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八卷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2 13:11

第八卷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

服过七日药学处第三十

尔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竹依园中。由毕邻陀婆蹉。依止弟子受恶触药行与饮食更相杂糅或自类相染。亦复不知此等诸药何者应舍。何者不应舍。时与非时随意食啖。因病药事烦恼同前。制斯学处。

如世尊说。听诸病苾刍所有诸药随意服食。谓酥油糖蜜。于七日中应自守持触宿而服。若苾刍过七日服者。泥萨只波逸底迦。

言如世尊说者谓于毗奈耶中说医药处。言世尊者。举教主也。病有二种。一主病。二客病。由此常应于食啖时。作疗病想。然后方食。因明瞻病所有行法。若邬波驮耶。若阿遮利耶。若亲教弟子。若依止弟子。同邬波驮耶。同阿遮利耶及亲友知识。当于病者好心瞻视。若无依怙此应合众共看。或作番次。若同界者日应三回往问。看病之人于病者处。置诸坐物。令问疾者坐。诸问疾人不应久住。若病人贫无药直者。师主知识等应为办之。或施主边求。或用僧伽物。或窣睹波物。或幡盖等庄严之具。依价卖之以供药直。若后病差应偿。若无力者不还无犯。大师之子是父财故若看病苾刍供给病者。除性罪已。余皆应作。若病者命欲终时。其看病人应移病者。置私卧具上善为方便。勿令嗔恼。若索衣钵等。应急呈现。身亡之后所有丧事。若亡者无物用僧伽物。或看病人为病者乞。若有病人为病所困。便将衣钵随处布施。其受施者不应即分。应于余日问其进不。若重索者应还。若言不取者应分。然诸病人及瞻病者。所有行法随教应作。不依行者得恶作罪。言随意者。谓随顺病人所宜之事。言服食者。谓听啖嚼。言诸药者。总有四种。一时药。二更药。三七日药。四尽寿药。然此四种皆能疗疾。并名为药。病者所须非无病者。即此四种服食之时。皆应先作疗病心已。然后受用。

言时药者。谓五正食。一麨。二饭三麦豆饭。四肉。五饼及五嚼食等。此并时中合食故。名时药。言更药者。谓八种浆云何为八。

一招者浆(西方树名亦名颠呾梨角同皂荚其味如梅角宽一两指长三四寸)

二毛者浆(即芭蕉子以少胡椒安在果上手极捼之皆变成水)

三孤洛迦浆(状如酸枣)

四阿说也子浆(是菩提树子也)

五乌昙跋罗浆(其果大如李)

六钵鲁洒浆(其果状如蘡薁子)

七蔑栗坠浆(即是蒲萄果)

八渴树罗浆(形如小枣甜而涩树多独立形若棕榈此等诸浆皆须净洗手净滤漉然后堪饮)

除此八已若橘柚。樱梅甘蔗糖蜜等。亦听作浆。味若甜者。应知醋及醋浆醋果。依夜分齐故。名更药。

言七日药者。谓酥油沙糖及蜜。

言尽寿者。有其五种。谓根茎叶华果。根谓菖蒲姜藕须。茎谓天木旃檀。叶谓瓜叶楝叶。华谓龙华莲华。果谓诃梨得枳庵摩洛迦鞞醯得枳胡椒荜茇。又有五种黏药。一阿魏。二乌糖。三紫矿。四黄蜡。五诸余树胶。又有五煎灰药。一[麩-夫 廣]麦灰。二[麩-夫 廣]麦芒灰。三油麻根灰。四牛膝草灰。五诸余杂灰。此等诸灰水淋煎之。随意应用。又有五种盐药。一先陀婆。(因河为名)二毗邓伽(因水为名)三骚跋折攞(因山为名)四鹘路磨(因地为名)五三没达攞(煮海为之)又有五种涩物药。一庵摩洛迦。二诳婆。三瞻部。四失利洒。五高苫薄迦(此并树名东夏既无不可翻也)斯等咸是举类而言。若更有余用皆无犯。

