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1496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5 12:1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并序)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罤。妙觉玄猷。奥颐超于言象。虽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常显。良以。真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断。不有之有有而不常。四执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谓欤。若历事备陈。言过二十万颂。若撮其枢要。理尽一十四行。是知诠真之教乍广略而随缘。超言之宗性圆通而俱现。般若心经者。实谓曜昏衢之高炬。济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最为。然则般若以神鉴为体。波罗蜜多以到彼岸为功。心显要妙所归。经乃贯穿言教。从法就喻诠旨为目。故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一教兴。二藏摄。三宗趣。四释题。五解文。初教兴者。依大智度论云。如须弥山王。非无因缘非少因缘令得振动。般若教兴亦复如是。具多因缘。一谓欲破外道诸邪见故。二欲回二乘。令入大乘故。三令小菩萨不迷空故。四令悟二谛中道生正见故。五显佛胜德生净信故。六欲令发大菩提心故。七令修菩萨深广行故。八令断一切诸重障故。九令得菩提涅槃果故。十流至后代益众生故。略说此十具收彼意。令此教兴。第二藏摄者。谓三藏之中契经藏摄。二藏之内菩萨藏收。权实教中实教所摄。第三宗趣者。语之所表曰宗。宗之所归曰趣。然先总后别。总以三种般若为宗。一实相。谓所观真性。二观照。谓能观妙慧。三文字。谓诠上之教。不越此三故以为宗。别亦有三。一教义一对。以文字教为宗。余二义为趣。二境智一对。以真空境为宗。观照智为趣。三因果一对。以菩提因行为宗。菩提果德为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四释题者亦有三。初教义分二。谓般若心。是所诠之义。经之一字是能诠之教。即能诠般若之经依义立名。二就所诠义中法喻分二。谓般若等是所诠之法。心之一字是所引之喻。即般若内统要衷之妙义。况人心藏为主为要。统极之本。三就前法中有体用分二。谓般若是体。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奥妙证真源也。波罗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即由斯妙慧翻生死过尽。至真空之际。即简不到彼岸之慧。故以为名。谓体即用故。法之喻故。义之教故。立斯名耳。

观自在菩萨自下第五解文。此既心经。是以无序及流通也。文中分二。初显了般若。后即说咒曰下。明秘密般若。何以辨此二者。谓显了明说。令生慧解灭烦恼障。以咒秘密言。令诵生福灭罪业障。为灭二障成二严故。说此二分。就前文中亦二。初略标纲要分二。从舍利子色不异空下。明广陈实义分。以义非顿显故先略标。非略能具故次广释。又前是据行略标。后即就解广陈。前中有四。一能观人。二所行行。三观行境。四明能观利益。且初能观人。观自在菩萨者。是能观人也。谓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观机往救自在无碍。故以为名焉。前释就智后释就悲。菩谓菩提。此谓之觉。萨者萨埵。此曰众生。谓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从境得名故。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二明所行之行。谓般若妙行有其二种。一浅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今简浅异深。故云行深般若。言时者。谓此菩萨有时。亦同二乘入人空观。故法华云。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等。今非彼时故云行深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三明观行境。谓达见五蕴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见也。

