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八卷 第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07:07

第八卷 第高僧传 义解五

释僧彻一 释昙谛二 释僧导三 释道汪四 释慧静五 释法愍六 释道亮七 释梵敏八 释道温九 释昙斌十 释慧亮十一 释僧镜十二 释僧瑾十三 释道猛十四 释超进十五 释法珍十六 释道猷十七 释慧通十八

释僧彻。姓王。本太原晋阳人。少孤兄弟二人寓居襄阳。彻年十六入庐山造远公。远见而异之。问曰。宁有出家意耶。对曰。远尘离俗固其本心。绳墨镕钧更唯匠者。远曰。君能入道当得无畏法门。于是投簪委质从远受业。遍学众经尤精波若。又以问道之暇亦厝怀篇牍。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尝至山南攀松而啸。于是清风远集众鸟和鸣。超然有胜气。退还咨远。律制管弦戒绝歌舞。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为违法。由是乃止。至年二十四远令讲小品。时辈未之许。及登座词旨明析。听者无以折其锋。远谓之曰。向者勍敌并无遗力。汝城隍严固攻者丧师。反轸能尔。良为未易。由是门人推服焉。远亡后南游荆州止江陵城内五层寺。晚移琵琶寺。彭城王义康仪同萧思话等。并从受戒法。筵请设斋。穷自下馔。宋元嘉二十九年卒。春秋七十。刺史南谯王刘义宣为造坟圹。时荆州上明有释僧庄者。亦善涅槃及数论。宋孝武初被敕下都。称疾不赴。

释昙谛。姓康。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谛父肜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寝。梦见一僧呼黄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二枚。眠觉见两物具存。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云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后随父之樊邓。遇见关中僧[契-大 石]道人。忽唤[契-大 石]名。[契-大 石]曰。童子何以呼宿老名。谛曰。向者忽言。阿上是谛沙弥。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不觉失声耳。[契-大 石]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契-大 石]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本末。并示书镇麈尾等。[契-大 石]乃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深悲仰。谛后游览经籍遇目斯记。晚入吴虎丘寺。讲礼易春秋各七遍。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又善属文翰。集有六卷。亦行于世。性爱林泉。后还吴兴。入故章昆仑山。闲居涧饮二十余载。以宋元嘉末卒于山舍。春秋六十余。

释僧导。京兆人。十岁出家从师受业。师以观世音经授之。读竟咨师。此经有几卷。师欲试之。乃言。止有此耳。导曰。初云尔时无尽意。故知尔前已应有事。师大悦之。授以法华一部。于是昼夜看寻粗解文义。贫无油烛常采薪自照。至年十八博读转多。气干雄勇神机秀发。形止方雅举动无忤。僧睿见而奇之。问曰。君于佛法且欲何愿。导曰。且愿为法师作都讲。睿曰。君方当为万人法主。岂肯对扬小师乎。迄受具戒识洽愈深。禅律经论达自心抱。姚兴钦其德业。友而爱焉。入寺相造。乃同辇还宫。及什公译出经论。并参议详定。导既素有风神。又值关中盛集。于是谋猷众典博采真俗。乃着成实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后宋高祖西伐长安。擒获伪主荡清关内。既素籍导名。乃要与相见。谓导曰。相望久矣。何其流滞殊俗。答云。明公荡一九有鸣銮河洛。此时相见不亦善乎。高祖旋旆东归留子桂阳公义真镇关中。临别谓导曰。儿年小留镇。愿法师时能顾怀。义真后为西虏勃勃赫连所逼。出自关南中途扰败。丑虏乘凶追骑将及。导率弟子数百人遏于中路。谓追骑曰。刘公以此子见托贫道。今当以死送之。会不可得不烦相追。群寇骇其神气。遂回锋而反。义真走窜于草。会其中兵段宏。卒以获免。盖由导之力也。高祖感之。因令子侄内外师焉。后立寺于寿春。即东山寺也。常讲说经论。受业千有余人。会虏俄灭佛法。沙门避难投之者数百。悉给衣食。其有死于虏者。皆设会行香。为之流涕哀恸。至孝武帝升位。遣使征请。导翻然应诏。止于京师中兴寺。銮舆降跸躬出候迎。导以孝建之初三纲更始。感事怀惜。悲不自胜。帝亦哽咽良久。即敕于瓦官寺开讲维摩。帝亲临幸公卿必集。导登高座曰。昔王宫托生双树现灭。自尔以来岁逾千载。淳源永谢浇风不追。给苑丘墟鹿园芜秽。九十五种以趣下为升高。三界群生以火宅为净国。岂知上圣流涕大士栖惶者哉。因潜然泫泪。四众为之改容。又谓帝曰。护法弘道莫先帝王。陛下若能运四等心矜危劝善。则此沙石瓦砾便为自在天宫。帝称善久之。坐者咸悦。后辞还寿春卒于石涧。春秋九十有六。时有沙门僧因。亦当世名匠。与导相次。或问因云。法师与导公孰愈。答云。吾与僧导同师什公。准之孔门则导公入室吾可升堂。导有弟子僧威僧音等。并善成实。

