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八卷 慈悲道场忏法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06:54

第八卷 慈悲道场忏法奉为阿修罗道一切善神礼佛第十七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五体投地。奉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阿修罗王。一切阿修罗。各及眷属。又奉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聪明。正直天地虚空主善罚恶守护持咒。八部神王八部神将。乃至若内若外若近若远。东西南北四维上下。遍空法界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德力。如是十方八部神王八部神将各及眷属。归命敬礼一切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宝名佛南无众清净佛南无无边名佛南无不虚光佛南无圣天佛南无智王佛南无金刚众佛南无善障佛南无建慈佛南无华国佛南无法意佛南无风行佛南无善思名佛南无多明佛南无密众佛南无功德守佛南无利意佛南无无惧佛南无坚观佛南无住法佛南无珠足佛南无解脱德佛南无妙身佛南无善高佛南无普德佛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命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同加覆护。愿阿修罗王一切阿修罗。各及眷属又愿聪明正直。天地虚空。主善罚恶守护持咒。八部神王八部神将。各及眷属。解脱客尘清净缘障。发起大乘修无碍道。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得现前。四辩六通如意自在。恒以慈悲救护众生。行菩萨道入佛智慧。度金刚心成等正觉。

奉为龙王礼佛第十八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五体投地。奉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不可思议龙王。妙化龙王头化提龙王。五方龙王。天龙王地龙王。山龙王海龙王。日宫龙王月宫龙王。星宫龙王岁时龙王。青海龙王。护形命龙王。护众生龙王。乃至十方若内若外。若近若远。东西南北四维上下遍空法界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德力。如是一切龙王一切龙神。各及眷属。归命敬礼一切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妙智佛南无梵财佛南无实音佛南无正智佛南无力得佛南无师子意佛南无华相佛南无积智佛南无华齿佛南无功德藏佛南无名实佛南无希有名佛南无上戒佛南无无畏佛南无日明佛南无梵寿佛南无一切天佛南无乐智佛南无宝天佛南无珠藏佛南无德流布佛南无智王佛南无无缚佛南无坚法佛南无天德佛。

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命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同加摄受。愿诸龙王各及眷属增辉光明神力自在。以无相解断除缘障。永离恶趣常生净土。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得现前。四无碍辩六神通力。随心自在。以慈悲心拯接一切。妙行庄严过法云地。入金刚心成等正觉。

奉为魔王礼佛第十九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奉为大魔王五帝大魔乃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尽虚空界一切魔王各及眷属。归命敬礼一切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梵牟尼佛南无安详行佛南无勤精进佛南无炎肩佛南无大威德佛南无薝卜华佛南无欢喜佛南无善众佛南无帝幢佛南无大爱佛南无须蔓色佛南无众妙佛南无可乐佛南无善定义佛南无牛王佛南无妙臂佛南无大车佛南无满愿佛南无德光佛南无宝音佛南无金刚军佛南无富贵佛南无势力行佛南无师子力佛南无净目佛。

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命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同加覆护。愿大魔王五帝大魔一切魔王各及眷属。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一切缘障皆得清净。一切罪业皆得销灭。一切众苦皆得解脱。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得现前。四无碍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行菩萨道不休不息。先度众生然后作佛。

为国王人道礼佛第二十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奉为诸天诸仙。龙神八部。礼佛竟。次应奉为人道一切人王礼佛报恩。又为父母师长一切人民。何以故尔。若无国王一切众生无所依附。由大王故一切得住。行国王地饮国王水。诸余利益不可具说。大众宜各起报恩心。经言。若能一日一夜六时忍苦为欲利益奉报恩者。应当发起如是等心习行慈悲。以是愿力。报国王恩。报施主恩。又当念行道报父母慈育之恩。又当行道报师长慈训之恩。次复运心念如来恩。若能至心常念不绝者。如是等人得入道疾。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诸佛大圣慈恩开诱殷勤如此令知恩报恩。我等今日既仰赖国王。于末世中兴显佛法。种种供养不惜财宝。率土臣民望风归附。又令出家之人安身行道。行住坐卧初无留难。凡百不预唯奖以善。皆愿我等速出生死。阐无量法门开人天正路。而国王有如此恩德。岂得不人人礼拜奉报其恩相与至心等一痛切。奉为国王。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迦葉佛南无净意佛南无知次第佛南无猛威德佛南无大光明佛南无日光曜佛南无净藏佛南无分别威佛南无无损佛南无密日佛南无月光佛南无持明佛南无善寂行佛南无不动佛南无大请佛南无德法佛南无庄严王佛南无高出佛南无炎炽佛南无华德佛南无宝严佛南无上善佛南无宝上佛南无利慧佛南无严土佛。