度一切苦厄四明利益。谓证见真空苦恼斯尽。当得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菩提涅槃究竟乐果。故云度一切苦厄也。上来略标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自下第二明广陈实义分。于中有五。一拂外疑。二显法体。三明所离。四辨所得。五结叹胜能。初段文有四释。一正去小乘疑。二兼释菩萨疑。三便显正义。四就观行释。初中言舍利子者。举疑人也。舍利是鸟名。此翻为鹙鹭鸟。以其人母聪悟迅疾如彼鸟眼。因立其名。是彼之子。连母为号故曰鹙子。是则母因鸟名。子连母号。聪慧第一。标为上首。故对之释疑也。彼疑云。我小乘有余位中见蕴无人。亦云法空与此何别。今释云。汝宗蕴中无人名蕴空。非蕴自空。是则蕴异于空。今明诸蕴自性本空。而不同彼。故云色不异空等。又疑云。我小乘中入无余位身智俱尽。亦空无色等与此何别。释云。汝宗即色非空灭色方空。今则不尔。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不同彼。以二乘疑不出此二。故就释之。二兼释菩萨疑者。依宝性论云。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异空。以断彼疑。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今明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以断彼疑。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今明空即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断彼疑。三疑既尽。真空自显也。三便显正义者。但色空相望有其三义。一相违义。下文云。空中无色等。以空害色故。准此应云色中无空。以色违空故。若以互存必互亡故。二不相碍义。谓以色是幻色必不碍空。以空是真空必不妨幻色若碍于色即是断空。非真空故。若碍于空即是实色。非幻色故。三明相作义。谓若此幻色举体非空。不成幻色。是故由色即空。方得有色故。大品云。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果等。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故真空亦尔。准上应知。是故真空通有四义。一废己成他义。以空即是色故。即色现空隐也。二泯他显己义。以色是空故。即色尽空显也。三自他俱存义。以隐显无二是真空故。谓色不异空为幻色色存也。空不异色名真空空显也。以互不相碍二俱存也。四自他俱泯义。以举体相即全夺两亡绝二边故。色望于空亦有四义。一显他自尽。二自显隐他。三俱存。四俱泯。并准前思之。是则幻色存亡无碍。真空隐显自在。合为一味圆通无寄。是其法也。四就观行释者有三。一观色即空以成止行。观空即色以成观行。空色无二一念顿现。即止观俱行方为究竟。二见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见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无住处行。三智者大师依璎珞经立一心三观义。一从假入空观。谓即是空故。二从空入假观。谓空即是色故。三空假平等观。谓色空无异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第二显法体。于中有二。先总后别。今初也。言是诸法空相者。谓蕴等非一故云诸法。显此空状故云空相。中边论云。无二有此无是二名空相。言无二者无能取所取。有言。有此无者有能取所取。无是二不二名为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二别显中有三对六不。然有三释。一就位释。二就法释。三就观行释。初就位释者。一不生不灭。在道前凡位。谓诸凡夫死此生彼。流转长劫。是生灭位。真空离此故云不生不灭也。二不垢不净者。在道中菩萨等位。谓诸菩萨障染未尽净行已修。名垢净位。真空离此故名不垢不净。三不增不减者。在道后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尽。而今尽是减也。修生万德昔未圜。而今圜是增也。真空离此故云不增不减。又佛性论中。立三种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后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今真空无异。亦就位分异。又法界无差别论中。初名染位。次名染净位。后名纯净位。皆同此也。二就法释者。谓此真空虽即色等。然色从缘起。真空不生色。从缘谢。真空不灭。又随流不染。出障非净。又障尽非减。德满不增。此生灭等是有为法相。翻此以显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三就观行释者。谓于三性立三无性观。一于遍计所执性作无相观。谓彼即空无可生灭。二于依他起性作无生观。谓依他染净从缘无性。三于圜成实性作无性观。谓前二不有而非减。观智照现而不增。又在缠出障性无增减。又妄法无生灭。缘起非染净。真空无增减。以此三无性显彼真空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第三明所离。然真空所离历法多门。统略有四。一法相开合门。二缘起逆顺门。三染净因果门。四境智能所门。初是故空中者。是前不生不灭等。真空中故。无色等者。彼真空中无五蕴等法。此就相违门故云无也。理实皆悉不坏色等。以自性空不待坏故。下并准知。此中五蕴。即合色为一开心为四。二无眼等者。空无十二处。十二处即合心为一半。谓意处全及法处一分。开色为十半。谓五根五境为十处。及法处一分。三无眼界等者。空无十八界。十八界中即色心俱开。准上可知释此三科具如对法等论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二明缘起逆顺门。无无明者。顺观无明流转门。以其性空故云无无明也。亦无无明尽。逆观无明还灭门。以真空故无可尽也。此举初支。中间十支。皆应准此。故云乃至。末后一支。谓老死亦流转还灭皆空也。

无苦集灭道三染净因果门。苦集是世间因果。谓苦是生死报。先举令生厌。集是彼因。谓是烦恼业。厌苦断集先果后因故也。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灭是涅槃果。先举令欣。道是彼因。谓八正道。修之于后。皆空无有也。

无智亦无得四境智能所门。非但空中无前诸法。彼知空智亦不可得。故云无智也。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故云无得也。问前云空即是色等。明色等不亡。何以此文一切皆无。岂非此空是灭色耶。答前虽不碍存而未尝不尽。今此都亡未尝不立。故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此无。此就无所有。前据如是有。又前就相作门。此就相害门。一法二义随说无违。

以无所得故第四明其所得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明所得。今初也。言以无所得故者。牒前起后也。以者由也。故者因也。由前无所得为因。令后有所得也。大品云无所得故而得。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二正明所得有二。先明菩萨得涅槃断果。后明诸佛得菩提智果。前中亦二。先举人依法。后断障得果。今初也。言菩提萨埵者举人也。义如前解。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者。明依此法行也。故者起后也。

