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1295部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1 08:59

第一卷 第二卷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 卷上

归命一切佛。归命诸法藏。顶礼一切智。广大甚深理。我今造论名曰宝上。是诸法中最上真实决定胜义。论曰。若人若天及诸情类。从无始来痴暗为因。有语言道是恶趣根。若有乐入彼一切智清净界者。是故归命佛曰光明。此中云何所谓离我等性及一切因当知一切烦恼业生杂染等法。无初无住而无实体。虽有所生与梦幻等。如梦幻故从分别起。当知诸法皆从缘生。是故诸佛缘生义中。宣说诸法诸物性空空无自性。而亦不应于中作无实想。是故清净阿赖耶识。虽有所受而无所著。此义甚深又复广大。诸经教中皆如是说。诸有乐欲求解脱者。应当如实觉了诸法。当知诸法不离于识。若离识者是性即断。是故法中无实有性。法集经中作如是说。

若法是实若法不实。若有自性若无自性。是二不应将幻喻等。诸法非有性而亦非无性。此中所说若实无性。无性名空空即成断。若实有性是性为常。当知言空与非空异。离空非空亦无所得。又如明暗二不相合。离暗离明俱无所得。是故应知。此中所说明不现前暗云何离。智之与愚二不相合。离智离愚亦无所得。非智非愚是二中间我想皆空。彼一切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无法可取无法可舍。宝积经中作如是说。

若说言有此为一边。若说言无是为二边。若一若二若彼中间。皆无有相而不可见。无相见故亦不可说。无形无像不可表示。无种类法无所摄藏。亦非中边有所安立。此中所说是真实说。性与无性本来如是。作此解者真观圣谛能离贪等烦恼过失。设复烦恼有所生起。于圣谛中而无所著。若如是知如是解者。即得如来功德聚身。作师子吼转大法轮。普令一切皆悉见闻。楞伽经中作如是说。

我语无相而不可取。转识经中作如是说。

离识有法理不相应。授记经中作如是说。

当知识心遍一切法。十地经中作如是说。

色法无实不可取舍。那耨俱梨经中作如是说。

若了诸法性即非智所知。是故此中无实可得。智体无实当知如幻。诸经教中作如是说。

诸菩萨者随诸相转。是相无实义无所得。胜义谛中言不可立。宝云经中作如是说。

若本是无不可言有。识离分别名不可立。彼胜义谛真理离言。而诸物性实无所得。此如是说是决定语。佛所说意破诸无智。现爱经中作如是说。

若言有物是为空者。众生业报应有染净。若有染净即是有作。若有所作即种种相随世间转。有相转故见有所成。若能安住无颠倒想。即知物性无别实体。此如是义者慈氏菩萨问。世尊如实说。我本无边菩提亦无边。菩提无边故无菩提可得。我无边故无求菩提者。亦无少法是智所知。唯诸佛智而能照了。彼真如法即是无性。无性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生性。飒钵多设多经中作如是说。

彼一切法若说言有此为常语。若执为无即成断见。若非有非无又中间不立。宝星经中作如是说。

贪等烦恼一切染法。若解脱者是无尽相。若能了知烦恼自性本来清净。胜义谛中脱无所脱。若欲真实观如来者。当观如来解脱所生。不从因生不从缘生。非有相生非分别生。远离一切名言差别。非色相非色。真如乃至非识相非识。真如非晦非明。非即非离。非见非知。离诸识法非所了别。不于一切识法中住。若能如是观如来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以邪观故彼不能见如来真实。此中所说如实义者。离有离无。非性非无性。如是名为真见如来。无垢称经中作如是说。

华严经中有一天下。问妙吉祥菩萨言。云何实语不实语。一切烦恼云何调伏。妙吉祥答言。如人梦中见彼大蛇。是人虽见非毒所害。烦恼虽生而无实性。是性清净而自调伏。此为实语非不实语。

又海慧菩萨问不思议梵天言。法本无证及无所说。云何有佛及诸佛法。不思议梵天答言。若佛如来出兴于世。及彼演说诸佛法分。若有若无本自如是。本来无说亦无所证。无说故无闻。无证故无得。但为众生烦恼业生诸果报性引生诸佛大菩提心。住诸菩萨悲心境界。若诸众生烦恼等性能自调伏。所有诸行而不常行无求无愿。彼烦恼性悉清净者。诸佛亦复无证无说。