释道汪。姓潘。长乐人。幼随叔在京。年十三投庐山远公出家。研综经律雅善涅槃。蔬食数十余年。尝行梁州。道为羌贼所围垂失衣钵。汪与弟子数人誓心共念观世音。有顷觉如云务者覆汪等身。群盗推索不见。于是获免。后闻河间玄高法师禅慧深广。欲往从之。中路值吐谷浑之难。遂不果行。于是旋于成都。征士费文渊初从受业。乃立寺于州城西北。名曰祇洹。化行巴蜀誉洽朝野。梁州刺史申坦与汪有旧。坦后致故。汪将往省之。仍欲停彼。费文渊乃上书刺史张悦曰。道汪法师识行清白风霜弥峻。卓尔不群确焉难拔。近闻梁州遣迎承教旨许去。阖境之论。佥曰非宜。鄙州边荒僧尼出万。禅戒所资一焉是赖。岂可水失其珠山亡其玉。愿鉴九俗之诚令四辈有凭也。悦即敦留遂不果行。悦还都具向宋孝武。述汪德行。帝即敕令迎接为中兴寺主。汪乃因悦固辞以疾。遂获免。于是谢病下帷绝窥人世。后刘思考临州大设法祀。请汪讲说。乃应请。或问。法师常誓守靖。何以亏节。答曰。刘公笃信方欲大法凭之。何辞小劳耶。先是峡中人每于石岸之侧见神光夜发。思考以大明之中请汪于光处起寺。即崖镌像因险立室。行途瞻仰咸发净心。后王景茂请居武担寺为僧主。勖众清谨白黑归依。以宋泰始元年卒于所住。顾命令阇维之。刘思考为起塔于武担寺门之右。景和元年萧慧开西镇成都。承汪高誉思共讲道。行至中途闻汪已逝。乃叹曰。惜也吾不及其人。文举之追康成曾何足道。其为时贤所惜如此。时蜀江阳寺释普明长乐寺释道訚。并戒德高。明蔬食诵经苦节通感。訚学兼内外尤善谈吐。吴国张裕请为戒师云。

释慧静。姓邵。吴兴余杭人。居贫履操厉行精苦。风姿秀整容止可观。始游学庐山。晚还上都进业。解兼内外偏善涅槃。初止治城寺。颜延之何尚之并钦慕风德。颜延之每叹曰。荆山之玉唯静是焉。及子竣出镇东州。携与同行。因栖于天柱山寺。及大明之中。又迁居剡之法华台。后憩东仰山。处处般游。并以弘法为务。年过知命志节弥坚。宋太始中卒。春秋五十有八。所著文翰集为十卷。

释法愍。北人。弱年慕道笃志经籍。十八出家。便游践州国观风味道。波若数论及诸经律皆所游刃。后憩江夏郡五层寺。时沙门僧昌于江陵城内立塔。刺史谢晦欲坏之。愍闻故往谏晦。晦意不止。愍于是隐迹于长沙麓山。终身不出。晦乃率仪至寺厚赐酒肉。严鼓振威。斩斫形像。俄而云雾暗天风尘四起。晦惊惧而走。后以叛逆诛灭。队人丁法成史僧双见身癞病。余多犯法而死。愍乃着显验论以明因果。并注大道地经。后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三。弟子僧道立碑颂德。时始兴郡灵化寺有比丘僧宗。亦博涉经论。着法性觉性二论云。

释道亮。不知何许人。住京师北多宝寺。神悟超绝容止可观而性刚忤物遂显于众。元嘉之末被徙南越。时人或讥其不能保身。亮曰。业理所之特非人事。于是命侣宵征南适广州。弟子智林等十二人随之停南六载。讲说导众化陶岭外。至大明中还止京兆。盛开法席。着成实论义疏八卷。宋太始中卒。春秋六十有九。时多宝寺复有静林慧隆。林善大涅槃经。为宋孝武所器敬。隆亦善众经及数论。又苦节通灵。隆患心气积时。夜有非人送汤云。秣陵令所送。授器已奄然不见。隆取一服所苦即瘳。