时药者。谓于时中食啖。不许非时。若苾刍等病困余药不除。医令与食者应在屏处。非时啖食无犯。然此四药各随强势而服用之。谓前前强后后弱。时长是弱时促为强。若后三药与初相杂者。应随势而服。后二随一后一随一。时过分限皆不应服。若乌鸱雕鹫白鹭鸺鹠象马龙蛇猕猴犬貉食尸禽兽。并不应食。若皮是不净其肉筋骨。亦皆不净。不食彪残及以人肉。若食人肉得窣吐罗罪。凡行食时。若有肉食上座应问。此是何肉观彼答已。知是合食。方可食之。若上座不言次座应问。若不问者俱得恶作。有三种肉。是不应食。若见若闻若疑。为我杀害而啖食者。得越法罪。或有病人医处方药。随病所宜听食人肉。若性不便见时变吐者。应以物掩目令其啖食。食了除去。安余美膳方解掩物其肉。应令敬信之。人于彼屠处而简取之。不应饮人乳。作药服者无犯。有五种人。听于小食时食五正食。一病人。二看病人。三客初来至。四将欲行者。五守寺人若在俭时于小食上。亦听食饭。若寺内无净地处与食同宿。内煮自煮皆不应食。惟除俭年。若煮饭欲熟。鱼肉果菜其色变。常煎乳三沸。若无净人溢时须触者食之无犯。若不食者应施贫人。若先有施主设食之时。后更有人持饭来施。问先施主方可受之。若有施主称三宝名。以衣食等施苾刍者。应返问彼。所云佛陀即两足尊耶。若云如是便不应受。若彼报云。仁即是我。佛陀者应受。达摩僧伽准此应问。凡于食处涂拭令净地敷净叶不应足踏叶上若至牧牛人处乏少水者。酪浆饭汁洗足无犯。或于俗家已足食竟。若有余食更欲食者。即用前受重食无犯。若须残食应自持去。若施主持食别在众前。施心已成。事急须去。无人授者苾刍应作北洲想。自取而食庵没罗果。核未成者不应食。若核成者无犯。又更药者。有六种醋物。一大醋。二麦醋。三药醋。四小醋。五酪浆。六钻酪浆。此等醋物饮用之时。应以少水渧之作净绢叠罗滤色如竹荻。时与非时病及无病随意饮用。大醋者。谓以沙糖和水置诸杂果。或以蒲萄木榓余甘子等。久酿成醋。麦醋者。谓磨[麩-夫 廣]麦等杂物。令碎酿以成醋。药醋者。谓以根茎等药酸枣等果渍之成醋。小醋者。谓于饭中投热饙汁及以饭浆。续取续添长用不坏。酪浆者。谓酪中浆水。钻酪浆者。谓钻酪取酥余浆水是。若沙糖以水和者体若未变。应加守持为七日药。诸杂果等欲作浆者。若时中受取。净手搦碎水和澄清。但持中饮。若在非时自料理者。听非时饮。若令未近圆人作者。时非时得饮。若欲作浆齐更饮者。时中料理。时中受取。对人加法至初夜尽自取而饮。若过此时便不应饮。时中饮者随滤不滤。非时饮者必须澄滤。其六醋物准此应知。又七日药者。一受已后作法守持。齐七日内食之无犯。若有病缘非时须服。欲求他授复无净人。应七日守持。或时随路自持而行。有五种人。得守持七日药。一行路人二断食人。三病人。四守护寺人。五营作人。作沙糖团须安麨末是作处净。非时得食行路之时。若以沙糖内于米中手拍去米应食。若置糗中应以水洗。若黏著者竹片刮除重以水洗。食之无犯。若不能令无染涉者。先水洗已手捼令碎。投以净水将物滤之。不由此染便成染过。非时得饮。然此糖等时与非时病。及无病食皆无犯。应知更药及以尽寿。类此应知。许五种脂时中煮熟。滤使净洁。从他受取作法守持。乃至病差随意应服。虽复病差亦得畜持。拟为余人须者应与。或可安在瞻病堂中。若有须者任彼服用。若不尔者得恶作罪。不如法脂不应啖食。若涂身灌鼻及以揩身者无犯。甘蔗牛乳油麻及肉。若苾刍非时受取非时料理。虽滤守持并不应食。若蜜以水渧净时与非时随意应食。有智猿猴智马智象及以师子虎豹等脂。用涂足者。得恶作罪。又尽寿药者若患疥者。应用前五种涩果阴干捣末。以水熟煎。先揩疥疮。后将汁洗。若病差已同前五脂。余尽寿药随病所须。如药事中说。