心无挂碍二断障得果中有三。初行成。二断障。三得果。今初也。言心无挂碍者行成也。谓惑不碍心故。境不碍智故。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二断障也。言无故牒前起后也。无有恐怖者。外无魔冤之怖。即恶缘息也。远离颠倒梦想者。内无惑障之倒。即恶因尽也。

究竟涅槃三得果也。涅槃此云圜寂。谓德无不备称圜。障无不尽称寂。简异小乘化城权立。今则一得永常故云究竟。又释智能究竟尽涅槃之际。故云究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第二得菩提智果。于中有二。初举人依法。二明得果。今初也。谓三世诸佛更无异路。唯此一门。故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也。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正明得果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也。三藐者此云正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觉也。即无上正等觉也。觉有二义。一正觉。即如理智。正观真谛。二等觉。即如量智。遍观俗谛。皆至极无边。故云无上也。上来所得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第五结叹胜能。于中有二。先别叹。后总结。今初也。言故知者牃前起后也。由佛菩萨依般若。得菩提涅槃果。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叹其胜能。略叹四德。然有三释。一就法释。一除障不虚名为神咒。二智鉴无昧名为明咒。三更无加过名无上咒。四独绝无伦名无等等咒。二约功能释。一能破烦恼。二能破无明。三令因行满。四令果德圜。三就位释。一过凡。二越小。三超因。四齐果。谓无等之位互相济等。故云无等等。十地论云无等者。谓佛比余众生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说无等耶。示现等正觉故。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二总结胜能。谓三苦八苦一切苦也。又分段变易。亦云一切苦也。除苦决定故云真实不虚也。上来广略不同。总明显了般若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自下第二段明秘密般若。于中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说咒词。今初也。前云是大神咒。未显咒词故今说之。

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二正说咒词。此有二义。一不可释。以是诸佛秘语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福。亦不须强释也。二若欲强释者。羯谛者。此云去也度也。即深慧功能。重言羯谛者。自度度他也。波罗羯谛者。波罗此云彼岸。即度所到处也。波罗僧羯谛者。僧者总也溥也。即谓自他溥度总到彼岸也。言菩提者。至何等彼岸。谓大菩提处也。言萨婆诃者。此云速疾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也。

略释绝笔述怀颂曰般若深邃累劫难逢随分赞释冀会真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法藏。长安二年于京清禅寺。翻经之暇。属同礼部兼检校雍州长史荥阳郑公。清简成性忠孝自心。金柯玉叶之芳葩。九刊三王之重寄。羽仪朝序城堑法门。始自青衿迄于白首。持此心经数千万遍。心游妙义口诵灵文。再三殷勤令出略疏。辄以蠡管讵测高深云尔。

般若心经赞序

张说撰

万法起心。心人之主。三乘归一。一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玄通。如来说五蕴皆空。人本空也。如来说诸法空相。法亦空也。知法照空见空舍法。二者知见复非空耶。是故定与慧俱空中法。入此门者为明门。行此路者为超路。非夫行深般若者。其孰能证于此乎。秘书少监驸马都尉荥阳郑万钧。深艺之士也。学有传癖书成草圣。乃挥洒手翰镌刻心经。树圣善之宝坊。启未来之华业。佛以无依相而说。法本不义。以无所得而传。今则无灭。道存文字。意齐天壤。国老张说。闻而嘉焉。赞扬佛事。题之乐石。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多心经

吴承恩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摘自《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十波罗蜜的介绍

佛学术语,出《华严经》,梵语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而后始可证得转依,故十波罗蜜

何为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出自《华严经》,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

什么是十波罗蜜?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在这里,蜜的意思是“到”。十波罗蜜就是指到达彼岸的十种方法,也称为十度等。布施十波罗蜜一是檀那波罗蜜,即布施的意思,是指为了求佛智菩提,把所有善根施与众生。这种施有三种:财施、

十波罗蜜的简介

佛学术语,出《华严经》,梵语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波罗蜜有十个,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

什么是佛经中讲的三种十波罗蜜?