释梵敏。姓李。河东人。少游学关垄长历彭泗。内外经书皆闇游心曲。晚憩丹阳频建讲说。谢庄张永刘虬吕道慧皆承风欣悦雅相叹重。数讲法华成实。又序要义百科略标纲网。故文止一卷。属辞省诣见重当时。后卒于丹阳。春秋七十余矣。时又有释僧籥者。本上党人。善涅槃经。为张畅所重。

释道温。姓皇甫。安定朝那人。高士谧之后也。少好琴书事亲以孝闻。年十六入庐山依远公受学。后游长安复师童寿。元嘉中还止襄阳檀溪寺。善大乘经兼明数论。樊邓学徒并师之。时吴国张邵镇襄阳。子敷随之。敷听温讲还。邵问。温何如。敷曰。义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测。邵躬往候之。方挹其神俊。后从容谓曰。法师傥能还俗当以别驾相处。温曰。檀越乃以桎梏诱人。即日辞往江陵。邵追之不及叹恨。孝建初被敕下都止中兴寺。大明中敕为都邑僧主。路昭皇太后大明四年十月八日造普贤像成。于中兴禅房设斋。所请凡二百僧。列名同集。人数已定。于时寺既新构严卫甚肃。忽有一僧。晚来就座风容都雅。举堂嘱目。与斋主共语百余许言。忽不复见。检问防门。咸言不见出入。众乃悟其神人。温时既为僧主。乃列言秣陵白。皇太后睿鉴冲明圣符幽洽。涤思净场研衿至境。固以声藻宸内事虚梵表。乃创思镕斲栖写神华。摸造普贤来仪盛像。宝倾宙珍妙尽天饰。所设斋讲讫今月八日。嚫会有限名簿素定。引次就席数无盈减。转经明半景及昆吾。忽睹异僧预于座内。容止端严气貌秀发。举众惊嗟莫有识者。斋主问曰。上人何名。答曰。名慧明。住何寺。答云来自天安。言对之间倏然不见。阖席悚愧。遍筵肃虑。以为明祥所贲幽应攸阐。紫山可觌华台不远。盖闻至诚所感还景移纬。澄心所殉发石开泉。况帝德涵运皇功懋洽。仁洞干遐理畅冥外。故上王盛士。克表大明之朝。劝发妙身。躬见龙飞之室。适若因陛下慧烛海隅明华日月。故以慧明为人名。继天兴祚。式垂无疆。故以天安为寺称。神基弥远道政方凝。九服咸太万寓齐悦。谨列言属县以显天休。县即言郡。时京兆尹孔灵符以事表闻。诏仍改禅房为天安寺。以旍瑞焉。温后累当讲任。禀味之宾填委相属。精勤导物数感神异。帝悦之。赐钱五十万。时人为之语曰。帝主倾财温公率则。上天怀感神灵降德。宋太始初卒。春秋六十有九。时中兴寺复有僧庆慧定僧嵩。并以义学显誉。庆善三论为时学所宗。定善涅槃及毗昙。亦数当元匠。嵩亦兼明数论。末年僻执谓佛不应常住。临终之日舌本先烂焉。

释昙斌。姓苏。南阳人。十岁出家事道祎为师。始住江陵新寺听经论学禅道。覃思深至而情未尽达。夜梦神人谓斌曰。汝所疑义游方自决。于是振锡挟衣殊邦问道。初下京师。仍往吴郡。值僧业讲十诵。餐听少时悟解深入。后还都从静林法师咨受涅槃。又就吴兴小山法珍。研访泥洹胜鬘。晚从南林法业受华严杂心。既遍历众师备闻异释。乃潜思积时以穷其妙。融冶百家陶贯诸部。于是还止樊邓开筵讲说。四远名宾负袠皆至。及孝建之初。敕王玄谟资发出京。初止新安寺讲小品十地。并申顿悟渐悟之旨。时心竞之徒苦相仇校。斌既辞惬理诣终莫能屈。陈郡袁粲令望当时。而嘉斌行解。尝令中书舍人巢尚介。意欲试之。斌不为屈。粲乃躬自往候。粲每劝斌数觐天子。斌曰。贫道方外之人。岂宜与天子同趣。粲益以高之。后请为母师。宋建平王景素亦咨其戒范。宋元徽中卒于庄严寺。春秋六十有七。时庄严复有昙济昙宗。并以学业才力见重一时。济述七宗论。宗着经目及数林。

