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1329部 文殊师利发愿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12:52

文殊师利发愿经

身口意清净除灭诸垢秽

一心恭敬礼十方三世佛

普贤愿力故悉睹见诸佛

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

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

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

以众妙音声宣扬诸最胜

无量功德海不可得穷尽

以普贤行力无上众供具

供养于十方三世一切佛

以妙香华鬘种种诸伎乐

一切妙庄严普供养诸佛

我以贪恚痴造一切恶行

身口意不善悔过悉除灭

一切众生福诸声闻缘觉

菩萨及诸佛功德悉随喜

十方一切佛初成等正觉

我令悉劝请转无上法轮

示现涅槃者合掌恭敬请

住一切尘劫安乐诸群生

我所集功德回向施众生

究竟菩萨行逮无上菩提

悉供养过去现在十方佛

愿未来世尊速成菩提道

普庄严十方一切诸佛刹

如来坐道场菩萨众充满

令十方众生除灭诸烦恼

深解真实义常得安乐住

我修菩萨行成就宿命智

除灭一切障永尽无有余

悉远离生死诸魔烦恼业

犹日处虚空莲花不着水

遍行游十方教化诸群生

除灭恶道苦具足菩萨行

虽随顺世间不舍菩萨道

尽未来际劫具修普贤行

若有同行者愿常集一处

身口意善业皆悉令同等

若遇善知识开示普贤行

于此菩萨所亲近常不离

常见一切佛菩萨众围绕

尽未来际劫悉恭敬供养

守护诸佛法赞叹菩萨行

尽未来劫修究竟普贤道

虽在生死中具无尽功德

智慧巧方便诸三昧解脱

一一微尘中见不思议刹

于一一刹中见不思议佛

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海

一一世界海悉见诸佛海

于一言音中具一切妙音

一一妙音中具足最胜音

甚深智慧力入无尽妙音

转三世诸佛清净正法轮

一切未来劫悉能作一念

三世一切劫悉为一念际

一念中悉见三世诸如来

亦普分别知解脱及境界

于一微尘中出三世净刹

一切十方尘庄严刹亦然

悉见未来佛成道转法轮

究竟佛事已示现入涅槃

神力遍游行大乘力普门

慈力覆一切行力功德满

功德力清净智慧力无碍

三昧方便力逮得菩提力

清净善业力除灭烦恼力

坏散诸魔力具普贤行力

严净佛刹海度脱众生海

分别诸业海穷尽智慧海

清净诸行海满足诸愿海

悉见诸佛海我于劫海行

三世诸佛行及无量大愿

我皆悉具足普贤行成佛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

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

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

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

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

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End

稽首文殊师

◎ 钱 盖稽首文殊师,昔为七佛祖。尝发大悲原,广度诸有情。念彼东北方,是为清凉境。龙神五百俱,眷属万菩萨。设化于此土,示现无量光。闻者叹希有,何况目所见。我于曩劫中,曾种种供养。今复得亲近,瞻睹异于常

文殊赞

◎ 可 湘七佛命之为师,法王称之为子。五时开演,始终辅赞世尊。三昧常行,谈笑发挥龙女。曾现百千妙相,迦叶椎不能举。自言我真文殊,其科是甚伴侣。 摘自《文殊赞》

善财童子拜文殊师利

◎ 澄 静原来,文殊师利与诸大菩萨、声闻大众,在逝多林听毗卢如来演说妙法。毗卢如来看见南方众生根基已熟,需派有高尚德行的菩萨去化度。他的慧眼扫视着全场,选中了多才善辩、具足大智慧的文殊师利童子,命他率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文殊道场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学 诚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

文殊智慧的启迪

◎ 本 焕 1937年我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在五台山住了十年。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的心愿,还刺舌、指之血,书写经文19部,如今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文殊菩萨给你的智慧和吉祥

我们在世间都希望我的善愿能满,希望这样好、那样好,就是吉祥。但是要想吉祥幸福,首先要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有什么用呢?就是帮助我们来解决烦恼的问题。如果烦恼不解决,是不是就会痛苦?痛苦有很多很多种,但归纳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文殊心咒念诵仪轨

