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1106部 佛说迦叶禁戒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9 12:40

佛说迦葉禁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摩诃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二千人。是时佛语摩诃迦葉比丘言。比丘有二事。身堕地狱中。一者言是我所。二者求人欲得供养。比丘复有二事。一者反听外道。二者多欲积衣被袈裟钵。比丘复有二事。一者与白衣厚善。二者见好持戒沙门反嫉之。比丘复有二事。堕镬汤中。一者常念爱欲。二者喜交结知友。比丘复有二事。一者自有过不肯悔。二者反念他人恶。比丘复有二事。当堕泥犁中。一者诽谤经道。二者毁伤经戒。比丘复有二事。一者于都犯戒。二者于法中无所得。比丘复有二事悔。一者强披法衣袈裟。二者身不持戒不承事持戒沙门。比丘复有二事。实难愈。一者心邪乱。二者止人作菩萨道。

佛语迦葉。沙门何故。正字沙门。有四事为沙门。一者形容被服像类沙门。二者外如沙门内怀谀谄。三者但欲求索承事名誉自用贡高。四者行戒不犯。是为真沙门。何等为形容被服者。除须发。被法衣。持应器。心不自政。但欲作恶。喜学邪道。是为外被服像类沙门。内谀谄者。安徐而行徐出徐入。外衣食粗恶。内欲甘美。外居山间草苗为庐。内无信意自宽贾。若内嫉忠直。从因缘多索财物。成其承名。是为谀谄不持戒。不持戒者。但欲令人称誉。谀谄屏处。欲令人称誉。不自克责趣求度脱。但有谀谄之态。是为不持戒。何等为真沙门。持戒行道不惜寿命。捐弃身体。不索万物不求供养。若有比丘守空行者。常观净法本无瑕秽。自作慧行不从他人得。于佛法中得泥洹。是为真沙门。

佛语迦葉。欲求道当于是真沙门。莫效承名沙门谄谀沙门。譬如贫人称名大富。但有富名内无所有。佛问迦葉。是人应有不。迦葉言不应。佛言如是。虽有沙门名者。不行沙门法。如贫人称大富。譬如有人为水所没漂反渴欲死。沙门虽多讽诵高才智慧。不去情欲。为是情欲饥渴欲死。坐是入泥犁禽兽薜荔中。譬如贤医师。满一器药。不能自愈其病。虽多讽经。不持戒。譬如摩尼珠堕不净中。虽多讽经。不持戒。譬如死人着金银珍宝。身不持戒。反着袈裟像类沙门。譬如长者子被服庄饰。着好新衣中外洁净。多讽经不持戒如是。

佛语迦葉。有四事像持戒人。何等四事。一者有比丘。禁戒所。语言我不犯。虽有是语。为有着自呼有善。二者若有比丘。悉知深经着行。自言是我所行。三者若比丘多着言是我所著。四者自言我常行等心。着恐畏于生死。是为沙门自称誉为持戒。佛语迦葉。禁戒无形。不着三界。无常无吾我无人。无命无意无名无称。无化无教作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无形无灭。无身无所犯。无口无所犯。无心无所犯。无世间无计。无世事无所住。亦无戒亦无所念。亦无败坏。是名为禁戒。是时佛说禁戒无瑕秽亦无所著。戒者无诸嗔恚。安定就度世道。如是为持戒。不爱身形。不爱寿命。亦不乐于五道。悉晓了入于佛道中。是为持戒。亦不在中。亦不在边。不着亦不转。譬如虚空中风。是为持戒。是乃名为无种人有定心。亦无所著亦无我。为天人相。而晓是者。是为净持戒。不转于禁戒。不自贡高。常欲守道持戒。如是无有而过者耶。无有是人信于空者。随佛所行不染污。从世间冥中。入照入明。适无所住立。亦莫于三界。是戒法。佛说是戒法。三万三千诸天人民。皆得须陀洹道。八百沙门。从是因缘意解得度。行智慧如是。

End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佛说孝顺父母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议

广行法师《本事经》里说: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意思是说,世间有智慧的人,都会对父母特别恭敬,恒时供养,让父母心生欢喜。释迦牟尼佛在多部经典中宣说了子女孝顺父母的福德。下列若干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佛说: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人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太 虚今天所讲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这七个字里包含着许多意义,须加以扼要的解释:佛,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正确的义理,恐多未有相当的认识。考佛字的来源,是从梵文方面翻译过来的,今此佛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