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1326部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12:27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经

一百二十章

尊者迦旃子体道修律护

见诸卒暴者以偈开法路

心常怀怆恨思惟悲感事

常勤务精进顾后大恐惧

正法垂欲灭人年才寿百

正法之光明在世不久没

正法已灭尽比丘众迷惑

当舍诸经法圣觉之所讲

反受杂文章废捐佛所说

见训诸浅经心意为欣悦

常当共诤讼违教背典经

展转兴诽谤各各相慢轻

愚痴课难化无智如株杌

卿无所别知不学佛正法

释置经义理更互相求短

吾身所闻传独步无俦伴

持中以着下举下着于中

不复识次第所说贵不穷

证处设乖谬反说无本末

闻受皆浮漫讲论无清话

斯徒众恶意谤讪于和上

见尊睹师父傲慢不崇敬

是等共辩诤心念甚愁毒

着世慕豪贵堕缚不自觉

我觉甚真谛卿诚无所知

卿讲殊倒错我言顺典义

各各共诤讼用生毒害心

贪得利供养随俗共浮沉

习乐于居屋不能自拔度

从贪共谈语但说世间务

时诸比丘舍树间及闲暇

行止于聚落两中立精舍

喜乐于愦扰不慕处静默

展转相侵欺以自养妻息

或有时比丘客从远方来

寺主先自安闲居乃听之

妒其所止居嫉其有德名

亦嫉于族姓又复希法经

见远方比丘颜色不悦和

得其舍之去于心乃为快

贪着于供养用兴毒恶嫉

矜庄相贡高由是成忿失

常念嗔恚恶憍慢为自大

所求无厌足恣意随尘秽

毒事不应行不欲诵受经

终日笑歌舞冥暮寝不醒

斯等共聚会言不及经理

但说县官贼流俗行来事

假使有学者众人所供养

羡者求出家言学比丘法

假使有学者白衣所崇敬

务于杂碎事因是得名闻

所行不如教自从利养起

其年既幼少多畜众弟子

其心怀诤乱不能究所学

沙门二三年广畜诸眷属

莫能谨慎戒堕落于邪见

或有说断灭或有讲有人

已住如是学堕恶人须发

门徒多鄙猥少年相围绕

或时甚枯旱或时复大水

雀鼠及蝗虫灾害并辐至

五谷普罄匮民庶咸饥馑

穷逼于糊口出家求安隐

便行作沙门不调越轨度

不解于禁戒众会无救护

苟且无羞耻不能修慎行

亦不乐法会汲汲着财养

以非法为法所说违道义

举罪反轻重乱经背贤规

众会至夜半斗诤事弥滋

然后乃说经粗略不周备

希简说禁戒具足斗诤事

处处失义理故正法灭尽

适共斗诤已遂乃结仇怨

诸魔及官属用斯得人便

诸天龙鬼神来欲听经教

倾企迟闻戒但更闻诤讼

诸天人怀恨不可比丘行

行来共讲言佛法欲灭尽

吾等舍天乐故来欲受法

不得闻正法不如弃之去

其有尊鬼神心乐佛法者

不念诸比丘不复行拥护

于时弊鬼神凶暴行毒害

取比丘精气令命无有余

比丘多疾病羸劣无气力

失神颜色变勤苦遭众厄

展转相憎嫉疾病不相瞻

或有至死亡无护横夭终

贪着利财宝衣食无限节

晓知习俗法邪业以自活

贩卖规贾利出入求生息

志尚在总务孜孜无解极

乐于杂碎事求利欲救命

弃捐度世业细务自婴累

衣服不整齐仪节不闲修

不能将顺行如野马猕猴

遥见贤比丘分卫知止足

远远骂詈之言不顺禁戒

如今日比丘澹然无过失

彼时诸比丘默声犯众恶

偷苟无羞惭懈怠怀毒意

斯等将来世反当见敬事

有仁贤比丘具足知廉耻

于彼失法时乃更不见待

譬如师子王处在林树间

豺狼及犬狐不敢食其肉

命过身出虫还自啖其肉

昼夜共啖食毁灭其形体

能仁大圣人泥洹灭度后

诸地水火风不能毁佛法

世间珍奇宝不妄忽自亡

苍金出于世紫金乃不彰

正法在于世终不自没尽

因有象法故正法则灭尽

譬如海中船贪重故沉没

佛法斯亦然利养故灭尽

背经及圣典以此为正法

以法违于律以非作法义

诸邪见异学五通诸学士

不能毁法义及所兴布施

其从释迦文因佛作沙门

当毁于正法令法至灭尽

