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131部 法华三昧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1 08:09

法华三昧经

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诸尊弟子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七万三千人。诸释梵不可复计。十方飞来无央数。皆神通妙达。复有他方恒边沙诸天人及诸菩萨。如是等百亿千恒沙。皆来会在佛前坐。时舍利弗须菩提等诸尊菩萨。皆有疑心念言。何因缘诸上人。皆来在是间会。有何异要之瑞应。尔时诸弟子。起疑心念。为佛作礼长跪欲问佛。佛时已放无数光从口出。若千亿亿稍稍引大遍虚空明。远照恒边沙刹土。地复震动。于是尽明。即不复见佛身相。大众愕然。共议佛三昧为何所之趣。各自思之。即便还坐三昧。求佛至处座前有菩萨名慧相。便报言。善哉善哉。当尔贤者。思惟了不知所至处。须臾罗阅王后宫太子皇女及婇女夫人。三万二千人。皆从共来诣山中到不见佛。复有不想菩萨。问王将从何多。王名辩通。答言。见佛光明故来耳。王女名利行。便问菩萨。佛今所在为到何方。答曰。向已求佛。了不知。处女答曰。卿是佛第一神通者。应当知处。菩萨答曰。且坐。须臾顷。地即震动。从地中出。坐自然大宝莲华上。众坐上人愕然。王女利行。起为佛作礼讫。住佛前说偈问佛。

向见大光明疑佛有异要

故来将大众欲问心狐疑

反更不见佛意甚有怪惊

愿得具为说当令大众解

各发一三昧推求佛身相

了言不知处各共坐作议

更起何三昧毕欲求佛意

女来问众等佛今为所在

纯行有至心必欲有所问

愿见世尊授令意解狐疑

具为现众等分别解说之

向所三昧处所名在何所

佛语女利行。所问甚深。当为汝分别说。向所三昧。名法华。譬如大国中有一树。有一华覆三千大千刹土。其香熏恒边沙佛国。若有人。得闻名字若知解。自然疾得是三昧。若诸病痛者。得闻是三昧。应时自解。人根众病消尽。女利行问佛。何谓华之威德。乃有是慧。佛语女利行。华者一树之色。人见莫不爱乐。欲得之者。法华三昧是。生死中之色。大光受有形。人不知不闻。不信是三昧。不奉行之。未应菩萨不见慧。失人之本。反随沫流。终已不见明。女利行复问佛。今欲得是三昧。行何法。有几事。行得人中。愿佛弘慈恩润。广开行议。令一切闻解。皆入三昧中。佛言。善哉善哉。多所度脱。永度无极。有二事。何谓为二。一者知法身如幻如化。二者知淫怒痴无根无形。佛尔时说偈言。

法身有一切化幻现沉浮

淫怒痴无形如水现泡沫

观察人身物如灭无形住

离散合自成分别计皆空

佛语女利行。复有四事。别如行三昧者。何谓为四。一者行戒无色想。二者行檀无受者。三者不厌无乱者。四者行智无愚者。是为四。佛尔时说偈言。

不犯戒无毁行檀不入智

不厌无痴乱不愚无智慧

不说无行者有行不言向

三昧可得入无处无中边

佛语女利行。复有三十六事。是为三昧所见事。何谓三十六事。不见生不见死。不减不增。不出不入。不在外不在内。无住无止。无水色无火色。无风色无地色。无痛无痒无思无想。无生无死无识。无贪无淫。无嗔无恚。无愚无痴。无悭无施。无恶无善。无心无意无识行。不起上若干事。不灭上若干事。如一无形像。是为三十六事法华所见事。佛尔时说偈言。

不想念无念不行色想要

无行法华净空寂无吾我

不处有入中没灭无形像

不观善以恶俱皆空自然

佛告女利行。法华三昧所见。譬亦如是。佛说是三十六事品时。无数天人及世间大众人。及王所侍从。大小合有四十亿万。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女利行及后宫人。三万二千婇女夫人。逮得无所从生法乐。于中立女。见众人皆发道意。心甚欢喜。起为佛作礼。绕佛三匝。住佛前说偈言。

