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知道“信愿行”,但以为“行”是要靠自己努力修行才能往生的时候,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
当你知道“信愿行”,但不知更准确的含义是“信愿持名”的时候,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
当你知道“信愿持名”,但不知持名最保险甚至特指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 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
当你知道“信愿持名”,但还在杂行杂修的时候, 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
当你知道“信愿持名”,但以为“愿”是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发四十八大愿的时候,你对最基本的愿都还没有搞清楚。
当你知道“信愿持名”,但仅停留在信有极乐世界,而不信阿弥陀佛有能力、有办法救度你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

当你知道“信愿持名”,但不信阿弥陀佛救度你的办法就在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
当你知道“信愿持名”,但还在怀疑六字名号功德可能不够的时候,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
如果你懂了“信愿持名”,你应做如是想:
1、我不仅相信极乐世界,我还相信阿弥陀佛有能力、有办法救我到极乐世界:信佛要救我!
2、我愿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是要接引我去极乐世界,我随顺就好了:我愿意去!
3、我深信凭自己的能力到不了极乐世界,但我相信阿弥陀佛救我的办法就在六字名号,我要紧紧依靠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老实念佛!

End
当你能看透生活时对待任何问题也就平静了当你能看透生活时别人的眼光也就不在意了当你能看透生活时别人的幸福也就不会嫉妒了当你能看透生活时也就不会反复无常了更不会小题大做了当你看透一切时就不会处处小肚鸡肠格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人
人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
走过山穷水尽,终会柳暗花明。当你看淡了很多无谓的东西,才会发现接下来有更好的在等着你。人生处处有磨难,活着就是一种修行。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看淡就好。01看淡得失有起有伏是人生,有
1 上周末去图书馆,有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 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欢快地在书架旁边踱来踱去,然后轻声跟一个中老年女子说,奶奶,我可以看这一本吗? 奶奶说,当然可以啊,宝宝喜欢哪一本,就看哪一本。
1 上周末去图书馆,有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 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欢快地在书架旁边踱来踱去,然后轻声跟一个中老年女子说,奶奶,我可以看这一本吗? 奶奶说,当然可以啊,宝宝喜欢哪一本,就看哪一本。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夕阳沉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暮色下孤立回忆青春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太极拳陪着你不离亦不弃陪你看朝阳升起赏霞光满天当你老了眼眉低垂灯火昏黄不定凉风渐起你在风中
歌德说: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莎士比亚说: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李嘉诚说: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徐悲鸿说: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缘;你若有信心,就有缘了,所以首先要有信。你信,要信自己,又要信他;又要信因,又要信果;又要信事,又要信理。“信愿行”,信:深信念佛求生西方极
首先讲“信”,一般的理解是这样子的: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叫“信”;第二是“愿”:光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不愿往生没有用,所以还要发愿,愿往生;第三是“行”:光发愿往生,你不修
行往生任何净土,我们要"发愿 修证功夫"。如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琉璃净土。我们发愿想去,于是买了车票,到普陀山依旧是观光旅游。普陀山对我们而言是秽土,对观世音菩萨是遍地琉璃,七宝庄严的净土。因为我们心没
信愿行的基本内容净土宗祖师所总结的净土法门之宗要。藕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印光大师云
当你知道“信愿行”,但以为“行”是要靠自己努力修行才能往生的时候,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当你知道“信愿行”,但不知更准确的含义是“信愿持名”的时候,你离往生还差的很远!当你知道“信愿持名”,但不知持名最
你光念阿弥陀佛,保佑我荣华富贵,生天,这样的愿与阿弥陀佛的愿不对头。阿弥陀佛的愿是:你念了佛就要在我这个地方投生,你在我这莲花化身,我接引你来生。你却说我念佛但不去你那,各说各,与阿弥陀佛的愿不合。念
首先我们学习传统的“信愿行”。这一提法,古代很多祖师都曾经有过专业的著作,我们就挑选一部很多人都熟悉的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这部《要解》是蕅益大师对于“信愿行”三法的解释。“信”是六信,“愿”是厌离
此经以信愿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能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
诸同学,禅宗法门,以‘心即是佛’为究竟,所以不立语言文字,故曰‘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密法道理,更不可说。今以大家再三启请,又因各位修持有年,对本法已有认识,姑且随缘,方便说之,不过使大家知道的过程,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俾彻悟[1]、坚密
当你发现如何可以挂上的要领,就是开悟!心王的作用我不要,心王就开始萎缩, 那个心念的产生,你捕捉的力量就会愈强。逐渐逐渐的,它就转化过来,当尘境与心识接触时,心念的产生,马上就让你掌握到了。当你能够直
即使已经成就,话头你还是要深参!此时的参就是「用」。 用「念佛是谁」来饶益众生。 用这个「念佛是谁」让我们的生命更达到止于至善。虽然我们已经证得生命的本体,但是,这个本体,并不是只有明珠一颗就好,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