计劣诸男子除发被袈裟

皆当败正法令典没不现

不肯顺禁教戮力存法务

恣心从所乐犹如尘蔽驴

于时诸学人受取妄保任

改定其券别令错所寄信

畏于县官吏怨贼及债主

战战相恶难恐怖衣毛竖

耕种及治生遭值诸吏卒

朝夕习秽欲众患所见恼

将有三恶王大秦在于前

拨罗在于后安息在中央

由于是之故正法有弃亡

夷王大凶恶处在于北方

兴师伐恶国伤害诸万民

轻毁诸沙门多犯于众恶

毁坏佛塔寺破败学精庐

当于尔时世郡国皆丘墟

是等皆恐惧愁忧而懊恼

舍其北方土奔趣于中国

病瘦目不明尪瘵无气力

不能舍北方当为其所贼

时少年比丘不务沙门者

便当脱衣服恐怖欲自全

于是中国君当来伐夷王

既已诛夷王来还居监尼

彼有尊比丘名号曰尸师

博闻靡不达能悦诸国王

王闻尸师言心意怀欣跃

愿欲请众僧兴设大布施

遣使诣十方宣命于诸国

诸人来诣此今当大布施

诸僧皆集至其数有百千

遭难皆憔悴愿乐见大施

诸比丘已会百千设备足

展转相推求各各相问讯

仁和上所在阿阇梨所至

常所从沙弥恶师今所师

或伤或死亡或亦见驱逐

比丘既相见啼哭不自胜

彼时诸会者其数百千众

怀恼失颜色乐见大布施

四面并云集同会十五日

讲说佛典戒寻复相忿怼

斯等既忿怼展转不共和

尊比丘教告诸比丘默然

吾当说卿等示有佛法律

听我之所说无得乱语言

计此阎浮地沙门佛门徒

会同当共和不宜长嫌故

有大比丘众其数有百千

欲得学道义往会十五日

有大比丘众虽有百千数

我学设明达卿等不能知

设有一比丘学能达悟者

便可说本末我学知其经

时有一比丘所学普通达

有德名须赖如是师子吼

即时从坐起叉手而住立

稽首耆年足便当师子吼

吾不怀狐疑其心无犹豫

身所学经戒今设为通利

吾亦无众难心亦不进退

吾所前学者法律无所疑

通畅于经典明达于道义

吾所学如此诸贤宜奉持

卿不达众经亦不解法律

云何尊者前而多自称叹

尊师恶弟子性凶怀毒害

其名曰阿斯即便害须赖

时有大鬼神信乐于佛法

手自执金刚遂打杀阿斯

当于尔时世地六反震动

四方自然响非人击灵鼓

至尔时四方当有四大烟

又复四大火上方四面堕

于尔之世时世间为幽冥

从是往不反生民没愚痴

黎庶无央数悲哀怀懊恼

今日最末世佛正法未尽

曾见佛鬼神信乐于道义

纵身自投地号躄不自堪

诸比丘遭恶如人丧二亲

今日最末世佛正法灭尽

从今日以往无复说经典

法律及禁戒当何从闻听

诸天树木鬼旷野居神明

悲感心忧恼宛转不自宁

法灯为已没正典已毁灭

今世最崩颓法鼓不复鸣

诸魔设欢喜聚会相庆贺

举手而赞言今是佛末世

却后将来世当有是患难

益当加精进勉力求度脱

譬如有贾客失时心怀恼

故宜加慕属无得复后悔

闻时道法兴经典普流布

说法者常存勤心修佛教

今日四辈人展转相恭敬

闻佛法尚在夙宵加精进

身体自康强未遭老病死

以故当殷勤念后大危惧

及时诸国安无有众患难

丰熟乞易得奉修佛教禁

沙门解罗刹闻是法教戒

前稽首作礼耆年迦旃子

惟吾身战栗毛竖心为寒

失志不知法不复识方面

今我闻此言心生大恐惧

将来世见此安能心不碎

尊者迦旃子兴此悲哀已

则为诸弟子说正法未尽

三百岁多解脱三百岁闻戒定

三百岁修佛寺入千年青苑说

说比丘乐无乐习独处床席居

在于彼行无方当降伏诸爱欲

End

一个不平凡的比丘尼大德

◎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清居比丘

◎ 真 慈清居比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在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处剃度,后来常住在大仪镇东头觅心庵(俗呼陀子庵)。因为没有香火,靠卖些药材、木梳等为生。1938年冬天,一日晚间在打坐念佛,见有二个童子前来对

