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八卷 大乘宝要义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1 10:29

第八卷 大乘宝要义论

尔时阿阇世王。持以价直百千上妙氎衣献施妙吉祥菩萨。而菩萨不肯受之。其王即以此妙[疊*毛]衣被妙吉祥菩萨之身。衣未着身。菩萨即时隐而不现。王既不见菩萨之身。但闻空中声曰。大王。汝若能见妙吉祥菩萨身相。即能见汝所有恶作。若见恶作。如是即见彼一切法。如见一切法亦然可见所施[疊*毛]衣。若汝不能见亦然如是见。大王。汝若能见。有身相者。如是乃以[疊*毛]衣奉施。其王即时复以[疊*毛]衣。各各遍施一切菩萨声闻大众。及其宫人婇女眷属。而悉不见彼彼身相。其王即时入定观察。都无少色为眼所见。无境相可现。是中唯存自身想转。又闻如是空中声曰。汝若能见自身相者。如是乃以[疊*毛]衣奉施。王即自观亦不见有自身之相。尔时乃离一切色想。又闻空中声曰。大王。汝若如是无少色相若粗若细而可见者。亦然如是应见恶作。亦然如是见一切法。若汝不见彼即离见。彼离见中若汝可见此即非见。大王。若非见若非不见。此为正见。若如是见一切法者亦即非见。大王。此非见者。是为正见。尔时阿阇世王于一切法所对疑惑悉得远离。从定起已重复观彼一切大众亦悉不见。幻士仁贤经云。菩萨有四种法思惟经义。何等为四。一者缘法生起非无作因。二者无法可生亦无补特伽罗性。三者若法缘生彼生无性。四者于甚深法中无差别门。亦不坏菩提。菩萨十住经云。佛言。妙吉祥。诸菩萨有五法令得安隐能清净初地。何等为五。一者若于无所缘解脱智中自安住已。复令他人亦悉安住无所缘解脱智中。是为菩萨得安隐法。二者此无所缘解脱智即无二无二清净缘法无生。此解脱中自安住已。复令他人亦悉安住缘法无生解脱法中。是为菩萨得安隐法。三者彼缘法无生即诸缘自性无生一切法无所有处。此解脱中自安住已。复令他人亦悉安住一切法无所有处解脱法中。是为菩萨得安隐法。四者彼一切法无所有处即诸分位分别悉无自性智观如虚空。此解脱中自安住已。复令他人亦悉安住如虚空智解脱法中。是为菩萨得安隐法。五者此如虚空智即无杂乱无依止离心意识之智。此解脱中自安住已。复令他人亦悉安住离心意识之智解脱法中。是为菩萨得安隐法。当知彼中离心意识之智。即是无发悟。有所得智是为五法。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云。梵天问光网菩萨言。一切法深固邪。一切法非深固邪。菩萨言。如汝梵天。复云何说。一切法是深固非深固邪。梵天言。若非思惟即一切法深固。若心与思惟有所和合即非深固。又一切法离相此即深固。若复离中有所和合此即是为差别所行。若差别中有所行者。即诸所作皆非深固。菩萨言。若尔者云何诸法而可生乎。梵天言。善男子。若自境界离清净实际中诸法乃生。七百颂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佛言。妙吉祥。汝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何所住而修般若波罗蜜多。妙吉祥白佛言。世尊。我修般若波罗蜜多时。都无所住而修般若波罗蜜多。佛言。妙吉祥。无住云何修般若波罗蜜多邪。妙吉祥言。世尊。我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实无法可住。佛言。妙吉祥。汝修般若波罗蜜多时。有何等善根若增若减。妙吉祥言。世尊。我于彼时无少善根若增若减。世尊。诸修般若波罗蜜多者。悉无有法若增若减。妙吉祥菩萨神变品云。有天子白妙吉祥菩萨言。如汝所说。少能有人解了其义。妙吉祥言。天子。以我所说佛智甚深。若少若多不能解了。何以故。佛智无著。无分别。不可记。不可说。非作用。非语言道。离心意识。若少知若遍知。非易解了。天子言。若佛智不能知者。而诸声闻何能解了。菩萨云何住不退转。妙吉祥言。天子。如来以善方便假文字智随为开觉。是智无文字。譬如火中求火其何所得。天子。如来亦复如是。若最初便说广大佛智。即无有情能知佛智。是故如是宣说种类之语开示彼智。是智无文字。天子言。妙吉祥。何等是为种类之语。妙吉祥言。天子。若说持戒及制止法。或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或说入解菩提分法。此等所说。是为种类之语。天子。若说离生离灭之法。离杂非杂之语。离染离净之语。不厌离生死之语。不忻乐涅槃之语。无知无断无修无证无得。亦无现前三昧可转。此等所说。是为清净真实之语不思议音声。一切法决定无所得经云。佛问妙吉祥言。诸如来所说不思议不思议界。当云何是。妙吉祥言。此不思议不思议界者。是诸如来说。世尊。界离思惟非心所行。非心所量非心法拣择。世尊。此心如是是即不思议界。何以故。无心可思惟。此心离思惟故。即心自性亦无所有。而此无思惟心。是心如实。世尊。此乃是为不思议界。此经又云。佛言。妙吉祥。汝勿应便被此铠化度有情。妙吉祥言。世尊。若知有情界不增不减。是中何有有情而可化度令入涅槃。世尊。若彼虚空有人能度者。彼有情界亦可化度。又欲以菩提心有所化度者。而彼有情亦可发起为作化度。世尊。一切法是菩提。亦非菩提染净可得。是故世尊作如是说。汝勿被此铠化度有情。世尊。有情非染。我亦不住度有情心。何以故。世尊若有有情即有染净而为表示。既无有情岂有染净可表示邪。世尊。若法有者从缘而生即不相违。世尊。缘生法中而实无染无净可得。以一切法自性无实缘生性故。若于缘中亦无缘义染净可得。世尊。此无所有义缘生之义。智者了知。又复如是缘生之义。智者于中悉无分别。若于无分别义中即无染无净。譬如幻师或幻师弟子幻出楼阁或复舍宅。具有光焰广大炽盛。或有人言。我能勇力于彼楼阁光焰聚中而为止息。是人乃至损坏其身。徒生疲极终不能成。佛言。妙吉祥。如是如是。妙吉祥言。世尊。若被精进铠化度有情亦复如是。徒自疲极终无所得。此经又云。佛言。妙吉祥。汝当如实伺察为是何法增语。妙吉祥言。此谓如实伺察者。然如实伺察中彼无一性。无种种性而可造作。世尊。若无种类无分别中作如实伺察。即非如实伺察。世尊。即此非如实伺察。是为增语。是故若如实伺察成已。是中不起我是凡夫我是圣人之见。何以故。