什么是佛经中讲的三种「十波罗蜜」? 善男子。为求菩提。有其三种十波罗蜜。一者十种布施波罗蜜多。二者十种亲近波罗蜜多。三者十种真实波罗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以七宝满于三千大

十波罗蜜的意思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十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十波罗蜜的解释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在这里,蜜的意思是“到”。十波罗蜜就是指到达彼岸的十种方法,也称为十度等。十波罗蜜一是檀那波罗蜜,即布施的意思,是指为了求佛智菩提,把所有善根施与众生。这种施有三种,财施、无畏

十波罗蜜的种类

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内即内身,谓头目身命等;外即外财,谓金银财物等也。)尸罗波罗蜜梵语尸罗,华

十波罗蜜多的意义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悟显法师开示:忍辱波罗蜜

世间人不能忍受别人对他的侮辱,所以常常会因为自己受到侮辱,而去伤害其他人,甚至伤害国家,或为了自己的私仇,而报复全国的人民,这状况在古代就有,这都是因为不能忍辱。所以佛教导学佛人行六度,要能忍辱,忍受

忍辱波罗蜜的含义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自己修行的佛法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修行,从而领悟其中的智慧,特别是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时候,也是如此,需要先了解忍辱波罗蜜的含义,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忍辱波罗蜜:

黄柏霖开示:佛陀示现如何修忍辱波罗蜜

这一段经文里面事实上在讲佛陀的因地故事。佛陀在还没有成道以前,修得五百世的忍辱,学习如何对治瞋恨,这个故事我们讲了很多遍。但是各位,如果每遍都听,每遍都自我勉励,你学学佛陀的精神,要成就佛果,要修行有

忍辱波罗蜜的十种利益是什么

(一)火不能烧:为什么火不能烧你?因为你里边没有火了,外边的火就没有法子来伤害你;你里边若有火,外边的火才烧你呢!所以说“没有内虚,不招外感”,你内里头有了毛病,外边的病也就来。好像人伤风了,因为你内

广钦老和尚讲解:修“忍辱波罗蜜”的原因

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

如何正确认识修忍辱波罗蜜

想要很好的修行忍辱波罗蜜,就一定要先对忍辱波罗蜜的含义了解清楚,这样才能知道如何修行,从而通过正确的修行,让自己收获更多,具体要如何正确认识忍辱波罗蜜呢?波罗蜜,是梵语音译词,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

修忍辱波罗蜜的六种境界是什么

想要很好的修行忍辱波罗蜜,不是光说说而已的,而是需要付出行动的,也就是说,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更好的去修行忍辱波罗蜜,那么具体要达到什么境界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

为什么要修“忍辱波罗蜜”

修忍辱波罗蜜是一种心态和行动的修行,要放到生活工作中才最能检验是不是在真修,整日对自己说要忍辱,可是你就是说一万遍也白搭,遇到事方能看出来。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相处久了,难免会有摩擦,会闹些矛盾,摩擦和

宣化上人讲解:勤修忍辱波罗蜜的好处

凡是佛菩萨,皆坐在大莲花之上,这是表示「开悟」。若是不开悟,那就没资格坐在莲花之座。你想坐大宝莲花吗?首先要勤精进,不可懈怠,不可放逸。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所谓「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宣化上人开示:该如何修忍辱波罗蜜呢

人们为什么不知足?因为多欲多贪,贪而无厌,贪求不已,所谓“欲望无止境”。白天醒时在贪,夜间在梦中也贪。为什么要贪?因为不知足。如果知足,就不会贪求。我们起贪心,是因为有欲望的缘故。若是没有欲望,那就不

周叔迦:十二游经略注

十二游经略注周叔迦十二游经者,叙佛成道以来。十二年中游履化迹也。东晋西域沙门迦留陀伽,于太元十七年译。全经大文分六:一明瞿昙姓氏源流,有三:初明姓氏起源,昔阿僧只劫时,阿僧只者,此云无央数,为数之极也

周叔迦:舍利弗问经略注

舍利弗问经略注周叔迦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教所被机;四、依文随释。初教兴所由者,一、明行法宗要,如经中行法者不行法者故。二、明戒律开遮,如经中明衣法、钵法、受请法、饮酒法

“精进波罗蜜”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 行要积极, 这就叫做精进, “精”就是心要专, “进”就是不退, 所以行要积极, 这才叫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 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

阿旺上师开示:修学精进波罗蜜

对善业、善事向往、进取的心就是精进。精进是对善业、善事进取的心,对不好不坏或者恶的事情向往的心,不叫精进。比如,有些人在世间事业上很用心,只能叫勤奋,不能称为精进。精进分为三种: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

达真堪布开示:六度之精进波罗蜜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该如何供养精进波罗蜜呢

佛陀对于我们要供养精进波罗蜜,佛陀的开示是怎么样:“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