何为比丘的份内事

◎ 广 化《佛祖统记》云:毗沙门天王太子哪吒,复告师曰:时当像末,不修禅诵,但起伽蓝,恐非比丘之正业。(卷二八)哪吒太子是佛门大护法,他的父亲就是毗沙门天王,也是佛教的大护法,尤其在密宗封他是财神护法

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

佛像是木石所造,人心却不是木石。把它当做木头,它就是木头;当做佛像,它就代表着无上的悲智。建造寺庙、塑立佛像、供养宝藏等,都是历代大护法、大居士之力,用以表达内心的信仰。国外最好的东西都用来建造教堂,

在家人能讲经说法吗

◎ 大 安在家人不是说不能讲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谈一谈也是可以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作为居士的给孤独长者,虽然都已证到初果,但他在讲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顶礼,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边的座位上来说一说他

破戒比丘依然是宝

慧律法师出家僧人是三宝之一,堪称是宝。既然是宝,他即使不完整,但他仍然是宝。譬如珠宝玉器,即使坏了,你能说它就不是宝了吗?黄金坏了碎了,难道就不是黄金了吗?又如瓦砾,即使再完整的瓦砾,它也称不上是黄金

传印长老:讲经说法的十大意义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请法的功德比说法的功德大

◎ 大 愿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

五时说法

五 时 说 法◎ 潘 麟五时说法是指佛陀自31岁在菩提树下证得圆觉之后,于八十岁寂灭前,驻世传法49年。在这49年传教讲法中,根据其教义和教法,可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简称五时说法。五时说法是中国最早创

祗园说法

演培法师王舍城是摩竭陀国的首都,佛法在这儿迅速发展,佛陀的声誉很快传到远近。当时北方拘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中,有一位商人名叫须达多,是很富有而又乐善好施,特别是喜欢济助孤独无援的人,所以被世人尊称为给孤

佛像不能随便佩戴!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

佛像是木石所造,人心却不是木石。把它当做木头,它就是木头;当做佛像,它就代表着无上的悲智。建造寺庙、塑立佛像、供养宝藏等,都是历代大护法、大居士之力,用以表达内心的信仰。国外最好的东西都用来建造教堂,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优婆离之关心病比丘

有几次优婆离乞食途中,见病比丘卧在粪秽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见一病比丘卧于路旁,装著不见,绕道而行,不愿照顾病比丘;还有的病比丘,认为患了病,即可不须持戒,随意行事。优婆离将这些问题向佛提出来,

月称菩萨说法

月称菩萨说:即使众生的所有痛苦,一点儿不遗漏地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在轮回未穷尽之际,种种苦相每一刹那都来损害自己的身心,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恐怖畏惧。也就是说当众生所有的痛苦突然全部落在自己身上,直到尽生死

优波毱多尊者:佛世六群比丘,犹贤于佛灭度后马鸣龙树

佛陀时代有所谓“六群比丘”,就是不听言教、没有威仪、不精进,被同伴们看不起,也不受人敬重的那些比丘。有一句话说“佛世六群比丘,犹贤于佛灭度后马鸣龙树”,这个典故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佛陀灭度后一百多年,也

香积佛如何说法 [南怀瑾]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现在饭吃完了,维摩居士就向上方众香国来的大菩萨们提问,香积佛是怎么说法的?“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

香积佛--佛陀指月启示众比丘何为佛法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佛经中对五逆罪的说法

1、大小乘通用五逆罪:(1)杀父杀母;(2)杀阿罗汉;(3)出佛身血;(4)破和合僧;(5)诽谤正法。(《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2、大乘五逆罪:(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

五戒十善的说法

这个“十善”网上的说法不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挖耳罗汉从古至今的说法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

法藏比丘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功德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