若患眼者。医人处方。用五安膳那注眼者无犯(但是眼药咸名安膳那也)一华安膳那。二汁安膳那。三末安膳那。四丸安膳那。五骚毗罗安膳那。若病差安置亦同前法。若是华药安盆器中。汁药安小合内。末药置在筒里。后二安置袋中。或可以物裹而系之。不依教者得越法罪。不应为严身故庄注其眼。应畜二种注眼药锤。一熟铁。二赤铜。凡曝药时或阴干。或日晒。天雨将至。无未近圆人自收无犯。若药相杂简取应用。若有病缘医人。教服非常药者。亦应服之为消诸毒。故令信心者为取。此有四种。一新生犊子粪尿。二掘路陀树灰。或菩提树灰。或乌昙跋罗树灰。三甘草灰。四入地四指。取其下土四事和捣。或涂或服。若苾刍无病蒜胡葱泽蒜。并不应食。为病服者无犯。凡食荤辛应知行法。若服蒜为药者。僧伽卧具大小便处。咸不应受用。不入众中不礼尊像。不绕制底。有俗人来不为说法。设有请唤亦不应往。应住边房服药既了。更停七日待臭气销散。浴洗身衣并令清洁。其所居处牛粪净涂。若服胡葱应停三日。泽蒜一日。若欲停贮先陀婆盐者。内牛角中还将角合。或以蜡裹能令不销。问颇有一物成四药耶。有谓甘蔗体是时药汁为更药。糖为七日灰为尽寿。自余诸物类此应知。此四药中或不受不守持。或受而不守持。或守持而不受。咸不应食。若受而守持者应服。若于寺界内不净地中。有果树者子不合食。若净地生堕不净地。若经宿者亦不应食。若净地果树还落净地。虽复经夜应食。诸有制听不依行者。随一一事得恶作罪。于药所须器具杂物亦皆听畜。谓函杓大钵吸咽鼻筒。此筒法。长十二指。应以铁作。或一[此/束]双[此/束]吸咽入鼻可治诸疾。饮药铜盏贮药之合承足小枮斯等器物。咸不得以宝作。若须暖水应作铁锤。安鼻着锁烧令极热。投之于水。先置净水。次安触水。病人浸身听畜铁槽及木槽等。煎药所须用铜铁釜。若营作时所须釜凿镰刀器物。杵石并轴须涂足等油及油器。此并应畜。器有三种。大者一抄小者半抄。此内名中。诸杂类人既出家已。不应辄显昔时技业。亦不得畜工巧器具。若先是医人听畜针筒及盛刀子袋。若先书人听留墨瓶。又诸苾刍。为遮雨热听持伞盖。其盖应织竹缝叶及用布等。不应全白状似人王。亦不雕饰及用孔雀毛等。若无雨热即不应持。其柄不应宝作及涂赤色。亦不大长量与盖等。若入聚落不应正擎。应偏持而去。若乞食时恐天雨者。亦应持行柄应护净。初入村时。应寄俗舍乞食既了。应取而还为寒热故。开皮革屣。若有棘刺沙砾之处。底应二重。足柔软者不令生苦。乃至六重过便不合。富罗顶帽听着无犯。又寒雪国着立播衣及厚大帔。随意披服。为除极热听畜诸扇。此有二种。谓多罗叶及以衣角。或复竹等并不应宝作。亦不用宝钉校雕装。为遮蚊虫听作拂扇。或用麻纻白氎破衣诸叶。其马尾等不应为拂。若为僧伽受取无犯。为持瓶钵听畜网络。若患肩痛应挂杖头荷之而行。

