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1475部 法华经安乐行义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08:42

法华经安乐行义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合掌礼拜如敬世尊。亦观一切众生皆如大菩萨善知识想。勇猛精进求佛道者。如药王菩萨难行苦行。于过去日月净明德佛法中。名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闻法华经精进求佛。于一生中得佛神通。亦如过去妙庄严王。舍国王位以付其弟。王及群臣夫人太子内外眷属。于云雷音王佛法中出家。诵法华经专求佛道。过八万四千岁一生具足诸佛神通受记作佛。尔时人民寿命大长八万九千岁。与今阎浮提八十年四百日等。于三天下八十四年等。今时人寿命短促。恶世劫浊苦逼恼多。是故于此求道易得。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者。如常不轻菩萨品中说。勤修禅定者。如安乐行品初说。何以故。一切众生具足法身藏与佛一无异。如佛藏经中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湛然清净。众生但以乱心惑障。六情暗浊法身不现。如镜尘垢面像不现。是故行人勤修禅定。净惑障垢法身显现。是故经言。法师父母所生清净常眼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若坐禅时不见诸法常与无常。如安乐行中说。菩萨观一切法。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欲求无上道修学法华经

身心证甘露清净妙法门

持戒行忍辱修习诸禅定

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

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

一者无相行二者有相行

无相四安乐甚深妙禅定

观察六情根诸法本来净

众生性无垢无本亦无净

不修对治行自然超众圣

无师自然觉不由次第行

解与诸佛同妙觉湛然性

上妙六神通清净安乐行

不游二乘路行大乘八正

菩萨大慈悲具足一乘行

湛深如来藏毕竟无衰老

是名摩诃衍如来八正道

众生无五欲亦非断烦恼

妙法莲华经是大摩诃衍

众生如教行自然成佛道

云何名一乘谓一切众生

皆以如来藏毕竟恒安乐

亦如师子吼涅槃中间佛

世尊实性义为一为非一

佛答师子吼亦一亦非一

非一非非一云何名为一

谓一切众生皆是一乘故

云何名非一非是数法故

云何非非一数与及非数

皆不可得故是名众生义

问曰。云何名为妙法莲华经。云何复名一乘义。云何复名如来藏。云何名为摩诃衍。云何复名大摩诃衍。如大品经说摩诃言大。衍者名乘。亦名到彼岸。云何更有大摩诃衍。云何复名众生义。答曰。妙者众生妙故。法者即是众生法。莲华者是借喻语。譬如世间水陆之华。各有狂华虚诳不实。实者甚少。若是莲华即不如此。一切莲华皆无狂华。有华即有实。余华结实显露易知。莲华结实隐显难见。狂华者喻诸外道。余华结果显露易知者。即是二乘。亦是钝根菩萨次第道行优劣差别。断烦恼集亦名显露易知。法华菩萨即不如此。不作次第行。亦不断烦恼。若证法华经毕竟成佛道。若修法华行不行二乘路。问曰。余华一华成一果。莲华一华成众果。一华一果者岂非一乘。一华成众果者岂非次第。答曰。诸水陆华。一华成一果者甚少。堕落不成者甚多。狂华无果可说。一华成一果者。发声闻心即有声闻果。发缘觉心有缘觉果。不得名菩萨佛果。复次钝根菩萨修对治行。次第入道登初一地。是时不得名为法云地。地地别修证非一时。是故不名一华成众果。法华菩萨即不如此。一心一学众果普备。一时具足非次第入。亦如莲华一华成众果。一时具足。是名一乘众生之义。是故涅槃经言。或有菩萨善知从一地至一地。思益经言。或有菩萨不从一地至一地。从一地至一地者。是二乘声闻及钝根菩萨。方便道中次第修学。不从一地至一地者。是利根菩萨。正直舍方便不修次第行。若证法华三昧众果悉具足。问曰。云何名众生妙。云何复名众生法耶。答曰。众生妙者。一切人身六种相妙。六自在王性清净故。六种相者。