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有个狼山,狼山上有座庙,庙里供的一尊菩萨叫大圣菩萨。这位大圣菩萨,远近皆知,一年四季,香火很盛。传说大圣菩萨原本也是个常人,只因他能治水会看病,为老黎民做了好多好事,后来修行成了正果。帝王封他为大圣菩萨,还赏给他一件龙袍。此刻狼山上的大圣菩萨和其他菩萨区别,就是穿的黄龙袍。
大圣菩萨本来的名字叫张大寿,家里很苦,只有两间破屋,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张大寿十六岁上,学了个狩猎的手艺,以狩猎为生,养活爹妈。后来,爹妈死了,只留下他一个人,飘泊在外,仍是靠狩猎糊口。张大寿狩猎神的很,天上的老鹰瞥见他来狩猎,就不敢捉兔子,地上的狗子瞥见他来狩猎,就不敢咬人。张大寿想,出生也有灵性,往后我不能再狩猎杀生,情愿吃素。观音老母在上界知道了,算到张大寿要成仙了,就想办法渡他。
一天,张大寿在野外碰到一只白兔,那兔子望了望他,回身跑进大草荡,眼睛一眨就不见了。张大寿以为很希奇,找啊找,那草荡突然变成一座城,城门紧闭,城门顶上另有块板门大的帖子,上面写着:"缉捕张大寿,"张大寿一看,不得了,要想个办法出城。正巧迎面走来觉得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就是观音老母变的,问他:"你一个人怎么进城来的?"张大寿就告诉老妇人,是追一直兔子才进来的。老妇人说:"你进来倒好进,出去却难出。要想出城,只有削发做僧人。"张大寿点点头就承诺了。但是没有剃刀,怎么剃发呢?老妇人说:"你既然下了决心,那就摘发修行吧。”张大寿真的用手把头发一根根拔光了,头上血淋淋的。老妇人拿块布在张大寿头上揩了揩,接着城门大开,张大寿就上泗州住庙做僧人去了。

泗州府有座虹桥,传说虹桥出了水怪,修炼成精,大家叫她水母娘娘,水母娘娘看中了泗州官的儿子时庭芳,把他摄入水府完婚。时庭芳乘水母娘娘喝醉了酒,偷了避水珠逃走了。水母娘娘醒来了。不见时庭芳。就挑了一挑水,要淹掉泗州府。本来,这一挑水把五湖四海三江的水都收在桶里。观音菩萨晓得了,信箱这不得了,不能把泗州城都淹掉呀,便指点张大寿去援救泗州的老黎民,张大寿上前拦住水母娘娘,双手合掌,一躬到底说:"女施主请了,送点水给贫僧喝喝,口里干啊!"水母娘娘放下水桶,大方地说:"尽你喝吧。"张大寿捧住一只桶,一口吻就喝得桶底朝天,接着又捧住另一只桶,也喝个桶底朝天。水母娘娘一看,也不启齿,就把水桶里的一点剩水一倒,马上白浪翻腾,还淹掉了两个州。幸好张大寿把两桶水都喝了,要否则,两桶水都倒下来,能淹四个州,不晓得要淹死几许人呢。水母娘娘没有想到目前碰到张大寿,借水遁溜掉后,立誓要报仇。
张大寿晓得水母娘娘还要水淹泗州,把个黄布包皮往身上一挎,处处吵着说:"泗州沉,泗州沉。"吵了三天三夜,有个小孩就说:"这个呆僧人,呆里呆气,泗州城,泗州城,哪个不晓得泅州有个城呢?"有个老人晓得,这个呆僧人话里有话,说:"师爹,你天天吵泗州沉,可晓得泗州几时沉呢?""我晓得的,你家后头有座关帝庙,门口有对石狮子,石狮子几时眼睛滴鲜血,泗州就几时沉。”
"我们这些人可有救星呢?”
"有救星,门口搭三丈六尺高的墩,船停靠在旁边,瞥见石狮子眼睛滴鲜血,就往船上搬。”
老人信了他,叫小孩天天去瞟,关帝庙西边有爿杀猪店,那小孩去瞟石狮子,顺便也天天站在肉店门口看杀猪。杀猪的嫌弃他,说:"你这个孩子就一点儿事没得,天天到这块来替我站门面,不碍我的交易?”
