠倒者获正道故。被解脱一切有情甲胄。令着我有情命者寿者无所得故。被受持正法甲胄。不贪身命故。被净佛刹土甲胄。修习善根无厌足故。被庄严相好甲胄。积集种种福资粮故。被摧诸魔外道所说甲胄。获神通力故。被令一切有情欢喜甲胄。获四无碍智故。被求诸佛正法甲胄。得陀罗尼智故。被观一切有情心甲胄。得神通智故。被知一切有情根前后智甲胄。由方便智慧故。被满足十力甲胄。积集智慧力故。被无所畏甲胄。于一切处心无退没故。被满足十八不共法甲胄。修一切善法断一切不善法故。被闻一切法不惊不怖不畏甲胄。知一切法如幻梦光影谷响水月故。被大悲甲胄。知诸有情本来涅槃悉成就故。被善巧方便甲胄。闻空无相无愿无行一切法不生。而能示现处生死故。被先加持不动甲胄。闻说超过尼夜摩相。一切诸法不生一切行不灭。不取果证故。是为菩萨大乘甲胄。菩萨被此二十大甲胄已。乘于大乘到于彼岸。复次乘者。以四摄法为轮。善能摄取诸有情故。以净十善为辐。善能通达诸正行故。以净意乐善根为轴。善作甚深行根本故。以广大缘生智为毂。堪任荷负有情善故。以大慈悲为辋。摄受法宝眷属而庄严故。以坚固力为系缚。最胜功德无退失故。以先誓愿及善巧智为运动。大悲方便能双运故。以奢摩他为辕。引发正慧善能遍知四圣谛故。以无遮施辐为资粮故。以如意足游诸佛刹故。以正念绳持菩提心不退失故。复次乘者。广博容受一切有情。摧伏二乘制诸外道破坏魔众显现明智。能到究竟一切菩萨所应学故。梵释诸天皆赞仰故。如师子座安处一切说法者故。亦能显现微妙色相观无厌故。金刚钩锁坚固意乐。常无坏故。以菩提心而为先导。令身行愿功德满故。以净天眼常观察故。以净光明照十方故。常雨清净觉支花故。常奏无碍法音乐故。善说正理相应法故。善化同类诸有情故。一切菩萨为眷属故。无量功德所庄严故。流出无上萨婆若故。善男子如是菩萨擐彼二十清净甲胄。乘此大乘住出世道。以作佛事安立有情。说此大乘甲胄庄严时。七万二千人天。发于无上正等菩提之心。三万二千菩萨。于出世间道。皆得清净获无生忍

丙午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敕雕造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菩萨永不退休

菩萨永不退休◎ 灵 山如果你去问佛陀,你应该成为一个菩萨还是应该成为一个阿罗汉,佛陀会根据你的的根器给予你所需要的答案。不过很显然,佛陀更赞成大家都去作菩萨,只是有些人目前还没准备好要成为一个菩萨,所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地藏菩萨名由来

地藏菩萨名由来◎ 宣 化什么叫消,也就是把文义解释清楚。消释名题--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名字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就是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作这部经的名字。地藏菩萨是个人。本愿是属于法。这部经在七种立题里边是

铁链锁虚空

◎ 本 焕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的一句话,就是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大家在参禅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起疑情。要起疑情,首先就得发道心。参禅要如丧考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疑情才会发得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菩萨七事

谓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于世间,而做善友,劝发诱掖,开示教他也。(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以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亦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

念万遍地藏菩萨圣号 恶事也能转变成善事

梦参法师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达真堪布什么叫佛?是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的觉悟者。菩萨则是净除了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勇猛的胆识是指菩萨具有度化众生的愿

菩萨把蝼蚁看成前世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清代高僧):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菩萨的十种自在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