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向尘中了自心
2024-10-09 09:27
◎首 愚
有一位道友问我:打香板是否可以消业障?我们佛法是智慧之学。过去南师打了许多次禅七,但是他的香板不是用来打人,而是打在地上。大家跑香跑得不亦乐乎时他的香板一拍,往往把你的妄想一下拍打得一干二净,让你的身心一下时入空灵的境界。这当然与主七的人大有关系。
至于说打香板是否可以消业障?严格而言,那纯是出乎一种宗教情绪罢了!难道一个香板打下来,你的气脉就可以通了吗?还是可以开悟呢?打香板也要打得恰到好处,否则,是会吓坏人的。
过去在传统的禅堂中,有纠察监香。当大家打坐时,他拿着香板到处巡查,看到有人昏沉或打妄想,就轻轻在他肩膀按一下,随时提醒他。否则,好端端的,何以要打香板?所以大家要了解,佛法是心地法门,要从心地去体会,切莫把佛法迷信化了。
香板的典故是从清朝的雍正皇帝和玉琳国师来的。玉琳国师圆寂之后,雍正皇帝心里忧愁着:国师走了,禅宗没人传承,如何是好呢?于是他便在玉琳国师的弟子当中找了一个根器较利的人来加以训练。首先,把他请到宫里来,给他七天的期限--不开悟,杀头!同时,把一支利剑倒挂在他住的房门,每天派待卫在门口守候。
七天的期限到了,这位弟子没有开悟,只好硬着头皮请求皇上再宽延七天,皇帝答应了。可是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始终没有消没息的,把这位和尚给急坏了,直在房里踱方步,一急撞到柱子碰的一声,这下他开悟了。那香板的形状像把宝剑,所以香板的典故就这么流传下来了。并不是打香板就可以开悟或消业障。以讹传讹不好,误尽天下苍生。
开悟与否,和宿世因缘,三世因果息息相关,也不在出家、在家、乃在个人的因缘与机缘,并不是有一个特别的方法就可以速成的。
摘自《首愚长老文集》
End
◎ 理 海大家每天都会洁面洗漱,力求让自己的外表光鲜靓丽。殊不知,我们的内心也需要不断地清洗,以远离垢染,时刻保持清净庄严。《增一阿含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中,自净其意是佛
◎ 首 愚有一位道友问我:打香板是否可以消业障?我们佛法是智慧之学。过去南师打了许多次禅七,但是他的香板不是用来打人,而是打在地上。大家跑香跑得不亦乐乎时他的香板一拍,往往把你的妄想一下拍打得一干二净
很多信众信仰佛教已经很多年了,暂且不论你修了多少法,诵了多少经,先观待一下你自己的家庭是否比往昔更加和睦,心态是否更加端正,若要是的话,那就说明,即便你平常念诵很少,打坐时间很少,实际当中也已经在打坐
智谕法师 一心可现十法界一切境界都是从心所现。一心可现十法界。心有善念,则入三善道;心有恶念,则现三恶道境;心念声闻,便现声闻境界;心念缘觉,变现缘觉境界;心念菩萨,变现菩萨境界;心念佛,自然变现佛境
◎ 衍 慈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礼仪等,第一堂课已讲过。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脸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里无瞋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1)脸上无瞋真供养人,第一眼被人看见的便是脸,
黄檗禅师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惟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
◎憨 山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
如孝法师大家要细心,要去分析人生,学佛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要让大家放弃当下的生活。就像我们生命的这一列火车已经开了,它不能够停下来,如果我们想要换轨道,要有一种技巧,首先要在现在的轨道旁边再造一条
要懂得收摄自心◎ 一 诚念头多不要紧 不乱就好整理好自己的念头很重要,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什么,同时还得知道自己应该放下些什么,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洪流里丢失这颗不乱不躁的平常心,
欲空万法 先净自心◎ 宗 杲一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或病去药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病瘥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段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耳。二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
很多疾病都来自于积存在我们心中的怨恨。身体不舒服时,想想你最恨谁?找出这个人后,尝试着宽恕他。如果感到很难宽恕,恰恰证明这个人是最需要你去宽恕的。你不必忧愁不知道怎样去宽恕,只要你肯放下心头的积怨,佛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论文】二?一○四然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疏翼】第二破执法有二,第一破计五文科中,第五解彼法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述记?卷十一】自下第五、解上法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二障三住过
在《妙法莲华经》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他的名字叫大通智胜佛。大通智胜佛,在没有悟道之前,他十劫坐在那里修行,也没能成就佛道。《妙法莲华经》上记载:“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慧能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自菩提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给已流传百余年的禅法带来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菩提达摩本以《楞伽经》为印证,到道信时开始采用《金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神秀禅师在五祖弘忍圆寂之后,到江陵县当阳山弘法,又被武后诏至宫中供养,成为国师。唐中宗即位之后,对神秀更加礼敬,众大臣也常常向他请教禅法。有一次,大臣张说问禅法
禅法是认真生活之法起时不骄,落时不躁,忙时不怨,闲时不郁,任凭外界风吹雨打,心中自是如如不动,安稳如初。要领悟禅法,首先要有颗清净的心。修行人须知,有禅意的环境固然能短暂地让人心绪平静,但若心被烦恼所
人食五谷杂粮,不可避免会有烦恼,所以树立正知正见很重要。修行人应时时刻刻观照自心,即时修正恶念妄念,端正心念和行为,做到不随境转,保持内心的祥和平静。所有烦恼皆是虚妄,唯有认清自我,降伏自心,才能将烦
一、痴的来源众生原本处于「理佛」的状态,这是法身或空如来藏,它具有世、出世间一切法(含众生与佛)的智种子,是一切法的「体性」。理佛不会自行「起用」,但当「无始无明」遮覆理佛时,理佛就起用而妄现一个具有
观察自心与内观药师山紫虚居士观察自心与内观二者都要在定中或清净心状况下进行。前者是意识心的层次,主要是要了知问题的真相(亦属意识心)。后者是要悟入「空性」(或如来藏、法身……),这是不可言说、意识心不
诸法缘生之用于转化自心药师山紫虚居士我们认知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意识心,这是麈、根、识诸条件凑和所生,其相是不实、如梦幻。其与如来藏(空性)是「非一非异」,不是空无不是实有。进一步可知一切法是自心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