世尊实神妙演知三世事

断世淫怒垢开化沫流人

皆到无为城快乐乃安宁

如是天人中地为大动倾

今日合大众亿亿百万千

当来及过去现在得自然

愿得大普恩法华威神力

三界一切人皆得是三昧

令我值在世常行法华事

使世无老死快乐无忧患

三苦自然除皆如为三昧

空想于愿识自然现相好

教授沫流人得意慈普行

光光威仪好等为身如来

合聚于沫生三昧豫生行

便使于空中得慧如上首

女利行说偈已作是念。今欲教授人。不见法则。何事开解人。佛即知女心中念。便语女。欲持何法。教何人法。复何所在人。复何所止。立女白佛言。如是所说。无法无教无人。佛语女。无法有八事行。无教有六事除。无人有七事散。女问佛。何谓八事行六事除七事散。佛言。一者直见不邪。二者直闻不听。三者直治不曲。四者直说不烦。五者直行不迷。六者直念不思。七者直意不动。八者直受不寻。是为八事行无法。何谓无教六事除。一者不念有见无见无。二者不念有声无声无。三者不念有味无味无。四者不念有香无香无。五者不念有触无触无。六者不念有意无意无。是为六事除。何谓无人七事散。无水色。无风色。无火色。无地色。无心色。无识色。无行色。是为七事散。无人可教。当作此解。佛尔时说偈言。