有二种人。开许乘舆。一谓老弱。二谓病苦。诸有病人听带杂香及香涂身。不应入众及为俗人说法。设有请唤亦不应往。若后病愈并应除弃香熏之衣。咸须净洗并身沐浴。方可如常。无病为者得恶作罪。或有信心以馨香物持来奉施。宜应受取安在床头。或涂户扇时以鼻嗅。能令眼明。华亦如是。或时施主请食之时。以诸涂香涂苾刍足。应受勿遮。食了之时即应洗去。若复有时为讲诵故。踞师子座几案承足。案有涂香应将物替。方以足蹑余义已了。言诸药者。是总摽。言此中所论但唯七日。言酥者。是牛羊等。摽油者。谓苣藤蔓菁及木榓等。并五种脂。如法澄滤蜜谓。蜂蜜。糖谓蔗糖。此中酥者亦摄生酥糖摄石蜜。然诸病缘不过三种。谓风热痰癊。此三种。病三药能除。蜜及陈沙糖能除痰癊。酥与石蜜除黄热病。油除风气。稀糖一种能除三病。言七日者。举其极时中间多少随意服之。言应自守持者。谓在时中先净洗手受取其药。对一苾刍置左手中。右手掩上作如是说。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有是病缘。此清净药我今守持于七日内自服。及同梵行者如是至三。应知尽寿及以更药。皆准此法而守持之。言触宿而服者。谓得自触共宿而食。不须更受时。更尽寿未越期限。皆无自触等过。药有二种。谓时非时。从旦至中名之为时。过中已后总名非时。时与非时听食无犯。言若过食者。八日已去名之为过。服食生犯故。此中犯者若苾刍须酥药等。或一或多。或月一日。或于余日得而守持于七日中应服。若日欲满。或时全弃。或与净人。或与余人。或求寂。或涂足等用。若异此者随有少多。至八日时得舍堕罪。若月一日守持七日药。或一或多至第二日。更得余药。亦复守持随意应食。至日欲满准前处分。若不尔者至八日时尽泥萨只。如是乃至第七日得由初日染咸犯舍堕。既守持讫。应生心念。我此药七日当服。若不标心服食咽咽。得恶作罪。若不须满七日。欲少日守持者可随日而称。此据极时故。言七日日满作满想疑。得泥萨只。不满作满想疑。得恶作罪。不满不满想满不满想无犯。为好容仪或着滋味。或求肥盛。或诈伪心服食诸药。皆恶作罪。受七日药正服之时。应告同梵行者。作如是语。我已一日服药讫。余六日在我当服之。乃至七日皆应准知。上来已依别别学处随有相应略说其事。次于三十事中总决其要。若苾刍随犯一一泥萨只罪。其物不舍夜不为隔罪。不说悔。或于三中阙一不作。若更得余物。或同类。或异类。谓诸衣物网络水罗及腰绦等。但是出家沙门资具。而受畜者初入手时。即得泥萨只罪。由前罪势相染生故。无犯者。谓物已舍复为间隔罪已说悔。言舍物者。谓持有犯物舍与无犯。清净苾刍言间隔者。谓今日舍衣至第三日。明相出已方名为隔。由其中间全隔一日故。有处说云。唯经一宿其罪说悔者。谓说露其罪为三事。已方取本物舍物之时。咸对别人不应对众。设令对众亦不应共分此物。除第二钵。此钵令舍与众故。诸衣服等对近圆人。金银等宝对未近圆人及在家俗人。其七日药对非近圆等。嗔夺他衣还彼夺处。凡舍物时所对之人。有其四种。谓可委信不解律藏。或解律藏不可委信。或俱非俱是应持犯物。对第四人而为舍法应如是说。具寿存念。此是我物犯舍堕。今舍与具寿随意所为。此物如前。作间隔已应还彼苾刍告言。具寿。此是汝物可随意用。犯罪苾刍应对一苾刍。随其所应具威仪已。应如是说。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畜长衣。犯泥萨只波逸底迦。及不敬教波逸底迦。各有方便突色讫里多罪(随犯应说)此所犯罪。我今于具寿前。并皆发露。说罪我不覆藏。由发露说罪故。得安乐。不发露说罪不安乐。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彼应问言。汝见罪不。答言我见。将来诸戒能善护不。答言善护。所对苾刍应云尔。其说罪者报言善。若受舍人得他物已不肯还者。应强夺取此乃为作净法故。舍非决心。舍诸余舍法。准此应知。

九十波逸底迦法

总摄颂曰。

故妄及种子不差并数食

虫水命伴行傍生贼徒请

初别摄颂曰。

妄毁及离间发举说同声

说罪得上人随亲辄轻毁

故妄语学处第一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具寿罗怙罗诸人来问世尊。所在妄说方处以恼于他。又因室罗伐城法手苾刍共南方善论义师。克日论义。遂便诡诈而不往赴。欺诳于彼。由违心事覆藏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故妄语者。波逸底迦。

