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八卷 释迦谱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2 08:57

第八卷 释迦谱 释迦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出昙无德律)

摩竭王瓶沙。作如是念。世尊若初来所入处。便当布施作僧伽蓝。时王舍城有迦兰陀竹园。最为第一。时佛知王心念即往竹园。王遥见世尊来。即便下象。取象上褥叠为四重。敷已。白佛言。愿坐此座。世尊即就座而坐。时瓶沙王捉金澡瓶。授水与佛白言。此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最为第一。今以奉施愿慈纳受。佛告王言。汝以此园施佛及四方僧。何以故。若是佛所有。若园若房若衣钵等物。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用者。悉应恭敬如塔寺法。即如佛言。我今以此竹园施佛及四方僧。愿慈愍故为我纳受。时世尊说偈。劝喻瓶沙王。即敕巧匠。即日营立堂房楼阁雕文刻镂宝物庄严。通水造桥泉井给施。愿常受用使福无尽(竹园冬夏常茂。亦名为寒林也。中本起经云。罗阅祇园长者迦兰陀。心中念言。可惜我园施与尼干。佛若先至奉佛及僧。悔恨前施永为弃捐。长者至心卧不安席。先福追逮福德应合。大鬼将军名曰半师。承佛神旨如其心念。即召阅叉推逐尼干。裸形无耻不应止此。鬼师奉教。挝打尼揵拖拽器物。尼干惊怖驰走而言。此何恶人暴害乃尔。鬼师答曰。长者迦兰陀。当持竹园作佛精舍。大鬼将军半师见敕。逐汝辈耳。明日尼干共诣长者。深责何故改施。令吾等类被打委顿。不谓长者见困如此迦兰陀心中喜悦。吾愿遂矣。佛圣广覆照。我至心。即答尼干此诸鬼师。强暴贪嗔惧必作害。不如委去更求其安。尼乾心恨即日悉去。长者欢喜修立精舍。僧房座具众严都毕。行诣树下请佛及僧。众祐受施止顿一时。大化普济靡不欣乐。又菩萨藏经云。阿难。我今于此竹园中。转此菩萨藏经。不退转轮。断一切众生疑。阿难。过去诸佛亦皆于此虚空地。分说是菩萨藏经。阿难所有贪欲嗔恚愚痴众生。入此竹园不发贪欲嗔恚愚痴。阿难。如来虽住诸余精舍。而皆无有如是功德。何以故。阿难。今此迦兰陀竹林。畜生入者不发淫欲。众鸟入者非时不鸣。摩竭瓶沙浇顶大王者。初登位与诸婇女。入此园中共相娱乐。入已自觉。心无淫欲娱乐戏事。诸婇女众亦皆自觉。心无有欲不乐戏乐。时王欢喜每作是念。愿世有佛出于我国。当以是园奉上于佛。佛于中住我当闻法。何以故。可供养者应住此园。非五欲人所应得住。是园无有虺蛇蜈蚣蚊虻毒螫。若住其中无复毒心。亦是竹园不共功德。

释迦祇洹精舍缘记第二十(出贤愚经)