"不是的,我家先生信个呆僧人,说是泗州沉,泗州沉,石狮子几时眼睛滴鲜血,几时就沉呢。"杀猪的一听:"噢,另有这个说相。"当夜,他把猪血朝石狮子这只眼睛搨搨①,那只眼睛搨搨。第二天小孩来一瞟,哎哟,石狮子眼睛上鲜血朝下直流,忙跑回去说:"这下子没得命呢,石狮子眼晴里头真的滴鲜血了,快点儿搬啊!"四边邻居听见他说石狮子眼睛滴鲜血,也跟着搬,方才上了船,泗州城就沉了。张大寿也就脱离那边,来到南通的一座山上。
他到山上一瞟,见有一群狼。张大寿对狼说:"狼啊狼啊,你不要吃我,我叫张大寿,是从泗州来的。"小狼听见张大寿的名字,就摇头摆尾叩首,分两边迎接他,并领他到山顶去见狼王。张大寿对狼王说:"我今天来向你借一块地方用用。"狼王说:"借多大?""我这件袈裟脱下来,能披多大块地方就借多大!"狼王看他袈裟又没多大,就说:"好的。"张大寿说:"说话要算数!"说着把袈裟一脱一甩,把整个山四转儿都包住了!狼壬傻眼了,但又没办法,既然话说出了口就收不回来了,只好把整个山借给张大寿。临走,狼王提了个要求:"山我让给你,但这座山要叫我的名宇,叫做‘狼山’”张大寿说:“可以。”从此,他就一直住在狼山上。
再说,水母娘娘据说张大寿登上了"狼山",心里不佩服,又找到通州来斗法。泗州到通州另有段路。她肚子跑饿了,正好前面有个面店,就进去,买碗面吃。店家端了一碗面来了,水母娘娘一尝,鲜得不得了,端起来就吃。哪晓得水母娘娘嘴一张,那个面就只是往她嘴里游,路过肠子,一直游到水母娘娘屁眼外头,一刻儿,变成了一根铁索子,店家把铁索两端一抓,用一把锁锁起来,还画了一道符,把她锁在南通北城门的枯井里,不准她再出来害人。这个东家人不是别人,就是张大寿。

End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却被他伸手拦住,劝道:天色已晚,鸡要睡觉,你就别杀生了。谁知,男子就这么随口一说,却让他当晚躲过一劫。这名男子名叫施复,他的朋友是朱恩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佛典小故事两则◎ 无 碍楼上磨刀有一个人,被国王征去做很苦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割不进去,他就在家里找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 黄小平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黑人小孩问母亲,为什么在黑人之外还有白人呢?母亲回答,因为有黑天和白天,光有黑天而没有白天,或光有白天而没有黑天,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黑天和白天同在,
◎ 净 界佛陀一开始用中道的实相,对我们一个烦恼粗重的人来说是不适合的,就是我们没办法做到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我们必须怎么样?采取对立。就是生死是杂染法,四圣道是清净法,我们要把染净先切开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别人的人,最终将成就自己。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 文 远 舍与得寺庙里住着了凡、了尘师兄弟,他们晨曦微露出外化缘,星辰满天回到寺里。后来,只有了凡天天出去,了尘则买了很多米、面存放着,然后睡懒觉。了凡见师弟渐生懒惰,劝他。了尘却听不进劝告,反而振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 杨 雄 于阗城西五六里喀拉喀什河畔,原有萨迦耶仙寺(即《大唐西域记》中的娑摩若僧伽蓝)。寺中有塔,高十几丈。寺塔多有灵瑞,常放神光。这寺塔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有一个远方来的和尚,走到西玉河畔的一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 本 性 我很欣赏韦陀小将,不纯因为他护法心坚,也因为他虽然稚气但却威严。在我们天王殿后面的弥勒佛背面,有一尊韦陀菩萨,也就是我所说的韦陀小将。他的顶上一般都会悬匾题额,曰:三洲感应。这韦陀小将,他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宽运法师在寺院里,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信徒,尤其是法会节庆,善信络绎不绝,有来上香参拜的,有来参加法会的,当然也有一心来听经闻法的,所以,无论多么的忙,法会期间,我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小故事三则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很早很早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优填王就为他造了许多像。有一身檀木雕成的立像,高有两丈多。头上有光芒,上有华盖,佛穿袈裟,脚登莲花。这是一身释迦牟尼的站立说法像。佛涅槃后,这尊檀雕佛像凌空而飞,从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道宣律祖与五台山和老仙翁的故事◎ 体 喜记载: 唐朝的高僧--南山道宣律祖,是彭祖的后裔,亦是南朝吏部尚书钱申的独生子。宣祖外通诸子百家之说,且内洞佛教戒定慧三学。对于佛所制定的毗尼律法,不仅研究透彻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妄语的故事--舍利婆国的商人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闹的安达葡罗城去做生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问: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为什么做了菩萨还要有畏呢?(慧妙)李炳南答:菩萨等级甚多,不到无为无缘境界,还有造作。自必仍加体察,此体察即是畏,如俗谨慎之意,此其一。菩萨泛指觉者,见果知因,见因知果,了福祸之
问:关于儒家所讲之爱\与佛教所讲之爱\及基督教所讲之爱\请略述之!(刘凯)李炳南答:儒家以仁字为体,爱乃多分用中之一用耳。先由近及远,由人及畜,但近与远,人与畜之间,其爱之程度,则各有相当差别及限度;
问:佛教能够解释宇宙之由来否?(黄大川)李炳南答:佛即为解释宇宙人生之迷,出现于世,岂仅解释而已,破之、立之、运用之、转变之,无不自如也。凡研究法界缘起者,类能道之,惟非初学所易解耳。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