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八卷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6 11:04

第八卷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忍辱品第十六

尔时,有一阿修罗王,名曰火味,在彼会中,从座而起,举手而指罗睺罗阿修罗王,向四百亿阿修罗王,作如是言:“此罗睺罗阿修罗王,是我等辈尊重师长,能以福慧益诸众生,自在勇猛诸阿修罗中最胜第一。罗睺罗王及与我等,皆为瞿昙之所欺陵,为令佛法得炽然故,付嘱余众而不见与故,令我等受大耻辱。”

次复有一阿修罗王,名镇星毗摩,作如是言:“我等昔来,各各于己四天下中,与释提桓因共相齐等,今如野干逐师子后,我等宁可舍此凡下还于本国城邑宫殿。又我宁死,何能忍受如是陵辱?此是大怨,令我等辈生大忧苦。”

时,罗睺罗阿修罗王,作如是言:“众生宁可最胜人边受其骂辱,不于凡下而得赞叹。何以故?令多好人所轻贱故。此天人师,于三界中最胜自在,住于彼岸,善知时宜,随其所应故如是也。”

尔时,月藏菩萨摩诃萨,合掌向佛,一心敬礼而作是言:“导师当观此罗睺罗阿修罗王,具有如是坚慧胜慧,安住坚信,乐善乐忍,持戒清净,深信三宝,不久速成无上导师。唯愿世尊,炽然法故应当与此罗睺罗分。”

尔时,世尊告四百亿阿修罗王,而说偈言:

“汝先具诸德,各已住净信,

如是昔诸佛,嘱法与汝等。

我今以此法,悉亦付嘱汝,

当以诸方便,护持我法眼。

汝等作是福,增满大智海,

各于自境界,守护我正法。

住法常乐忍,护持定根者,

汝等若如是,咸供三世佛。

常诣于善趣,命智果具足,

于世流转时,得离诸恶道。

诸求胜报者,当炽我法眼,

各于己国土,遮障恶众生。”

尔时,诸阿修罗悉起合掌,咸作是言:

“我等阿修罗,各各于己国,

休息一切恶,炽然世尊法。

习行法施者,于恶作护持,

增长三精气,离恶住善道。”

尔时,诸来一切大众,诸天及人、乾闼婆等,咸皆叹诸阿修罗言:“善哉!善哉!”

尔时,世尊亦复叹彼四百亿阿修罗王及诸眷属,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妙丈夫辈,汝能如是,是名供养三世诸佛。当勤护持养育我法,佛之法眼而得炽然,令三宝种久不断绝。是故我今将于汝等及诸眷属,付嘱十方一切诸佛现在住世未涅槃者,及付贤劫一切菩萨摩诃萨。汝等常与彼诸阿修罗生生相值,汝当于此贤劫之中得成正觉出于世时,当与汝等作上施主,护持正法,持戒第一,得禅三昧,具足忍力。如此贤劫最后如来,名曰卢遮应正遍知,出现于世,尔时卢遮当授彼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便得速满六波罗蜜,不久当为无上法王,得入无畏涅槃大城。如是若复有诸众生,若现在世及未来世,于我法中出家修道三业相应;若复放人出家修道;若复有能勤加护持养育供给我诸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令三宝种得不断绝;若有能修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若有营造塔庙形像及以修故,种种舍施供养供给四方众僧,置立寺舍及以修故;又复于彼四方僧寺,舍施种种衣服卧具器物所须,及施田宅、财宝、园林、僮仆给使乃至畜生;若复见他舍施诸物还追夺者,以力遮护;若复施我声闻弟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所须;我之所有声闻弟子,或有因缘遭遇苦恼,若以自力,若假他力,方便令脱。我以如是诸众生等,悉皆付嘱十方现在一切诸佛,及付贤劫所有菩萨摩诃萨等,令其摄受生得相值。若彼贤劫诸佛出世,是诸众生,于彼佛所作大施主,守护正法,持戒第一,得禅三昧,具足忍力。如此贤劫最后如来出现于世,于时彼佛当授彼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便得速满六波罗蜜,不久当为无上法王,得入无畏涅槃大城。”

尔时,复有无量亿百千众生,悲泪满目,瞻仰如来作如是言:“我今观诸大悲世尊所有解脱,出于三界一切诸道生死牢狱,舍于渴爱离世八法及我我所、憍慢烦恼,离于一切十二有支,知一切法犹如虚空住不颠倒,常于众生起大悲心。然诸如来为众生故,令此法眼及三宝种于此娑婆久住不灭故加护持。如来今复以诸天、龙、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迦楼罗、摩睺罗伽、鸠槃茶、饿鬼、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人非人等,寄付诸佛及诸菩萨。彼诸众生现在、未来,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慧,于此佛法精勤相应,寄付诸佛及诸菩萨摩诃萨等,为满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有众生厌苦求乐,无不于现在世及未来世方便精勤护持养育炽然法眼,绍三宝种而能得之。”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有爱已厌苦求乐,应当护持诸佛正法,从此当得无量福报。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复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呰,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夺种种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为欲隐没诸佛所有正法三宝种故,令诸天人不得利益堕地狱故,为三恶道增长盈满故。何以故?我昔为于一切众生修菩萨行,为此法眼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舍己身血犹如大海,与诸乞者舍头犹如毗福罗山,眼耳亦尔,舍鼻犹如百千突卢那,舍舌犹如一突卢那,舍手、舍脚各皆亦如毗福罗山,舍皮可覆一阎浮提,亦舍无量象马车牛、奴婢妻子及以王位与诸乞者,亦复舍于无量国土、城邑宫殿、村落舍宅、寺庙园林、衣服、卧具、山泽林薮与诸乞者,于诸佛所受持禁戒而无缺犯,一一佛所无量供养,一一佛所禀受无量那由他百千法门,受持读诵护持戒行,善修三昧陀罗尼忍。又我亦曾供养恭敬无量无边菩萨摩诃萨,供养恭敬无量缘觉,供养无量佛声闻众,供养无量到果声闻,供养无量外道仙人,供养无量父母师长,供养无量病苦之者,亦于无量苦逼众生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趣向者为作趣向,令其安住及以供养。我已无量长远劫数修诸苦行,持戒威仪,梵行具足。

