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1297部 菩提心离相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1 08:50

菩提心离相论

归命一切佛。我今略说菩提心义。至诚顶礼彼菩提心。如勇健军执胜器仗。其义亦然。而彼大菩提心。所有诸佛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皆因发是菩提心故。我发菩提心亦如是。所成乃至坐菩提场成正觉果是心坚固。又此菩提心。是诸菩萨总持行门。如是观想如是发生。我今赞说菩提心者。为令一切众生息轮回苦。未得度者普令得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盘者令得涅槃。为欲圆满如是胜愿故。安立自相正体因故。入第一义真实观故。彼菩提心无生自相。是故今说。所言菩提心者。离一切性。问曰。此中云何离一切性。答谓蕴处界离诸取舍法无我平等。自心本来不生。自性空故。此中云何谓我蕴等有所表了。而分别心现前无体。是故若常觉了菩提心者。即能安住诸法空相。又复常所觉了彼菩提心。以悲心观大悲为体。由如是故。于诸蕴中无我相可得。有诸外道。起非相应行。执相分别谓诸蕴有非无常法。而实非彼我相可得。诸法任持真实性中。不可执常亦非无常。于我蕴中名尚无实。况复有作及诸分别。若言有一法乃至有诸法。作此说者。世间心转随世间行。彼非相应为常行相。此义不然。是故当知诸法无性。若内若外不可分别。彼能执心而有何因。谓不能离随世间相。若因若相是二无别。此即非常亦非能执。当知心性不可执常。是故彼性无常是常。若知彼性是无常者。当何所作从何所生取我等相。若离世间即于蕴中无有障碍。若处若界觉了亦然。取舍二法即不可得。

此中言蕴者。谓色受想行识。此说为五蕴诸声闻人于是中学复次当知。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士。此五蕴义。佛二足尊为诸菩萨如应宣说。