释慧亮。姓姜。先名显亮。为东阿靖公弟子。少有清誉。时人呼靖为大师。亮为小师。虽年望未逮而风轨继之。后立寺于临淄讲法华大小品十地等。学徒云聚千里命驾。后过江止何园寺。颜延张绪眷德留连。每叹曰。安汰吐珠玉于前。斌亮振金声于后。清言妙绪将绝复兴。太始之初庄严寺大集简阅义士。上首千人。敕亮与斌递为法主。当时宗匠无与竞焉。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三矣。着玄通论。今行于世。

释僧镜。姓焦。本陇西人。迁居吴地。至孝过人。轻财好施。家贫母亡。太守赐钱五千。苦辞不受。乃身自负土种植松柏。庐于墓所。泣血三年。服毕出家。住吴县华山。后入关陇寻师受法。累载方还。停止京师。大阐经论。司空东海徐湛之重其风素。请为一门之师。后东反姑苏。复专当法匠。台寺沙门道流请停岁许。又东适上虞徐山。学徒随往百有余人。化洽三吴声驰上国。陈郡谢灵运以德音致款。宋世祖藉其风素。敕出京师止定林下寺。频建法聚德众云集。着法华维摩泥洹义疏并毗昙玄论。区别义类有条贯焉。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有七。上虞徐山先有昙隆道人。少善席上。晚忽苦节过人。亦为谢灵运所重。常共游嶀嵊。亡后运乃诔焉。

释僧瑾。姓朱。沛国人。隐士建之第四子。少善庄老及诗礼。后行至广陵见昙因法师。遂稽首一面伏膺为道。游学内典博涉三藏。后至京师值龙光道生。复依凭受业。初憩治城寺。宋孝武敕为湘东王师。苦辞以疾。遂不获免。王从请五戒甚加优礼。先是智斌沙门。初代昙岳为僧正。斌亦德为物宗善三论及维摩思益毛诗庄老等。后义嘉构衅。时人谗斌云。为义嘉行道。遂被摈交州。时湘东践祚。是为明帝。仍敕瑾使为天下僧主。给法伎一部亲信二十人月给钱三万。冬夏四时赐并车舆吏力。凡诸外镇皆敕与。瑾辞。四方献奉。并问僧正得未。其见重如此。瑾性不蓄金皆充福业。起灵根灵基二寺。以为禅慧栖止。及明帝末年颇多忌讳。故涅槃灭度之翻。于此暂息。凡诸死亡凶祸衰白等语。皆不得以对。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瑾每以匡谏恩礼遂薄。时汝南周颙入侍帷幄瑾尝谓颙曰。陛下比日所行殊非人君举动。俗事讽谏无所复益。妙理深谈弥为奢缓。唯三世苦报最切近情。檀越傥因机候正当陈此而已。帝后风疾。数加针灸痛恼无聊。辄召颙及殷洪等。说鬼神杂事以散胸怀。颙乃习读法句贤愚二经。每见谈说辄为言先。帝往往惊曰。报应真当如此。亦宁可不畏。因此犯忤之徒屡被全宥。盖瑾之所因为得人也。瑾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九。

复有沙门昙度。续为僧主。度本琅琊人。善三藏及春秋庄老易。宋世祖太宗并加钦赏。及少帝乖礼。度亦行藏得所。举动无忤。止于新安寺。同寺又有释玄运者。亦精通大小乘。张永张融并升堂问道。

释道猛。本西凉州人。少而游历燕赵备瞩风化后停止寿春。力精勤学。三藏九部大小数论皆思入渊微无不镜彻。而成实一部最为独步。于是大化江西学人成列。至元嘉二十六年。东游京师止于东安寺。复续开讲席。宋太宗为湘东王时。深相崇荐。及登祚倍加礼接。赐钱三十万以供资待。太始之初帝创寺于建阳门外。敕猛为纲领。帝曰。夫人能弘道道藉人弘。今得法师非直道益苍生。亦有光于世望。可目寺为兴皇。由是成号。及创造功毕。敕猛于寺开讲成实。序题之日帝亲临幸。公卿皆集。四远学宾负帙齐至。猛神韵无忤吐纳详审。帝称善久之。因有诏曰。猛法师风道多济。朕素宾友。可月给钱三万令吏四人白簿吏二十人车及步舆各一乘。乘舆至客省。猛随有所获皆赈施贫乏营造寺庙以宋元徽三年卒于东安寺。春秋六十有五。后有道坚慧鸾慧敷僧训导明。并止兴皇寺。义学之誉抑亦次焉。