即是六根。有人求道受持法华读诵修行。观法性空知十八界无所有性。得深禅定具足四种妙安乐行。得六神通父母所生清净常眼。得此眼时善知一切诸佛境界。亦知一切众生业缘色心果报。生死出没上下好丑一念悉知。于眼通中具足十力十八不共三明八解一切神通悉在眼通一时具足。此岂非是众生眼妙。众生眼妙即佛眼也。云何名种种。有二。一名凡种。二名圣种。凡种者。不能觉了。因眼见色生贪爱心。爱者即是无明为爱。造业名之为行。随业受报。天人诸趣遍行六道。故称行也。相续不绝名之为种。是名凡种。圣种者。因善知识善能觉了。眼见色时。作是思惟。今见色者谁能见耶。眼根见耶。眼识见耶。空明见耶。为色自见意识对耶。若意识对盲应见色。若色自见亦复如是。若空明见。空明无心。亦无觉触不能见色。若眼识能见。识无自体假托众缘。众缘性空无有合散。一一谛观。求眼不得。亦无眼名字。若眼能见。青盲之人亦应见色。何以故。根不坏故。如是观时。无眼无色亦无见者。复无不见。男女等身本从一念无明不了妄念心。生此妄念之心。犹如虚空身如梦如影如焰如化。亦如空华求不可得。无断无常眼对色时则无贪爱。何以故。虚空不能贪爱。虚空不断无明不生于明。是时烦恼即是菩提。无明缘行即是涅槃。乃至老死亦复如是。法若无生即无老死。不着诸法故称圣种。凡种圣种无一无二。明与无明亦复如是。故名为眼种相妙。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六自在王性清净者。一者眼王。因眼见色生贪爱心。爱者。即是无明。一切烦恼皆属贪爱。是爱无明无能制者。自在如王。性清净者。如上观眼义中说。用金刚慧觉了爱心。即是无无明无老死。是金刚慧其力最大。名为首楞严定。譬如健将能伏怨敌。能令四方世界清净。是金刚智慧亦复如是。能观贪爱无明诸行即是菩提涅槃圣行。无明贪爱即是菩提金刚智慧。眼自在王性本常净无能污者。是故佛言。父母所生清净。常眼。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故般若经说六自在王性清净。故龙树菩萨言。当知人身六种相妙。人身者即是众生身。众生身即是如来身。众生之身同一法身不变易故。是故华严经欢喜地中言。其性从本来寂然无生灭。从本已来空永无诸烦恼。觉了诸法尔。超胜成佛道。凡夫之人若能觉此诸阴实法。如涅槃中。迦葉问佛。所言字者其义云何。佛告迦葉有十四音名为字义。所言字者名为菩提。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即是无尽。夫无尽者即是如来金刚之身。问曰。云何名常故不流。答曰。眼常故名为不流。云何名常。无生故常。问曰。云何无生。答曰。眼不生故。何以故。眼见色时及观眼原求眼不得。即无情识亦无有色。眼界空故即无断常。亦非中道眼界。即是诸佛法界。觉知此眼无始无来处亦无无始。犹若虚空非三世摄。如般若经中。昙无竭菩萨语萨陀波仑言。善男子空法不来不去。空法即是佛。无生法无来无去。无生法即是佛。无灭法无来无去。无灭法即是佛。是故当知眼界空故。空者即是常。眼空常故。眼即是佛眼无贪爱。爱者即是流。流者即是生眼。无贪爱即无流动。若无流动即无有生眼。不生故无来无去。无生即是佛眼。既无生即无有灭。灭者名为尽。眼既无灭。当知无尽眼既非尽。无来无去亦无住处。眼无尽即是佛。菩萨以是金刚智慧知诸法如。无生无尽眼等诸法如即是佛故名如来。金刚之身觉诸法如故名为如来。非独金色身如来也。得如实智故称如来。得眼色如实智。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实智故名如来。金刚之身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言无生。来言无灭。佛如是来。更不复去。乘如实道故名如来。问曰。佛何经中说眼等诸法如名为如来。答曰。大强精进经中。佛问鸯崛摩罗。云何名一学。鸯崛答佛。一学者名一乘。乘者名为能度之义。亦名运载。鸯崛摩罗十种答佛一答有二种足。二十答。今且略说以鸯崛摩罗第五答中乃至第六答。以此二处四种答中总说眼等如来义。云何名为五。所谓彼五根此则声闻乘。非是如来义。云何如来义。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决定。分明见具足无减修。所谓彼耳根。于诸如来常决定。分明闻具足无减修。所谓彼鼻根。于诸如来常决定。分明嗅具足无减修。所谓彼舌根。于诸如来常决定。