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八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4 10:31

上卷下卷

第八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 上

渐渐具足菩萨下。第二授记文为七。一明因圆。二过无量下明果满。三明国土广净。四明国劫名字。五明佛寿量。六明法住大久。七明佛灭后供养舍利。就第三国广净中复五。一明国大严净。地平如掌者。经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则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无有一微尘许不平。当是类如海掌耳。又贤劫经正明如佛手掌。非引人掌也。二明纯是善道。三明人天福慧具足。月藏第九法食喜食禅食。经文总言法喜禅悦。别分应有三种差别。四明菩萨声闻众数甚多。五总结也。月藏第五云。不杀得十功德。一于一切众生得无所畏。乃至第十命终生善道后作佛。国无害仗之具国人长寿。不盗十功德。一果报具足而大。为事决断无有难碍。乃至第十死生善道。后作佛国华宝庄严充满。不淫十功德。一诸根律仪为事决断。乃至死生善道。后作佛国无女人。不妄语十功德。一众生信其言。乃至死生善道。后作佛时国无臭秽常满宝华。不两舌十功德。一身不可坏。乃至死生善道。后作佛国魔不能坏眷属。不恶口得十功德。一柔软语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法声充满。不绮语十功德。一天人爱敬。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众生强记不忘。不贪十功德。一身根不缺。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无魔外道。不嗔十功德。一离一切嗔。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人得三昧。不邪见十功德。一心性柔善。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人正信。偈有二十一行半。颂上发迹授记。初有十四行颂发迹。次七行半颂授记。初复二。前七行总发诸声闻迹。颂上我等之意也。后七行颂上发满愿迹。总中有五。初一行总标佛子为行难思已得垂迹之法。次知众乐小法下。第二一行明垂迹之由。次以无数方便下。第三二行明垂迹利益。次内秘下。第四二行。明内怀大道外现小失。次若我具足下。第五一行指略抑广。小欲者。示求小乘也。懈怠示退大乘也。非但示为声闻。亦作外道及三毒凡夫也。身子示嗔难陀示贪调达示痴(云云)。今此富下。第二七行。颂发满愿迹本。上文有三今略颂二。初五行颂显过去本。后未来亦供养下。第二二行。颂三世中佛所行因。略不颂七佛及现佛也。供养诸如来下。七行半颂授记。上文有七今颂其四。初半行颂因圆。次半行颂果满。其国名净下三句。超颂国劫名号菩萨众甚多下五行三句。颂国土广净。略不颂寿命法住灭后起塔也。第二授千二百记。一念请二与记三领解。请记如文。授记文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三。一总许千二百记。二别授陈如。陈如最初悟道。居首上座故别授记。三别授记五百。五百名同须别与记。

