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数道友要拜师学道,又有多少人能觅得真师。那种看一眼就说你骨骼精奇、是万中无一的学道奇才,并交付与你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再十块钱结缘一本失传已久的旷世绝学,这样的事儿你信吗?笔者以道门中人的身分,用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内容导读笔者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道门内圆光术的文章,介绍了当时尚不为广大爱好者所知的圆光。这几年由于一些人的炒作,圆光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受到爱好者的追捧与误解。因此,笔者发心再撰此文,旨在较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不信道教!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敢说你不打太极拳,你不拜财神,你不接受传统方法养生,你也从不祭祀祖宗先人?甚至,你连豆腐也不吃?这些,都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内容,早已渗透到全民族的骨子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 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己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
 
居家信士如何修道奉行呢?这是很多信士想了解的问题,我们对此做一些讲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居家信士要注意养生,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1妥善安排有规律的
 
01/16道教十六条铁的规矩无论是信士还是居士还是道士,见到出家人或正一派火居道士一定要尊其称之道长仙长道师法师师父等,或称职位主持监院等,年长的可称呼道爷,知道姓的无论坤道。乾道。可称呼爷。万不可称
 
道教的修行及处世观,既不同于儒家的全讲入世,也不同于佛教的全讲出世,而是出世、入世兼行之。道教的入世即讲修人道,且奉行功德于民,功德于国终而功成、名遂、身退的法则;而出世即讲修仙道,主张清心寡欲、为而
 
道教法术与灵魂之谜研究道家法术,就必须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世界上是否确实存在鬼神?如果回避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工作就根本无法入手,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修习法术是从不回避鬼神的,这项技术就是要同鬼
 
修行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玄乎。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皆修行。现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
 
道教讲究的 性命双修 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追求身心和谐。既要有心灵上的健康,也要有身体上的健康。是身体决定心灵,还是心灵决定身体?身心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此类身心关系问题,是自古以来西方哲学、
 
道教承载了国人太多的传统信仰,道教中的诸多神仙其中不乏历代忠臣、英雄等对家国兴亡做出重大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受国家褒奖、人民拥戴,难道我们也要嫌弃这些历史和传统称之为封建迷信吗?当年日本人占领台湾时,
 
01道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浓墨重彩的角色,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的风风雨雨仍屹立在历史的舞台上。学习道教经典已有不少时日了,我从最初的一个懵懂少年到现在的立志修者,经历了坎坎坷坷,在师父的严格要求指导下,终
 
中国的丹道学,有天元神丹、地元灵丹、人元大丹之分。拙著《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对三元丹法皆有论述,《气功》杂志则转载了书中内丹的功效一小节,结果我收到三十多封读者来信,询及各方面的问题。今就这些气
 
超度亡魂其实道教的超度的方式,跟民间习俗的信仰,有所出入。所谓超度,就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处的意思,是依靠亡者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功德力量的感应,并不是光靠道士一个人能力,只有双方都具备了这份心力,才
 
●谭德贵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以西方文明的视角,从命运观切入,在理性与非理性、宗教与道德、哲学与思维三个方面,对道教易学中的术数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从而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参考。 [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道教对女性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这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鲜明特色。法国道教学者说:在中国儒教、佛教道教三种基本教义之中,道教在观念上对女性最抱有善意。  道家理论肯定了男女的平
 
首先要得到师父的传法。其次是学而时习之。那么道教又是怎么样入门的呢?道教的入门也是皈依三宝,就是皈依道、经、师三宝,全称是皈依太上无极大道、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皈依玄中大法师。那初学者又通过什么途径来掌
 
  张金涛,道教祖天师张道陵血胤后裔。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鹰潭市政协副主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作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
 
道家承袭古代辟谷养生之术,结合道教理论予以解释,并扩展其内容形成一门方术。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一144年)正式创立教
 
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起步早而且较为成熟的中国佛教心性论对于道教心性论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事实,学者本来一直是认可的。但是,近年来,随着道教研究的开展,有些专门研究道教的学
 
四弘誓愿是: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条是教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条是教我们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而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
 