舍卫国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曰须达。居家巨富财宝无限。好喜布施赈济贫乏及诸孤老。时人因行为其立号。名给孤独。尔时长者生七男儿。年各长大为其纳娶。次第至六。其第七儿。端正殊异偏心爱念。当为娶妻欲得极妙容恣端正有相之女。为儿求之。即语诸婆罗门言。谁有好女相貌备足。当为我儿往求索之。诸婆罗门便为推觅。展转行乞到王舍城。城中有一大臣。名曰护弥。财富无量信敬三宝。时婆罗门到家从乞。国法施人要令童女持物布施。护弥长者时有一女。威容端正颜色殊妙。即持食出施婆罗门。婆罗门见心大欢喜。我所觅者今日见之。即问女言。叵有人来求索汝不。答言未也。问言。女子汝父在不。其女言在。婆罗门言。语令出外我欲见之。与共谈语。时女入内白其父言。外有客人欲得相见。父便出外。时婆罗门。问讯起居安和善吉。舍卫国王有一大臣。字曰须达辅相识不。答言未见。但闻其名。报言知不。是人于彼舍卫国中。第一富贵如汝。于此间富贵第一须达。有儿端正殊妙。卓略多奇。欲求君女为可尔不。答言可尔。值有估客欲至舍卫。时婆罗门作书因之。送与须达具陈其事。须达欢喜诣王。求假为儿娶妇。王即听之。大载珍宝趣王舍城。于其道次拯济贫乏。到王舍城。至护弥家为儿求妻。护弥长者欢喜迎逆。安置敷具暮宿其舍。家内搔搔办具饮食。须达念言。今此长者。大设供具欲作何等。将请国王太子大臣。长者居士婚姻亲戚设大会耶。思惟所以不能了知。而问之言。长者今暮。躬自执劳经理事务。施设供具。为欲请王太子大臣。答言不也。欲设婚姻亲戚会耶。答言。请佛及比丘僧。于时须达闻佛僧名。啬然毛竖如有所得心情悦豫。重问之言。云何名佛愿解其义。长者答言。汝等闻乎净饭王子厥名悉达。其生之日天降瑞应。三十有二万神侍卫。即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身黄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王金轮典四天下。见老病死苦不乐在家。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尽结成佛。降诸魔众十八亿万。号曰能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光明照耀三达遐鉴。故号佛也。须达问言。云何名僧。护弥答言。佛成道已。梵天劝请转妙法轮。至波罗捺鹿野苑中为拘邻五人转四真谛。漏尽结解便成沙门。六通具足四意七觉八道悉练。上虚空中八万诸天得须陀洹。无量天人发无上道意。次度郁卑迦葉兄弟千人。漏尽意解。如其五人次第得度。舍利弗目连徒众五百亦得应真。如是之等神足自在。能为众生良祐福田故名僧也。须达闻说如此妙事。欢喜踊跃感念信敬。企望至晓当往见佛。诚款神应见地明晓寻明即往罗阅城门。夜三时开。初夜中夜后夜。是谓三时。中夜出门见有天祠。即为礼拜忽忘念佛。心目还闇便自念言。今夜故闇。若我往者。为恶鬼猛狩见害。且还入城待晓当往。有亲友终生于四天。见其欲悔便下语之。居士莫悔也(我是汝昔善知识。蜜肩婆罗门。因闻法得生天。今为大势门神。故相劝耳)汝往见佛得利无量。正使令得百车珍宝。不如转足一步至趣世尊所。得利深过踰于彼。居士莫悔。正使令得一四天下满中珍宝。不如举足一步至世尊所所得利益。盈踰过于彼百千万倍。须达闻天说如此语。益增欢喜敬念世尊。闇即得晓。寻路往至到世尊所。尔时世尊。知须达来出外经行。是时须达遥见世尊。犹如金山相好威容。俨然昉着。过踰护弥所说万倍。睹之心悦不知礼法。直问世尊。不审瞿昙起居何如。世尊即命令就座。时首陀会天遥见。须达虽睹世尊。不知礼拜供养之法。化为四人行列而来。到世尊所接足作礼。胡跪问讯起居轻利。右绕三匝却住一面。是时须达见其如是。乃为愕然而自念言。恭敬之法事应如是。即起离座如彼礼敬。问讯起居。右绕三匝却住一面。尔时世尊即为说法。四谛微妙苦空无常。闻法欢喜便染圣法。成须陀洹。譬如净洁白氎易染为色。长跪合掌问世尊言。舍卫城中如我伴辈。闻法易染更有如我比不。佛告须达。更无有二如卿之者。舍卫城中人多信邪。难染圣教。须达白佛。唯愿如来。垂神降屈临赴舍卫。使中众生除邪就正。世尊告曰。出家之法与俗有别。住止处所应当有异。彼无精舍云何得去。须达白佛言。弟子能起。愿见听许。世尊默然须达辞往。为儿娶妇竟辞佛还家因白佛言。还到本国当立精舍。不知模法。唯愿世尊。使一弟子共往敕示。世尊思惟舍卫城内。婆罗门信邪倒见。余人往者必不能办。唯舍利弗。是婆罗门种。少小聪明神足兼备。去必有益即便命之。共须达往。须达问言。世尊足行日能几里。舍利弗言。日半由旬。如转轮王足行之法。世尊亦尔。是时须达。即于道次。二十里作一亭舍。计校功作出钱雇之。安止使人饮食。敷具悉皆令足。从王舍城至舍卫国。还来到舍。共舍利弗案行诸地。何处平博中起精舍。案行周遍无可意处。唯王太子只陀有园。其地正平其树郁茂。不远不近正得处所。舍利弗告须达言。今此园中宜起精舍。若远作之乞食则难。近处愦闹妨废行道。须达欢喜到太子所。白太子言。我今欲为如来起立精舍。太子园好今欲买之。太子笑言。我无所乏。此园茂盛。当用游戏逍遥散志。须达殷勤乃至再三。大子贪惜增倍求价。谓呼价贵当不能买。语须达言。