又善财童子言。当知诸法皆悉如幻。我于幻中而求解脱。如是等义华严经说。

当知诸法如幻如梦如阳焰如聚。沫如乾闼婆城。三界一切法从识心所生。心如幻故三界如幻。若有一物有实体者。此说幻喻理不相应。三摩地王经中作如是说。如上诸义诸经中说。

复次我今依经略释余义。如妙吉祥菩萨言。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若无心即无身。身心离故无为无作。如幻如化。若如是说为菩提者。诸佛说此是为菩提。能入诸佛平等境界。是故乃可名智庄严。而不庄严彼一切智。一切智性不可得故。菩提无生亦复无灭。不一不异非此非彼。诸佛如来咸作是说。

又复譬如世间一切种子而能生。长一切芽茎。若无种子芽茎不生。释迦菩萨坐菩提场成等正觉。其义亦然。但从缘法而生起故。虽有所证而无其实。此即说为游戏神通。是故当知。无有外法。诸佛如来亦无有性。是故离识实无一法。若离识者法不生故。若心能生心即无生。若法所生法亦无生。以是义故。诸佛如来于无生心中说菩提义。佛说识心能生菩提。亦非识心而能生故。何以故。识性空故。妙吉祥所说是最上真实。于自佛境界中如实而说。又复诸法皆从缘生。而彼所生亦无自性。是故诸法皆悉如幻如幻之言。是如实说。慈氏菩萨现住如幻三摩地中。是故世尊于是三摩地中与授其记。为表示故。又复世尊于无数经中宣说诸法从识所现。离生离灭。非有相非摄藏。无起作无止息。不有不无。非常非断。当知智性皆悉如幻。况复诸法有所分别。若有执着断常语者。彼非正行佛不许可。若知诸法非断非常。彼正相应。说名真实。于自分外无法可着。亦无有法是心所对。虽于诸法说种种句。但随诸法为表了故。当知自识而非他识。于其外义而无少法所可乐欲。自识无性他识无性。于自于他亦无异性。彼真实智离有离无。当知我识亦复非有。补特伽罗蕴语所摄。是故应知一切佛一切法皆自分有。若离自分求不可得即此所说离有离无。是甚深义。诸佛皆说此微妙法。远离一切取着分别。离此亦复无别所说。诸迷谬者若着于有即有善恶界趣二种差别。若着于无即无其想刹那生起。是故著有着无俱不相应。诸佛如来悲心方便宣说此义。谓一切法离有离无。如是所说是最上句。是故此说诸法真实。法无著性非诸所观。彼无著性离有离无。若如是知。是大智者。当观虚空无增减无分量无边际。即此虚空出生一切。清净识心亦复如是。此心无心一切出生。又如净摩尼宝。彼无心故映现一切。或有问言。云何分位而无能取。应如是答。谓彼虚空无作边故即无能取。若彼虚空无作边者。量云何得。当知一切众生界如微尘聚。彼一虚空悉能容受。而诸众生等虚空界无所增减。若一切有情。及一切方分。一切种类。一切形相。一一分别。是中实无一性有所生起。以是义故非一性非多性。一多中间而亦无性。若言一性定有所得。即种种性而有差别。有差别性即分别生。是故一性多性是性平等。若于外义无所取着。于智亦复而无所得。若于外义无所取着。于智亦复无所生起。若知识心离诸有相。而彼外法有何分量。若知识心是诸有相。而彼外法亦何分量。是故应知于彼外法实无一性而可生起。如梦等法无实作用。若言诸法是此此无自相。若言诸法是彼彼亦无实若于自心有所了知。即此自心亦复无实。若如实知者名觉了识相。若有一切粗重分别心起。当知皆是烦恼差别所生。若能了烦恼性离分别心。即生死涅盘二俱清净。此清净性即诸法性。是性亦复名为真如。名为实际。亦名为空。是诸性中若染若净。实智所观皆悉平等。或有问言。于一切法中何者是不坏。应如是答。诸法自因不坏。云何不坏。不坏因性故。若法有性。若法无性。不离自性。于二义边何能安立。若诸法因及诸作用有所坏者。于一切处理不相应。诸法实性云何随转。谓彼实性无所住故。诸法无性云何有因。离因亦复无别性故。又诸法实性而无所坏。即坏之名亦复无住。此中亦无差别因性。彼坏灭性无分位故。诸法真实是常住性。彼常住性非无常性。若离实性别义作用理不相应。然诸物性而亦不减。又非无常性是真实性。真实性中而有何义。是所作用无差别性不可分别。彼一切常遍一切处又非无常性是真实性。真实性中相云何得。诸不真实此云何立。诸别异性此云何现。是故非无常性应如是知。又复当知。无常性者于物性中自类而转。聚类所现差别因故。所欲为因而生起故。若或以彼诸无常性。而于此中为决定说。与唯识义理不相应。彼无常性无决定故若法不坏亦非不坏。有法刹那而生起故。若言不坏者。何名无常性。若非不坏者。又何名因性。过去未来法亦如是。皆无物性。定实分别诸法随转。随其分位此复何因。谓无住故。诸有为中现前事灭。即彼后事还复生起。前不可分别引生后分。后不可分别从前分生。若言诸法此有所得。即于此中起分别因。若言诸法彼有所得。即于彼中起分别因。过去未来无住亦然。是中不应有所。分别刹那法中可说有坏不坏义边非刹那法。若于彼因如是了知。前后中际不可分别。