问。但见五百得记。不见千二百。

答。此五百即千二百数。颂中末后一行半。总授七百故是千二百也。又持品云。我先总记一切声闻皆已授记。即指今一行半。非是止授七百声闻也。偈颂有十一行为二。初九行半。颂记陈如及与五百。后一行半。总授一切声闻记。五百领解文有长行偈颂。长行先经家叙其欢喜。次自陈领解。经家先庆今得解欢喜。次愧昔不解故自责。庆中先明内心庆喜。后明外形恭敬也。悔过自责者。即是明其愧昔不解也。世尊我等下。第二自陈领解有二。一法说二譬说。法说中初悔得少为足。次责根钝难悟。从世尊乃至灭度。是悔责昔迷得小为足不知求大。从今乃知之。是责根钝始悟不早知之。今知小非究竟大为真实也。譬中二。初略次正举譬。如无智者略举譬况。所以者何下。释无智意也。譬说有二。一者醉酒譬。譬法说自悔得少为足不知求大。领前法。譬宿世中施权意。二者亲友觉悟譬。譬法说自责根钝难悟今乃知之。领前法譬宿世中显实。就初复三意。一者系珠譬。领上王子结缘。二者醉卧不觉譬。领上遇其退大。三者起已游行譬。领上接之以小。譬如有人者。即二乘人也。亲友者。昔日第十六王子也。家即大乘教为家也。醉酒而卧者。当于尔时大机暂发无明暂伏。以得闻经内心微解。以无明重故还复迷失。醉有二义。一重醉都不觉知。二轻醉微觉寻忘亦名不觉。虽有二义终成系珠如毒鼓耳。官事当行者。明王子余处机兴逗缘往应故云当行。弘法化他此非私务故云官事。无价宝珠者。一乘实相真如智宝也。系其衣里者。惭愧忍辱能遮嗔恚及防外恶。即是外衣。信乐之心内里善根。即是内衣。于时闻法微信乐欲。即了因智愿种子也。第二醉卧不觉知者。无明心重寻复不忆。此领中间懈退不受大法也。第三起已游行他国者。领上中间接之以小受三乘化也。善根欲发厌苦求乐。故云起已游行。无明覆解不知向本求大乘衣食。故言向他国求于小乘衣食。若魔佛相望。生死魔界为他国。佛法大小皆为本国。就小大相望。小乘未免生死。犹是他国。大乘永免生死。乃为本土。究竟还源也。明背大乘国往小乘土。不知从珠取给。而佣作自资获一日价。得少为足也。于后会遇下。第二亲友发觉譬。领上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等赐大车也。此为三。先呵责。二示珠。三劝贸。呵责譬上动执生疑。示珠譬宿世因缘。劝贸譬得记作佛。三周皆有此三意。法说中我令脱苦缚。即是呵责。五佛章即是开示。身子得记即是劝贸。譬说中我先不言皆为菩提。即是呵责。三车一车即是示珠。中根得记即是劝贸。下根宿世因缘汝等善听。即是呵责。覆讲结缘还为说大。即是示珠。下根得记即是劝贸。系珠中三意望三周者。始在佛树以大拟。即是系珠。无机息化即是醉卧。寻施方便即是起行。譬喻中二万亿佛所。即是系珠。遣傍人追闷绝不受。即是醉卧。三车引得即是起行。因缘中大通智胜佛所。即是系珠。中路懈退即是醉卧。接之以小即是起行。此等皆名领权也。某年日月者。指大通佛所也。佛亦如是下第二合譬。譬本有二。今各有三意。从教化我等下。合初一系珠。而寻废忘合初二醉不觉知。既得罗汉下。合初三起已游行。一切智愿下。合后亲友觉示譬。上有三今亦三。从智愿不失者。是合后一呵责。从我久令汝下。合后二示珠从我今乃知下。合后三劝贸所须也。第二偈颂有十二行半为二。初一行半颂内心得解又二。初一行颂庆喜。次半行颂悔责也。次于无量佛宝下。第二有十一行。颂自陈领解。上文有二。今初半行颂悔责得少为足。略不颂难悟今乃知之。如无智愚人半行。颂略举譬。便自以为足。颂释无智意。次十行颂譬说开合。初六行颂开。后四行颂合。上开有二。今初四行颂舍宝不知。后二行颂亲友觉悟。余文易见。

释授学无学人记品

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名之为学。学位在三果四向真无漏慧也。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已极。无所复学故名无学。约教释品者。析法研真名之为学。惑尽真穷名为无学。三藏意也。体法研真名之为学。无真无惑名为无学。通意也。自浅之深名之为学。通别惑尽权实理穷名为无学。此别意也。研如来藏有学无学。法性实相非学非无学。而学而无学(云云)。是二千人。或是学或是无学人。同是一流一时受记同一名号。故别为一品也。此品是授记文中第二段也。就此文为二。一请记。二授记。请中复二。一者二人请。二者二千人请。二人请记复有二。一默念。二者发言请记。发言请记复二。一者引例亦应有分。二者引望。二人最亲时众所望。罗云是佛子俗中亲重。阿难持佛法藏道中亲胜。胜重两人不蒙别记。则众望不足也。

问。若重若胜应同上流。何意在此。若如列众二人在上数中获记。何意居下。

答。总与千二百记。二人已同上流。今更索别记耳。阿难是学人。罗云弟子位。故入学无学章耳。二千请记但有默念引例。二意同故言如阿难愿耳。无发言者。无重无胜等事也。授记复二。一先记二人。后记二千。阿难记中复五。一长行。二偈颂。三八千菩萨生疑。四如来发迹释疑。五阿难显本述叹。疑者。通疑声闻今日发心即蒙佛记国净若此。昔方等中记诸菩萨。无量劫行乃得佛记。佛即发迹释疑。昔日与我同发大心即是同学。由我精进前超得佛。由彼多闻犹故持经。迹为侍者本地如此。今授妙记何足可疑。余记悉如文。

