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1340部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5 13:06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欲乐味甚少。忧苦患甚多。是以智者。应修方便。速离众欲。勤行净行。我昔曾闻。千福王子。名优陀延。绍父王位。住拘舍弥城。其城殊妙。宽博严净。晃烂宫观。映饰绮丽。窗牖通疏。交络珠网。楼观千万。庄挍此城。街巷相当。阡陌齐整。市肆充盈。多诸珍宝。其城周匝。有好林苑。树木翠蔚。花果茂盛。泉流清洁。生众莲华。青黄赤白。文色相映。鸿雁鸳鸯。孔雀鹦鹉。迦陵频伽。命命之鸟。其声相和。犹如乐音。壮丽之盛。如奇罗娑山王。崇岩峻岳。而自庄严。又像帝释所居喜见之城。优陀延王。形貌端正。威相具足。聪明黠慧。武勇绝伦。才伎兼备。靡所不知。善能咒象。令诸山象。咸来赴集。又能控御。皆令调顺。又善弹琴。和雅中节。宫商相应。鸟兽率舞。合众香丸。用降怨敌。香气所及。尽来归顺。善能刻画。曲得相貌。其所图像。真形无异。六十二艺。悉皆备具。衣服饮食。不尚丰奢。矜穷敬老。存恤民庶。正法治国。日夕忘倦。礼仪法律。一依古典。如昔哲王。什奢之等。国富民殷。库藏盈溢。福德之人。集生其国。受王风化。咸皆修善。博通经学。明解诸论。世间典籍。无不综练。勇健雄武。如罗摩延阿纯之等。由王先身辟支佛所种诸善根。获报如是。王之威德。邻国畏伏。道化光被。声闻天下。时辅相子。名宾头卢突罗阇。姿容丰美。世所希有。聪明智慧。博闻广识。仁慈泛爱。志存济苦。劝化国民。尽修十善。信乐三宝。出家学道。得具足果。游行教化。还拘舍弥城。欲度亲党。遍行乞食。乞食已讫。于林树下。结跏趺坐。思惟入定。时有一人。识宾头卢。来白王言。昔辅相子。宾头卢者。今近在此林中树下。王闻欢喜。心怀敬仰。便敕严驾。将诸宫人眷属仆从。诣尊者所。问讯既竟。命王就坐。王即思惟。所有疑事。今当问之。而作是言。宾头卢。今我与尔。少小知旧。汝之祖先。世为辅相。聪明智达。常为国师。今既相造欲问疑事。非相恼触。为我说不。尊者答言。恣尔所问。我当为王分别解说。王以偈问曰。

一切世人贪着五欲纵情放逸

以自娱乐如汝今者独处空闲

舍离恩爱有何荣乐

尊者答言。我观因缘。皆悉无常。是故出家。以割情爱。乐于林薮。犹如野鹿。专心勤修。永断烦恼。以智慧斧。破爱树枝。心无恋着。毒果消灭。诸结驶流生死瀑河。我已得渡。更无忧患。譬如飞鸟得免罗网。陵虚远逝。名曰解脱。王闻斯语。语宾头卢。今我势力。能伏诸国。威德晖赫。有如盛日。首戴天冠。璎珞盛服。婇女侍卫。如天帝释。汝今独处。颇羡我不。尊者答言。我无羡心。王复问言。何故于我而不愿羡。尊者答言。我于今日欲泥已干。诸有结缚。今已解脱。乃至帝释诸妙天女。尚不生羡。况汝人间鄙秽者乎。谁有智者得离魔缚。渡生死岸。得净慧眼。坏无明闇。而羡王耶。何有明眼。羡于盲者。何有强健而羡病患。何有无罪而羡狱囚。何有巨富羡于贫穷。何有高贵而羡奴仆。何有智者羡于愚痴。何有勇健羡于儜弱。王闻是已。心怀懊恼。而作是言。汝作方喻。一何苦剧我宁困劣乃如是乎。尊者答言。王无慧眼。烦恼所病。四取驶流之所漂没。失于勇健。不能精勤。如斯婴愚。不识真谛。沉沦苦海。是王之分。于五欲中。生希有想。如此之想。实违净行。王复问言。有何等过。而言违失。尊者答言。此五欲者。众苦之本。害于众生。所有善根。如雹害苗。螫恼众生。甚于毒蛇。亦如炽火。能烧功德亦如野马。诳惑凡夫。亦如幻化。迷乱惑者。欲诈亲善。过于怨家。欲如老牛没溺污泥。欲如大网缠裹三界。欲如剑道难可履践。欲能系闭杀害众生。一切过患。皆从欲起。如往古时。有婆须天。由欲因缘。为婆利阿修罗之所系缚。掷沸汤中。婆勒天坏阿修罗城墎。殄灭其民。恼触苦婆罗王种八纯提王及彼百子。悉皆诛灭。鼻多罗阿修罗。害于千眼罗摩。害十头罗刹。及数千亿罗刹之众。罗漫害因陀罗且翼叉王。摩罗支王。灭多摩罗质种族。迦帝毗王为阎摩尼婆罗门所杀。毗那悉那害提头赖吒眷属班细五子。杀十八亿人。弼匿安毒多罗蹭伽王种。俱罗王种。弥絺罗檀特伽王种。是等人王。皆为欲故。更相残灭。即说偈言。