汝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须达曰诺。听随其价。太子只陀言。我戏语耳。须达白言。为太子法不应妄语。妄语欺诈。云何绍继抚恤人民。即共太子欲往讼了。时首陀会天。以当为佛起精舍故。恐诸大臣偏为太子。即化一人下。为评详语太子言。夫太子法不应妄语。已许价决不宜中悔。遂断与之。须达欢喜。便敕使人象负金出。八十顷中须臾欲满。残有少地。须达思惟何藏金足。不多不少当足满之。只陀问言嫌贵置之。答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当补满之。只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轻宝乃尔。教齐是止勿更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自起门屋上佛。共立精舍。须达欢喜即然可之。便即归家当施功作。六师闻之往白国王。长者须达买只陀园。欲为瞿昙沙门兴立精舍。听我徒众与共捔术。沙门得胜便听起立。若其不如不得起也。瞿昙徒众住王舍城。我等徒众当住于此。王召须达而问之言。今此六师云。卿买只陀园。欲为瞿昙沙门起立精舍。求共沙门弟子捔其技术。若得胜者得立精舍。苟其不如便不得起。须达归家。着垢腻衣愁恼不乐。时舍利弗明日时到。着衣持钵至须达家。见其不乐即问之曰。何故不乐须达答言。所立精舍但恐不成。是故愁耳。舍利弗言。有何事故畏不成就。答言。今诸六师诣王求捔。尊人得胜听立精舍。若其不如遮不听起。此六师辈出家来久。精诚有素所学技术。无能及者。我今不知尊人技艺能与捔不。舍利弗言。正使此辈六师之众。满阎浮提数如竹林。不能动吾足上一毛。欲捔何等自恣听之。须达欢喜。更着新衣沐浴香汤。即往白王我已问之。六师欲捔恣随其意。国王是日告诸六师。今听汝等共沙门捔。时诸六师宣语国人。却后七日。当于城外宽博之处。与沙门捔。舍卫国中十八亿人。时彼国法击鼓会众。若击铜鼓十二亿人集。若打银鼓十四亿人集。若振金鼓一切皆集。七日期满。至平博处椎击金鼓。一切都集。六师徒众有三亿万人。是时人民悉为国王。及其六师敷施高座。尔时须达。为舍利弗而施高座。时舍利弗。在一树下寂然入定。诸根寂默游诸禅定。通达无碍而作是念。此会大众习邪来久。憍慢自高草芥群生。当以何德而降伏之。思惟是已当以三德。即立誓言。若我无数劫中。慈孝父母。敬尚沙门婆罗门者。我初入会一切大众当为我礼。尔时六师见众已集。而舍利弗独未来到。便白王言瞿昙弟子。自知无术伪求捔能。众会既集怖畏不来。王告须达汝师弟子。捔时已至宜来谈论。时须达至舍利弗所。长跪白言。大德。大众已集。愿来诣会。时舍利弗从禅定起。更整衣服。以尼师坛着左肩上。徐祥而步如师子王。往诣大众。是时众人见其形容法服有异。及诸六师忽然起立。如风靡草不觉为礼。时舍利弗。便升须达所敷之座。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于大众前咒作一树。自然长大荫覆众会。枝叶郁茂花果各异。众人咸言。此变乃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岚风。吹拔树根倒着于地。碎为微尘。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又复咒作一池。四面皆以七宝。池水之中生种种花。众人咸言。是劳度差之所作也。时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一一牙上有七莲花。一一花上有七玉女。其象徐庠往诣池边。并含其水池即消灭。众人悉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劳度差复作一山七宝庄严。泉池树木花果茂盛。众人咸言。此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即便化作金刚力士。以金刚杵遥用指之。山即破坏无有遗余。众会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复作一龙身有十头。于虚空中雨种种宝。雷电振地惊动大众。众人咸言。此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化作一金翅鸟王。擘裂啖之。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复作一牛。身体高大。肥壮多力粗脚利角。跑地大吼奔队来前。舍利弗。化作师子分裂食之。众人言曰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复变其身作夜叉鬼。形体长大头上火然。目赤如血爪牙长利。口自出火惊跃奔赴。时舍利弗。自化身作毗沙门王。夜叉恐怖即欲退走。四面火起无有去处。唯舍利弗边凉冷无火。即时屈伏。五体投地求哀脱命。辱心已生。火即还灭。众咸唱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时舍利弗身升虚空。