若有解法华三昧要句品

当念勤精进晓解得正言

七八六已足计本无形迹

不受自可欲去想安寂然

说法无言教不见有寿命

人本空无寂不解沫言有

不除不断欲出入无住处

无痛无思想不生不死灭

有念为劳苦不复着因缘

示现有色欲已反爱灰尘

观见有病痛常意与本并

慧见不空念寂寂安空空

法华三昧现不出不入住

无见不见空是为疾得如

便能行施法以慧为布施

说慧等如是诸佛皆称叹

女闻说是时。倍复踊跃欢喜。起为佛作礼。踊在空中去地七尺。还坐金刚莲华上。时坐中有比丘心念言。是为真是女为幻人。自起为佛作礼长跪叉手。说偈问佛言。

本自生愚痴不识道慧义

不知女利行为是真男女

审是一定人用法何复问

真是女子身所问何以深

生来侍佛法未见如是人

所见非凡及智慧何以尔

本从何方来而生于王家

宿命行何法逮及几佛来

精进健乃尔所问如来报

戒具真有行能问如有说

能忍有柔意但能口说行

休心意何如实欲往试之

可应几法住往对不起意

若实有智慧我欲从解要

省视所说法咏广入道俗

有何异心意独得是智慧

佛便语比丘言。自若干因缘。即说偈报言。

女利行本心立德识本处

在世来千岁常习于三昧

心解众色要寂然与禅同

真是女子身不为化来现

本从无色世今来在世界

续复如本行已行便立正

无身现说心普念众慈行

念法空为本不起因缘相

比丘自不解何怪是女身

不见无有本反自受缚着

禅思欲去色更反为色乱

远苦避三毒已入三毒苦

汝自不解身自谓得常安

万物如幻化入出无形住

四色本虚空自然受形着

爱习自拘限坏本起末欲

尔时比丘八万四千人。闻说偈意解。即发无上正真道意。不可计天人。散华名香皆来供养佛。时舍利弗心念。女子乃有是辩。何不去女作男。佛即知舍利弗心所念。便语舍利弗。汝自问女。舍利弗即问。唯女利行。所说非常事。如与如来共对语。何不去女作男。女利行答言。唯舍利弗。道德之要以慧善见。不视于四色。是地水火风。五情合六入为衰。心意识如幻如化。出入无形。痴意不尽。故与三流对。更出浮沉。何足珍。虽漏尽结解。有不净想。无色如为恶。苦住反为乐。舍利弗问。学佛之法。应有谤毁言不。女问。贤者舍利弗。云何为谤毁。答言。一好一恶。是为谤毁。女报言。未晓未了。大人所说。不以小为小大为大。好恶无二。等无异。谤身。身是色。谤意。意无形。四色法空。无形无造。何所受谤毁者。舍利弗答曰。卿所说是菩萨大人所行。卿未应菩萨。何缘乃说此事。女报言。大人为以何立。报言。普等为言。何谓为普。教授十方人。远苦得道。是为普。唯贤者所说。不说普。说生死勤苦耳。女语舍利弗。谓为普者。不见有人无人有教无教有法无法所念。是曰为普。不为见生死苦欲教之令得道。是为普。舍利弗。无有辩才析答此言。女尔时说偈叹曰。

人用三尘乱辄为六衰着

五恶十贼对三厄堕困穷

十二连相续四色拘没三

不解名颠倒坐受空聚藏

无故没三淫自网投深渊

坚藏畏二三自灭更受生

宛为空所缚恒怀不净想

自呼是常安为得真自然

是辈满阎浮亿亿百万千

所行遍十方不益一切人

当有随受行皆共堕海流

可作大法行入海勉欲根

决海令灭尽平故无还流

返原尽欲室令人归故乡

故乡名无为号字清净堂

快乐多紫金入出杨光明

恒边沙劫佛莫不称叹说

以法空无戏无相不愿识

渊流以海水皆复不足说

广意开化人自然常自安

惟念诸贤者乃自反不解

无故自受缚幻化受报应

尔时四万二千罗汉。皆正意。第七住。八万五千释梵。皆逮无所行从生。六万四千贤女。起为佛作礼。住佛前说偈言。

今日女利行为我众等说

闻说佛深法令我心开解

实欲知道德皆从何所来

聚合众一切有何神妙德

而致与大众莫不惊愕心

伏意往乐从随教之所行

愿欲求天尊愍发起濯众

至心受大慧如来神化现

应时诸女身倒愿去色欲

便欲作沙门佛之知我情

毕觉诸审谛使身如菩萨

宣佛神道教当复转化人

诸贤大众女俱起在佛前

头面稽首礼愿得如佛像

佛语诸女。所说实至心。今欲求所愿。先当报父母。次当复由王得听可去耳。于是诸女。说偈报白言。

欲愿作沙门先当报父母

次当复由王得听可作道

为道不苦晚但当勤开心

晓解心意本一切与同等

便有决大意心解乃至道

道从解心起不住于缚着

化达观众见如复心出生

从本知本空知皆非常苦

心乱便随流所见必有对

不生善恶想尔乃作沙门

诸贤女。起往至父母所。长跪白父母及大王。今日受王恩德。来诣佛所。为尊女利行问佛深妙法。欲求无为道。现身及一切佛。为女说本末生死苦痛。但为色欲着。不知道德本。缘是无常至。当就三苦勤。愿欲作沙门。愿父母听我作沙门。当得道还度父母。父母语诸女。求自然道。各自见便利。随意所习行。汝曹尚去。我亦随汝去。汝自白语王。得听便自去用问我为。诸女稽首大王前。泪出而言。人在三界中。苦欲坐色想。不得自在。无常卒至无有代者。实欲作沙门。并与诸女俱。无为得道者。当还度父母。王愿从本意。王语女利行等。早欲使汝去。随行作沙门。以汝三事未足。是以不遣汝耳。一者未尽学识诸礼教。二者常乐未有见苦。三者口食恣味未有足者。以是故。不欲遣汝耳。若有至意者。便去勿疑。吾亦欲作沙门。王即起至佛所。作礼白佛言。闻说智慧意甚愿乐。国付太子。身归三尊给侍左右。并受法教。欲作沙门求道如佛。佛即放光若干种色。其明照十方。地为六反震动。诸天作乐覆满于虚空。散华名宝覆三千大千刹土天下丘墟皆平。其有大山。化为黄金。枯木更生。中有不端正者。皆得愿。树木枯者。皆生条叶。自然风吹。皆歌叹佛功德。生华者即自堕落。各气到佛所。罗住空中。各说偈赞佛功德。