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命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以慈悲力同加摄受。愿。

当今皇帝(旧云大梁皇帝)圣体康御。天威振远帝基永固。慧命无穷慈沾无际。有识归心菩萨盛化。天人赞仰四等六度。日夜增明四无碍辩。乐说无尽。得八自在具六神通。三昧总持。应念现前慈悲即世恩遍六道。万行早圆速登正觉。

奉为诸王王子礼佛第二十一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五体投地奉为。

皇太子殿下。分土诸王(旧云临川诸王)各及眷属。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海德佛南无梵相佛南无月盖佛南无多炎佛南无违蓝王佛南无智称佛南无觉想佛南无功德光佛南无声流布佛南无满月佛南无华光佛南无善戒佛南无灯王佛南无电光佛南无光王佛南无光明佛南无具足赞佛南无华藏佛南无弗沙佛南无日端严佛南无净善佛南无威猛军佛南无福威德佛南无力行佛南无罗睺天佛。

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以慈悲力同加覆护。愿。

皇太子殿下。分土诸王各及眷属。身心安乐妙算无穷。行大乘道入佛智慧。被四弘誓不舍一切。四等六度常得现前。六通三达善识根性。具二庄严神力自在。行如来慈摄化四生。

奉为父母礼佛第二十二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次复应须五体投地奉为父母育养之恩。怀抱乳哺爱重情深。宁自危身安立其子。至年长大训以仁礼。洗掌求师愿通经义。时刻不忘企及人流。所当供给不吝家宝。念思虑结有亦成病卧不安席。常忆其子。天下恩重世实无二。所以佛言。天下之恩莫过父母。夫舍家人未能得道。唯勤学业为善莫废。积德不止。必能报恩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各自奉为有识神已来至于今日。经生父母历劫亲缘一切眷属。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智聚佛南无调御佛南无如王佛南无华相佛南无罗睺罗佛南无大药佛南无宿王佛南无华王佛南无德手佛南无得叉迦佛南无流布王佛南无日光佛南无法藏佛南无妙音佛南无德主佛南无金刚众佛南无慧顶佛南无善住佛南无意行佛南无梵音佛南无师子佛南无雷音佛南无通相佛南无安隐佛南无慧阴佛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同加摄受。愿父母亲缘各及眷属。从今日去至于菩提。一切罪障皆得除灭。一切众苦毕竟解脱。结习烦恼永得清净。长辞四趣自在往生。亲侍诸佛现前受记。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不离行四无碍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得佛十力相好严身。同坐道场成等正觉。

各为过去父母礼佛第二十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其中若有父母少便孤背难复再遇。万劫悠然既未得天眼。死生智明不知父母舍报神识更生何道。唯当竞设福力功德追而报恩。为善不止功成必致。经言。为亡人作福如饷远人。若生人天增益功德。若处三途。或在八难速令解脱。生若值佛受正法教永离众苦忧畏悉除七世久远历劫亲缘十方众生同得解脱。是为智者至慈至孝最上报恩。相与今日若有过去者应当悲泣追怀懊恼呜呼哽恸奉为过去父母历劫亲缘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梵王佛南无大牛王佛南无梨陀目佛南无龙德佛南无宝相佛南无庄严佛南无不没音佛南无华持佛南无音得佛南无师子佛南无庄严辞佛南无勇智佛南无华积佛南无华开佛南无力行佛南无德积佛南无上形色佛南无明曜佛南无月灯佛南无威德王佛南无菩提王佛南无无尽佛南无菩提眼佛南无身充满佛南无慧国佛。

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救护拯接。愿大众各有过去父母历劫眷属。从今日去至于道场。一切罪缘皆得消殄。一切苦果永得除灭。烦恼结业毕竟清净。断三障缘无五怖畏。行菩萨道广化一切。八解洗心四弘被物。面奉慈颜咨承妙旨。不起本处尽诸有漏。随念逍遥遍诸佛土。行愿早登速成正觉。