王位虽尊严代谢不暂停

轻疾如电光须臾归磨灭

王位极富逸愚者情爱乐

衰灭死时至苦剧过下贱

王者居高位名闻满四方

端正甚可爱种种自严身

譬如临死者着花鬘璎珞

余命未几时王位亦如是

王者譬如乌常怀诸恐怖

行住及坐卧乃至一切时

于其亲疏中恒有疑惧心

臣民宫妃后象马及珍宝

国土诸所有一切是王物

诸王舍命时皆弃无随者

人王及天王阿修罗王等

威力逼人民斧钺相残害

不识无常苦横增贪嫉恼

譬如妙华林金蛇睡在中

愚人谓珍宝盛里赍归家

蛇觉纵毒火焚烧其屋宅

王位如华林灾患如金蛇

愚人以为贵智者所不乐

譬如以揣肉置四衢道头

狐狼乌鹫等竞来诤食之

王位亦如是众共诤取之

鸟兽以嘴爪抓[國*瓜]共斗诤

王者以刀矛相害诤荣位

亦如彼鸟兽愚痴等无异

我宁食灰土草菜以自存

此身如痈疮会归当溃烂

云何为此故造作众恶业

如食钦婆果香味悉具足

及其果消时身体尽烂坏

王位如彼果失灭生苦恼

譬如有方土灾疫行疾病

有智诸胜人宜应速远离

若不远离者如逆风执炬

不舍必自烧如渴饮碱水

无有饱足时如十头罗刹

城郭及眷属为欲因缘故

灭坏无有余又如寄越王

兄弟有百人为欲因缘故

亦皆尽败灭日种槃赵王

及提头赖吒如是诸王等

尽为欲所灭

当知国土犹如罗网。亦如罥弶。如深淤泥。亦如洄波。又如海浪。如林被烧。亦如危岸。犹如地狱。何有智者。当乐贪着。如是大苦。何有智者。当生乐想。如是大王。呜呼怪哉。被欺乃尔。被诳乃尔犹如空拳诳于小儿。速疾不停。犹如幻化。五欲欺诳。亦复如是。犹如猿猴在高山顶见云弥布以为坚实。谓为是地便以身投堕百丈岩。丧其身命。一切碎灭。亦如野干见甄叔迦树。其果似肉。见落地时。便往欲食。知其非肉。更复生念。今此非肉。彼树上者。必当是肉。遂便守之。为其所困五欲诳王。亦复如是。亦如商估以伪珠诳人。五欲诳王。亦复如是。又如婴愚嗜味贪欢喜丸。人以泥团。而来诳之。谓为真实。走逐疲苦。乃得泥团。如热时焰诳渴愚夫。犹如众人前竖于幻橛。能使时众见种种事。若拔幻橛。色像即灭。犹如画匠及机关师。如狗吠井自见形影。怒眼竖毛。谓井底影欲共己斗。横生嗔忿。投井而死。大王。宜善观察。何有五欲而得常者何有王位而得久停。尊豪威势。无得住者。何有国界而不迁坏。何有珍宝而不散失。何有欲乐常恒不变。苦之封授必受衰灭。何有合会而不别离。一切五欲。体性实苦。皆从妄想而生于乐。何有诸行不似芭蕉揵闼婆城。大王云何。处生老病死衰祸恐怖逼迫之中。云何能为国土少乐生爱乐想。如林中鹿。四边火起。如鸟在笼。如鱼处网。如龟吞钩。如师子毒箭入心。如龙处咒场。如人在屋中四边火起。如处危朽华堂速疾崩坠。如好华池有水罗刹噏食于人。重说偈言。