发菩提心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苦因及苦果,证得原始怙主之界,是故吾乃发心修持深奥之道。加倍咒嗡 桑巴Ra桑巴Ra 波玛纳萨Ra玛哈臧巴巴 吽帕德 娑哈 (三遍)文殊礼赞南无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的居住地

文殊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也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同时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修行文殊菩萨心咒,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然文殊菩萨的相关经

文殊菩萨保佑什么

提到文殊菩萨相信很多人并不是很陌生,在影视剧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文殊菩萨的,而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是如来佛祖的怙恃,代表着聪明智慧。所以关于文殊菩萨的相关经典都是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智慧的。

文殊菩萨的功德

文殊菩萨是非常殊胜的一位菩萨,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很多人在考试之前或者是学习的时候都会去拜一拜文殊菩萨,或者是有的人就是在修行文殊菩萨心咒。其实文殊菩萨的功德是很不可思议的。经典记

文殊菩萨是谁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文殊菩萨,但是有的人只知道文殊菩萨的名字,并没有具体了解过。其实文殊菩萨是我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然而按藏文字面解释:远离一切过患称之为“文”;具足自他二利功

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我们的佛教中有四大菩萨,而文殊菩萨就是四大菩萨之一,虽然是四大菩萨之一,但是四大菩萨的坐骑都是不同的,文殊菩萨的坐骑是是口首仙的青狮,文殊菩萨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

文殊菩萨心咒的功德利益是什么

说道文殊菩萨心咒我们就会想到文殊菩萨了,文殊菩萨是一位非常殊胜的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而文殊菩萨心咒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典,很适合

文殊菩萨的降生地

文殊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在认真的念诵修行文殊菩萨心咒,这是一个非常殊胜咒语。当然我们学习文殊菩萨,我们也应该多

文殊菩萨有哪些功德利益

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槃后四百五

供奉文殊菩萨的功德利益

相信很多人都在供奉着文殊菩萨,我们都知文殊菩萨是智慧的代表,所以现在很多人家中都会供奉文殊菩萨来获得聪明智慧,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要注意供奉文殊菩萨的注意事项。文殊师利菩萨,译名妙吉祥,是无上智慧

郭耀华:研究文殊师利菩萨法门

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第一届佛教学习小组(2009年第八次课程)主讲人:郭耀华医师作者简介: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一、法界智慧

卢志丹: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什么?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

卢志丹:文殊在身边,菩萨在眼前

文殊在身边,菩萨在眼前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唐朝的法顺大师,又名为杜顺和尚,他是华严宗的初祖,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杜顺和尚年轻的时候,跟随道珍禅师修习定法,有很多神验。有一年,唐太宗李

李利安: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

宣化上人开示:文殊师利菩萨就是摩尼宝积佛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宝积佛的,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位佛菩萨。宝积佛全名: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其实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其实就是文殊菩萨的佛名。欢喜藏者,无老病众苦之名,纯一快乐,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无有譬类,唯

禅宗公案: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老翁回答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文喜问:住众多少?老翁答:前三三、后三三。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

净土圣贤录:文殊师利菩萨《净土圣贤录》

文殊师利,或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亦云妙吉祥。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从母右胁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寻于佛所出家。(见文殊般涅槃经)首楞严三昧经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南方世界,名曰平等,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发愿经全文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身口意清净除灭诸垢秽一心恭敬礼十方三世佛普贤愿力故悉睹见诸佛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以众妙音声宣扬诸最胜无量功德海不可得穷尽以普贤行力无上众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七)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如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燃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佛告文殊师利。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

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阂。佛言。汝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佛言。云何名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等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

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是大地六种震动。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斯瑞。往昔诸佛亦于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海涛法师:为什么每天睡醒先念文殊心咒?

问:为什么每天睡醒先念文殊心咒?海涛法师答:不动佛心咒太重要了!玄奘法师九死一生,从印度翻译回来最重要的一个超度的咒就是这个,不动佛心咒。念一次,来,二十一页。南摩 列那 乍呀呀 唵 槓嘎尼 槓嘎尼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