故者是决定心。表非谬误。言妄语者。谓对了知人违心异说。作诡诳言。名为妄语。此中妄语始从二种。极增至九。言九种者。谓五部罪及四破行。八谓三根及五部罪。七谓三根及四破行。六谓三时及以三根。五谓五部罪。四谓四破行。三谓三根。又有三种。谓妄语人生如是念。我当妄语。我正妄语。我已妄语。二谓正妄语时及妄语已。是故妄语极少。唯二无有一种成妄语者。言入波罗市迦妄语者。谓自称言得上人法。入僧伽伐尸沙妄语者。谓以无根毁他净行。入窣吐罗妄语者。谓在众中非法说法。入突色讫里多妄语者。谓说戒时自知有犯。作覆藏心默然而住。入波逸底迦妄语者。除向所说。四种妄语诸余妄语。皆是波逸底迦。由罪事殊妄成五部。言波逸底迦者。谓是烧煮堕恶趣义。又波逸底迦。但目于堕烧煮指其堕处。虽复余罪皆是其堕。依共许声。斯得堕称。犹如瞿声目其行义。于人等处行义。亦通众许瞿声。于牛处转堕亦如是。故无有过。又诸学处于方便位。皆悉许有。不敬圣教。波逸底迦。据斯少分堕义皆通。若实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皆得堕罪。若忘不忘。或疑不疑于不见等处有见等想。于见等处有不见等想。起决断心违情而说。或于见等四事之中。更互而说。或时忘一余皆不忘。或时疑一余皆不疑。参杂而说。意欲迷彼。一一说时。各各得罪。起心欲诳。得责心罪。乃至发言前人未解。咸得对说恶作之罪。语所言事身亦表知。同得本罪。实见见想而言不见者。得根本罪。实见生疑便云我见。或云不见。得恶作罪。若实不见而有见想说见无犯。若实不见而有疑心。便云我见。得恶作罪。此皆由想有差别故。而罪轻重。然于境事或有或无。若苾刍身着俗衣。或外道服。他有问言。汝是何人。答云。俗人。或云外道者。得波逸底迦。凡着外道服及作俗形者。得恶作罪。若作裸形外道容仪者。得窣吐罗罪。不由于此便成舍学。无犯者称彼三根。依想陈说此妄语罪。四支成犯。一是苾刍。二作妄心。三说语分明。四前人领解。所余学处与言相应者。咸应类知。佛之弟子言常说实不应为盟自雪。表他不信故设被诬谤。亦不应作誓。

毁訾语学处第二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骂诸苾刍为挛跛等。由出家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若复苾刍毁訾语故。波逸底迦。

言毁訾语者。明所犯事。故者第五转声目因起义。由此为因得波逸底迦罪。若无故字义不相属。诸余故字类此应知。若苾刍作毁訾意。或由嗔忿。或因傲慢于苾刍处八种毁訾。不问前人生耻不生耻。咸皆有罪。言八种者。一氏族。二工巧。三形相。四疾病。五破戒。六烦恼。七无戒。八非类。言氏族者谓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戍达罗。若言汝是婆罗门刹帝利种。得恶作罪。由作毁他心故。若言婆罗门刹帝利所有工巧汝当学之。亦恶作罪。若言汝是薜舍戍达罗种或下贱所生。皆得本罪。言工巧者。营业不同。复有多种。谓捕鱼人客缝人铁瓦竹木剃发等人。舞乐奴婢贱品佣赁。以斯等业讥骂前人。或言。汝当学此。或言。汝当营作。言形相者。谓挛跛侏儒等。言疾病者。疥癞痈疽等。言破戒者。谓五部罪等。言烦恼者。谓嗔恨恼嫉等。言无戒者。谓先犯重人。谓求寂时及近圆后而犯重禁。或近圆日众不和合。是贼住人半择迦类坏苾刍尼。或是非人狂心恼逼聋盲喑哑。此等诸事毁訾他人。若实若虚他领解时。咸得本罪。言非类者。如言汝是苾刍尼式叉摩拏。室罗末尼罗。室罗末尼离。皆得恶作罪。若毁苾刍尼乃至俗人。咸得恶作。若苾刍尼毁苾刍尼时。亦得堕罪。若毁苾刍等得恶作罪。若求寂等于苾刍等。以上诸事而毁訾言。咸得恶作。诸余学处类此应知。对中方人作边地语。对边地人作中方语。若他解者得根本罪。若不解者得恶作罪。为书印等亦皆恶作。此事此事想。于六句中。四犯二无犯。其无犯者。若以种姓简名而说。谓婆罗门苾刍某甲。又无犯者先非恶心错误而说。或为教诲意。或作饶益心。犯缘同上。