学佛修禅者在生活工作中,也难免常遭遇恶人的诽谤与嫉恨,并因此生起许多流言蜚语,有些禅修者很困惑,认为自己修行的阻力太强,业障太重,有些人会怪罪护法不灵,还有些因此以非报非,以嗔报嗔。禅者本为修禅悟证清
 
世间人讲的爱情靠不住;婚姻是道义的结合,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六道轮回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情爱,男女之爱,这是六道生死轮回第一个因素。能把这个看破放下?才能超越
 
由佛法而观察人生,则其生也由于前世心行之善业 , 引生现有之身,至于父母不过为彼生身之助缘而已。提高心行之善业,而进化为高出人类之天仙或佛、菩萨者,乃在乎自心。因行不善,由人类而退堕为地狱、饿鬼、畜生
 
问:我刚皈依佛门不久,不想只念一句佛号,想择选法门修行,择选法师依止;可听人说,这个是邪法,那个是邪师,弄得不知所措,想请法师指点一二。净慧法师答:由于地域历史不同,各宗法脉渊源不同,各人选择修学不同
 
问:至心信乐如何理解?大安法师答:我们讲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十声佛号都能念往生,但是至心信乐、欲生这六个字不容易做到。至心,真诚到极点的心。信至信,这个至是修饰心,修饰信,修饰乐的至信
 
问:请问有的人也念佛,可是他照样吃鸡鸭鱼肉,应怎样解决?大安法师答:首先,你不要把门槛设得太高。他刚刚学佛,只要肯念佛,你就要赞叹他。你不能说:你念佛,就不能吃这些东西;你吃这些东西,就不能念佛。你不
 
惟贤法师答:从事养鸡、养鸭、养猪这种行业,那是迫于生计、不得已的职业。最好找到正确的、不杀生的职业,然后转业。你转了业嘛,一样可以维持生活,不一定要靠养鸡、养鸭、养猪来维持生活,最好是转业。佛法第一个
 
当今学佛者应如何善用其心?有些人看来不贪,其实是他贪不到,所以就表现不贪。有台湾道友说念了十五年的《金刚经》了,好像一点儿都没有得到利益,不想念了,我就跟他说不想念就不念了。怎样能把心降伏住?云何应住
 
禅修应如何下手?内心会有时恐惧的念头,该如何应对?答:你要从人格性的健全开始下手,因为会恐惧表示你在人生的成长历程有受过伤害,你会有这个问题,表示你的触功德已经产生了,你不必害怕。会有恐惧感,就是你埋
 
86、道教讲修行选择地点、气节,解脱道讲这些吗?(2010.12.28灵峰寺)答:这就像有的人他修行,他很重视我要到哪里修,那里的气场、磁场才最好,甚至有的人他还要算那个时节,还有方向,包括还要拿罗盘
 
慈法法师答:即心即佛,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谈这个话题,这段话题是一个心智迷茫状态所提的问题,心智的一种迷茫。什么叫迷茫呢?说念佛时怎么作意?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让我们不作意的,阿弥陀
 
居士提问:师父,刚才说到念佛消除业障,有的人念了很多佛号,但是仍然会有生病、烦恼,或遇到种种障缘,这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缘佛呢?还是因为……?法师:很好很好,这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把这个(黑板)擦一下
 
净界法师答我们看《大乘止观》,它整个大乘止观的修学也是这五个次第,所以这五个次第,是整个大乘佛法修学的一个次第。我们刚开始没有观照,心中是心随妄转,妄想很多,我们根本就没办法控制自己。我们现在想要控制
 
智随法师答:此段话很容易误解,以为女人、六根有缺的人乃至二乘人不能往生,此乃不明其义所致。今引用一段印光大师开示,观之即可明了。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
 
好!现在再带你们游历另外一个地方,回家,回到故宫博物馆--道家来参观。有数千年历史传统的道家系统,在周秦前儒道本未分家,三皇五帝,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时,本不分家,后来一切理论基础
 
问:乐于独处者可能会被认为不合群,如此,独处与合群应当如何兼顾呢?帕奥禅师答:群体生活对禅修不但没有帮助,而且是修行禅定与观智的一大障碍。在证悟任何道果前,你应当独处,努力修行,千万不要纠缠在群体生活
 
◎汝已娶妻,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中庸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盖言夫妻,兄弟和睦,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