现四威仪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东没西踊西没东踊。北没南踊南没北踊。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或分一身作百千万亿身。还合为一。于虚空中忽然在地。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是变已还摄神足。坐其本座。时会大众见其神力。咸怀欢喜。时舍利弗。即为说法。随其本行宿福因缘。各得道迹。或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六师徒众三亿弟子。于舍利弗所。出家学道。捔技已讫。四众便罢各还所止。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须达手自捉绳一头。时舍利弗自捉一头。共经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曰。尊人何笑。答言。汝始于此经地。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即借道眼须达。悉见六欲天中严净宫殿。问舍利弗。是六欲天何处最乐。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欲深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训不绝。须达言曰。我正当生第四天中。出言已竟余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殿湛然。复更徙绳。时舍利弗惨然忧色。即问尊者何故忧色。答言。汝今见此地中蚁子不耶。对曰。已见。时舍利弗语须达言。汝于过去毗婆尸佛。亦于此地。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尸弃佛时汝为彼佛。亦于是中造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毗舍佛时。汝为世尊于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拘留秦佛时。亦为世尊在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是蚁子亦于此生。迦那含牟尼佛时。汝为世尊于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迦葉佛时。汝亦为佛。于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远。唯福为要不可不种。是时须达悲心怜伤。经地已竟起立精舍。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为香泥。别房住止千二百处。凡百二十处。别打揵稚施设已竟。欲往请佛复自思惟。上有国王应当令知。若不启白傥有嗔恨。即往白王。我为世尊已起精舍。唯愿大王遣使请佛。时王闻已遣使者。诣王舍城请佛及僧。唯愿世尊临赴舍卫。尔时世尊与诸四众。前后围绕放大光明。震动天地至舍卫国。所经亭舍悉于中止。道次度人无有限量。渐渐来近舍卫城边一切大集。持诸供具迎侍世尊。到国至广博处。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足指按地地皆震动。城中伎乐不鼓自鸣。盲视聋听哑语軁申。癃残拘癖皆得具足。一切人民男女大小。睹斯瑞应欢喜踊跃。来诣佛所十八亿人。都悉集聚。尔时世尊。随病投药为说妙法。宿缘所应各得道迹。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因缘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各各欢喜奉行。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花果只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应当与号。太子只陀、树给孤独园。名字流布传示后世(须达齐言善温)杂阿含经云。给孤独长者疾病。佛往看疾。记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终生兜率天。为兜率天子。作是念。我不应久住于此。当往见世尊。作是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于兜率天没现于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时给孤独天子。身放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而说偈赞即没不现(增一阿含经云。阿那邠坻太子白世尊言。我是须达又名阿那邠坻)