“诸仁者,我已如是于彼三大阿僧祇劫悲愍一切苦众生故,发大坚固勇猛之心,久修无上菩提之行。我今于此盲冥世间无大导师俭法之时,极恶增长白法尽时,五无间业、诽谤正法、毁呰贤圣与不善根相应众生,瞋恶穬涩,离诸羞耻,无有慈愍,不观后世可怖畏事,于如是等诸众生中,发心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于一切净佛国土所弃众生中降大法雨,复愿与彼诸众生等除如金刚坚固烦恼,彼等众生随其所欲于三乘菩提令不退转。复愿救度三恶众生安置善道及涅槃乐,与彼众生作正法眼,加护令得久住于世长夜炽然。彼诸众生于我法中出家剃发,被服袈裟,不持禁戒,若有供养彼等人者,如是众生亦得大果,何况为我出家持戒、住法相应,供养侍者即得无量阿僧祇大福德聚!何况复能种种供养我诸声闻圣弟子众,而当不得无量不可说阿僧祇大福德聚?是故我今于如是等诸众生中,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一切世间天人中最以大悲故,建立一切诸声闻众为上福田,所谓得向八大丈夫。以是缘故,所有众生于现在世及未来世应当深信佛法众僧,彼诸众生于人天中当得受于胜妙果报,不久当得入无畏城。如是乃至供养一人为我出家及有依我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养是人亦得乃至入无畏城。以是缘故我如是说,若复有人为我出家、不持禁戒、剃除须发、著袈裟片,有以非法恼害此者,乃至破坏三世诸佛法身、报身,乃至盈满三恶道故。是故我上如是告汝,若有爱己求乐离苦,应当精勤护持养育炽然法眼,绍隆三宝令不断绝;以是因缘,从此当得无量福报。”

尔时,月藏菩萨摩诃萨复与八千亿那由他百千菩萨摩诃萨,俱从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作如是言:“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于我住处月胜世界大师如来日月光,时时称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昔菩萨时大勇猛力,极苦精勤而修诸行:如是菩萨以大慈悲大愿力故,今者于彼五浊恶世、无间罪业、诽谤正法、毁呰贤圣、不善相应诸众生中,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是佛于彼计断计常、瞋恶粗慘、无有慈愍、归依邪道求种种师、不观后世可怖畏事诸众生中,为之说法。然诸众生勤作方便欲害释迦牟尼如来,或以毒药和食而奉,或以刀杖、恶象、师子、恶牛、恶狗方便欲害,或有谤言而无梵行,或言非男,或言是贼,或言杀生,作如是等种种诽谤。或复有以尘土污坌,或有于大众中粗穬骂詈种种毁呰,或有于佛住处以诸臭秽不净之物污令盈满,或有见者啼泣不喜,或有见者合眼掩面,或有见者背走远逝,有不欲见闭户塞窗。而彼释迦牟尼如来于此一切恶众生中,而能忍受如是无量众恶苦事,亦复于彼诸恶众生不瞋不恼,然复不舍昼夜常于彼诸众生起大悲心,一切时处随逐化之。如少牸牛,初生犊子而未长大,忽然失之,其母尔时求觅而走;如是释迦牟尼如来亦复如是,于诸众生其心平等,以大悲故随逐而走,于三恶道而拔济之,置于善道及涅槃乐。如是大悲相应具足,今此释迦牟尼如来娑婆世界而作佛事。尔时,于彼一切大众闻此事已,皆生希奇未曾有心欢喜踊跃,于彼佛前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尔,当以精勤大勇猛力,经于无量阿僧祇劫修菩提行,行檀波罗蜜乃至行般若波罗蜜,如是善巧方便成熟诸众生故而修诸行。犹如释迦牟尼如来作菩萨时久修菩提行,愿于五浊不净世界恶众生中,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乃至安置一切众生于诸善道及涅槃乐;我亦如是,愿于五浊不净佛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如是成熟五无间业,乃至与彼诸不善根相应众生,安置善道及涅槃乐。彼诸众生即时于日月光佛所如上所愿得授记者。”

尔时,会中复有无量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是于十方为见释迦牟尼佛故,为供养故见大集故而来此者,彼诸菩萨咸同一音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各于己佛土,从彼如来各闻如是称扬世尊,如月藏菩萨之所说也。于彼各有那由他诸菩萨等,悉皆如是发大誓愿,为欲成熟诸众生故而作佛事,亦如月藏菩萨摩诃萨之所说也。”