分明尝具足无减修。所谓彼身根。于诸如来常决定。分明触具足无减修。所谓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决定。分明识具足无减修。云何名为六。所谓六入处是则声闻乘。非是如来义。所谓眼入处。于诸如来常明见。来入门具足无减修。所谓耳入处。于诸如来常明闻。来入门具足无减修。所谓鼻入处。于诸如来常明嗅。来入门具足无减修。所谓舌入处。于诸如来常明尝。来入门具足无减修。所谓身入处。于诸如来常明触。来入门具足无减修。所谓意入处。于诸如来常决定。分明识净信。来入门具足无减修。是故初发心。新学诸菩萨。应善观眼原。毕竟无生灭。耳鼻舌身意。其性从本来。不断亦非常。寂然无生灭。色性无空假。不没亦不出。性净等真。如毕竟无生灭。声香味触法。从本已来空。非明亦非暗。寂然无生灭。根尘既空寂。六识即无生。三六如如性。十八界无名。众生与如来。同共一法身。清净妙无比。称妙法华经。是故大集中。佛告净声王。汝名曰净声。当净汝自界。自界眼界空。即持戒清净。眼界空寂故。即佛土清净。耳鼻舌身意。性毕竟空寂。是名诸如来。修习净土义。问曰。云何名为安乐行。云何复名四安乐。云何复名二种行。一者无相行。二者有相行。答曰。一切法中心不动故曰安。于一切法中无受阴故曰乐。自利利他故曰行。复次四种安乐行。第一名为正慧离着安乐行。第二名为无轻赞毁安乐行。亦名转诸声闻令得佛智安乐行。第三名为无恼平等安乐行。亦名敬善知识安乐行。第四名为慈悲接引安乐行。亦名梦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复次二种行者。何故名为无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诸余禅定三界次第。从欲界地。未到地。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空处地。识处。无所有处地。非有想非无想处地。如是次第有十一种地差别不同。有法无法二道为别。是阿毗昙杂心圣行。安乐行中深妙禅定即不如此。何以故。不依止欲界。不住色无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想行。复次有相行。此是普贤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知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此行者不顾身命。若行成就即见普贤金刚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以金刚杵拟行者眼。障道罪灭。眼根清净得见释迦。及见七佛。复见十方三世诸佛。至心忏悔。在诸佛前五体投地。起合掌立得三种陀罗尼门。一者总持陀罗尼。肉眼天眼菩萨道慧。二者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具足菩萨道种慧法眼清净。三者法音方便陀罗尼。具足菩萨一切种慧佛眼清净。是时即得具足一切三世佛法。或一生修行得具足。或二生得。极大迟者三生即得。若顾身命贪四事供养不能勤修。经劫不得。是故名为有相也。问曰。云何名为一切法中心不动故曰安。一切法中无受阴故曰乐。自利利他曰行。答曰。一切法者。所谓三毒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是名一切法也。菩萨于是一切法中用三忍慧。一者名为众生忍。二者名法性忍。三者名法界海神通忍。众生忍者。名为生忍。法性忍者名为法忍。法界海神通忍者名为大忍。前二种忍名破无明烦恼忍。亦名圣行忍。圣人行处故名圣行。凡夫能行即入圣位。是为圣行。大忍者。具足五通及第六通。具足四如意足。而对十方诸佛及诸天王。面对共语一念能觉一切凡圣故名大忍。于诸神通心不动。圣道具足名为圣忍。三忍者。即是正慧离着安乐行。问曰。云何名为生忍。复名众生忍云。何名不动忍复名之为安。答曰。生忍名为因。众生忍者名之为果。因者众生因。果者众生果。因者是无明。果者是身行。正慧观于因破无明断一切烦恼。一切法毕竟无和合。亦无聚集相亦不见离散。是菩萨知集圣谛微妙慧是名生忍。若无和合不动不流即无有生。众生忍者名为身行诸受。受为苦。受有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何以故。