离间语学处第三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因六众苾刍依门徒事。由摄受门徒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离间语故。波逸底迦。

言苾刍离间语故者。谓作恶心令他离间。而发其语。或求资生。或作无益。或性嫉妒。或为福业事。谓读诵依止等。若苾刍于一离一于一离二。于一离多。于一离众。或于二离一等。乃至于众离众句亦如是。然于此中事有轻重。罪名无别。若苾刍有离间意。向余苾刍作毁訾语。欲令斗诤。言某甲苾刍曾于某处。数作如是不饶益语。作此语时得恶作罪。若以氏族等而陈说者。随事轻重得罪不同。为离间语时。令他解了便得本罪。不要待他为离间事。或身在空前人在地。或身在地前人处空。或身在界内他在界外。或身在界外他在界内。或俱界内。或俱界外。皆得本罪。若离授学人同善苾刍。或于求寂离间苾刍。或复翻此及先犯人等。并得恶作。为离间意他不了时。但恶作罪。此事此事想。六句如上。其无犯者。作利益心。或于恶友令其离间。犯缘同上。

发举殄诤羯磨学处第四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如法羯磨。殄诤已而更发举。由起诤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和合僧伽如法断诤事已。后于羯磨更发举者。波逸底迦。

言知者。谓知羯磨事是如法。或自能知。或因他知。言和合者。非是别住也。谓诸苾刍界内和合现前作法。应与欲者与欲。应呵者不呵。有十四人是不应呵。一愚小者。谓思其恶思说其恶说。不应为事而强为之。二无知者。谓不持三藏。三不分明者。谓不闲文义。四不善巧者。于诸言义不善分别。五无羞耻者。谓犯波罗市迦。六有瑕隙者。谓曾斗诤人。七在界外者。谓居界外或虽界内而离闻处。八异居者。谓居界内而处于空。九治罚者。谓在界内被众舍置。十言无轨则者。谓具口四过。十一舍威仪者。谓从座起去。十二不住本性者。谓苾刍学处不肯勤修。于非所为而常乐作。十三尽形治者。谓授学人。十四众为作如法羯磨。何者是应呵人。谓清净人言有轨则。住在众中威仪不舍。住本性人。若秉非法羯磨呵并成呵。虽为其人秉如法事。情不乐欲呵亦成呵。如差十二种。若求寂及正学女为受具时。或求寂女。与二六法及与遍住。乃至出罪。若解其事呵亦成呵。言僧伽者。谓四人等若少一人非僧伽故。作法不成。若以授学人而足众数。或以俗人。或扇侘类。或先犯重。或坏尼者。或造无间。或是外道。或归外道者。或贼住者。或众不和。或不共住。或行遍住。或是聋人。或不解语。或党足非党。或复翻此。或众在地彼在空中。或时翻此。用如此等足众数者不成作法。得恶作罪。若众为众作羯磨者。得窣吐罗罪。以是破僧方便故。言如法者。谓如佛所说法如人和。名为如法。若异此者。名为非法。此有五种。一非法别。二非法和。三如法别。四似法别。五似法和。言非法者。谓不合解而解。或白二白四不作白而作羯磨。或复翻此。是名非法。言似法者。谓不合羯磨而作羯磨。或前作羯磨后作白。是名似法羯磨之法。过便成就。减则不成。若以授学人等为行筹者。应知此亦不成羯磨。若为作舍置羯磨。当时睡者闻白亦成。若睡眠入定人。但得闻白咸成足数。或时合众既作白已。并皆睡者亦成舍置。若于睡时而作白者。不成舍置。若作白时有难事起。乃至一人得闻。其白亦成舍置。乃至七种羯磨有成不成。准上应说。苾刍羯磨。望苾刍尼所作羯磨。其事皆别。唯除二部共所作法。言诤事者。事是诤所依。由托此事诤竞便生。诤有四种。一评论诤事。二非言诤事。三犯罪诤事。四作事诤事。此中差别有其多种。如广文说。言如法断诤事已除灭者。谓事消殄。言发举者。谓于其诤善为断讫恶心遮止欲毁破。故名为发举。此中犯者。若知此评论诤事。或余诤事如法除殄。为除殄想。或复生疑而毁更发举。得波逸底迦。不如法殄作如法想疑而遮止者。得恶作罪。法与非法作非法想。而发举时。二俱非犯。有五种人发举羯磨。一是主人。二秉法人。三与欲人。四述情见人。五是客人。于所秉事若初中后咸悉知者。名为主人。当时众内秉羯磨者。名秉法人。有缘不集名与欲人。于此诤中宣陈己见。名述情见人。有五种人非法宣陈己见。一别部住人。二未近圆人。三已被治人。四法所被人。五犯重人。此五言时咸非应法。若于初中后不能了知。名之为客。前三发举。便得本罪。后二破时。但得恶作。苾刍毁尼。亦得恶作。若发举时。以言告彼前人知解。便得本罪。