尔时,复有于彼诸来一切天、龙乃至一切迦吒富单那、人非人等,皆悉合掌作如是言:“我等谢过大悲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我等于佛若身口意所作罪过,若于法僧及于世尊一声闻弟子所作罪过,今于佛前诚心忏悔,愿更莫造,坚持禁戒!我等无知,犹如小儿不善所行,唯愿世尊,大悲深愍受我忏悔。我等受寄护持养育世尊法眼,以诸方便令得炽然,护持三宝久住不灭,亦能增长三种精气遮障诸恶,于佛一切声闻弟子,乃至若复不持禁戒、剃除须发、著袈裟片者,作师长想,护持养育与诸所须令无乏少。若复有诸刹利国王,作诸非法恼乱世尊声闻弟子,若以毁骂刀杖打斫,及夺衣钵种种资具,若他给施作留难者,我等令彼自然卒起他方怨敌,及自国土亦令兵起、病疫饥馑、非时风雨、斗诤言讼、诽谤讥调,又令其王不久复当亡失己国。如是若复诸婆罗门、毗舍、首陀、男夫妇女、童男童女,若余天龙乃至迦吒富单那等,于佛所有声闻弟子作其恼乱,若夺精气气嘘其身,乃至恶心以眼视之,我等悉共令彼天龙乃至迦吒富单那等,所有诸根缺减丑陋不依处所。我以誓力悉令如是,我等游止及常居处,令彼不复得与我等共住共食,亦复不得同处戏笑,如是摈罚;若有恼乱乃至剃发、被服袈裟、不持戒者亦复如是。若复世尊声闻弟子,乃至无所积聚有慈愍心三业相应,如是时来我等能护令世尊法眼炽然不灭。”

尔时,世尊而赞叹言:“善哉!善哉!诸妙丈夫,汝若如是则于一切所作事中无诸过失。汝等以是受我付嘱护持养育炽然法故,便为供养三世诸佛。若汝勤加护持养育炽然我法,绍三宝种令不断绝,若有为我已出家者,及与未来诸出家者,汝等亦应护持养育,此是汝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尔时,罗睺罗阿修罗王,与无量百千阿修罗等,俱从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为勤护养育炽然佛法,令三宝种不断绝故,为降伏他故,休息遮障一切诸恶故,令三精气得增长故,复为护持摄受养育世尊所有声闻弟子及正法故,复为利益诸众生故,遮诸罪过,摧诸恶人,降伏诸怨,并除一切邪鬼魍魉,息诸斗诤,成就一切诸禾苗稼,令诸恶人得作善友,悉摄一切散乱者故,又令所欲皆得称意故,说大陀罗尼,名曰电光噤缩。”作是语已,即说咒曰:

“多地夜他啰婆系啰婆系啰婆系曼雠啰系阿婆雠啰系跋啰摩啰系珊都啰系阇婆勒那啰系阿婆蜜唎始也啰系伽那底啰啰系伽婆叉牧达啰啰系首牧达啰首牧达啰首牧达啰啰系牟尼婆遮那啰系底唎啰且那朋舍罗系朱勤那底唎鸣阇牟尼啰系质啰迦罗底唎牟尼啰系旃达啰[少/兔]那头婆啰系逻苏婆诃。

“大德婆伽婆,此电光噤缩大陀罗尼,悉能饶益一切众生,乃至令诸所欲称意。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余清信善男子、善女人等,能与禅法相应而住,若复营事,若行兰若,若在树下,若在露地,如是人等若能受持读诵念此电光噤缩大陀罗尼,若有阿修罗、阿修罗妇、阿修罗父、阿修罗母及与儿女若阿修罗、左右眷属、男夫妇女及阿修罗给使之人,欲来恼害伺其便者,皆悉不能得彼少分。是阿修罗不复还能入己城邑,令其头破以为七分如阿梨树枝。”

尔时,诸来一切大众咸皆叹言:“善哉!善哉!”

尔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复与百千阿修罗等俱从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为护持养育世尊所说正法眼故,乃至增长三种精气故,复为护持摄受养育世尊所有声闻弟子故,又为降伏一切怨家令诸恶人皆生归仰,休息一切所有疾病,伏诸刚强摄诸恶人令作善友具好眷属,令诸种子得生不坏,成熟一切果实苗稼故,说大陀罗尼,名师子游步。”作是语已,即说咒曰:

“多地夜他涑(娑留切)唎夜跋啰企(佉帝切)跋啰企跋啰企阿牟尼阿牟佉牟尼阇耶毗阇易阿婆啰[题-页 巳]耶阇夷泥娑诃萨啰叉佉[口 梨]阿那佉[口 梨]毗耶寐失啰佉唎牟那迦啰娑佉[口 梨]阿蜜多受沙佉[口 梨]何婆咩娑斯那喽系常伽啰奢咩颇逻啰娑勿达[口 梨]设闘喽奢摩那企博憇僧伽奢咩 忧波扇多诃唎苏婆诃。

“大德婆伽婆,此师子游步大陀罗尼,能伏诸怨,乃至成熟一切苗稼。若有比丘乃至清信善女人等与禅相应,乃至露地受持读诵,流布如是师子游步大陀罗尼,若有阿修罗乃至给使,欲来恼害伺其便者,终不能得彼之少分。是等亦复不能还入阿修罗城,令其头破而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尔时,诸来一切大众亦皆叹言:“善哉!善哉!”