生老病死患于中未解脱

无明爱毒箭犹未得拔出

人帝汝云何而生乐着想

如象处林中四边大火起

处此急难处云何有欢喜

大王应当知荣位须臾间

智者深观察不应于此事

而生希有想汝何故错解

实是爱奴仆而生高贵想

舍上妙财宝而生大富想

不善解方便横生智慧想

为众烦恼患横生无病想

未脱生死胎横生无畏想

处十二刺林横生无刺想

欲贼劫诸根横生无贼想

大王而此身者必归败坏。尊豪荣贵。必有衰灭。财宝库藏。必有散失。大王。如佛言曰。荣位如梦。恩爱暂有。汝于五欲。生于希有难遭之想。贤德于此。岂得名为能善观察。何以故。荣位恩爱。必有别离。如众飞鸟夜栖一树。晨则四散。又如客舍夕则聚宾。明各异路。亦如乘船。异人同载。既至岸已。各自殊道。亦如驶流漂集众木。须臾之间。随流分散。犹如浮云。须臾散灭。作音乐处。男女聚集作乐已后。各自散去。宫人婇女端正美妙。无常理会。会归舍弃。譬如华树蜂集其上。花凋落尽。诸蜂远离。如花池枯涸牸象不入。如大池水鹄乐游居。及其干竭更不复近。福尽之家。荣利不近。如密云聚集。电光暂现。如风吹云。电光不现。彼不舍汝。汝必舍之。如似夏尽孔雀毛羽悉皆自落。如寒既至鸿鹄远池。如阿输伽树花叶盛时。人所爱乐及其枯悴。无有花叶。人不顾视。犹如花幢。贵者爱敬。华萎缕绝而便弃之。即说偈言。

无常不坚固如芭蕉水沫

亦如浮云散天王尊胜位

危脆亦如是人帝应当知

贪利极速驶如水澍深谷

嗜欲极轻疾动转如掉索

愚痴染为欲不觉致堕落

尊者言。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着味过患。王至心听。昔日有人。行在旷路。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大毒龙。傍畏四蛇。下畏毒龙。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三渧。堕其口中。于时动树[打-丁 棠]坏蜂窠。众蜂散飞。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王愁忧厌恶而言。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迹水。其所苦患犹如大海。味如芥子。苦如须弥。味如萤火。苦如日月。如藕根孔比于太虚。亦如蚊子比金翅鸟。其味苦恼多少如是。尊者言。大王。旷野者。喻于生死。彼男子者。喻于凡夫。象喻无常。丘井喻于人身。树根喻人命。白黑鼠者。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四毒蛇喻四大。蜜者喻五欲。众蜂喻恶觉观。野火烧者喻老。下毒龙者喻死。是故当知。欲味甚少。苦患甚多。生老病死。于一切人。皆得自在。世间之人。身心劳苦。无归依处。众苦所逼。轻疾如电。是可忧愁。不应爱着。大王。今我语王。言虽粗恶。实是利益。王闻是语。衣毛皆竖。悲喜交集。涕泣流泪。即起合掌。五体投地。白尊者言。我之婴愚。无有智慧。我之下贱。作斯狂言。如是狂言。听我忏悔。尊者言。我于今者。以忍出家。无不忍受。我心清净。犹如秋月净无云翳。王今忏悔。愿使大王犹如天帝得见道迹。王大欢喜。与诸眷属。作礼还宫。

End

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

佛像是木石所造,人心却不是木石。把它当做木头,它就是木头;当做佛像,它就代表着无上的悲智。建造寺庙、塑立佛像、供养宝藏等,都是历代大护法、大居士之力,用以表达内心的信仰。国外最好的东西都用来建造教堂,

在家人能讲经说法吗

◎ 大 安在家人不是说不能讲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谈一谈也是可以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作为居士的给孤独长者,虽然都已证到初果,但他在讲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顶礼,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边的座位上来说一说他

传印长老:讲经说法的十大意义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师,出家为僧,则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利他既是自利,自利完全是为利他。自他同体,若无众生,即无佛故。经中将众生譬喻为树根,把佛菩萨譬喻为枝叶

请法的功德比说法的功德大

◎ 大 愿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

五时说法

五 时 说 法◎ 潘 麟五时说法是指佛陀自31岁在菩提树下证得圆觉之后,于八十岁寂灭前,驻世传法49年。在这49年传教讲法中,根据其教义和教法,可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简称五时说法。五时说法是中国最早创

祗园说法

演培法师王舍城是摩竭陀国的首都,佛法在这儿迅速发展,佛陀的声誉很快传到远近。当时北方拘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中,有一位商人名叫须达多,是很富有而又乐善好施,特别是喜欢济助孤独无援的人,所以被世人尊称为给孤

佛像不能随便佩戴!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

佛像是木石所造,人心却不是木石。把它当做木头,它就是木头;当做佛像,它就代表着无上的悲智。建造寺庙、塑立佛像、供养宝藏等,都是历代大护法、大居士之力,用以表达内心的信仰。国外最好的东西都用来建造教堂,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月称菩萨说法

月称菩萨说:即使众生的所有痛苦,一点儿不遗漏地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在轮回未穷尽之际,种种苦相每一刹那都来损害自己的身心,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恐怖畏惧。也就是说当众生所有的痛苦突然全部落在自己身上,直到尽生死