破打骂时观苦受。打为身苦。骂为心苦。饮食衣服细滑供养名为身乐。及诸摩触亦名身乐。称扬赞叹名为心乐。卒得好布施。眼见未受。及其受已亦名心乐。观此无明受及与苦乐。受苦时。起忍辱慈悲不生嗔心。受乐时。观离受心不贪着。受不苦不乐时。远离舍心不生无明。一切诸受毕竟空寂无生灭。故此三受皆从一念妄心生。菩萨观此供养打骂赞叹毁呰。与者受者如梦如化。谁打谁骂谁受谁喜谁恚。与者受者皆是妄念。观此妄念。毕竟无心无我无人。男女色像怨亲中人头等六分如虚空影无所得故。是名不动。如随自意三昧中说。菩萨自于十八界中心无生灭。亦教众生无生灭。始从生死终至菩提。一切法性毕竟不动。所谓眼性色性识性。耳鼻舌身意性。乃至声香味触法性。耳识因缘生诸受性。鼻舌身意识因缘生诸受性。无自无他毕竟空故。是名不动。自觉觉他故名曰安。自断三受不生。毕竟空寂无三受故。诸受毕竟不生。是名为乐。一切法中心无行处。亦教众生一切法中。心无所行修禅不息并持法华。故名为行。如鸯崛摩罗眼根入义中说。亦如涅槃中佛性如来藏中说。安乐行义者众多非一。今更略说。一切凡夫阴界入中。无明贪爱起受念着。纯罪苦行不能自安。生死不绝。是故无乐。名为苦行。一切二乘诸声闻人阴界入中能对治观。不净观法能断贪淫。慈心观法能断嗔恚。因缘观法能断愚痴。别名字说名为四念处。是四念有三十七种差别名字名为道品。观身不净及能了知。此不净身是无明根本空无生处。不净观法能破身见男女憎爱。及中间人皆归空寂。是名破烦恼魔。观十八界三受法外苦受阴内苦受阴。知是苦受阴身心所行受念着处一切皆苦。舍之不着内乐受外乐受内外。乐受。观此乐受。心贪着故能作苦因。舍之不受知乐受一切皆空。苦乐二观能破世谛。心住真谛初舍苦乐。便得不苦不乐。以贪着故。复是无明。复更观此不苦不乐受。无所依止无常变坏。何以故。因舍苦乐得不苦乐。苦乐二观既无生处亦无灭处。毕竟空寂不苦不乐从何处生。如是观时。空无所得亦无可舍。既无可舍亦复不得无可舍法。若无世谛则无真谛。真假俱寂。是时即破阴入界魔。观心无常生灭不住。观察是心本从何生。如此观时。都不见心亦无生灭。非断非常不住中道。如此观已即无死魔。法念处中观一切法。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无记法。皆如虚空不可选择。于诸法中毕竟心不动。亦无住相得不动三昧。即无天子魔因舍三受得此解脱。名为苦乐行。因果俱名为声闻非菩萨道。钝根菩萨亦因此观无取舍为异。何以故。色心三受毕竟不生。无十八界故。无有内外受取。既无受即无可舍。观行虽同无三受间故巧慧方便能具足。故是名安乐行。安乐行中观则不如此。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云何名为菩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云何名为住忍辱地。略说有三种忍。一者众生忍。二者法忍。三者大忍。亦名神通忍。众生忍者有三种意。第一意者。菩萨受他打骂轻辱毁呰。是时应忍而不还报。应作是观。由我有身令来打骂。譬如因的然后箭中。我若无身谁来打者。我今当勤修习空观。空观若成无有人能打杀我者。若被骂时。正念思惟。而此骂声随开随灭。前后不俱。审谛观察亦无生灭如空中响。谁骂谁受。音声不来入耳。耳不往取声。如此观已都无嗔喜。二种意者。菩萨于一切众生都无打骂。恒与软语将护彼意。欲引导之。于打骂事心定不乱。是名众生忍。众生若见菩萨忍即发菩提心。为众生故。故名众生忍。第三意者。于刚强恶众生处为调伏。令改心。故或与粗言毁呰骂辱。令彼惭愧得发善心。名众生忍。云何名辱。不能忍者即名为辱。更无别法。问曰。打骂不嗔慈悲软语可名为忍。刚恶众生处菩萨是时不能忍耐。状似嗔想打拍骂辱。摧伏恶人。令彼受苦。云何复得名为忍辱。答曰。打骂不报。此是世俗戒中外威仪忍。及观内空音声等空身心空寂不起怨憎。此是新学菩萨息世讥嫌。修戒定智方便忍辱。非大菩萨也。何以故。诸菩萨但观众生有利益处。即便调伏为护大乘护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软语。涅槃中说。譬如往昔仙豫国王护方等经。杀五百婆罗门。令其命终入阿鼻地狱发菩提心。此岂非是大慈大悲。即是大忍。涅槃复说有德国王护觉德法师。并护正法故。杀一国中破戒恶人。令觉德法师得行正法。王命终后即生东方阿閦佛前。作第一大弟子。臣兵众亦生阿閦佛前。作第二第三弟子。