尔时,牟真邻陀阿修罗王,与无量百千阿修罗等俱从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为护持养育世尊所说正法眼故,乃至增长三种精气故,复为护持摄受养育世尊所有声闻弟子故,说大陀罗尼,名伏诸龙。”作是语已,即说咒曰:

“多地夜他毗唎沙叉毗唎沙叉毗唎沙叉[糸 枲](须凌切)诃毗唎[夭 一]至迦毗唎沙佉那摸啰曷多诃诃纣诃纣诃纣伽伽纣淭竭[口 梨]淭竭[口 梨]三牟达啰淭竭[口 梨]萨婆阇逻淭竭[口 梨]悉那婆淭竭[口 梨]萨婆浮阇伽淭竭[口 梨]诃诃淭竭[口 梨]悉多婆閦多淭竭[口 梨]娑紧柘那淭竭[口 梨]阿婆多诃腻夜婆斫閦毗夜诃腻夜军陀閦婆遮罗斗牟逻阿佉阇诃腻夜斗婆罗斗毗弥奢阿腻夜斗阿衫浮诃腻夜苏婆诃。

“大德婆伽婆,此伏诸龙大陀罗尼,悉能休息一切疾病,亦能卷缩打缚一切恶鬼不令为害,能止非时恶风暴雨、诸恶毒气;亦能降伏眼视杀人、众恶龙等,断诸欲著,于诸龙身能作热恼,及能热恼其所住处,热恼其心,热恼其业,热恼所有资生之具。大德婆伽婆,若有比丘乃至清信善女人等与禅相应,乃至露地受持读诵,流布如是降伏诸龙大陀罗尼,若有龙、若龙妇、若龙父、若龙母、若龙儿女、若龙左右男夫妇女、若龙给使,欲来恼害伺其便者,乃至不能得彼少分,令其反得热恼之病,头破七分如阿梨树枝。”

尔时,四天下所有诸龙来在会者皆悉瞋怒,怖彼所来阿修罗城,诸阿修罗令使惊怖不能自安。

尔时,复有娑伽罗龙王,从座而起向诸大龙,合掌作礼而说偈言:

“若有见大圣,是人则除瞋,

离瞋即为圣,应当止恚恼。

忍辱世第一,忍得世间乐,

忍辱离诸怨,忍趣安隐城。

无量阿修罗,恒与我等怨,

但当自容忍,佛常如是说。

由瞋趣恶道,瞋还增长瞋,

以瞋舍朋友,瞋不得解脱。

我等畜生道,恶戒瞋恚故;

若能除瞋慢,得生于人中。

既得人身已,归佛而出家,

修习解脱行,当为大导师。”

尔时,娑伽罗龙王如是说已,一切诸龙皆得忍辱,面色熙怡各坐本处。

尔时,跋持毗卢遮那阿修罗王,复与无量百千阿修罗等俱从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为护持养育世尊正法,令三宝种不断绝故,勤降伏他一切恶事,及诸恶人皆悉休息,令三精气而得增长故,复为救护摄受养育世尊一切声闻弟子故,说大陀罗尼,名休息众病。”作是语已,即说咒曰:

“多地夜他摸楞伽摩摩朋伽摩阿毗朋伽摩闥逻朋伽摩悉多婆毗[口 興](诃朋切)伽摩跋尸夜毗[口 興]伽摩餘尼毗[口 興]伽摩阿舍尼毗[口 興]伽摩婆诃毗[口 興]伽摩差(叉梨切)啰毗啰婆利珊底啰毗恒伽摩娑伽啰阇逻丘肘阇逻丘肘毗鞞舍丘肘萨婆卢伽因地利耶丘肘悉蜜唎底毗朋楞舍丘肘苏婆诃。

“大德婆伽婆,此休息众病大陀罗尼,能除所有一切病苦,息诸毒害一切恶雹,亦能降伏一切恶龙,令与世尊声闻弟子奉给所须犹如奴仆。”

尔时,诸来一切龙众、诸大龙王皆悉瞋忿,于虚空中即起大云在阿修罗上,欲声大鼓,欲降大石,雨铁罥、索穳、鉾刀、杖刀、面铁口、利齿口、竹口、瓶口如是等形,为欲害诸阿修罗而不能得。

尔时,世尊告诸龙众阿修罗言:“汝等莫斗,应修忍辱。仁者,若能离于瞋怒成就忍辱,速得十处。何等为十?一者、得作王,王四天下自在轮王;二者、毗楼博义天王;三者、毗楼勒义天王;四者、提头赖吒天王;五者、毗沙门天王;六者、释天王;七者、须夜摩天王;八者、兜率陀天王;九者、化乐天王;十者、他化自在天王。诸仁者,若具足忍,是人速得如是十处忍辱近果。复次,诸仁者,若能深忍转增具足,当知是人复得五处。何等为五?一者、梵众,二者、大梵天王,三者、声闻道果,四者、缘觉,五者、如来应正遍知。诸仁者,若能深忍转增具足,是人速得如是五处。又若具足修行忍者,自然近得一切世间胜妙五欲,资生所须皆悉具足。是人若复至到修行忍功德者得圣安乐。若有非圣凡下之人,犷戾自高,性常瞋怒,于多人所现大瞋恚,当知是人身坏命终堕于地狱。若复傥得出彼地狱,生于下劣畜生道中,作下劣龙身、阿修罗身。若得生人,极下卑贱,诸根残缺,或长诸根、或复无根、或复二根、或复大根,形容丑陋,跛躃背偻,身体臭秽,生旃陀罗、妓作邪媚如是等余下贱之家。若生边地,少衣乏食,下贱家生及无福田,喜作种种不善之处。以是因缘,是人展转复趣地狱、畜生、饿鬼。诸仁者,我今略说如是不忍瞋怒果报。诸仁者,以瞋恚故于生死中增长无量恶不善法,以是因缘,是人转复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诸仁者,是故我今如是告汝一切诸龙、阿修罗等,汝已长夜各各迭相违反而住。汝等一切今悉于我及与诸来大众之前,各各迭相应生至到忍辱之心,当息久积心心瞋怒。若不能忍,必令汝得所不喜果,是故汝等各相容忍。若能不瞋,斗诤讥调言讼嫉妒自守而住,汝等如是必定当得胜妙之事,无诸过恶。”

尔时,诸来一切大众咸皆叹言:“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受佛教诫,各各如是迭相忍辱,便得于此四天下中常得胜报,无诸恶事。”

尔时,月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娑伽罗龙王、罗睺罗阿修罗王、阿那婆沓多龙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婆楼那龙王、牟真邻陀阿修罗王、善住龙王、跋持毗卢遮那阿修罗王,以偈教言:

“汝等得授记,最胜非余乘,

何故于导师,而无羞惭耻?