诸法无所观。若法不立凡夫圣人之见。即得如实伺察成就。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住者。即得法界相应。是中无有少法若平等若差别可得。若谓凡夫法差别亦无分别生。若谓圣人法平等亦无分别生。何以故。所缘不可得故。若于所缘中或平等差别有所取者。此即分别。是分别性都无所有。若彼彼所缘中有平等差别而可取者。即我法彼法乃有差别。凡如是等应知决定无法可取。维摩诘经云。何为病本。谓有攀缘即为病本。若有攀缘即有其病。何所攀缘谓之三界。若无攀缘彼何所表。若攀缘不可得即无所得。云何无所得。谓二见无所得。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彼无所得。此经又云。爱见菩萨言。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乃至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此等五蕴若解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舍利子问尊者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云何能知善巧方便。须菩提言。尊者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不行色有相。乃至不行受想行识有相。不行色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寂非动。非空非不空。非相非无相。非愿非无愿。非离非不离。如是乃至不行识非常非无常。乃至非离非不离。五蕴如是所有界处缘生菩提分法。神通波罗蜜多。力无畏无碍解不共佛法等。乃至非离非不离。而悉不行。何以故。尊者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如是界处缘生。乃至不共佛法不异空。空不异不共佛法。不共佛法即是空。空即是不共佛法。菩萨摩诃萨若如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是即能知善巧方便。而彼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念我行不念我不行。不念我亦行亦不行。不念我非行非不行。何以故。无性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故。此经又云。佛言。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时。或有诽谤般若波罗蜜多者。何等是为诽谤般若波罗蜜多邪。所谓若说色是无常是苦无我不净。如是受想行识及界处禅定无量无色定。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圣谛。无所畏无碍解不共佛法。乃至一切相智。是无常是苦无我不净。若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作此说者。是为诽谤般若波罗蜜多。何等是不谤般若波罗蜜多。谓若说言。善男子。汝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勿观色无常。勿观色苦无我不净。乃至一切相智亦复如是。何以故。色自性空故。若色自性空。是即般若波罗蜜多。若般若波罗蜜多中无色为常可得。彼色如是无所有故。况复若常若无常而可得邪。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相智亦复如是。作此说者是即不谤般若波罗蜜多。又若说言。善男子。汝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勿谓有法而可过越。勿谓有法而可安住。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中无所有故。若法不过越无所住。即一切法自性皆空。若法自性空即法无性。若法无性是即般若波罗蜜多。此般若波罗蜜多中。即无有法若出若入若生若灭。如是说者。是即不谤般若波罗蜜多。又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云何有所得。云何无所得。佛言。须菩提。若法有二即有所得。若法无二即无所得。须菩提言。世尊。云何为二。佛言。须菩提。眼色为二。意法为二。乃至菩提法佛法为二。须菩提言。世尊。有所得是无所得邪。无所得是无所得邪。佛言。须菩提。非彼有所得是无所得。亦非无所得是无所得须菩提。若有所得若无所得而悉平等。此即是为无所得。复次须菩提言。世尊。岂不住胜义谛中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邪。佛言。不也。须菩提言。住颠倒法中邪。佛言。不也。须菩提言。若不住胜义谛中。又不住颠倒法中。成正觉者岂非如来不证菩提果邪。佛言。须菩提。我证菩提果。然于有为界中无为界中悉无所住。又复佛言。须菩提我不能以无性中无性而成正觉。须菩提言。世尊。岂不以有性中无性能成正觉不。佛言。不也。须菩提言。若以无性中无性能成正觉不。佛言。不也。又须菩提。我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曾谓汝言。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邪。如来有所说法邪。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法如来可说。何以故。若有法如来所说者。彼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来但为化度有情故。以善方便开种种门。宣说如是甚深正法。

End

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