今蒙圣神力得救死复生

光色还本然复实滋道成

生死淫乱色譬于枯木时

值佛说音声还来合本并

六色沉着瞑四色合五欲

分别法空然解道成法行

为得真定智快乐得安宁

一切皆欢喜稽首礼佛足

尔时诸六通及罗汉。见华有是说。女利行即化为男子。复为菩萨一女子。作是二化变。众坐莫不欢喜。时一佛刹中无有女人。诸六通道者十万五千人。三万须陀洹。皆得阿惟越致。八万六千人及阿那含皆得柔顺法忍。不可计罗汉。更发无上正真道意。其有辟支佛行。即如弥勒辈。王即以国付太子。太子名辩积。拜跪白大王。王为欲施子孙之殃。与色身之福。施子孙。当以法财之利。持诛灭之怨大罪。与子孙。大国之治世世漏没。人根不知大慧。灭善之路。与子孙。当奈何。父王有教。不得不从。辄便礼拜。辞王而去。还国宫殿。坐领国。普告。若不到佛所求无为道作善孝者。罪与三逆等。太子于殿上。精进勇慧。广开大道意。心甚过本无量。即灭一城之恶。地即为六反震动。时人民皆言。愿太子便得作佛。我曹大众。皆当承弟。亦当作佛。佛时笑。五色光出。照于十方佛刹。人民皆发愿。令我得道如佛。天下饮食自然在前。如忉利天上。其国菩萨。皆如阿弥陀国中。太子辩积。得功德在宫七日。出诣佛所。从大众群臣大小人民无央数至佛所。为作礼住佛前。说亿亿万千偈。赞曰。

佛作三昧决功德甚巍巍

光相威神照感动三千刹

施人无上慧德普入众心

感发开童蒙莫不受福成

演咏法华事改世濯群异

降伏犷强者和更受柔顺

等寻道场光世人受业长

去老逮空寂不死而复生

除病远秽辱色想没灭劳

阴盖即以除清净无欲尘

思想受欲定流布还无为

空定常寂然不住不然行

不行无法识示现光相成

本法无增减常安寂空空

如来现神化一切得真道

愚痴寂然定心与无生同

我今听说法演出法华慧

心解得发愿一切得如佛

今欲城国土愿便说法华

以何法行得当有几事解

疾得是法华依义说其慧

皆令分别知一切心得解

晓了诸法事当从中外得

得之为远近便可立得佛

复更于劫数久从几佛受

解慧而有要须臾变化成

愿以具演说皆令大众知

太子及众人作礼还复坐

佛语女利行。欲知法华之开解所示现也。当来过去现在诸佛。皆从是散身譬喻品得道知谛。尔时有亿百千天及诸梵。不可计人民。四十八万菩萨。逮得无所从生。其有声闻皆更发意。时不想菩萨白佛言。今日大众听闻法华三昧。解说事要都未受诀。佛告菩萨。今日说法华三昧者。皆以授诀有劫数。各各自有国土处所。是故不复说耳。若汝不解。自往皆问之。时太子及女利行。即白菩萨心中所欲问。即各说偈答报言。