释法师品

此品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明六种法师。信力故受。念力故持。看文为读。不忘为诵。宣传为说。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六种法师。今经合受持为一。合解说为一。开读诵为二。足书写为五。别论四人是自行。一人是化他。大经分九品。前四人无解是弟子位。后五人有解是师位。通论若自轨五法。则自行之法师。若教他五法。则化他之法师。自轨故通称弟子。化他故通称法师。今从通义故名法师品。若作减数说者。束五为四。即四安乐行。如后说。若束四为三者。受持是意业。读诵说是口业。书写是身业。别论口业是化他。身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法师。三业教诏。即化他之法师。故言法师品。又是三门行此五法以自熏修即福德门。弘宣五法广利益者。即化他门。自修益彼皆顺佛教即报恩门。别论者。自修报恩名自行。益彼即化他。通论自轨轨他皆称法师。故言法师品也。又读诵书写是外行。即如来衣。受持是内行。即如来座。解说益他是如来室。如来室别论是匠他。衣座别论是自匠。通论不尔。慈悲覆物惠利归己名之如室。遮彼恶障己丑名之为衣。安心于空方能安他。安他安己名之为座。此则自轨三法亦名法师。利物必以慈悲入室为首。涉有以忍辱为基。济他以亡我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间依止故名法师。又束为二。谓自行化他。此易解不复记。又束为一。谓如来行具一切行。悲拔一切苦。谓四趣三界二乘菩萨等苦。慈与一切乐。谓人天涅槃常住等乐。柔和衣障一切丑。谓四住无知无明等丑。空座亡一切相。谓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此则通意。别意者。慈悲生一切善。柔和遮一切恶。空座荡一切相。又慈忍立一切福德。空座成一切智慧。智慧是目所谓五眼。福德是足所谓六度。又慈悲胜一切声闻缘觉。柔和胜一切凡夫外道。空座胜析体偏等菩萨。故净名云。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又慈悲破天魔。柔和破阴魔空破烦恼魔死魔。大品云。化一切众生。观一切空魔不得便(云云)。又慈忍故能问。空座故能答。具二庄严。又观空故能问。慈忍故能答。慈忍故能种能立能资。空慧故能耘能破能导。又慈悲故何所隔。柔和故何所碍。空座故何所诤。出三谛故名为胜幢。包含普摄名摩诃衍。是如来行故称三昧王。经言。一切善法慈为根本。忍辱第一道无相最上。若论圆行说不可尽(云云)

问。何故约三法明法师。

答。事一往论。必须登堂整服坐座。乃可敷弘故约三耳。又事理合论。夫迷惑不出三种。一约苦果起惑。二约结业起惑。三约谛理起惑故用三门而示导之。又约理。迷真故堕苦。故用慈悲门。迷俗故沈空受乐。故用和忍门。迷中故成智障。故用空门(云云)。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举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为师。师于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师。又五种人能以妙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故。称法师品也。若自轨法若法匠他。俱名法师者。则因缘释品也。凡多种解。皆约圆教法门而释品也。前三周是迹门正说领解受记竟。此下五品是迹门流通。非止荫益当时。复欲津洽来世。故有五品流通。法师宝塔两品。明弘经功深福重流通未闻利益巨大。达多一品。引往弘经彼我兼益。以证功德深重。持品八万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弘经。新得记者他土弘经。安乐行一品。旧云。接退流通。或当如此未必全然。外凡初心欣斯胜福。见声闻畏惮。闻菩萨摈辱。顾己力弱。无益自他便生退没。佛为此人说安乐行。依之法弘不虑危苦。又法师品。释尊自说弘经功福命觅流通。宝塔品多宝分身。且证且助劝觅流通。法师品初长行偈颂。叹美五种法师能持法人。后长行偈颂。叹美所持之法。又示通经方轨。初复二。一就禀道弟子门功深福重。二授道师门功深福重。弟子门又二。一佛世弟子。二灭后弟子。初因药王告八万者。因者凭寄也。欲以妙法凭寄药王使其领受告语八万。皆流通也。指人问其见不者。的示持经得福之人也。佛世又二。一从告药王下拣出人类。二从咸于佛前下。拣出得记之缘。苦于佛前当机妙悟者。是多闻深解二千五百者是也。皆已现前与总别记竟。今所拣类或是八部之类。或是四众三乘之类。椒ɑ???O逃诜鹎罢呙髌涫苯凇V捣鹪谧?病R痪湟毁收摺N欧??僖病D酥烈荒钫摺J苯谧畲僖病=杂爰堑钡闷刑嵴摺C髌湮偶?偈奔?偎嫦仓?λ斓梅鸸?:慰鼍咦愕梦啪⌒问艹帧N逯至魍ㄈ?倒┭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经文记载中的燃灯佛

