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大愿法师:拥有理想伴侣的生命法则
2025-09-17 13:34

第一法则:理想伴侣不是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不是你到外面去找过来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开放了,有智慧了。他能够吸引过来。理想的婚姻伴侣是一只蝴蝶。你拼命去抓它的时候,你会累得气喘吁吁,就算抓到了它也会挣扎,不会甘心被你抓住。而如果你不会抓它,你只是去种一盆花呢,闻到花的芬芳,蝴蝶会自己飞过来,翩翩起舞。所以花香吸引蝴蝶。同样的,你的心开了智慧花、般若花,伴侣就来了。

怎么样子让自己的心开花呢?首先要有自信,其实就是我们昨天讲的那十大幸福规律了:自信、 自在、自由。有这些你的心就会开花,开般若花。

怎样子才能够有自信呢?你要完整地接受自己,你要深信自己本自具足,本自完美。这是从性德上说了。完整地接纳自己、认识自己。不要只接纳自己一部分,把自己认为不好的那一部分,想把它隐藏起来,其实一切都是你生命力的显现,哪里有好和不好呢。要完整地接受自己,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

这样,你的心就能自在,就能自由。你的心能自由,当然你就显得神采飞扬,你就很有自信,你就会很有智慧,当然理想的伴侣就会吸引过来,他就会自动地向你靠拢。其实财富也是如此,大的财富不是你向外求来的,而是你的智慧心开了以后,四面八方向你飞过来的。

所以我们爱的强度,取决于我们的诚实度。我们越诚实,我们越自信,越敢于面对自己的心,不掩藏、不隐瞒,那么就越加能够与人心心相应,没有隔阂。只有爱才能够战胜所有的边界和对立,才能够消除我执。这样就知道原来修菩提心,是最好的破我执的方法。

如果在婚姻家庭里面修的话,先在夫妻之间修菩提心。菩提是觉,修觉悟的心。那么有真正的大爱能够化解自与他的冲突对立,凡夫心他是迷的,他执着于这个躯壳是我,所以就产生了人我对立。

你要让这个人我对立能够消融。你要能够有大爱,你完全地愿意无我利他,这样人我的冲突对立就消融了,才能够消融生与死的对立、种族与种族的对立等等, 都可以在这个大爱之中消融。这是第一法则。

第二法则:是向内走,而不是向外寻找,才能遇到真爱。离自心越近,离你的理想伴侣也越近

向内走遇到真爱。你一直向内走,一直去照亮自己。把你的朋友看作是一面镜子,每一次他勾起、激起了你的情绪波动,你就把他看作是一次修行的机会来了。好好地用它,好好地去觉照。

这样你就离你真心越来越近了,当然也就是离你的理想伴侣越来越近。离自心越近,越有自信、越自在、越自由,对他人的这种感召力、吸引力就越大。所以先要有自信,先要爱自己,才能真正有爱他人的能力。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爱,你说你会对男朋友爱得死去活来,那是骗人的,那是你自己自欺欺人的。因为你不自爱,所以你就不自信。你不爱自己,你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你一直想到外面去找个靠山,一旦被你抓住了某一个,你就死死地向蜘蛛结网一样,牢牢地想粘住他。

那个不是真正的爱,那个叫蜘蛛精。(众笑)是不是?你是占有欲、控制欲啊,你并没有真正的爱的能力啊。

一个人真正的爱别人的话,一定要先自己有自爱,爱自己才能够真正有爱的能力。真爱就是走向自己,不是走向别人,让自己在婚姻中觉醒,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觉悟的人。这是第二法则。

第三法则:恋爱和婚姻是重要的学习机会

净化业力是学习因果法则,优化生命是学习空性智慧,在最执著的地方学习放下。

学习什么东西呢?就学习两样。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在婚姻关系里面修行是你很重要的修行。如果你把这一块置之不理,视若无睹,那么你的修行就缺失了一大块,很可能变成叶公好龙式的假修行。