执持筏而溺,多众随驶流,

如是弃最胜,一切所厌贱。

凡龙阿修罗,瞋故被厌贱,

汝等妙丈夫,悉应舍恚怒。

慈能趣善道,具受诸欲乐;

慈能离诸难,及作善知友;

慈能得大智,及依大明师;

慈能离诸恶,亦令人乐观;

慈得具大富,常能施一切;

慈能乐戒定,复得最胜慧;

慈能得工巧,善学一切事;

慈于最胜处,端坐化众生;

慈得胜妙身,备相端正容;

慈能具妙音,众人悉乐闻;

慈得善眷属,梵行无嫉妒,

乐法具惭愧,明人常随喜;

慈能得官位,坐于胜座处,

能息众生恶,安置菩提道;

慈能得十地,及忍陀罗尼;

慈能成就悲,舍离于诸著;

慈能得神足,值遇明导师;

慈能得净土,清净离烦恼;

慈能降众魔,到大菩提岸;

慈于天人中,能转正法轮;

慈能化众生,置于三乘处;

慈能善说法,降伏诸外道;

慈以八圣道,度脱天人等,

安置不死处,汝等皆能入。

我今与汝等,慈心陀罗尼,

我于亿佛所,专心得听闻。

汝以己眷属,安置慈忍处,

相于起慈心,长夜得安乐。”

尔时,月藏菩萨摩诃萨说此偈已,即说咒曰:

“多地夜他迷帝[口 梨]摩诃迷帝[口 梨]迷哆啰[少/兔]跋帝迷哆啰啰[题-页 巳]迷哆啰憩迷哆罗侯系迷哆啰[(匕/矢) 籴)]迷帝[口 梨]迷帝[口 梨]迷喽娑鞞讫唎帝娑诃啰[题-页 巳]闵逻风伽蓰薮啰耶诃泥娑逻浮常耆初罗叉鞞那耶那喽系俱嚧他车掣阿摸伽啰尼啰阇頞寄吉[(匕/矢) 籴)]奢薮啰三摩啰泥浮阇伽鞞[口 梨]系奴腻多鞞[口 梨]系阿啰尸企刹哆啰豆喽咩阿求疑耆唎哆啰[题-页 巳]诃啰悉那鞞阿俱卑易鸯鸠[题-页 巳]摸叉毗钵啰易俱嚧他叉易苏婆诃。

“诸仁者,此大慈心陀罗尼,我曾往昔于亿佛所从彼得闻,汝等应当于己眷属及他眷属息怒恶心而教授之。”

月藏菩萨摩诃萨说是慈心陀罗尼时,如来叹言:“善哉!善哉!”一切所有诸来大众,诸天、乾闼婆、阿修罗、人非人等,亦皆叹言:“善哉!善哉!”

尔时,诸天各得住于慈心、忍心、无怨心、无言讼心,迭相谢过。天向诸龙,龙向诸天,慈心、忍心、无怨心、无斗诤心、无言讼心迭相谢过。诸天向阿修罗,阿修罗向诸天,乃至谢过。诸龙向阿修罗,阿修罗向诸龙,乃至谢过。诸天向夜叉,夜叉向诸天,乃至谢过,悉如上说。如是,如是,天向罗刹、乾闼婆、紧那罗、伽楼罗、摩睺罗伽、鸠槃茶、饿鬼、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住于慈心、忍心、无怨心、无斗诤心、无言讼心,乃至迦吒富单那向彼诸天,住于慈心乃至谢过亦如上说。龙向夜叉乃至迦吒富单那住于慈心,乃至谢过;夜叉乃至迦吒富单那向于诸龙,乃至谢过亦皆如是;乃至迦吒富单那向迦吒富单那,住于慈心,乃至谢过亦复如是。彼等皆以大慈心陀罗尼力因缘故,一切天、龙、阿修罗、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伽楼罗、摩睺罗伽、鸠槃茶、饿鬼、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等,迭相住于慈心、忍心、无怨心、无言讼心、无斗诤心、离瞋怒心、离嫉妒心。是大慈心陀罗尼力因缘故,一切人类迭相住于慈心、忍心、怜愍心、无怨心、无言讼心、无斗诤心,一切畜生若禽若兽乃至极下微小诸虫迭相住于慈心、忍心、怜愍心、无怨心、无斗诤心、无违反心。

尔时,诸天乃至一切迦吒富单那、人非人等所来大众,合掌向佛恭敬礼拜,同时一音作如是言:“我等皆已承佛威神,迭相谢过。迭相住于慈心、忍心、怜愍心、无怨心、无诤讼心,我等一切今当亦复谢过。如来应正遍知,我等昔来于世尊所,若身口意所作罪过,及于法僧若身口意所作罪过,乃至世尊一声闻弟子所若身口意所作罪过,乃至若有为佛剃发、著袈裟片、作违反行非法器者若身口意所作罪过,是等诸罪悉于佛前诚心忏悔,修戒威仪。愿佛容恕受我等忏,当令我得住戒威仪!又复我等从今以往,乃至剃发、著袈裟片、作违反行者,及佛声闻弟子所,悉当发心作导师想,护持养育具足供给,一切所须不令乏少。”