祐案息心所栖是曰精舍。竹林祇树爰始基构。遗风余制扇被于今。至于须达妙果。可谓显征者也。

释迦发爪塔缘记第二十一(出十诵律)

佛游行诸国经久不还。须达思恋渴仰。奉见白佛言。愿与我少物。得常供养。佛即与发指甲。白佛言。愿听起塔。佛言听。又白言。听我作窟出伏头作栾拱。安栏楯。杂彩色画种种庄严。佛悉听之。

释迦天上四塔记第二十二(出集经抄)

忉利天城东。照明园中有佛发塔。忉利城南。粗涩园中有佛衣塔。忉利城西。欢喜园中有佛钵塔。忉利城北。驾御园中有佛牙塔。大智论云。天帝释取菩萨发。于天上城东门外立发塔。又持菩萨宝衣。于城东门外立衣塔(祐案经律。人中有四大塔。生处塔。在迦维罗卫国。处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成道塔。在摩竭提国。善胜道场元吉树下。转法轮塔。在波罗柰国。古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涅槃塔。在拘夷那竭国。力士生地。秀林双树间)祐仰惟。至人处世利益弘大。发爪衣钵咸为法事。故能宝刹霞起广被人天。造塔之源。非唯散身而已也。

优填王造释迦栴檀像记第二十三(出增一阿含经)

释提桓因请佛。至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世尊念四部之众。多有懈怠皆不听法。我今使四众渴仰于法。不告四众复不将侍者。如屈申臂顷。至三十三天。是时人间不见如来久。优填王等至阿难所曰。如来为何所在。阿难报曰大王。我亦不知如来所在。优填王波斯匿王。思睹如来遂得苦患。是时王敕国界之内。诸奇巧师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如来形像。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观佛三昧经云。佛升忉利时优填王恋慕世尊。铸金为像闻佛当下。象载金像来迎世尊。尔时金像从象上下。犹如生佛足步虚空足下雨花。亦放光明来迎世尊。时铸金像合掌叉手为佛作礼。尔时世尊亦复长跪合掌。时虚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长跪向像。尔时世尊而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付嘱汝。空中化佛异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立形像种种供养。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

波斯匿王造释迦金像记第二十四(出增益阿含经)

尔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如来像。而供养之。复召国中巧匠。波斯匿王而生此念。当用何宝作如来像耶。如来形体煌如天金。是时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尔时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像。

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记第二十五(出求离牢狱经)