香积佛如何说法 [南怀瑾]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现在饭吃完了,维摩居士就向上方众香国来的大菩萨们提问,香积佛是怎么说法的?“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

佛经中对五逆罪的说法

1、大小乘通用五逆罪:(1)杀父杀母;(2)杀阿罗汉;(3)出佛身血;(4)破和合僧;(5)诽谤正法。(《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2、大乘五逆罪:(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

五戒十善的说法

这个“十善”网上的说法不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挖耳罗汉从古至今的说法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

金刚利菩萨说法

次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是本来成就,就说不到菩提涅盘,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矣,然以声闻境界,未入亲证,法见未除,落于断灭,尚不明此旨,何况众生劣见,以小如萤火之有思维我见心,测度大如须弥之圆觉境耶,故

范古农答:释迦佛现在说法否。

问:释迦佛现在说法否。范古农答:法华云[佛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参参。智者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可证知现在说法也。

黑财神是最灵验的财神 有什么说法

黑财神藏名(臧哈纳玻),乃是五方佛里面的东方金刚不动佛,为了利益娑婆众生能脱离穷困之苦恼而化现,主要为驱除所有恶运纠缠,并使一切善愿都能心想事成圆满无碍。据莲华生大士所说,金刚手菩萨在北方夜叉净土世

佛教法衣的说法

释尊所制定之衣服有三衣、五衣等,通称法衣。中国、日本等地,由于气候、风俗上异于印度,加上历史变迁,故法衣之范围有所增广,形式也较原制多样,凡僧尼在佛事、法会期间所穿,被认为不违背戒律佛法之衣服,皆可称

宋智明: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

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佛法在默也在说。讲说佛法是台宗行人的广大悲愿;也是利济众生,开显心量,增进观力的一个殊胜方便,同时又是使佛法久传不衰,发扬光大的唯一因缘。因此,天台法门立有说法观的这一重要课题。

斗战胜佛在佛家中的说法

斗战胜佛是佛教里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佛就是觉悟者,是佛家的说法。“三十五佛”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决定毗尼经》中说过犯了五五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面前诚心忏悔。何以号为“斗战圣”只因私心

斗战胜佛的佛教说法

《题齐天大圣之斗战圣佛/圣神贤》诗曰:蟠桃园里曾赴会,阎罗殿上只升堂。龙宫宝座一时换,玉境凌霄我称皇。瑶池美酒呼来畅,兜率金丹吞更欢。天生本性自由惯,不坐仙山不坐禅。女娲彩石机灵开,一朝变幻入世来。六

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

古代禅林中有内容与形式各不相同的说法和礼忏仪轨。禅林中的说法有不定时说法的小参,有讲说戒法的说戒,有上法堂说法的上堂,有登高座为大众说法的升座,也有在大众面前发露求忏悔的忏摩等。一、小参“小参”是禅

持经观音的现身说法

持经观音因手持经卷故名。相当于《法华经·普门品》所载,“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此系因声闻乃听闻如来之说法而得道者,故以手持经卷表示之。其形像为菩萨坐岩石上,右手奉持经卷,左

法身说法

法身说法者,密教之常谈也。在于显教,以法身无说,报化有说为通途,唯台家之圆教,独云法身有说。言法身如来具一切之德,何使无说法之义?净名疏曰:‘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 四明教行录四

禅宗公案:无嘴说法

有一学僧道念,出家数十年,到处参访,皆未能开悟,一日,请示石楼禅师道:未识自己的本性,乞禅师方便指示。石楼:石楼无嘴巴。道念:学僧至诚,洗耳恭听。石楼:你听了什么?道念:学僧自知罪业深重。石楼:老僧罪

禅宗公案:狮子说法

福建福州复船山洪荐禅师,是石霜庆诸禅师的法嗣弟子。有一天,一位云水僧前来参礼洪荐禅师,问说:「佛教里常提到『狮子』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含意呢?」洪荐禅师说:「狮子是兽中之王,佛陀是人中之王,狮子一吼,

禅宗文化:古代禅林的说法礼忏仪轨

古代禅林中有内容与形式各不相同的说法和礼忏仪轨。禅林中的说法有不定时说法的小参,有讲说戒法的说戒,有上法堂说法的上堂,有登高座为大众说法的升座,也有在大众面前发露求忏悔的忏摩等。一、小参小参是禅林专用

张秉全: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二谛圆融,说法正印诸佛说法,或依扫除俗相之真谛说,或依诸法缘起之俗谛说。唯就来机指点,原无定法也。祖师说法,亦复如是,有时说空,有时说有。如六祖惠能得法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陈义孝: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六 弥陀说法

(卅六) 弥陀说法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天人颁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①,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②。即时四方,自然风起,吹七宝树,出五音声③。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