所言色蕴者。今略示其相。谓四大种及彼所造。说为色蕴彼非色者。谓即所余受想行三。诸教应知识蕴行想如下当说。

此中言处者。谓内眼等处。外色等处。此说为十二处。

此中言界者。谓眼根等界。眼识等界。色等境界。此说为十八界。如是蕴处界离诸取舍。无方无分不可分别。分别见者是义不然。随起分别即有所著。彼复云何而得相应。若有一相见外义者。当知此为破智所转。意长养色是义云何。应知如是非一非异。有诸外道波哩没啰惹迦等。随诸异见起三分别。是义不然。如人梦中造杀害事。而彼所作无实行相。又如人梦居最上处。而彼亦非殊胜行相。此义云何。谓识光明破取舍相故。识法如是外义何有。是故诸法无有外义。当知一切色相所表。自识光明色相照耀。如人见彼幻化阳焰乾闼婆城取以为实。诸无智人以愚执心。观色等实亦复如是由此我执是心随转。如先所说蕴处界义。应知离彼诸分差别。唯心分位所施设故。而种种相唯心所现。此义成就如成唯识说。此中问言。前说五蕴识云何自相答如说心义识亦如是。如佛世尊常作是说。应知一切唯心所现。此义甚深。诸愚痴者不能了故。不见真实。是故若能空其我相。即于是心不生分别。起分别者谓邪教故。彼所建立是义不成。如实义者见法无我。是大乘中法无我义。自心本来而不生故。随有所生亦复平等。自心增上入真实义。瑜伽行门所出生故。此中应知。彼后所依而无实体。此即名为净心现行。若过去法过去无实。若未来法未来未至。若现在法现在不住。于三世中当云何住。如军林等多法成故。应知识者是无我相。彼识亦非为所依故。若于诸法如是见已。犹如赤云速疾散灭。是故当知。若法有者从思所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诸有情类若来若去。法尔如是。譬如大海众流所归。阿赖耶识所依亦然。若有如是观彼识者。即不可有分别心生。若彼各各如实知者。而彼彼名复云何说。若彼各各知诸物性。即彼各各不能称说。作此说者是决定语。是故诸法亦决定生。于一切事随转成就。能知所知是二差别。所知若无能知何立。二俱无实法云何得。是故应知。所言心者而但有名。彼名亦复无别可得。但以表了故。彼名自性亦不可得。以是义故。智者应当观菩提心自性如幻。若内若外及二中间求不可得。无法可取无法可舍。非形色可见非显色可表。非男女相非黄门相。不于一切色相中住。无法可见非眼境界。唯一切佛观察平等。若心自性若无自性。平等法中云何得见。所言性者名分别故。若离分别心性俱空。若有分别可见心者。此中云何说名为空。是故应知。无能觉无所觉。若能如是观菩提心。即见如来。若有能觉及有所觉。而菩提心不可成立。是故无相亦复无生。非语言道而能称赞。又菩提心者犹如虚空。心与虚空俱无二相。此说心空空智平等。佛佛神通佛佛无异。所有诸佛三世事业。一切皆住菩提界中之所摄藏。虽所摄藏彼一切法而常寂静。亦复观察。是无常法犹如幻化。非所摄藏调伏三有。住空法故。一切无生此说为空。一切无我亦说为空。若以无生及彼无我观为空者。是观不成。若染若净二种分别。即成断常二种见相。若言以智观彼空者。是空亦复无别有体是故菩提心离诸所缘住虚空相。若观虚空为所住者。是中即应有空有性。二名差别故知空者。犹如世间师子一吼群兽皆怖。如空一言。众语皆寂。故知处处常寂彼彼皆空。又复识法是无常法从无常生。彼无常性即菩提心。此说空义亦不相违。若无常性即菩提心者。若爱乐菩提是心平等。而亦不说爱乐彼空。取空之心当云何得。当知本来自性真实一切成就菩提心义。又复应知物无自性。无自性性。是此说义。此所说者是心云何。若离我法即心不住。此非一法亦非诸法。各各自性而自性离。如世糖蜜甜为自性。又如火者热为自性。彼诸法空。自性亦然。彼诸法性非常非断非得非离。以是义故。无明为初老死为后。诸缘生法之所成立。犹如梦幻体亦无实。由此说为十二支法。即此亦名十二支轮。循环转彼生死门中。而实无我无别众生。无三业行果报差别。若于是中了缘生法。即能出离诸境界门。彼非行相不坏正因蕴所生故。轮回后边非行相故。一切无持空空生故。法法平等造因受果。是佛所说。所有诸法聚类所生。如击鼓有声。如殖麦生芽。诸法聚类其义亦然。如幻如梦缘生所现。诸法因生而亦无生。因因自空而何所生。是故应知诸法无生。即此无生说名为空。如说五蕴蕴性平等。彼一切法亦如是念。若有说空如真实说。而所说空体亦非断。非断体中实亦不可得。说体为空空亦无体。若了无实作者无常。诸烦恼业积集为体。是业亦复从心所生。心若无住业云何得。如快乐心是寂静性。彼寂静心而不可取。诸有智者能实观察。彼见实故而得解脱。又菩提心者最上真实。此真实义说名为空。亦名真如亦名实际。是即无相第一义谛。若不了知如是空义。当知彼非解脱分者。于轮回中是大愚痴。轮回行人六趣流转。若有智者能如实观彼菩提心与空相应。如是观已乃能成就利他智慧无碍无著。是即知恩报佛恩者。常以悲心普观众生父母眷属有种种相。烦恼猛火常所烧燃。使诸众生轮回生死。如所受苦念当代受。如和合乐念当普施。复观世间爱非爱果。善趣恶趣。饶益不饶益。随众生转。而诸众生本来无得。随智差别起种种相。所有梵王帝释护世天等。若天若人一切不离世间相故。又复观察所有地狱饿鬼畜生。是诸趣中一切众生。无量无数种类色相。不饶益苦常所随转。饥渴所逼。互相杀害互相食啖。因如是故不坏苦果。诸佛菩萨如实能观善趣恶趣一切众生诸业报事自相如是。如所观已起方便心。善护众生令离诸垢。诸菩萨由此以大悲心而为根本。以彼众生为所缘境。是故诸菩萨不着一切禅定乐味。不求自利所得果报。过声闻地不舍众生。修利他行发大菩提心。生大菩提芽求佛菩提果。以大悲心观众生苦。阿鼻地狱广阔无边。随诸业因苦报轮转。此种种罪受种种苦。菩萨悲心念欲代受。此种种苦有种种相。说无有实亦非无实。若了知空即知此法。随诸业果如是顺行。是故诸菩萨为欲救度诸众生故。起勇猛心入生死泥。虽处生死而无染着。犹如莲华清净无染。大悲为体不舍众生。空智所观不离烦恼。是故菩萨以方便力示生王宫。踰城出家苦行修道。坐菩提场成等正觉。现神通力破诸魔军。为度众生转大法轮。现三道宝阶从天下降起诸化相。随顺世间入大涅盘。于其中间现诸色相。或作梵王或为帝释。若天若人随诸相转。如是种种示现诸相。是故得名救世导师。此等皆是诸佛菩萨大悲愿力。调伏世间悉令安住相应胜行。是故于轮回中不生退倦。从一乘中说二乘法。一乘二乘皆真实义。若声闻菩提。若佛菩提。智身一相。三摩地一体。虽有所说是说非说。或有说为种种相者。但为引导诸众生故。若众生得利。而佛菩提福智平等。而实无有二相可住。若有住相即为种子。彼种子相聚类所生。是故增长生死芽茎。如佛世尊常所宣说。破彼世间种种行相。但为众生作诸方便。而实非破。若离分别比义甚深。甚深义中无有二相。虽说有破此亦非破。于空法中无有二相。诸法任持自性真实。智波罗蜜多是即菩提心。菩提心者除一切见。是故当知。诸身语心是无常法。但为众生作利益故。此中言空空而非断。此中说有有亦不常。是故无有生死亦无涅盘。而悉安住无住涅盘。诸佛世尊咸作是说。悲心所生无量福聚。彼即最上真实空理。诸佛威神之所出生。自利利他二行成就。我今顶礼彼一切性。我常尊敬彼菩提心。愿所称赞佛种不断。诸佛世尊常住世间。而菩提心者大乘中最胜。我于此心安住正念。又菩提心者。住等引心从方便生。若了是心生死平等。自利利他二行成就。又菩提心者。离诸见相。无分别智真实而转。诸有智者发菩提心。彼获福聚无量无边。又复若人于一刹那间。观想菩提心。彼获福聚不可称量。以菩提心非称量故。又菩提心宝清净无染。最大最胜最上第一。不能坏非所坏真实坚固。能破烦恼等一切魔。满诸菩萨普贤行愿。又菩提心者。是一切法之所归趣。所说真实离诸戏论。是即清净普贤行门。离一切相。此如是说。