智度论九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燃灯佛名锭光佛。”四教集解中曰:“亦名然灯,亦名锭光。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字或作定字,非也。”瑞应经上曰:“锭光佛时,释迦菩萨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无量劫的经文含义

道家谓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术数家亦指命中注定的厄运,大难,大限。古代道家的宏观时间概念之一。古代道教传说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归元复始一次,重新再开始。无独有偶古印度婆罗门教传说中也认为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

林崇安:《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

一、前言今日想探索佛教的根本思想,自然要依据当年释迦牟尼佛(约西元前565-486)所教导的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在长期下传的过程中,从初期的背诵,中期的书之文字,到后期的译成他国文字,难免有所出入,因此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八卷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导读经文的卷第八、九、十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品》。此品是经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并特别回答三十七问中的佛世界海、众生海等问题。华,自然是指莲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汝州首山(省)念和尚语录师讳省念。莱州狄氏子。入院上堂云:佛法付与国王大臣有力檀那。令其佛法不断绝。灯灯相续至于今日。大众且道续个甚么?良久云:今日须是迦叶师兄始得。时有僧问:灵山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八卷

景德传灯录 第八卷怀让禅师第二世下五十六人四十三人见录。汾州无业禅师。澧州大同广澄禅师。池州南泉普愿禅师。五台邓隐峰禅师。温州佛?奥和尚。乌臼和尚。潭州石霜山大善和尚。石臼和尚。本溪和尚。石林和尚。洪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八卷

五灯会元 第八卷◎青原下七世○瑞岩彦禅师法嗣△南岳横龙和尚南岳横龙和尚,初住金轮。僧问:如何是金轮第一句?师曰:钝汉。问:如何是金轮一只箭?师曰:过也。问:如何是祖师灯?师曰:八风吹不灭。曰:恁么则暗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八卷

⊙碧岩录第七十一则举,百丈复问峰: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峰云:和尚也须并却。丈云:无人处斫额望汝。沩山把定封疆,五峰截断众流。这些子,要是个汉当面提掇,如马前相扑,不容拟议,直下便用紧迅危峭,不似沩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八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八岁旦上堂。元正启祚打开门户。万物维新天地同春。应时纳祐不落窠臼罄无不宜。万世一时孟春犹寒。伏惟。首座大众。起居万福。乞火和烟得。担泉带月归。复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八卷

祖堂集 第八卷祖堂卷八云居云居和尚嗣洞山,在洪州。师讳道膺,姓王,幽州蓟门玉田人也。师居龆龀,山/歧疑生知,匪狎竹马之朋,卓有乘羊之誉。年二十五于幽州延寿寺受戒。初习毗尼,喟然叹曰:大丈夫兒焉局小道而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八卷

禅林僧宝传 第八卷圆通缘德禅师禅师名缘德、生杭州临安黄氏。年十七、师事东山老宿勤公、剃发受具。神观靖深、中空外夷。以精进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诸方。烂熳丛席。至襄州清谿、谒进禅师。栖迟不去久之。江南李氏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净土宗经文

净土宗经文是《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华严经》里的《普贤行愿品》、《楞严经》里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合称为净土五经一论,是净土宗的核心经典,《大势至菩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妙法老和尚开示放生问答

引言:妙法老和尚的慈悲开示往往如醍醐灌顶,闻者无不茅塞顿开、法喜充满,现将部份妙语整理如下:问:有位居士想将来为建设道场多做些布施,请教您:怎样才能多聚钱财?答:财即是柴,多聚无益,常付之一炬,并容易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