?诸法宝最上义论 卷下

复次今说生住异灭。此之四相刹那刹那有所转故。不相应相而无其实。于不相应无实相中。不可起二分别。不可说一时。不可说异时。一时异时无生起故。又不可说无时。理相违故。若说坏时。坏即不生故。是故当知。生时无住。住时亦复而无所得。彼无住性。云何有灭。彼生与住说名为异。若本无生云何有住。若法无住即云何得。以无生故及无住故。于何义中而说有灭。若法有住于住法中可说异性。法既无住何有异性。无异性中不应分别。当知异性而非住性。实无一性而可分别。是故诸相及分别心。此为二种。若无诸相即无分别。若彼诸相若分别心有分别者。二俱分别。如实义者无相无分别。生住异灭若有性者。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初中后分不可安立。若能如是如理思惟者。佛说是人名为大智。初分中分后分诸性。于三分性中实无一性有所生起。是故诸法非一性非多性。一多中间俱无所得。若一切法离一性离多性。即常与无常无所分别。是故非无常非非无常。不应于中起二分别。当知初分中分后分。不俱时生。不俱时有。如他人性即自所无。若自体性。他云何有此中所说自性尚无。他性何有。是故自亦无性他亦无性。当知一切法所行所作不离因性。若坏不坏非心所思。不可分别。初中后分如实思惟。皆无为相无别异相。不应分别彼彼诸法各各种子彼各各性。一一不离智种子生。刹那刹那时分转易。是故彼彼一切法性。云何心能思惟生起。一切法中差别事相。当知无因亦无差别。诸法本来无所造作。虽作用相续当何有实。是故所知诸法及能知者。是二于刹那中不能和合。彼如是性实无能取。是中无所有亦无所得。当观诸法生已即坏。若法不坏即非生法。以法坏故而无所得。彼不坏者是常住性。即常住性彼亦复离。即离之言是中亦离。若如是知。即了诸法彼差别性。是常住因。无差别性亦复如是。诸有为法即生即灭。故名无住。若有住者应有所得。以无住相无所得故。彼无住法是故相应。一切行中诸差别行。若彼彼性有所得者。于无差别行云何对治。是故差别行中无性可生。