三衣--比丘尼五衣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罗(kusula),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

比丘、、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之间有什么区别

比丘,佛教对于受过具足戒且年满20岁的出家人的称呼。比丘是佛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和尚。为什么说一定是年满20岁的出家人呢?其实这和当初释迦牟尼的出家经历有关。当时释迦牟尼出“三门”见“老、病、死

沙弥尼和比丘尼是什么意思

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专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比丘百尼度知是指受道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比丘尼【读音】:bǐ qiū ní【释义】:比丘尼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记载】: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

冯培德:老比丘十里传心记

远在中国大陆的佛教徒,很多常写信寄来加拿大给我,要一一提及他们的故事,殆属不可能,因为公开了他们的姓名,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便。在表面上,ZhongGong是宣布准许宗教恢复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是什么意思

比丘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

古代比丘修行有哪十八物

所谓比丘十八物,又称头陀十八物,即是指古代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品,又称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为主要代表。这十八种物品通常有:一、杨枝;二、澡豆;三’、三衣;四、瓶;五、钵;六、坐

佛陀请国王为比丘尼建精舍

舍卫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莲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然后观火遍就证得阿罗

金刚利菩萨说法

次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是本来成就,就说不到菩提涅盘,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矣,然以声闻境界,未入亲证,法见未除,落于断灭,尚不明此旨,何况众生劣见,以小如萤火之有思维我见心,测度大如须弥之圆觉境耶,故

范古农答:释迦佛现在说法否。

问:释迦佛现在说法否。范古农答:法华云[佛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参参。智者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可证知现在说法也。

黑财神是最灵验的财神 有什么说法

黑财神藏名(臧哈纳玻),乃是五方佛里面的东方金刚不动佛,为了利益娑婆众生能脱离穷困之苦恼而化现,主要为驱除所有恶运纠缠,并使一切善愿都能心想事成圆满无碍。据莲华生大士所说,金刚手菩萨在北方夜叉净土世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佛教法衣的说法

释尊所制定之衣服有三衣、五衣等,通称法衣。中国、日本等地,由于气候、风俗上异于印度,加上历史变迁,故法衣之范围有所增广,形式也较原制多样,凡僧尼在佛事、法会期间所穿,被认为不违背戒律佛法之衣服,皆可称

法藏比丘是如何成为阿弥陀佛的

在法藏比丘简介中提到,法藏比丘出生在世自在王佛所,在开始是个国王后来专心研究佛教成为一个出家人,这个名字就是出家之后得到的。西方极乐创始人法藏比丘根据佛教的一些历史书上的记载,曾经有个王国叫做妙喜国,

法藏比丘和释迦牟尼的关系是什么

法藏比丘 是 阿弥陀佛 成佛前一世 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据佛教传说记载他在成佛前的一世间,是妙喜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

宋智明: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

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佛法在默也在说。讲说佛法是台宗行人的广大悲愿;也是利济众生,开显心量,增进观力的一个殊胜方便,同时又是使佛法久传不衰,发扬光大的唯一因缘。因此,天台法门立有说法观的这一重要课题。

斗战胜佛在佛家中的说法

斗战胜佛是佛教里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佛就是觉悟者,是佛家的说法。“三十五佛”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决定毗尼经》中说过犯了五五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面前诚心忏悔。何以号为“斗战圣”只因私心

斗战胜佛的佛教说法

《题齐天大圣之斗战圣佛/圣神贤》诗曰:蟠桃园里曾赴会,阎罗殿上只升堂。龙宫宝座一时换,玉境凌霄我称皇。瑶池美酒呼来畅,兜率金丹吞更欢。天生本性自由惯,不坐仙山不坐禅。女娲彩石机灵开,一朝变幻入世来。六

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

古代禅林中有内容与形式各不相同的说法和礼忏仪轨。禅林中的说法有不定时说法的小参,有讲说戒法的说戒,有上法堂说法的上堂,有登高座为大众说法的升座,也有在大众面前发露求忏悔的忏摩等。一、小参“小参”是禅

持经观音的现身说法

持经观音因手持经卷故名。相当于《法华经·普门品》所载,“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此系因声闻乃听闻如来之说法而得道者,故以手持经卷表示之。其形像为菩萨坐岩石上,右手奉持经卷,左

法身说法

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于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 四明教行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