阿育王弟名善容(亦名违驮首祗)入山游猎。见诸梵志裸形曝露。以求神仙。或食树叶或吸风服气。或卧灰垢或卧荆棘。种种苦行以求梵福。劳形苦体而无所得。王弟见而问曰。在此行道。有何患累而无成办。梵志报曰。坐有群鹿数共合会。我见心动不能自制。王子闻已寻生恶念。此等梵志服风。气力羸惙犹有淫欲。过患不除。释子沙门饮食甘美。在好床坐。衣服随时。香花自熏。岂得无欲。阿育闻弟有此议论。即怀忧戚。吾唯有一弟。忽生邪见恐永迷没。我当方宜除其恶念。即还宫内。敕诸妓女各自严庄。至善容所共相娱乐。预敕大臣吾有所图。若我敕卿杀善容者。卿等便谏。须待七日随王杀之。时诸妓女即往娱乐。未经时顷王躬自往语弟。王子何为将吾妓女。妻妾恣意自娱。奋其威怒以轮掷空。召诸大臣即告之曰。卿等知不。吾不衰老亦无外寇。强敌来侵境者。吾亦闻。古昔诸贤有此谚言。夫人有福四海归伏。福尽德薄肘腋叛离。如我自察未有斯变。然我弟善容诱吾妓女。妻妾纵情自恣事露。如是岂有我乎。汝等将去诣市杀之。诸臣谏曰。唯愿大王听臣微言。今王唯有此一弟。又少息胤无继嗣者。愿听七日奉依王命。时王默然听臣所谏。王复宽恩敕语诸臣。命听王子着吾服饰。天冠威容如吾不异。内吾宫里。作倡妓乐共娱乐之。复敕一臣自今日始。着铠持仗拔利剑。往语善容王子曰。知不期七日终正尔。当到努力开割五欲自娱。今不自适死后有恨。用悔无益一日过已。臣复往语余有六日。如是次第乃至七日。臣往白言。王子当知。六日已过唯明日在。当就于死努力恣情五欲自娱。至七日到王遣使问云何。王子七日之中意志自由快乐不乎。弟报王曰。大王当知不见不闻有何快乐。王问弟曰。着吾服饰入吾宫殿。众妓自娱食以甘美。何以面欺。不见不闻不快乐耶。弟白王言。应死之人。虽未命绝与死何异。当有何情着于五欲耶。王告弟曰。咄愚所启。汝今一身忧虑百端。一身断灭在欲不乐。岂况沙门释子。忧念三世一身死坏。复受一身亿百千世。身身受苦无量患恼。虽出为人与他走使。或生贫家衣食穷乏。念此辛酸故出家为道。求于无为度世之要。设不精勤。当复更历劫数之苦。是时王子心开意解。前白王言。今闻王教乃得醒悟。生老病死实可厌患。愁忧苦恼流转不息。唯愿大王。见听为道谨慎修行。王告弟曰。宜知是时。弟即辞王出为沙门。奉持禁戒昼夜精勤。遂得阿罗汉果。六通清彻无所挂碍。阿育王传云。阿育王闻弟得道。深心欢喜稽首礼敬。请长供养。既厌世苦不乐人间。誓依林野以养余命。阿育王即使鬼神于城内。为造山水山高数十丈。断外人物不得来往。乃应王命率舍衣资。造石像一躯高丈六。即于山龛石室供养。此山及像今并存焉。

祐案。画像源始出自觉制。于是金石香彩铸刻遂滋。皆所以摹影相好。仿佛尊仪。及优填所造其神力所化乎。

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出观佛三昧经)

尔时国王请佛入城。龙王怒曰。汝夺我利吾灭汝国。佛告大王。王先归国。佛自知时。于是佛即为龙王及罗刹女。说三归五戒心大欢喜。龙王眷属百千诸龙。更从池出。佛令目连与受戒法。尔时龙王白佛言。唯愿如来常住此间。佛若不在。我发恶心无由成道。唯愿留神殷勤三请。常住于此。时梵天王及百千诸梵复来劝请。愿为一切诸众生故。莫独偏为一龙住此。佛即微笑口出光明。无量化佛及菩萨以为侍从。龙王于其池中。出七宝台奉上如来。唯愿天尊受我此台。佛言。不须此台。汝但以罗刹石窟施我。诸天闻各脱宝衣以扫拂窟。佛摄神足独入石室自敷坐具。令此石窟暂为七宝。时罗刹女及以龙王。为四大弟子及阿难造五石窟。尔时世尊。坐龙王窟不移。坐处亦受王请。入那干诃城及以诸国。处处皆见有佛虚空花座满中化佛。龙王欢喜发大誓愿。愿我来世得佛如此。佛受王请。经七日已王遣一人乘八千里象。持诸供具遍一切国。供养众僧处处见佛。信反白王释迦不但此国。余国亦有皆说苦空无常。六波罗蜜。王闻廓然意解得无生忍。尔时世尊还摄神足。从石窟出与诸比丘。遍游履诸处龙皆随从。是时龙王闻佛还国。啼哭雨泪白言。愿佛常住云何舍我。我不见佛。当作恶事坠堕恶道。尔时世尊安慰龙王。我受汝请。当坐汝窟中经千五百岁。时诸龙王合掌劝请。还入窟中佛即坐已。窟中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映现于外。远望则见近则不现。诸天百千供养佛影。影亦说法。石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石清白色(窟在那干诃罗国。古仙瞻卜花林毒龙池侧。青莲泉北罗刹穴中。阿那斯山岩南)