复次当知。眼等诸识有现量性。大牟尼师亲所宣说。若离现量性别取量非量者。彼于此中当云何得。世间所有先所作事皆无所依。如诸所作无作用性。若彼如是诸现前事。如其现前亦无所成。是中若有所行及非所行。即诸作用义皆相违。是故一切无实作事皆如虚空。常与无常俱不可执。当知诸法皆从缘生。虽生亦无少法可得。缘如幻故所生如幻。即彼如是出生诸法。以是义故。诸法无性亦非无性。此如是义。正等正觉如实宣说。当知一切法无著无碍。于大乘中此真实说。如是了知。即菩提心本来平等。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如实知故出生方便。宣说一切甚深法门。如其所应名言分别。是故各各宣说表示出生诸法。所谓彼彼法是四谛法。彼彼法是唯识法。虽有所说而常真实。彼彼诸法皆悉如幻。由如幻故不可寻不可伺。不可知无表示无摄藏。若离如是等即知法真实。以知真实故而菩提心速得解脱。若菩提心如是解脱即诸佛亦然。众生亦然。生死亦然。涅盘亦然。法界亦然。是故佛与众生二俱平等。生死涅盘亦复平等。若于此中如是如实了知是义。佛说此为诸佛菩提。乃于一切所行所作悉能成办。此所说义是第一义。离此无别有第一义。此第一义摄一切法。是不思议真实语行。离有离无。非智非愚。非少非多。无相无性。无所照达。智不可知。识不可识。不即自性不离自性。无取无舍离取舍相。从如实智之所出生。随所出生。随所言说。无取相无摄藏。非心所思。不可知故。非眼所见。不可见故。何以故。心无自性故。由心无自性即一切法无自无他。以无自他二种差别。即一切法自性相应。无生无灭。无集无散。非智非愚。无有少法。有所表示。有所照达。当知彼彼菩提种子。而彼彼相为表了故。若能于彼彼相观无我者。菩提种子亦无所生。诸菩萨摩诃萨自性真实。以善方便出现世间。起大悲心示有所证。而诸菩萨自性真实无生无灭。当知识法远离疑惑。无有少法而可生起。我我所空。而无有相显了表示。识相光明而无自性。然光明性彼性自常。是故我相性者无有光明。无光明中云何可说有光明相。如诸光明而能破暗。然暗与明不近不合。不近故明何能破。不合故暗何所破。若明暗相远又俱无所得。是故当知。明能破暗不即不离。不可于中定实分别。暗虽有破无能破法。彼能破法无别分量。何以故。破名无住故。由此应知。彼一切法因缘和合而有所生。以缘生故如幻而成。如幻法中彼痴暗等亦非烦恼。但为智障而不了故离识分别。亦非光明有所生起。是二实性俱无分别。此中见边而实无得。