我所称赞菩提心如二足尊正所说

而菩提心最尊胜所获福聚亦无量

我以此福施众生普愿速超三有海

如理如实所称扬智者应当如是学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须菩提之听故事长信心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须菩提之归投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

须菩提之涕泪悲泣

般若会上涕泪悲泣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他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

须菩提之什么是空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坏因

须菩提之空生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的故事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之乞富不乞贫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可是须菩提过乞

须菩提是不是菩提老祖

《西游记》原文第一次提到此君,是第一回悟空求师时樵夫指抄路:“那洞中有一个神仙,袭称名须菩提祖师。”后文提到悟空的师父,都是“菩提祖师”,没有“须”字。“须”在古代白话百里,有“理应、理当、应当”之意

须菩提为何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

须菩提是谁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须菩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

世尊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他悟出了诸法无常、缘起性空的道理。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别胡思乱想,就是要打掉妄想,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大慧曰:『有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且那个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

菩提心是啥?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发菩提心的方法

经常有人说要发菩提心做大乘人。我是由衷的随喜赞叹。但是,大多数人发菩提心只是发了外表而菩提心的根本确缺失了。菩提,其实就是佛,又名自性清净心、真如。发“菩提心”,就是我们用来修行的五蕴身随学“菩提”,

发菩提心有什么意义

大乘佛教鼓励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行六度四摄,圆成无上佛果。四大菩萨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观音菩萨代表大慈悲,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力,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大愿大行。要有悲心,要有智慧,要有愿力,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如何发菩提心?

原文大乘正宗品: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