祐寻法身无形随应而现。虽虚影雾暧即是如来。故无量龙鬼宣法天众。是以经言是诸化佛。皆是真实斯之谓欤。

End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释迦劝信

◎ 明 海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沤。 因众生不识本心,所以,世尊以无尽悲心示种种法门,欲令众生尽此一生即可圆转五浊,成就菩提道果。而在诸多法门之中,净土持名一法则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赖永海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太子刚出生时,浑身呈黄金色,更有三十二种异相,所以净饭王替他取名为悉达多,意为奇异吉祥。相关资料还记载,悉达多太子生下来就能说会走,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

释迦牟尼能悟道成佛,背后的玄机是什么?

释迦牟尼为什么能悟道成佛,关于这个命题,原本是不太想写的,只想抛出问题让很多读者深入反省下,为什么修行多年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最近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自己修道学佛几十年了,都麻木了,堕落了,越来越

释迦牟尼佛最灵性的4句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中最特殊的一位

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会有菩萨下到人间来教导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而唯有佛才可以传真正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的圆满的佛法,要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几尊佛?

在住劫时期,如果还没有佛出世,就会有菩萨降临到娑婆世界。菩萨会引导众生种十善业的种子,免堕恶趣。但是这不能断除生死。只有佛出世了,才能教导众生最圆满的佛法,并引导众生真正永断生死,脱离轮回。《梵网经》

称释迦牟尼佛为世尊还是释尊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这些都可以用来称呼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用来称呼他方世界的佛。“世尊”,英文翻译The World-Honored One,

竖三世佛:如何区分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

1, 第一个可以区分的地方就是看他们身边的服侍菩萨是什么样的,释迦牟尼佛du两边的菩萨是他的两个弟子,因此外形是和尚相,而阿弥陀佛的两边是观世音菩萨和大智势菩萨;2,如果两个佛在一起放,那么释迦牟尼佛

竖三世佛之燃灯佛与释迦佛的故事

《大宝积经》记载:在燃灯佛的时期,燃灯佛世尊到达了一个城市的时候,释迦佛陀的前世在那时是个梵志(修道士)。菩萨(佛前世未成道时)听说世尊来了,也和满城的人一样争着想买花供佛,但已被人都买下了,他买不到

竖三世佛——释迦牟尼的一生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1.释迦牟尼出生释迦牟尼原名乔达

竖三世佛中释迦牟尼佛的含义是什么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

释迦牟尼与苏频陀尊者的缘分

释迦牟尼佛解说道:“无论苏频陀在上世积累了什么样的业力,在今世都一定要得到报应,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他自己种下的业果的报应。无生命的四大元素(土、水、火、风)不能使这些业果成熟,只有那些具有形体和心智,

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的佛?