复次当知。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如是等心所有法。彼彼皆是菩提之相。而彼一一自性清净。若或有法非菩提相者而于自体理不相应。当如虚空自性清净。而彼智性亦然清净。若知我相实无所有。即彼识心亦复无生。若识无生者彼一切法当云何有。是故应知。诸法皆从真实所生。诸法因缘和合即生。虽生无实而无所有。诸法如幻。识心如幻。缘亦如幻。由如是故识从缘生。当知智性亦复如幻。无所分别无所了知。诸法自相非智所知。但有言说皆不相应。此中若能离诸分别。若生若灭皆悉远离。缘生如幻。所生亦如幻。云何如幻中而实有生。当知识心彼如幻故智亦如幻。智如幻故所知亦如幻。智与所知俱如幻故生法亦然。生法如幻故诸法亦然。如人见彼幻所作象。如其所生即有三事。世间诸行亦复如是。如其所生。亦有三事。若于此心有所见者。即有言说及所作事。若了无心即无所思。无心无思。法云何有。若有我相及有我所可说有见。无我我所当云何见。彼菩提相亦云何证。此无我相如是应知。一切幻法而无所有。如幻所现说名为有。有性无性彼自性性。此性无著一切处现。若法是有即不应无。此有亦复现前无体。若法是无即不应有。此无亦复现前有实。是故无生亦无摄藏。由此应知。若法言有不如是有。若不如是有即应是无。此中言有又不可定记。法界自性应如是说。若诸色法是实有体于第一义然无所有。是故此中诸所作事。皆从幻化分别起故。若法有性若法无性。本自如是。若非有性若非无性亦复如是。有性无性自性相应。性与无性非心分别。若有说言诸法是一一无自性。若有说言诸法是异异无自性。一切法中无自性性说不可得。所有诸佛随三世转。普令世间一切众生尽得解脱。而诸佛界无增长因。彼彼亦复无增长性。真实性中诸佛常有。当知一切法四种分别。所谓若有若无是二非二。世间如幻心亦如幻。云何无说而有所说。一切法空离诸所著。空亦不离彼真如性。是中不应戏论分别。以是义故诸法无性。应如是说。当知诸佛正等正觉。非性非无性。性与无性皆离着故。此即非空亦非不空。空有中间亦无所立。是故一切法无生无性。以无生无性故随诸有相处处表示。然其执相义无所得。无实取性。是即真实。诸法无生亦复无灭。彼一切法皆同一相。此中如是同一相故。即一切法无染无净。若言诸法有生有灭。当知皆从烦恼种子虚妄生起。若说诸法为无生者。彼说名为断见增语。若说诸法为无灭者。彼说名为常见增语。是故应知诸法离言。不可说生不可说灭。一切法中若生若灭。实无少法而有所得。若能离彼二种增语。即一切法非断非常。有性无性性自真实。此中无有少法是所得相。无有一事而实可转。诸法虽生而无所有。是中亦复无实境界。智如虚空离诸有相。智与虚空皆悉平等。当知一切差别分别为烦恼网碍清净性。真如无相离诸所缘。自性清净有大光明。是故当知。诸佛世尊本真如性。是为佛宝。以清净因示清净法。开生正解自性任持。是为法宝。指真实道自体相应。是为僧宝。如是三宝皆无为相。非蕴等法。无所集无所有。无有相无分别。是故诸佛世尊住胜义谛。从如实道如实而来。故名如来。如实了知无我等法。是故现诸色相及功德法。从初发心修诸胜行得不退转。乃至最后一生补处成等正觉。此所因者。从无垢真如现诸佛身。此所现身是方便生。宣说诸法然无说相。何以故。无性无所有故。识心清净。是识即有诸所作事亦如是现。虽现无取而亦无说。以胜义谛不可取不可说故。即此无取及无说。性体自真实亦不可说。以不可说即无分别。无分别性是胜义谛。于胜义谛中随事分别所有所有诸法声。如是如是诸法说彼彼诸法无说相。诸法法性皆平等。诸法无我亦无自性。有性无性彼彼自性离有离无。而不可取亦不可说。此中如是若有若无。语义甚深离相而说。诸法无证相。此名正等觉。诸法离说相。是名真实说。无生亦无灭。诸法甚深义。各各诸境界。无我而无转。外法不可转。外法不可取。施戒等诸法虽说而无相。是故于一切法无所取相。即无所著。此中亦复无别作用。设有所作事亦说名为空。作用空故无实行相。无实行相中法无增无减。若于诸法虚妄分别。当知彼心执相中转。起彼心故。是愚痴者着烦恼性彼非解脱。若不起彼虚妄分别。诸所作事皆悉寂静。彼能如实而得解脱。无分别故心性常寂。是故诸法从缘而生。虽有所生说名为空。当观自法而无有相。正等正觉作如是说。当知诸法无集无散无自无他。无有小法取相可得。如初亦如后初后相应。而彼真如性光明照。若能照达彼真如性。诸法缘生现而无碍。如幻所生亦如是说。此所宣说大乘出生。当知一切法若生若灭。非寻伺道而能知故。何以故。诸语义边无所著故。彼真实性不可知故。是故现前无所取着。智者如实离诸言说。彼分别心说名为网。离分别故即得解脱。彼解脱心如空平等。如是所说是甚深法。若于此中如实信解。是大智者。彼信解心与三界等。是心清净离诸尘垢。复能远离一切染着。即于诸法无取无舍。一切执着愚痴皆悉远离。彼能获得十种自在。彼于自法觉了实性。无自性中亦无所住。于诸法中如实信解。如所信解如实而住。譬如虚空周遍无缺。彼一切法圆满出生亦复如是。是法平等普遍一切。是中无法若来若去。无来去故诸法现前。知是义者通达佛教。一切生法悉无所著。异此亦复无别有法。此是大乘诸法要道。最上甚深如实而转。识心净故一切无著。与一切法理不相违。是故当知。一切执心尽处有法。彼法甚深非智所观。非所了知。有无二处俱不可立。以是义故。诸佛菩提无能证者。无所证处。菩提法中无所安立。若能如实证自佛者。与一切法而自相应。诸法无因亦无所作。诸愚痴者思惟分别。若执无因又复不能集诸福事。起染着心感恶趣报。是故智者。于此甚深微妙法中。如实信解尊重恭敬。即得无量最上福聚。是名真实修大乘者。是故若人觉了此道。是如实道。是无著道。最上最胜。而能发生清净信者。诸佛称赞。有诸无智邪见外道。不能舍彼诸执着心。此甚深法不应为说。若为说者理不相应。

