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亦名瑜伽总持释门说菩提心观行修行义)
大广智阿阇梨云。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锐无惑者。宜修佛乘。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皆悉证知。常在人天。受胜快乐。所生之处。忆持不忘若愿成瑜伽中诸菩萨身者。亦名发菩提心。何者谓此诸尊。皆同大毗卢遮那佛身。如人贪名官者发求名官心修理名官行。若贪财宝者。发求财宝心。作经营财物行。凡人欲求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故说三摩地于诸教中。阙而不言。一者行愿。二者胜义。三者三摩地。
初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所言利益者。谓劝发一切有情。悉令安住无上菩提。终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真言行人。知一切有情。皆含如来藏性皆堪安住无上菩提。是故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故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言安乐者。谓行人。即知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故。不敢轻慢。又于大悲门中。尤宜拯救。众生所求皆与而给付之。乃至身命而不吝惜其命安存。使令悦乐。既亲近已。信任师言。因其相亲。亦可教导。众生愚蒙。不可强度。真言行者。方便引进。
二胜义者。观一切法无自性。云何无自性。谓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真言行人诚可厌患诚可弃舍。又诸外道等。恋其身命。或助以药物。得仙宫住寿。或复生天以为究竟。真言行人。应观彼等业力若尽。未离三界烦恼尚存。宿殃未殄。恶念旋起。当后之时。沉沦苦海。难可出离。当知外道之法。亦同幻梦阳焰也。又二乘之人。声闻执四谛法。缘觉执十二因缘。知四大五阴毕竟磨灭。深起厌离。破众生执。勤修本法。克证其果。趣大涅槃。以为究竟。真言行者。当观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静意识不知其他。又成果位。已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大虚空湛然常寂。有定性者。难可发生。要待劫限等满。方乃发生。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起为已超三界。谓宿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得成佛。既知声闻缘觉。智慧狭劣。亦不可乐。又有众生。发大乘心。行菩萨行。于诸法门。无不遍修。复经三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皆悉具足。然证佛果。久远而成。斯由所习法散致有次第。今真言行人。如前观已。复发利益安乐无余众生界一切众生心。以大悲决定。永超外道二乘境界。复修瑜伽胜上法。能从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萨境界。又深知一切法无自性。云何无自性。前已旨陈。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乃至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轮回六趣者。若觉悟已。妄想止除。种种法灭。故无自性。复次诸佛慈悲。从真起用。救摄众生。应病与药。施诸法门。随其烦恼对治迷津遇筏达于彼岸。法亦应舍。无自性故。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云。诸法无相。谓虚空相。作是观已。名胜义菩提心。当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无生。心体自如。不见身心。住于寂灭平等究竟真实之智。令无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所以十方诸佛。以胜义行愿为戒。但具此心者。能转法轮。自他俱利。如华严经云。
悲光慧为主方便共相应
信解清净心如来无量力
无碍智现前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来发此最胜心
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
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
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
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
才生如是心即得入初地
心乐不可动譬如大山王
又准华严经云。从初地乃至十地。于地地中。皆以大悲为主。如无量寿观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又涅槃经云。南无纯陀。身虽人身。心同佛心。又云。
怜愍世间大医王身及智慧俱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
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
发心已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
如是发心过三界是故得名最无上
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第三言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观已。云何能证无上菩提。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嗔痴烦恼之所缚故。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白月轮。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觉了。亦名净法界。亦名实相般若波罗蜜海。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犹如满月洁白分明。何者。为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何故以月轮为喻。谓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凡月轮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刚萨埵至金刚拳有十六大菩萨者。于三十七尊中。五方佛位。各表一智。东方阿閦佛。因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南方宝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顶智也。西方阿弥陀佛。由成妙观察智。亦名莲华智。亦名转法轮智也。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中方毗卢遮那佛。由成法界智为本。已上四佛智出生四波罗蜜菩萨焉。四菩萨。即金宝法业也。三世一切诸圣贤。生成养育之母。于是印成法界体性中。流出四佛也。四方如来。各摄四菩萨。东方阿閦佛摄四菩萨。金刚萨埵。金刚王。金刚爱。善哉。为四菩萨也。南方宝生佛摄四菩萨。金刚宝。金刚光。金刚幢。金刚笑。为四菩萨也。西方阿弥陀佛摄四菩萨。金刚法。金刚利。金刚因。金刚语。为四菩萨也。北方不空成就佛摄四菩萨。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为四菩萨也。四方佛各四菩萨。为十六大菩萨也。于三十七尊中。除五佛四波罗蜜及后四摄八供养。但取十六大菩萨为四方佛所摄也。又摩诃般若经中。内空至无性自性空。亦有十六义。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变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当合宿之际。但为日光。夺其明性。所以不现。后起月初。日日渐加。至十五日圆满无碍。所以观行者。初以阿字发起本心中分明。即渐令洁白分明。证无生智。夫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义。