学习哪两样呢?第一个就是学习净化业力,第二个是学习因果法则。

教育很重要,学习很重要。儒家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为人处世的教育。佛家的教育是更透彻的三世因果的教育,三世的教育,不是一生一世,她是三生。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所以深信因果的人,她不会抱怨,她会欢喜地承受一切,她会把和伴侣相处作为学习的机会。因为两个人够近,如果伴侣激发了她的情绪,让她很生气,让她很愤怒,或者让她很贪婪。

这个时间她每一个念头都不会错过,就把这个看作是一个镜子,哦,原来我显得很有修行的样子,原来在我的亲人面前其实是不堪一击。那些修行都是假修行,他一句话就搞得火冒三丈了。

我在人前还是一个彬彬淑女,但是在他面前我就变得不可理喻了,这就是假修行。所以就把对方看作是一个镜子,照出自己的丑陋。在这个中间你去好好地修,这就对了。

所以这就是学习,容许我们心中存在的一切,完整地接纳自己,并且也允许我们经历一切。任何的情绪的波动,我都去经历它,都去照亮它,都去穿透它。任何的误会,任何的矛盾,我都不排斥,我都欢喜接受它,并且去穿透它,这样就是修行。

在伴侣这面明镜之中,照亮自己的盲点,并且穿透它。当夫妻之间这样去修的时候,大家就会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简单。这个简单是大智慧的简单,当然就能够越来越心心相印。

要做到大智慧的简单是不容易的,大家很多人都知道会说大智若愚,但是就不晓得这个大智若愚是怎么讲,其实就是很有智慧的那种简单。遇到这个事情就呈现这个事情的真实相,不会加上自己的观点,不会把它弄得越来越复杂。

凡夫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加上自己的观点。有智慧的人能够穿透迷雾,删繁就简,然后就越来越心心印。生命很简单,我们太造作。

我们已经不习惯接纳事物原来的样子了,发生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去跟我联系起来。然后用我的喜好,用我的情绪,去分别它们,去把它们复杂化,把它们想得很复杂很复杂,然后不能自拔,把自己陷在里面去了,陷进去了,老是陷入这种情绪的旋涡。所以当你和你的伴侣能够互相照亮,你们就会活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然。

夫妻一定要相处得很自然、很轻松才能长久。如果不轻松,不自然,那表示你一定戴了一个假面具在生活。如果你戴了一个假面具跟你丈夫生活几十年,你累不累呀?

所以要活得很轻松、很自然,就一定要有智慧去穿透它,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发生一切都知道这是业力的显现,好的我不会傲慢,不好的我也不会排斥,这样就对了。

北宋时期,台州太守唐仲友在台州做官的时候,听闻有一位官妓叫做严蕊很有才名。宋朝因为赵匡胤他是把人家皇帝的位子,自己搞兵变抢过来,他就很怕这个武官再夺权。所以他就杯酒释兵权 ,并且后来他就成为一个祖训。

整个的宋朝都是武将地位很低,文人地位很高。所以那个时候做文官,在宋朝是很舒服的。待遇又高,薪酬又好,工作又轻松,一切福利待遇都有了,甚至于还会有什么?

每个州都会有官妓,那个官妓就是指那些犯了事情的那种官员,他的妻子,他的女儿就会被集中起来作为官妓。但是这种官妓是卖艺不卖身的,她是会奏音乐等等。

他听说有个严蕊就很有才名,因此就把她召到府里面来想考她一下。刚好春天桃花开了,红红白白的很漂亮,马上就把她召过来,就叫她即席填词,题目就是桃花。

严蕊确实就很有才气,马上就写了一首词《如梦令桃花》。那个词是唱的,我们现在只是念,那些宋词是能唱的,一边唱就一边弹琴,把这个《如梦令》唱出来了: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琴声歌喉都非常妙,词和曲是双绝。因此唐仲友就很赞赏她,但是唐仲友有一个政敌朱熹,我们的理学家朱熹。