释超进。本姓颛顼氏。长安人。笃志精勤幼而敦学。大小诸经并加综采。神性和敏戒行严洁。故年在未立而振誉关中及西虏勃勃赫连寇陷长安。人情危扰法事罢废。进避地东下止于京师。更精寻文旨开畅讲说。顷之进适姑苏复弘佛法。时平昌孟顗守在会稽。借甚风猷乃遣使迎接。安置山阴灵嘉寺。于是停止浙东讲论相续。邑野僧尼及清信男女。并结菩萨因缘伏膺戒范。至宋太始中被征出都讲大法鼓经。俄而旋于会稽。还绍法化。以大涅槃是穷理之教。每留思踟蹰累加讲说。凡结斋会者无不必请。若值他许则为移日。后年衰脚疾不堪外赴。并送食于房以希冥益。进为性笃好经典看寻苦至。及年老失明。犹使弟子唱涅槃经。旬中一遍。其耽好若此。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九十有四。时有昙机法师。本姓赵氏。亦长安人。值关中寇乱。避地东下游观山水。至于稽邑善法华毗昙。时世宗奉与进相次。郡守琅琊王琨请居邑西嘉祥寺。寺本琨祖荟所创也。时又有释道凭者。亦是当世法匠。而执性刚忤。论者少之。

释法珍。姓杨。河东人。少而好学寻问万里。宋景平中来游兖豫。贯极众经。傍通异部。后听东阿静公讲。众屡请覆述。静叹曰。吾不及也。元嘉中过江。吴兴沈演之特深器重。请还吴兴武康小山寺。首尾十有九年。自非祈请法事未尝出门。居于武康每岁开讲。三吴学者负笈盈衢。乃着涅槃法华大品胜鬘等义疏。大明六年敕吴兴郡致礼上京。与道猷同止新安寺。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至便就讲。銮舆降跸百辟陪筵。珍年虽栖暮。而蔬苦弗改。戒节清白。道俗归焉。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六。时宋熙有昙瑶者。善净名十住及庄老又工草隶。为宋建平宣简王宏所重也。

释道猷。吴人。初为生公弟子。随师之庐山。师亡后隐临川郡山。乃见新出胜鬘经。披卷而叹曰。先师昔义闇与经同。但岁不待人。经集义后。良可悲哉。因注胜鬘。以翌宣遗训。凡有五卷。文频不行。宋文问慧观。顿悟之义。谁复习之。答云生公弟子道猷。即敕临川郡发遣出京。既至。即延入宫内。大集义僧令猷申述顿悟。时竞辩之徒关责互起。猷既积思参玄。又宗源有本。乘机挫锐往必摧锋。帝乃抚机称快。及孝武升位尤相叹重。乃敕住新安为镇寺法主。帝每称曰。生公孤情绝照。猷公直辔独上。可谓克明师匠无忝徽音。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一。后有豫州沙门道慈善维摩法华。祖述猷义删其所注胜鬘以为两卷。今行于世。时比多宝慧整长乐觉世。并齐名比德。整特精三论。为学者所宗世善于大品及涅槃经。立不空假名义。

释慧通。姓刘。沛国人。少而神情爽发俊气虚玄。止于治城寺。每麈尾一振辄轩盖盈衢。东海徐湛之陈郡袁粲敬以师友之礼。孝武皇帝厚加宠秩。敕与海陵小建平二王为友。袁粲着蘧颜论示通。通难诘往反。著文于世。又制大品胜鬘杂心毗昙等义疏。并驳夷夏论显证论法性论及爻象记等。皆传于世。宋升明中卒。春秋六十三矣。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八卷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导读经文的卷第八、九、十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品》。此品是经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并特别回答三十七问中的佛世界海、众生海等问题。华,自然是指莲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汝州首山(省)念和尚语录师讳省念。莱州狄氏子。入院上堂云:佛法付与国王大臣有力檀那。令其佛法不断绝。灯灯相续至于今日。大众且道续个甚么?良久云:今日须是迦叶师兄始得。时有僧问:灵山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