诸破戒黑白恶人。命终皆堕阿鼻地狱。于地狱中自识本罪。作是念言。我为恼害觉德法师。国王杀我。即各生念发菩提心。从地狱出。还生觉德及有德国王所。为作弟子求无上道。此菩萨大方便忍。非小菩萨之所能为。云何而言非是忍辱。觉德法师者迦葉佛是。有德国王释迦佛是。护法菩萨亦应如此。云何不名大忍辱也。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护法。外虽似忍纯行魔业。菩萨若修大慈大悲。具足忍辱建立大乘及护众生。不得专执世俗忍也。何以故。若有菩萨将护恶人。不能治罚。令其长恶恼乱善人。败坏正法。此人实非外现诈似。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终与诸恶人俱堕地狱。是故不得名为忍辱。云何复名住忍辱地。菩萨忍辱能生一切佛道功德。譬如大地生长一切世间万物。忍辱亦复如是。菩萨修行大忍辱法。或时修行慈悲软语。打骂不报。或复行恶口粗言。打拍众生。乃至尽命。此二种忍皆为护正法调众生故。非是初学之所能为。名具足忍法忍者。有三种意。第一意者。自修圣行。观一切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亦无断常。所谓一切法观眼根空。耳鼻舌身意根空。眼色空。声香味触法皆空。观眼识空耳鼻舌身意识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造无作无受者。善恶之报如空华。诸大阴界入皆空。三六十八无名号。无初无后无中间。其性本来常寂然。于一切法心不动。是名菩萨修法忍。第二意者。菩萨法忍悉具足。亦以此法教众生。观上中下根差别方便。转令住大乘。声闻缘觉至菩萨三种观行合同一。色心圣行无差别。二乘凡圣从本来同一法身即是佛。第三意者。菩萨摩诃萨以自在智观众生。方便同事调伏之。或现持戒行细行。或现破戒无威仪。为本誓愿满足故。现六道身调众生。是名菩萨行法忍方便具足化众生。大忍者名神通忍。云何名为神通忍。菩萨本初发心时。誓度十方一切众生。勤修六度法。施戒忍辱精进禅定。三乘道品。一切智慧。得证涅槃。深入实际。上不见诸佛下不见众生。即作是念。我本誓度一切众生。今都不见一切众生。将不违我往昔誓愿。作是念时。十方一切现在诸佛。即现色身。同声赞叹此菩萨言。善哉善哉。大善男子。念本誓愿莫舍众生。我等诸佛初学道时。发大誓愿广度众生。勤心学道既证涅槃。深入实际不见众生。忆本誓愿即生悔心顾念众生。是时即见十方诸佛同声赞叹。我亦如汝念本誓愿。莫舍众生。十方诸佛说是语时。菩萨是时闻诸佛语。心大欢喜即得大神通。虚空中坐尽见十方一切诸佛。具足一切诸佛智慧。一念尽知十方佛心。亦知一切众生心数。一念悉能遍观察之。一时欲度一切众生。心广大故名为大忍。具足诸佛大人法故。名曰大忍。为度众生。色身智慧对机差别。一念心中现一切身。一时说法一音能作无音音声。无量众生一时成道。是名神通忍。柔和善顺者。一者自柔伏其心。二者柔伏众生。和者。修六和敬持戒修禅智及证解脱法。乃至调众生嗔恚及忍辱持戒及毁禁皆同涅槃相。所谓六和者。意和身和口和戒和利和及见和。善顺者。善知众生根性。随顺调伏是名同事六神通摄。柔和者名为法忍。善顺者名为大忍。而不卒暴者。学佛法时。不匆匆卒暴。取证外行威仪。及化众生亦复如是。心不惊者。惊之曰动。卒暴匆匆即是惊动。善声恶声乃至霹雳。诸恶境界及善色像。耳闻眼见心皆不动。解空法故。毕竟无心。故言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者。于五阴十八界十二因缘中诸烦恼法。毕竟空故无心无处。复于禅定解脱法中无智无心亦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者。五阴十八界十二因缘。皆是真如实性。无本末无生灭。无烦恼无解脱。亦不行不分别者。生死涅槃无一无异。凡夫及佛无二法界。故不可分别。亦不见不二故言不行不分别。不分别相不可得。故菩萨住此无名三昧。虽无所住而能发一切神通不假方便。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初入圣位即与等。此是不动真常法身非是方便缘合法身。亦得名为证如来藏乃至意藏。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李炳南:究竟安乐只有这一条路