朱熹就听说这件事情,就抓住一个把柄马上就给皇帝连送了六道奏章,来诬告唐仲友,说他跟这个官妓有儿女私情。其实没有了,只是比较欣赏她的才华了。

然后朱熹亲自又把严蕊抓起来放在监狱里面,亲自来审讯。一直打得她皮开肉绽,严蕊就一直不承认,一直两个人是很清白的。那有人就劝严蕊说,哎呀,你就承认了也不过是受一受杖刑嘛,也就被棍棒打一下。但是这个严蕊说呢,我虽然地位很低下,但是我要有气节,不可以诬告人。

一直审不出结果,后来岳飞的后人岳霖就任提点刑狱,他就来过问这件事情了。他就问严蕊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严蕊就写了一首词,叫做《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风主。

这个是上阙了。

去也终须去,住又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其实前面的两句就是讲因果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因为过去生的因缘,所以被捆住了。

岳霖看了以后就很赞赏她的气节,就从这个官妓的名录里面把严蕊的名字勾掉了,就释放她,让她获得自由身了。因为唐仲友和朱熹的关系,严蕊就名声大噪。登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她还是很有主见,很淡定的,后来就嫁了一位宋公子,得其所。

也就是他们两个的这种关系还是非常好,很相应的。也是因为说她后面的因果一直没有错乱,一直都还是很有气节的。这是讲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在因果里面去学习,能够欢喜承受一切。

展开来说,就可以用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以这四行来看待一切,这样子是因果能够清净,学习因果的法则。

古德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所以这是要学的第一样。

要学的第二样,就是优化生命,是学习空性智慧,在最执着的地方学习放下执着。

你看,我们讲《禅与幸福家庭》,简单地提了一点,其实源头就在《玉耶女经》里面。怎么样子在婚姻里面修行?就学习两样:一个是净化业力,净化业力修的是因果法则。第二就是优化生命,优化生命学的是空性智慧。其实净化业力是世间正见,优化生命是出世间正见,然后就能够生命觉醒。

凡夫众生他对于感情是最执着的,就是要教他在凡夫最执着的地方去学习不执着。有很多榜样,比如说:像胜鬘夫人,像维摩居士,这都是榜样。爱是一种纯然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大爱。

凡夫所讲的那种,其实都是一种控制欲,或者说变质成为一种控制欲、占有欲,变成那种蜘蛛精似的爱,就想绑住对方。这种其实不是真正的,它应该是一种纯然的状态。与有没有对象无关。就像花一样,花香,无论有没有人闻到,都会释放。空谷幽兰 ,兰花的清香不管你有没有人到那森林里面去闻到,它时节因缘一到它都会自然地释放。

同样的也是如此,当我们的心胸开放的时候,生命的芬芳自然会绽放,这是真正的大爱。

那么这里面学习不执着,其实就是我们描述幸福的十大定律里面的自由。不执着就能自由,当你放下一个想法,放下什么想法呢? 放下必须抓牢对方的心这个想法的时候,你就从自心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了,能够好好地享受自己的自由。而对方的自由也就不会伤害到你。

这样子的没有控制欲,没有占有欲的爱,才是健全的。否则的话就是互相折磨了。双方的心都是自由的。这个时候大爱自然流动,是幸福的本源,是幸福的源泉,是幸福的本源状态,是大爱的生生不息。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些菩萨他们一直能够去度众生,累生累劫去度众生,他们不疲不累呢?他们不觉得疲劳吗?哦,原来原因在这里。因为他的心自由了,所以生生不息的大爱,就一直一直地涌现出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净化业力是学习因果律,优化生命是学习无我律。因果律是在法相上修,无我律是在法性上修。

所以就明白:原来真理就在恋爱和婚姻里面就可以实现生命觉醒。这是第三法则。

第四法则:理想婚姻的见地是光明无所求

理想婚姻的行持是觉知无所住

理想婚姻的果是无我空无所得

这就越说越靠近真心了。理想婚姻你把它当作修行的话,任何一个修行都需要什么?都需要见、行、果。见地很重要。见地错了,你修不上去。有了好见地,你还要有真正的行动,要有实现的路线图。所以行持也很重要,最后你要能够证得果位,这是见行果。