奉为师长礼佛第二十四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为父母亲缘礼佛竟。次复应念师长恩德。虔诚礼佛何以故尔。父母虽复生育我等。不能令我速离恶趣。师长于我恩德无量。大慈奖谕恒使修善。愿出生死到于彼岸。每事利益令得见佛。除烦恼结永处无为。如此至德谁能上报。若能终身行道正可自利非报师恩。故佛言。善知识者莫过师长。既能自度亦复度人。相与今日禀得出家。受具足戒。此之重恩从师长得。岂不人人追念此恩。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奉为和上阿阇梨同坛尊证上中下座各及眷属。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最上佛南无清凉照佛南无慧德佛南无妙音佛南无导师佛南无无碍藏佛南无上施佛南无大尊佛南无智力势佛南无大焰佛南无帝王佛南无制力佛南无威德佛南无善明佛南无名闻佛南无端严佛南无无尘垢佛南无威仪佛南无师子军佛南无天王佛南无名声佛南无殊胜佛南无大藏佛南无福德光佛南无梵闻佛。

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同加摄受。愿和上阿阇梨同坛尊证上中下座各及眷属。从今日去至坐道场。一切罪障皆得清净。一切众苦悉得解脱。一切烦恼皆得断除。随念往生诸佛净土。菩提行愿皆悉具足。财施无尽法施无尽。福德无尽安乐无尽。寿命无尽智慧无尽。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得现前。四无碍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住首楞严三昧得金刚身。不舍本誓还救众生。

为十方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五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以此礼拜之次。重复增到五体投地。普为十方尽虚空界。现在未来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各及眷属。又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优婆塞优婆夷各及眷属。又为从来信施檀越。善恶知识有缘无缘各及眷属。如是人道一切人类各及眷属。(某甲)等。今日以慈悲心。普为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灯王佛南无智顶佛南无上天佛南无地王佛南无至解脱佛南无金髻佛南无罗睺日佛南无莫能胜佛南无牟尼净佛南无善光佛南无金齐佛南无众德天王佛南无法益佛南无德臂佛南无鸯伽陀佛南无美妙惠佛南无微意佛南无诸威德佛南无师子发佛南无解脱相佛南无威相佛南无断流佛南无慧藏佛南无智聚佛南无无碍赞佛。

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同加覆护。愿十方尽虚空界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各及眷属。又愿十方一切优婆塞优婆夷。各及眷属。又愿从来信施坛越善恶知识有缘无缘各及眷属。乃至一切人道一切人类。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一切烦恼皆得断除。一切缘障皆得清净。一切罪业皆得消灭。一切众苦皆得解脱。离三障业无五怖畏。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得现前。四无碍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行菩萨行入一乘道。度脱无边一切众生。

为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六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五体投地。代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过去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过去优婆塞优婆夷。广及十方一切人道一切人类有命过者各及眷属。(某甲)等今日以慈悲心。等诸佛心同诸佛愿。普为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宝聚佛南无善高佛南无山王相佛南无法顶佛南无解脱德佛南无善端严佛南无吉身佛南无爱语佛南无师子利佛南无和楼那佛南无师子法佛南无法力佛南无爱乐佛南无赞不动佛南无众明王佛南无觉悟众生佛南无妙眼佛南无意住义佛南无光照佛南无香德佛南无令喜佛南无不虚行佛南无灭恚佛南无上色佛南无善步佛。

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救护拯接。愿过去一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各及眷属。又愿过去一切优婆塞优婆夷。各及眷属。若有地狱道苦今日即得解脱。若有畜生道苦今日即得解脱。若有鬼神道苦今日即得解脱。离八难地受八福生。永舍恶道长生净土。财施无尽法施无尽。福德无尽安乐无尽。寿命无尽智慧无尽。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得现前。四无碍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常得见佛闻法。行菩萨道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乃至进修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能度脱一切众生。

End

修慈悲的机遇

◎ 达 照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我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修道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世间慈悲人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文殊道场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刘素云:法雨惠群生—传递正能量,和合护道场

一、两封来信引人深思二O一四年底,护法居士给我转来两封信,一封信是某道场负责人写的,另一封信是在这个道场挂贴的同修写的。前者诉说管理道场的种种苦衷,后者是状告这个道场对他的种种不公。前者满腹委屈,后者

亲近道场三要点

◎ 理 海经常有人问:入寺应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合乎仪则?诚然,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来规范大众的言行,但入寺若能牢记静、敬、净三个字,自可合乎规矩、不失礼仪。一、静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可