佛言:“善哉!善哉!诸妙丈夫成就忍辱,乃至汝等于我佛所若身口意所作罪过,若于法僧所作罪过,乃至于我一声闻弟子若身口意所作罪过,乃至为我剃除须发、著袈裟片者若身口意所作罪过,各自深观如是罪业诚心忏悔,皆得除灭不受恶报。如是汝等皆当护持养育我法,乃至为我出家剃发、不持禁戒、著袈裟片者,汝等皆应护持养育。若能护持养育此者,深可赞叹。若我所有声闻弟子持戒具足、多闻舍慧、解脱知见悉具足者,汝等皆应护持养育,彼等自以过去善根福德因缘善得供养。若有众生于未来世无智慧福德,为我剃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或受毁犯,于诸善法不得相应,若复护持养育此者得无量福。我与彼等作善导师怜愍利益。何以故?当来之世有恶众生,于三宝中少作善业,若行布施、若复持戒、修诸禅定,以其如是少许善根作诸国王,愚痴无智,无羞惭愧,憍慢炽盛,无有慈愍,不观后世可怖畏事。彼等恼乱我诸所有声闻弟子,打缚骂辱,或复驱使令其供给,夺其饮食、衣钵、汤药、所须之物、寺舍园田,系闭牢狱,摈徙讁罚,乃至剃发、著袈裟片者亦复如是。及以群臣诸断事者,愚痴无智,离诸羞惭,无有慈愍,不观后世可怖畏事。彼等恼乱我诸声闻,乃至系狱,摈徙讁罚,乃至为我剃除须发、著袈裟片者亦复如是。我今以此诸出家者悉付于汝,勿令彼等饥渴孤独致于命终。”

尔时,上座阿若憍陈如从座而起,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彼等刹利,若婆罗门、毗舍、首陀,如是等人恼乱世尊声闻弟子得几许罪?且置持戒,若复为佛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毁犯,恼乱此者得几许罪?”

佛言:“止!止!憍陈如,莫问此事。”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即从座起而白佛言:“大德婆伽婆,唯愿说之。大德修伽陀,唯愿说之。若有为佛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毁犯,其刹利王与作恼乱、骂辱打缚者得几许罪?”

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说之。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于意云何?是人得罪宁为多不?”

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于阿鼻大地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者也!终无有能广说彼人罪业果报,唯除如来。”

佛言:“大梵,若有恼乱骂辱打缚为我剃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如是为我出家剃发、著袈裟片、离不受戒、或受毁犯,是人犹能为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于三宝中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辱者,是故天人应当供养,何况具能受持禁戒、三业相应!

“诸仁者,其有一切刹利国王及以群臣诸断事者,如其见有于我法中而出家者,作大罪业、大杀生、大偷盗、大非梵行、大妄语及余不善,如是等类但当如法摈出国土城邑村落,不听在寺,亦复不得同僧事业,利养之物悉不共同。不得鞭打,若鞭打者理所不应;又亦不应口业骂辱,一切不应加其身罪。若故违法而讁罚者,是人便于解脱退落受于下类,远离一切人天善道,必定归趣阿鼻地狱,何况鞭打为佛出家具持戒者!”

尔时,复有一切诸天、一切诸龙,乃至一切迦吒富单那诸来大众,于三宝中得增上信尊重敬仰及希有心,复作是言:“我等一切从今以往,护持养育世尊正法。及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毁犯佛禁戒者,我等亦当摄受护持。乃至为佛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无所积聚,我亦于彼作导师想,护持养育供给所须皆令具足。若诸国王见有如是为佛出家受持禁戒,乃至为佛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毁犯、无所积聚,如其事缘治其身罪鞭打之者,我等不复护持养育如是国王,舍离彼国;以舍离故,令其国土而有种种谄诈斗诤、疫病饥馑、刀兵俱起,非时风雨、亢旱毒热伤害苗稼。又若我等舍离彼国,当勤方便令其国土所有世尊声闻弟子悉向他国,使其国土空无福田。若有世尊声闻弟子,乃至但著袈裟片者,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刹利王不遮护者,我等亦当出其国土,复作是言:我等今者一切相与,随所堪能,勤作种种供养世尊。”

尔时,诸天及与诸龙,乃至一切迦吒富单那等,俱时发心因缘力故,即时于此四天下中,所有诸山皆悉变成七宝之山,为欲供养世尊故耳!所有树林枝叶华果,一切亦皆变成七宝。于其华果复出种种胜妙供具,及五音作乐而为供养。四天下中所有依地众药草苗,一切亦皆变成七宝而为供养。此四天下所有地界,一切变成青琉璃地而为供养。彼诸天龙乃至迦吒富单那,四天下中上尽欲界一切所有,各随力能而作供养。有雨种种宝、种种华、种种衣服、种种璎珞、种种天妙华盖幢幡而为供养,有持种种天妙幢幡、宝盖、金缕、真珠、璎珞、摩尼宝器而为供养,有以种种琴瑟箜篌、箫笛齐鼓、奁鼓雷鼓以为音乐供养世尊,有以种种歌乐音声而为供养,有雨种种音乐之器而为供养,复以种种庄严国土而为供养。诸四天下所依住者,人非人等,乃至一切大小诸虫皆悉见闻。彼等一切苦受休息皆生乐受,随有种种身触觉知得乐充足,及得希奇未曾有心,于三宝中深得敬信。