拥有理想伴侣的生命法则

理想婚姻的见地就是无所求,就是光明心,无所求。不是向外去求一个人解决问题,你无所求。你要真正实现婚姻幸福,那么你一定要离开什么?一定要离开那个不太好的心态,这个很重要。你要离开的不是特定的人,不是说你觉得,哎呀,你现在男朋友不够好,你要离开他,再找一个更优秀的。

只要你没有离开你的那个不好的心,不太好的心态,那么不管你怎么找来找去,还是差不多的人。所以你要离开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你错误的恋情信念。

无所住是什么?你要一直能够保持觉知,见地是一直要保持心的光明,心的光明它启用,就是能够觉知,能够照亮。

所以无所求是心的相,无所住是心的用。修行这个心的本体你是修不到的,你只能够要么在相上修,要么在用上修。在用上修你就是要修觉知,修无所住。

在婚姻关系里面,你遭遇任何外在的情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内在状态是否能够保持觉知,能够保持觉知,那么恶缘也会变成善缘,不能保持觉知,善缘也会变成恶缘。这是无所住,要能保持觉知。无所得,就是无我空,就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你在婚姻里面并没有从外在得到什么,唯有把焦点重新对回自己的身心才是正确的。

你原来的焦点放在别人身上,后来你学了《玉耶女经》知道这个焦点放错了,要放到自己身上来,要向内走不要向外走。你的焦点放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你就失去重心了,你就变得不自信了。所以你要放回来,把焦点重新对回到自己的身心,对好焦,这才是正确的。

所有的疗愈关系中都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让自己痊愈,都是为了找回完整、独立、自信、喜悦的状态。让自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喜悦。内在是智慧相。外在就是快乐相。这种因爱而进行的自我疗愈,才是根本之道,所以无所得。

第一法则是见地,第二第三法则是行持,第四法则就是总结,在婚姻关系里面修行的见、行、果。 一切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使这颗心明白,不管你念经、持咒、拜佛、禅修、一切一切的修行,最终目标都是使这颗心明白。

无所求是心的相,是光明相。无所住是心的用,有了光明一定能照亮,照亮就是觉知,所以它的用就是觉知。无所得是心的体性,体性是空啊。所以你说你证得空性了,究竟了吗?不究竟。你一定要证得心的空、明、觉,这才是彻底的觉悟。

很多人好像尝到一点点空性智慧的法味了,就以为自己大彻大悟了。其实不是了,你刚刚才进门,尝了一点点而已。很多人说禅,他往往就把它说偏了,他自己没有彻悟,他就讲了一个空。

其实不是了,一定要同时具足讲心的体、相、用,也就是空、明、觉。而心的空明觉,你在婚姻关系里面都能呈现,在婚姻关系里面修行,都能够成就心的空、明、觉。

所以这部《玉耶女经》其实不浅。所有的修行也可以说,第一步是让心安下来,不要那么漂浮。这个是戒,戒无漏学。然后让自己的心变得强大,变得有力量,这个是定,定无漏学。

然后有一天这个心它会觉醒,这是慧,智慧,慧无漏学。所以一切的修行无非就是什么?安心、定心、慧心、让心强大有力量,然后让心觉醒。在婚姻关系里面也是如此。这是第四个要点。

我们就说遇到理想婚姻伴侣的四项法则,当然现在听起来好像有点深。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你一生一世的功课。岂是你那么能够容易理解的?岂是你那么能够一下子就答得出来?马上能够审好题,马上能够明白的,唰唰唰,五分钟就写完了,没有那么快,这个是你一生一世要做的作业。

只要你选择在家修行,今生这个作业题目没有达到六十分,来生还要做。所以赶紧修行,起码做到及格吧。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生命的品格

一个人能否远离损友、交到益友,关键在于自己。倘若别人指出你的过失,你非但不生气,还愿意认真改正,就能交到益友。反之,假如你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不肯虚心接受,甚至还暴跳如雷,益友就会慢慢疏远你,终有一天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生命的缘起

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实。虽然无上佛果可以在今生即可获证,轮回仍是构成佛教的中心主题。在此轮回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菩萨思想,以及有关自由获证无上圆满佛果的理论。