释迦牟尼佛是智慧,慈悲,真理的象征,经常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事情,在遇到烦心的事情的时候佛陀会帮助我们开导,所以我们要恭敬他们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加学习它,那你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吗?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

皈依 发心桑吉秋当措杰巧南拉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向却瓦德达呢嘉森且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达给因所吉波所南吉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卓拉潘协桑吉哲巴效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四无量心森坚檀嘉得瓦当得沃

释迦牟尼佛和如来佛祖是同一人物吗?

那么释迦牟尼佛和如来佛祖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物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佛教中,“如来”的真实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意思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是人生旅途的甘露得到了妙法才是真正得到了幸福快乐。迦牟尼佛的本愿,是要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信愿真切,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是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介绍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简介释迦牟尼佛,梵名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

念释迦牟尼佛起到什么作用

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可以起到:1消除业障;2增长智慧;3积累福报;4与佛建立感应。——不止是释迦牟尼佛这样子,阿弥陀佛啊、药师佛啊,所有佛菩萨的名号都有这个效能。每个佛的成佛愿力不一样,阿弥陀佛这句佛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的功德利益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的功德利益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的鼻祖释迦摩尼诞辰日。念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要以仁慈

什么是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呢

释迦牟尼佛在我国人们的心中的地位是非常的高,因为它是创立的佛教。在佛教中的意义是非常的大的,所以我们要坚持的修持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留给了我们很多经典的精华,那你知道什么是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呢?什么

毗卢佛是不是释迦牟尼佛

天台宗将毗卢遮那作为法身,与卢舍那(报身佛)、释迦(应身佛)合为三身。法相宗亦有三身说,只是名称不同,他们把毗卢遮那佛作为自性身,以卢舍那佛为受用身,以释迦佛为化身。华严宗则根据《华严经》认为毗卢遮那

毗卢佛与释迦牟尼的关系

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有的宗派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以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化身,一佛具此三身,三身即成一佛。与此相应,又有“三身佛”之说:法身佛

拘留孙佛到释迦牟尼佛之间经历了什么

[拘留孙佛],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谓断一切烦恼,永尽无余。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出世知成佛,为千佛首。[拘那含牟尼佛],梵语拘那含牟尼,华言金寂,谓金则明现,寂则无碍也。大智度论,又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释迦佛生

释迦佛生释迦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有关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由于古印度的历史典籍没有明确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卒年推算的。因此说法不一,竟有近六十种

范古农答:释迦佛现在说法否。

问:释迦佛现在说法否。范古农答:法华云[佛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参参。智者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可证知现在说法也。

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区别

释迦牟尼佛,即佛陀、世尊,是佛教创始人,他的圣像身边站着他的两位侍者,也是佛陀的两位大弟子——阿难尊者和大迦叶尊者。两位尊者是罗汉,外形现和尚庄严法相。阿难尊者以“多闻第一”著称,佛教诸多经卷都是阿难

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介绍

释迦牟尼佛一般指释迦牟尼(佛陀)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八卷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导读经文的卷第八、九、十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品》。此品是经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并特别回答三十七问中的佛世界海、众生海等问题。华,自然是指莲

过去七佛之释迦牟尼佛

佛教创始人。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 '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佛(贤劫第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是真的吗?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是真的。并且在2010年6月12日南京栖霞寺举行了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像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唯一现存的佛顶真骨舍利。2010年6月12日上午8时,珍藏有佛顶骨舍利的金棺银椁由

法藏比丘和释迦牟尼的关系是什么

法藏比丘 是 阿弥陀佛 成佛前一世 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据佛教传说记载他在成佛前的一世间,是妙喜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

大日如来和释迦牟尼佛像有什么区别吗?

1. 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都以大日如来为主尊,但大日如来的形像和姿态在这两部曼荼罗中略有不同。2. 金刚界大日如来跏趺坐,菩萨像,头垂发,上半身戴着手镯、臂钏、璎珞等装饰品,手结智拳印,即左手食

释迦牟尼和达摩是什么关系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后来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诸多的烦恼,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后来不顾父王的劝阻出家修行,最终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