尔时,世尊大悲怜愍一切众生,为成熟故:“彼等一切音声语言,皆是贤圣之所加被。如是一切人非人等所有语言,及从宝中所出音声,枝叶华果、琴瑟箜篌、箫笛齐鼓、奁鼓雷鼓所出音声,一切皆是圣力所加。彼等一切皆得希奇未曾有声建立所加,所谓色色空、受受空、想想空、行行空、识识空,如是眼入眼入空、耳鼻舌身入耳鼻舌身入空、意入意入空,如是色入色入空、声香味触入声香味触入空、法入法入空,如是眼界眼界空乃至意识界意识界空。如是知身离欲净,知一切法离欲净,知一切法界离欲相,知一切法如如。如是知者,是人则为于空不动,是人堪能拔济一切众生想,于一切行令得解脱于众生想、色想、受想、行识想、眼入想乃至意识界想,是人如是堪能安置一切众生于三乘无为界。

“行者云何能开示简择彼等诸法?所谓修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复有法法相空、无法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若能如是修习简择此诸法空,彼人堪能乃至安置一切众生于三乘无为界。彼等行者以何法门得知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所谓还以空解脱门,能修简择内外等法。何者名为内外法?内法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行者如实知眼眼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此诸法性尔。乃至知意意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内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外法者,所谓色、声、香、味、触、法。行者如实知色色空乃至法法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外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内外空?内外法者,谓内六入、外六入。行者如实知内外入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内外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空空?空者,一切诸法空。以彼空故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空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大空?东方东方空乃至四维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大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第一义空?第一义者,所谓涅槃。如是涅槃以涅槃故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第一义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有为空?有为法名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有为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无为空?无生无灭不住不异,是名无为。无为以无为故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无为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毕竟空?毕竟名诸法至竟不可得,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毕竟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无始空?来去不可得,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无始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散空?无所取舍,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散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性空?一切有为无为法性,非声闻作、非缘觉作、非如来作,此法性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性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自相空?恼坏是色相,能受是受相,取相是想相,造作是行相,了知是识相,如是等有为无为一切法自相自相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自相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一切法空?一切法者,所谓色、受、想、行、识,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色因缘生识乃至意法因缘生识,此有为无为诸法,是名一切法。彼诸法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一切法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不可得空?一切法不可得,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不可得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无法空?一切无物不可得,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无法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有法空?于和合中无物,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有法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无法有法空?无物无物空,有物有物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无法有法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法法相空?法名五阴,五阴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法法相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无法无法相空?无法名无为法,是无为法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无法无法相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自法自法相空?诸法自法空,是空非智作非见作,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自法自法相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他法他法相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相、法位、法界、如、实际,性相常住无有变异过。此诸法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他法他法相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

“知已能令众生离众生想,离一切行想、受想、色想、识想,离眼想乃至意想,离色想乃至法想,然后安置一切众生于三乘无为界。若有行者,于此诸法如实现前知,得名善修。彼诸众生昔于此法已修习者,如是第一甚深法声入于耳根。或有众生不种善根,如是法声亦入于耳。或有见佛专心瞻仰,彼人一切无尽善根皆来现前,乃至逮得不退转地,十力无畏成大法器。或有众生有无常声入于耳根,或有苦声、空声、无我声、三律仪声、四念处声、四正勤声、四如意足声、五根声、五力声、七觉分声、八道分声、实论声、因缘法声、梵住声、四摄声、无碍辩声、禅声、解脱声、无色定声、六波罗蜜声、巧方便声、三昧陀罗尼忍声、声闻乘声、缘觉乘声、大乘声、不退转地声、业障尽声、烦恼障尽声、众生障尽声、法声尽声、有为国土功德庄严声、无为心清净声、大慈声、大悲声、三不护声、四无畏声、十力声、十八不共法声、一生补处声、十地声、最后身声、降魔声、无上智声、转法轮声、随应度者现神变声、弃诸命行声、于诸众生示现无上大涅槃声,如是诸声各各差别入于耳根。是诸众生乃至畜生、饿鬼趣等,如是无量百千法门入于耳根,彼诸众生得第一希有欢喜踊跃,于三宝中极得信敬。彼诸众生烦恼障、业障、众生障、法障,于三分中二分已尽。彼诸众生闻是声已,无量阿僧祇众生昔有恶心者,彼等悉得柔软之心、怜愍心、善业心,得观后世可怖畏事,得种具足天人善根,以彼诸声令于无量阿僧祇众生归依三宝。所有受持禁戒净者,彼等有得须陀洹果,乃至有得阿罗汉果。复有无量阿僧祇众生,于缘觉乘种诸善根。复有无量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得住于不退转地。复有无量阿僧祇众生,得无生法忍。”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火味阿修罗,指示罗睺罗,

是我最胜师,福慧庄严具。

佛告于彼等,当息妒瞋怒,

付嘱是法眼,护持故当受。

彼诸修罗喜,敬答尊导师:

我当护法眼,乃至法久住。

我等说最胜,不隐法神咒,

令彼一切龙,皆失憍慢力。

尔时诸龙辈,各各皆瞋怒,

欲以憍慢力,共诸修罗斗。

佛告诸龙王,及以修罗主:

汝等于长夜,各各常犷戾。

若不除瞋怒,于诸乐非器,

常为苦所触,下劣臭秽身,

身分支不具,恒乏于资生,

闻说此诸苦,皆以瞋为本。

恶罚诸枷锁,牢狱饥渴等,

地狱鬼畜生,由瞋受此苦。

一切应忍辱,能忍者则无,

丈夫得最胜,富贵具诸欲。

汝等二朋众,诸龙阿修罗,

各自修忍辱,忍故无诸恶。

大众皆喜悦,一切咸赞叹:

汝今闻是语,皆悉得于忍。

天龙阿修罗,夜叉及诸鬼,

一切皆得忍,慈心共相视。

人与畜生等,得忍皆和顺;

禽兽及小虫,慈悲相怜愍。

大众皆合掌,瞻仰导师言:

我等迭相荫,皆得慈心住。

又我诸大众,于佛尊导师,

所作诸罪业,若身口意犯,

于法众僧所,一人边有过。

人中坚固士,唯愿见容恕!