准毗卢遮那经疏释阿字。具有五义。一者阿字(短声)是菩提心。二阿字(引声)是菩提行。三暗字(长声)是证菩提义。四恶字(短声)是般涅槃义。五恶字(引声)是具足方便智义。又将阿字。配解法华经中开示悟入四字也。开佛知见。双开菩提涅槃如初阿字。是菩提心义也。示字者。示佛知见。如第二阿字。是菩提行义也。悟字者。悟佛知见。如第三暗字。是证菩提义也。入字者。入佛知见。如第四恶字。是般涅槃义。总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恶字。是方便善巧智圆满义也。
即赞阿字是菩提心义。颂曰。
八叶白莲一肘门炳现阿字素光色
禅智俱入金刚缚召入如来寂静智
扶会阿字者。揩实决定观之。当观圆明净识。若才见者。则名见真胜义谛。若常见者。则入菩萨初地。若转渐增长。则廓周法界。量等虚空。卷舒自在。当具一切智。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证悟五相成身义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圆观菩提心。
次明五相成身者。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备方成本尊身也。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与十方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证有前后。及达悟也无去来今。凡人心如合莲华。佛心如满月。此观若成。十方国土。若净若秽。六道含识。三乘行位。及三世国土成坏。众生业差别。菩萨因地行相。三世诸佛。悉于中现证本尊身。满足普贤一切行愿故。大毗卢遮那经云。如是真实心。故佛所宣说。问前言二乘之人。有法执故。不得成佛。今复令修菩提心三摩地者。云何差别。答二乘之人。有法执故。久久证理。沈空滞寂。限以劫数。然发大心。又乘散善门中。经无数劫。是故足可厌离。不可依止。今真言行人。既破人法二执。虽能正见真实之智。或为无始间隔。未能证于如来一切智智。欲求妙道。修持次第。从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能达诸佛自性。悟诸佛法身。证法界体性智。成大毗卢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等流身。为行人。未证故。理宜修之。故大毗卢遮那经云。悉地从心生。如金刚顶瑜伽经说。一切义成就菩萨。初坐金刚座。取证无上道。遂蒙诸佛授此心地。然能证果。凡今之人。若心决定。如教修行。不起于座。三摩地现前。应是成就本尊之身。故大毗卢遮那经云供养次第法云。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佛说此中具万行。渐足清白纯净法也。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赞菩提心曰。
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End
施青石唐代以后,翻译佛经的工作基本停止。但《金刚经》却以注疏、释论的形式,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间,《金刚经》已经褪去了印度文化的繁杂琐碎,甚至超越了宗教的神秘玄虚,成为中国文化中安身立命的人生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 济 群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金刚经》的心灵世界圣严法师(一)净化人心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金刚经》是救命真经◎ 梦 参这部经在我们一般的说为救命真经,这个救命不是救我们的色身性命,是救我们的法身慧命,所谓救命经因为我们都迷了,迷了我们的真心,迷了我们的性体,这部经能启发我们,能够使我们恢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问:《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谁说谁闻?元音老人答:只是无相,不是无说,不是无闻,一切没有就落断灭空了。常住真心无相,犹如虚空一样。因空故,一切东西都能容得下。法身犹如虚空,但不能住在空相上,一住
问:《金刚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怎么有差别?什么差别?元音老人答:圣人有位次,四圣六凡。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是圣人,不是有差别吗?除此还有愿、悲、智、方便等缘起差别,方成之为利生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禅 觉《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眉注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徐恒志 注许洪亮编录说明:经中括号内黑体字为徐老眉注,下划线为徐老所划。一、释名法喻为名。二、显体实相为体。三、明宗慧照无住。四、力用破我灭罪。五、教
金刚经的作用有哪些?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
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为什么说老少皆宜呢?年纪渐老,行动不便,外出听经闻法,不易随心所欲;再则佛教经典太难懂,法门又多,明师难求,缺乏经常指导,不知如何修行。《金刚经》译文流畅易读,一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01 跟《金刚经》学心态《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最后,佛再次强调持诵此经、为人演说的福报,胜过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的七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佛再次破微尘、世界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
对此经的宗旨,古今大德有多种归结,如《金刚经六祖口诀》把全经宗旨归纳为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我总结为:般若方便不二为宗,实相为体,无相为相,无住为用。依藏传佛教见、行、果的教法系统,此经的宗要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