我所称赞最上法初中后善理相应

总摄最上真实句甚深微妙不思议

集诸功德量无边普施一切众生界

End

憨山大师融贯诸法的境界

◎ 宋智明 秋天的八月,天高气清,大师渡过孟津,观看武王观兵处,在这里作了一首吊诗: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游到夷齐扣马地,又做了一首吊诗: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

本来一切诸法皆空,众生就是放不下

梦参老和尚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烦恼。我们好多道友给我写信说烦恼,我也不能跟他直接谈话--烦恼在哪呢,你拿出来给人看一看?你拿不出来,烦恼是无形无相的。烦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果 慧诸法缘起性空,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精髓,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是佛陀教法区别开其他宗教、外道的根本特质。佛在说缘起性空的同时,即向法界众生宣告万法无生之理。诸法无生即空,空即不实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净 慧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

于凌波:怎样理解诸法无我?

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自科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静波法师:感悟体证诸法实相

我们要感悟,要体证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没有真实的相,是一切法的真实相。《金刚经》有: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以无相为相,是名实相,这个就应该是足够说明问题了。但是,佛陀还是喋喋

冯培德:印证佛说宇宙成坏及诸法因缘生

设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群集了世界顶尖核子物理学家。其中以义大利核子物理学家卡洛,鲁比亚博士(Garlo Lupia)为领导的美国与西欧各国科学家一百五十一人,于一九八三年宣布从实验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诸法

诸法诸法:即一切法之义。一切法者,略说为二:一是染法,二是净法;或者说,一是有为法,二是无为法。广说则有百法或万法。又法者,依前《法界》一章对法字的解释则说有事法等六个方面。此不复述。为学者须知法染与

唐仲容:从无著《集论》谈诸法事理不二

从无著《集论》谈诸法事理不二唐仲容一、略释论名修大士行者,愿大力大,其所奉行之法亦大,能运载一切众生出生死海,到涅槃岸,与二乘之自度有别,故名大乘。阿毗达磨,具有对法、数法、通法、伏法四义:对观四圣谛

宋智明:第九课 诸法实相

第九课 诸法实相《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也说:“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

洪修平/陈红兵:诸法性空论

诸法性空论洪修平 陈红兵万法性空论是大乘般若学的基本观点,自东汉末年支娄迦谶译介以来,就一直在中土流传。至鸠摩罗什及其弟子盛弘中观般若学以后,万法性空论更是成为中国佛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与涅槃佛性论一起

紫虚居士:诸法缘生之用于转化自心

诸法缘生之用于转化自心药师山紫虚居士我们认知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意识心,这是麈、根、识诸条件凑和所生,其相是不实、如梦幻。其与如来藏(空性)是「非一非异」,不是空无不是实有。进一步可知一切法是自心妄

净土旨归:“诸法无我”是何意?

广超法师所谓法就是东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称为法。诸法无我告诉我们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佛说无我。诸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个世间有一个我,然后佛要你观想无

太虚大师:能知的地位差别上之所知诸法

能知的地位差别上之所知诸法──十五年初夏在佛学院讲──一引言二吾人的能知上所知之天地人物三五趣有情各类能知上所知之宇宙四三乘共慧上之所知蕴等五大乘根本智之现证真如六大乘后得智之唯识如幻诸法七佛智之圆融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