惟贤上智慧何以不解要

其有求想报皆为不受慧

当说有处所则非法华事

要当须口说欲听真高声

不解其本末语亦俱不知

指示道径法犹若如盲人

师子之大音尚复呼小声

受诀已得佛不知礼正道

受诀有国土譬亦如幻化

有对便出应不复预思想

见附住教授弥及去来今

神通无不知不须有言说

受诀在空无寂然安无为

常定不动转私细人不知

开演于未然寂静无所为

是为所乐国清净为证正

不念有思想是为快法安

相好示光明是为勤苦现

弟子有人民是为入欲浊

不苦不勤念都尽不起灭

如是说十八万亿偈报。菩萨即欢喜。说偈赞曰。

我自生愚痴不解上人语

不知其音法反呼未受决

如今所说偈甚深难具陈

愿发本时意与神共参论

时太子白佛言。今诸贤皆尚不解要。以善权方便开解。佛即笑。五色光从心口出。十方皆明。阿难白佛。佛不妄笑。笑必有意。愿闻其说。佛语阿难。汝见大众不。阿难答言见。今是如来。问皆具答。各各在十方教化。度恒沙等天人民。皆使作佛。尔时自然雨香华七宝。覆三千大千刹土。而周匝遍无有空处。佛语太子。此法华所解。人身之事如是。尔时不可计洹沙百千人民。皆发无上正真道意。逮无所从生心。无数千声闻。皆逮阿惟越致地。阿难长跪白佛言。此名何经。云何奉行。佛语阿难。名法华三昧。女利行所问解人身散情经要集。若有男女。书写讽诵读。胜行檀八十劫。若供养对跪拜者。胜菩萨行慈三千亿万劫。若当晓解展转相教。胜供养恒边沙佛。若有一闻是经者。不复更生死勤苦。不信谤者。此人以随末流。未复还本。佛语阿难。嘱累汝法华三昧事。千劫尚不能尽。粗说要谛。受书持奉行。勿得减一字。正书句逗相得。太子所从大众开解。各得道慧。皆如上首。起为佛作礼而去。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郭耀华: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

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谈起一、平等“文殊答曰:天子!当平等度,以度平等,其于诸法无得不得,亦无所逮,不审不行亦无不行。”[1]“平等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宝塔出现至龙女成佛,为法华眼目所在;梵文合作一品。世有别行流通称法华简本者,如西晋译《萨昙分陀利经》是也。在秦译只得前分;北齐始补译中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五穷子喻品---信解品开权显实,上根顿明;舍利弗及四众一部分,皆能欢喜接受。次焉者不免怀疑,世尊更说三车喻以晓之;中根乃得信解。迦叶等权示当机之位,特申穷子之喻;藉表转迷启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钝根众生,迷于六尘,情识甚炽;非设三乘教法,广行警惕不可;此三车喻之所由也。情识己离,然后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见;诸佛出世本怀,原来如是。舍利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开权品---方便品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多宝佛为《法华经》增益法的本尊

多宝佛(梵音Prabhuta-ratna),又译作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此佛于《法华经》中出现,他在久远劫前已灭度,但是以愿力的缘故,化成全身舍利,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妙义,而安住在多宝佛塔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王雷泉: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洪修平:《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

般舟三昧经的第一品是什么

问事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迦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比丘五百人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尘垢,生死悉除而得自在,心已解脱照明于慧,譬如大龙圣智通达,所作已办众行具足,弃捐重担所欲自从,已舍诸有其行

般舟三昧经的第二品是什么

行品第二佛告跋陀惒菩萨:“若有菩萨所念现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萨高行。何等为定意?从念佛因缘,向佛念意不乱,从得黠不舍精进,与善知识共行空,除睡卧,不聚会,避恶知识近善知识,不乱精进,饭

杨曾文:《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从晋代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在镰仓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日莲宗是最富有独特风格的宗派之一。日莲宗虽与天台宗一样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但对此经作出了新的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核心的教义体系。日莲宗的创始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为什么说,法华经是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为什么说,法华经是甚深微妙难解之法?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人人本具与佛相同的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个个都能作佛。只因迷背不知,枉作众生,受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张秉全:《法华》经王纯圆独妙

《法华》一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纯圆独妙,被尊为经中之王。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其中心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开权显实,二开迹显本;三授记成佛。一、开权显实权,权宜方便的意思。佛根据众生根机所能接受

张秉全: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皆不出于此。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皆不出于此。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中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华严奥藏者,一代时教中《华严经》为根本*轮,称性直谈佛的自证之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