慈悲经

深明事义、达到寂静境界的人,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知足,容易供养,少管事,俭朴,感官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家庭。不应该做任何卑贱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谴责。让一切众生幸福安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佛家的慈悲的特点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茗 山自赫胥黎物竞天择、达尔文优胜劣败倡说以来,世人往往损人利己、弱肉强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良深浩叹。读者诸君如能辗转劝化世人实行这慈悲主义,把他人的快乐建筑在

大德的慈悲开示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开庆法师按: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它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信仰精神,彰扬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放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数量时,一些问题也会伴随出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慈悲的根源

慈悲的根源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说与中国文化的仁爱,基督文化的博爱相同的。不过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里,不再受创造神的迷妄,一般人的狭隘所拘蔽,而完满地、深彻地体现出来。依佛法说,慈悲是契当事理所流露的,

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贵的生活

◎ 一 行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懂得使用爱语。他们懂得

慈悲者常安乐

佛陀净住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常以诸多诡计杀害佛陀,但始终不能成功。有一次,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婆罗门,他精通咒术及配制毒药。提婆达多来到婆罗门的住处,请他配制了毒药,并将毒药洒在佛将路过的上空。结果,风一吹

等的慈悲有力量

达真堪布我们现在虽然也明白了一些佛理,但只是皮毛而已,并没有真正明白。佛讲的这些真理、真正的佛法,用语言是很难讲清楚的,它是要用心体会的。我们现在用语言讲,就像是用手指指月亮一样,只是说个大概。真正的

慈悲与信心

慈 悲 与 信 心◎ 宗萨仁波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

坐道场

坐 道 场◎ 黄 檗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只教尔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家庭也是道场

净慧法师各位道友:在石家庄这座省会城市,一连七天举办禅修活动是不是第一次,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自己在这里主持都市禅堂的禅修活动,一连七天,这还是第一次。七天当中,也同各位分享了一些佛法与修行的内容。

真爱的四个层面:慈悲喜舍

一行禅师佛陀对爱的教诲丰富而深刻。想要一天 24小时生活在爱的境界中是可能的。一举一动、扬眉瞬目、起心动念、一言一语都可以充盈着爱。佛陀时代,婆罗门教信徒祈祷死后能够升到天堂,与婆罗门--宇宙之神,共

菩萨慈悲摄受一切众生平安吉祥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是传统中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如果有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住大定聚,慈观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教义和宗旨来讲的,

做事的时候,智慧地处理慈悲心

明海法师要慈悲,又要做事,怎么办?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别是学了佛以后,再管理公司,就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学佛要慈悲呀,可又要做事,怎么办呢?这个矛盾哪里都有,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一行禅师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虚云老和尚的慈悲开示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

老和尚的慈悲法语!

让人醍醐灌顶的30句法语!梦参长老梦参老和尚毕生讲筵不绝,精通显密,高树法幢,德被四方,以百岁高龄复兴道场,日常接见信众,谆谆教诲,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他的法语你知道多少?哪句让你触动最大?一起来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摘要: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

家庭即是道场,生活是作佛事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常生起慈悲心,利他也利己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对别人慈悲,从眼

智慧法语:佛说其实修行无处不在 浑身都是道场

编者按:道场是什么?你知道四大菩萨的道场吗?你的道场在哪里?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慈悲喜舍是道场,其实我们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

夫妻是最深远的修行,家才是极好的道场!

夫妻就像两扇门。《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代表男女。阴阳也代表天地,阳为天,阴为地。在家庭天地里,伦常关系就叫天地阴阳。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月合在一起为明,如果阴阳不合就不明。所以,夫妻阴阳和

解读藏传佛教的慈善传统:源于善恶有报和慈悲观

佛教的慈善事业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事业。而藏传佛教将慈悲作为佛道之根本,也提倡无私利他、奉献众生的善行。佛教的慈善事业的形成与佛教的因果论、慈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圆觉经白话解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

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于是圆觉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

叶衣观音的道场

叶衣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体中的一个,主要是保护众生。叶衣观音也是一切诸佛智慧所幻化的观音,所以我们多修持一些关于叶衣观音的经典是非常的好的。那你知道叶衣观音的道场是哪里吗?叶衣观音的道场是来自于三亚南

一行禅师:用慈悲心倾听他人的苦痛

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世音菩萨一样谛听,但即使你很清楚

杨柳观音--心若是道场无处不宁静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圆光观音的道场

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圆光观音”解释如下:【圆光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背负火焰之观音也。逢刑戮时念之。取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

圆光观音的道场是什么

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圆光观音”解释如下:【圆光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背负火焰之观音也。逢刑戮时念之。取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常念观音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