宗教固然离不开劝人为善,希望后来得一种归宿,这便是宗教的特质。归宿二字,是说的一种最究竟的办法,这样说来,必须得无限度的好处,纔是究竟。甲:有人说,就像尧、舜、禹、汤,都是一百多岁,富有四海,贵为天子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梦参老和尚【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主命鬼王向佛说:我的职务就是掌管人的生死

慈悲者常安乐

佛陀净住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常以诸多诡计杀害佛陀,但始终不能成功。有一次,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婆罗门,他精通咒术及配制毒药。提婆达多来到婆罗门的住处,请他配制了毒药,并将毒药洒在佛将路过的上空。结果,风一吹

居士的安乐八法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阇迦的年轻婆罗门来拜访佛陀。世尊啊!像我们这样向往出家的在家人,应当怎么做,才能获得这一辈子的安乐呢?郁阇迦婆罗门问。婆罗门!有四种法,可以让你得到这一辈子的安乐。哪四种呢?那就是方

忏悔安乐

忏悔安乐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这个偈子讲的是忏悔。对自己的过失一旦忏悔了,就要把已忏悔的事不再挂在心上,这样才能平静安乐地过日子,所以悔

安乐

◎ 希阿荣博堪布以前有弟子问我:怎样才能安乐?我想这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放下执着就会安乐。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简单直接的答案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这些都是问题。所以,

佛说人活百岁只有十年清闲安乐时光

《六度集经阿离念弥经》:人命无常,恍惚不久,才寿百岁,或得不得百岁之中,夜卧除五十岁,为婴儿时除十岁,病时除十岁,营忧家事及余事除二十岁,人寿百岁,才得十岁乐耳。【白话注解】人命无常,恍恍惚惚,为时不

一日禅: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论是古代的经书还是史书,都强调这一点。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矛盾,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安乐,却不知安乐只能让我们退化。而忧患,忧劳,虽然令人痛苦,却是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极乐世界为何又称安乐国

安乐国是极乐世界的另一个称呼。极乐世界又被称作安乐、安养、清泰,这些都是极乐世界的表述。“安”,怎么叫安?极乐世界能够令我们安心、安乐,那里没有种种的苦难。“乐”,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贪、瞋、痴三毒,没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宝塔出现至龙女成佛,为法华眼目所在;梵文合作一品。世有别行流通称法华简本者,如西晋译《萨昙分陀利经》是也。在秦译只得前分;北齐始补译中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五穷子喻品---信解品开权显实,上根顿明;舍利弗及四众一部分,皆能欢喜接受。次焉者不免怀疑,世尊更说三车喻以晓之;中根乃得信解。迦叶等权示当机之位,特申穷子之喻;藉表转迷启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钝根众生,迷于六尘,情识甚炽;非设三乘教法,广行警惕不可;此三车喻之所由也。情识己离,然后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见;诸佛出世本怀,原来如是。舍利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开权品---方便品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

宋智明: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

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四安乐行,是说四种可以获得安乐的行法。一般地也就是指《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的四种法。安乐行一词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八(下)有三种解释:一、依事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多宝佛为《法华经》增益法的本尊

多宝佛(梵音Prabhuta-ratna),又译作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此佛于《法华经》中出现,他在久远劫前已灭度,但是以愿力的缘故,化成全身舍利,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妙义,而安住在多宝佛塔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王雷泉: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洪修平:《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