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学处第五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邬陀夷苾刍善知身相。见诸女人说其阴处。有异记验因为说法。招致讥嫌。遂便遮制。由观利益。复更开听齐五六句。时六众苾刍故增句说。以猕猴等为有智人。因说法事淫染过限。待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智男子波逸底迦。

言女人者。谓能解知善恶言义。言法者。谓是如来亲所宣说。或声闻所说。亦名为法。言过者。谓于五六语更多为说。言五六者。五谓五蕴如言色是无常。受想行识亦复无常。六谓六根。如言眼是无常。乃至意亦无常。五六相应所有言语名五六语。此中犯者。谓过五至六过六至七。其无犯者。对有智男子。谓是人趣识善恶言。或在家人。或出家者言说容仪皆无淫滥。名有智人。又有释云。设对女人说亦无犯。犹如舍戒对有智男。虽曰女人智同男子。由对此女无邪说故。又无犯者。谓于阁上为说五语。下至中层足成六语。下至地时加至七语。此由处别。虽说无犯。或时彼女所诵之业过数咨问。或是聪明转生疑问。或苾刍语吃。或性急频言。若答若过并皆无犯。无智男子无想及疑等。若过五六语作过。五六想疑境想句数如上应思。若半择迦等。或无识知人。或蔑戾车。或眠醉入定。或愚憃或男无欲意女有染心。或时翻此。皆得恶作。纵是聪敏。亦不应说。

End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八卷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导读经文的卷第八、九、十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品》。此品是经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并特别回答三十七问中的佛世界海、众生海等问题。华,自然是指莲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汝州首山(省)念和尚语录师讳省念。莱州狄氏子。入院上堂云:佛法付与国王大臣有力檀那。令其佛法不断绝。灯灯相续至于今日。大众且道续个甚么?良久云:今日须是迦叶师兄始得。时有僧问:灵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八卷

景德传灯录 第八卷怀让禅师第二世下五十六人四十三人见录。汾州无业禅师。澧州大同广澄禅师。池州南泉普愿禅师。五台邓隐峰禅师。温州佛?奥和尚。乌臼和尚。潭州石霜山大善和尚。石臼和尚。本溪和尚。石林和尚。洪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八卷

五灯会元 第八卷◎青原下七世○瑞岩彦禅师法嗣△南岳横龙和尚南岳横龙和尚,初住金轮。僧问:如何是金轮第一句?师曰:钝汉。问:如何是金轮一只箭?师曰:过也。问:如何是祖师灯?师曰:八风吹不灭。曰:恁么则暗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八卷

⊙碧岩录第七十一则举,百丈复问峰: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峰云:和尚也须并却。丈云:无人处斫额望汝。沩山把定封疆,五峰截断众流。这些子,要是个汉当面提掇,如马前相扑,不容拟议,直下便用紧迅危峭,不似沩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八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八岁旦上堂。元正启祚打开门户。万物维新天地同春。应时纳祐不落窠臼罄无不宜。万世一时孟春犹寒。伏惟。首座大众。起居万福。乞火和烟得。担泉带月归。复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八卷

祖堂集 第八卷祖堂卷八云居云居和尚嗣洞山,在洪州。师讳道膺,姓王,幽州蓟门玉田人也。师居龆龀,山/歧疑生知,匪狎竹马之朋,卓有乘羊之誉。年二十五于幽州延寿寺受戒。初习毗尼,喟然叹曰:大丈夫兒焉局小道而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八卷

禅林僧宝传 第八卷圆通缘德禅师禅师名缘德、生杭州临安黄氏。年十七、师事东山老宿勤公、剃发受具。神观靖深、中空外夷。以精进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诸方。烂熳丛席。至襄州清谿、谒进禅师。栖迟不去久之。江南李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