生命操之在我,心境决定处境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当我们今天去着这个水大性相,向外攀缘,缺乏回光返照的圆顿止观的时候,那我们就会认为说是因缘而生,是自然而有。其实这都是一种向外攀缘的分

生命的重建

◎ 路易斯海人们常常讲以下的两句话,你不妨想想,哪一句话是你自己也常说的?这两句话是:所有人都对我别有用心,不怀好意。所有人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别轻视这两个不同句子的力量,它们往往会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经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生命的奥妙

◎ 耀 泽 佛经曾记载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出外旅行,途中错过了旅店,忽见一土地庙,就想在此暂住一宿。此旅行人住在土地庙里,睡的很不安稳,因为半夜来了一个小鬼,扛了一具尸体进来,这个人心想:糟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在辽阔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或几朵祥云为你缭绕。与其在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那里苦苦挣扎,不如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黄念祖: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

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为一个最殊胜的喜剧。无量色树愿,欲见诸佛净国庄严都在宝树中看见,犹如明镜睹其面相。在极乐世界想看释迦摩尼佛的世界

生命是一件艺术品

◎ 一 行在南加州一次静修结束后,一位艺术家这样问我:为了在我的艺术作品中更好地表现一朵花,我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欣赏它?我告诉他:如果你用那种方式观察一朵花,你将无法与之同在,无法真正感受它。放下你所

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脆弱

死亡随时都会出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死亡不会马上降临到我们头上,因为人的生命实在是太脆弱了。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描述死亡无常时说:呼出一口气,能有机会再吸气是很难得的事;吸入一口气,能有机会呼出去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最初的目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据

明伟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公案:讲某日寺庙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

顺境、逆境,都是生命中的礼物

明海法师生命中总有顺境和逆境,顺境是福报,那逆境是什么?逆境就是创造新的福报之前,你必须面对的功课,完成功课,顺境会跟着来。所以我们要看到功课,当功课出现的时候,有的人会害怕,但此时,也正是你在开创新

生命的意义

◎ 林清玄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关于生命的实质

要突破生命的轮回圈,我们先要了解生命的实质,掌握了生命的实质,我们才能把握好这一期的生命。在这一期的生命里勤修苦行,断掉促成轮回的生命圈,才能真正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体。那么生命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命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生命因厚重而美丽

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又是极其短促的。无论你是家财万贯,还是权势显赫,都无法改变生命的旅程。可能有人会想着把生命的长度拉长,但任谁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任何人也不能推迟死亡的时刻。所以,人们不能拉长生命

珍惜生命中每一场约会

星云大师现代生活忙碌紧凑,和朋友约会、和事业相关的人商谈,约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见面,都会发生不守时的情况。有时一等再等,对方仍然没来;有时相约同乘一班车,同搭一班飞机,对方也没有赶到。奇怪的是,迟到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佛 光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

花的生命

花 的 生 命◎ 林清玄在一次演讲之后,一个听众问我:林先生在演讲里一直叫我们爱护生命,可是演讲台上摆满了鲜花,难道花不是生命吗?为什么我们爱护动物的生命,不能爱一朵花的生命呢?确实,花也是一种生命,

开悟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世间一切成败得失都离不开因果法则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骄慢中来,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

◎圣 严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构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构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谓

禅与我们的生命

禅 与 我 们 的 生 命◎ 惟 觉禅对于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极为重要。佛经上讲,众生有分段生死,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寿命不过六十、七十岁,最多也才一百多岁,俗语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寿命再长,田地房

生命可贵,作业必慎

人类对一切事物尽管好恶不同,但对生命总是最爱好的。生命虽然有生灭的,但却有三世相续性:向前看,它承受着无限复杂的业因影响;往后看,它开展出无限复杂的果报事实;从现在看,它正从无限复杂的意志中创造一切。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

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因为凡夫有妄想,诸位!妄想就是量,为什么叫无量无边呢?因为佛没有妄想,佛没有妄想,就无量无边,用哲学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放下有量,你才能拥有无量,从另

修行:就是建构和谐的生命能量场

整个生命的过程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