我于世尊法,一切所作恶,

今悉至到忏,愿佛慈纳受。

于时两足尊,告彼大众言:

汝忏恶业尽,终无有苦报!

剃发不受戒,被服袈裟片,

而作导师想,于彼人中上。

恶王障法眼,贪痴打比丘,

如出导师血,当堕阿鼻狱。

大众作是言:我等护比丘,

若有诸恶王,恼诸声闻众,

我等于诸事,皆舍于彼国。

其土有沙门,令向于余处,

毁坏彼诸国,饥馑兵疫起。

沙门所诣国,我等亦诣彼,

悉令得胜乐,具足衣饮食。

于彼炽法眼,供养人中上,

无余四天下,悉变成七宝。

复雨诸香华,珍宝及衣服,

歌舞妓乐等,供养于导师。

众生所见闻,皆得充足乐,

圣加令诸音,尽变作佛声。

说诸有为苦,无常空无我,

三世一切法,悉空无所有。

集散二俱空,眼识二亦然,

乃至心法界,阴身等法空。

如是知诸法,则能救众生,

若知三界空,能解众生缚。

诸有十二支,一切皆性空,

若昔于此法,如是修习者,

彼等闻诸声,悉皆得于忍,

智力无所畏,得住菩提道。

薄福诸众生,得闻有为声,

无量众精勤,得入菩提行。

檀戒忍精进,禅定及智慧,

佛土福庄严,精进故令净。

汝等当作佛,到彼诸法岸,

降魔及军众,而降正法雨,

无量众生界,能与正法眼。

汝等一切众,速入安隐城,

无量众闻声,得趣大菩提,

及得二乘道,有得人天乐,

有得至于果,罗汉三摩提。

如是恶众生,得于柔软意,

怖畏诸恶业,安住慈善心。”

End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王骧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八卷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导读经文的卷第八、九、十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品》。此品是经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并特别回答三十七问中的佛世界海、众生海等问题。华,自然是指莲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汝州首山(省)念和尚语录师讳省念。莱州狄氏子。入院上堂云:佛法付与国王大臣有力檀那。令其佛法不断绝。灯灯相续至于今日。大众且道续个甚么?良久云:今日须是迦叶师兄始得。时有僧问:灵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八卷

景德传灯录 第八卷怀让禅师第二世下五十六人四十三人见录。汾州无业禅师。澧州大同广澄禅师。池州南泉普愿禅师。五台邓隐峰禅师。温州佛?奥和尚。乌臼和尚。潭州石霜山大善和尚。石臼和尚。本溪和尚。石林和尚。洪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八卷

五灯会元 第八卷◎青原下七世○瑞岩彦禅师法嗣△南岳横龙和尚南岳横龙和尚,初住金轮。僧问:如何是金轮第一句?师曰:钝汉。问:如何是金轮一只箭?师曰:过也。问:如何是祖师灯?师曰:八风吹不灭。曰:恁么则暗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八卷

⊙碧岩录第七十一则举,百丈复问峰: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峰云:和尚也须并却。丈云:无人处斫额望汝。沩山把定封疆,五峰截断众流。这些子,要是个汉当面提掇,如马前相扑,不容拟议,直下便用紧迅危峭,不似沩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八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八岁旦上堂。元正启祚打开门户。万物维新天地同春。应时纳祐不落窠臼罄无不宜。万世一时孟春犹寒。伏惟。首座大众。起居万福。乞火和烟得。担泉带月归。复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八卷

祖堂集 第八卷祖堂卷八云居云居和尚嗣洞山,在洪州。师讳道膺,姓王,幽州蓟门玉田人也。师居龆龀,山/歧疑生知,匪狎竹马之朋,卓有乘羊之誉。年二十五于幽州延寿寺受戒。初习毗尼,喟然叹曰:大丈夫兒焉局小道而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八卷

禅林僧宝传 第八卷圆通缘德禅师禅师名缘德、生杭州临安黄氏。年十七、师事东山老宿勤公、剃发受具。神观靖深、中空外夷。以精进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诸方。烂熳丛席。至襄州清谿、谒进禅师。栖迟不去久之。江南李氏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彼离垢焰藏香水海东,次有香水海,名:变化微妙身;此海中,有世界种,名:善布差别方。次有香水海,名:金刚眼幢;世界种,名:庄严法界桥。次有香水海,名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一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诸佛子!此华藏庄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

如来现相品第二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云何是诸佛所行?云何是诸佛力?云何是诸佛无所畏?云何是诸佛三昧?云何是诸佛神通?云何是诸佛自在?云何是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便海,入如来功德海。所谓:有解脱门,名:严净一切佛国土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有解脱门,名:安立一切菩萨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闇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解脱门,大光遍照主火神,得无动福力大悲藏解脱门;众妙宫殿主火神,得观如来神通力示现无边际解脱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无边品类,周匝遍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如是皆以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之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一)

普贤行愿品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九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东,次有香水海,名:离垢焰藏;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遍照刹旋,以菩萨行吼音为体。此中最下方,有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 序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诏制译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著。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于六趣之中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复次,持国乾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树光乾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净目乾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解脱门;华冠乾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邪见惑解脱门;喜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

普贤三昧品第三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出生一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二)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