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八卷 宋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10:00

第八卷 宋高僧传

习禅篇第三之一(正传十五人附见三人)

唐蕲州东山弘忍传

释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浔阳。一云黄梅人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贲于丘园。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终夕若昼。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举家欣骇。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既成童丱绝其游弄。厥父偏爱因令诵书。无记应阻其宿熏。真心早萌其成现。一旦出明徙倚间如有所待。时东山信禅师邂逅至焉。问之曰。何姓名乎。对问朗畅区别有归。理逐言分。声随响答。信师熟视之。叹曰。此非凡童也。具体占之。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胜任荷寄。乃遣人随其归舍。具告所亲喻之出家。父母欣然乃曰。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缁门俊秀归者如云。岂伊小騃那堪击训。若垂虚受因无留吝。时年七岁也。至双峰习乎僧业不逭艰辛。夜则敛容而坐。恬澹自居。洎受形俱戒检精厉。信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忍闻言察理触事忘情。哑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复命建浮图。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拥纳之侣麕至蝉联。商人不入于化城。贫女大开于宝藏。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报龄七十有四。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圯。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冈也。初忍于咸享初。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惠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于韶阳。神秀传法荆门洛下。南北之宗自兹始矣。又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峰。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信谓忍曰。汝知之乎。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信甚然之。及法融化金陵牛头山。贻厥孙谋至于慧忠。凡六人号牛头六祖。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然融望忍则庶孽耳。安可匹嫡乎。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代宗敕谥大满禅师。塔曰法雨也。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暨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堕泪如血珠焉。僧徒不测。乃李氏国亡之应也。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犹成繁盛矣。其讳日将近。必雨雾阴惨。不然霰雪交霏。至日则晴朗焉。

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

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本世居范阳。厥考讳行瑫。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终于贬所。略述家系。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纯淑迂怀惠性间出。虽蛮风獠俗渍染不深。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能负薪矣日售荷担。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问曰。谁边受学此经。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云即得见性成佛也。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怪能不识文字。乃曰。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尼深叹服。号为行者。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自谓己曰。本誓求师而贪住寺。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远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证去。吾终于下风请教也。未几造焉。忍师睹能气貌不扬。试之曰。汝从何至。对曰。岭表来参礼。唯求作佛。忍曰。岭南人无佛性能曰。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曰汝作何功德。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如是劳乎井臼。率净人而在先。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忍虽均养心何辨知。俾秀唱予致能和汝。偈辞在壁见解分岐。揭厉不同浅深斯别。忍密以法衣寄托曰。古我先师转相付授。岂徒尔哉。呜呼后世受吾衣者。命若悬丝小子识之。能计回生地。隐于四会怀集之间。渐露锋颖。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旛之语。印宗辞屈而神伏。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跋摩已登果位。悬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谓众曰。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至是能爰宅于兹。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皆符前谶也。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大众问曰。胡无情绪耶。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吾师今归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宝林寺焉。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纳之客拥塞于门。四部之宾围绕其座。时宣秘偈或举契经。一切普熏咸闻象藏。一时登富悉握蛇珠。皆由径途尽归圆极。所以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为口实矣。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思布露而奉迎。欲归依而适愿。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玺书。诏赴京阙。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续遣中官薛简往诏。复谢病不起。子牟之心敢忘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非邀君也。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务从严饰。赐改额曰法泉也。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促令速就。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异香满室白虹属地。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气微目瞑全身永谢。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鸟连韵以哀啼。猿断肠而叫咽。或唱言曰。世间眼灭吾畴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勤勤付嘱语在会传。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会序宗脉。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尽图缋其影。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后加漆布矣。复次蜀僧方辩。塑小样真肖同畴昔。能曾言。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汝曹勿怪。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开元十一年。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欲函归海东供养。有闻击铁声而擒之。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其色青黑碧缣复袷。非人间所有物也。屡经盗去。迷倒却行而还褫之。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谒能着长篇有若张燕公说。寄香十斤并诗。附武平一至。诗云。大师捐世去。空留法身在。愿寄无碍香。随心到南海。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为撰铭赞。宋之问书。次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宋公闻法欢喜。向塔乞示征祥。须臾微风渐起。异香裛人。阴雨霏霏。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后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韬称疾不赴。遣明象赍传法衣钵。进呈毕给还。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塔曰元和正真也。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每遇上元烧灯。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大宋平南海后。韶州盗周思琼叛换。尽焚其寺塔将延燎。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烟熛向逼二僧对舁。轻如夹纻像焉。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通曰。一言知心更无疑贰。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秀师则否。通曰。是法宁选缁白。得者则传。周封诸侯乃分分器。同姓异姓别也。以祖师甄别精粗以衣为信。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三那罗延箭度而复穿余物也。非坚洛叉有强弱。但由射势力不同耳。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信衣至能不传。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通曰。忍言。受传衣者命若悬丝。如是忍之意也。又会也禀祖法则有余。行化行则不足。故后致均部之流。方验能师之先觉。不传无私吝之咎矣。故曰。知人则哲也。吁。

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传

释神秀。俗姓李氏。今东京尉氏人也。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世相传付。航海而来。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贵传迳门心要。机教相乖若水投石。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寻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门徒发其冢。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秀既事忍。忍默识之。深加器重。谓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恳而固辞。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征之。终不能起。谓使者曰。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了不度大庾岭而终。天下散传其道。谓秀宗为北。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秀以神龙二年卒。士庶皆来送葬。诏赐谥曰大通禅师。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岐王范燕国公张说。征士卢鸿各为碑诔。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如是则为药治病。偏重必离也。昔者达磨没而微言绝。五祖丧而大义乖。秀也拂拭以明心。能也俱非而唱道。及乎流化北方。尚修练之勤。从是分岐南。服兴顿门之说。由兹荷泽行于中土。以顿门隔修练之烦。未移磐石。将弦促象韦之者。空费躁心。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伊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理病未效乖竞先成。秖宜为法重人。何至因人损法。二弟子濯击师足。洗垢未遑折胫斯见。其是之喻欤。

唐袁州蒙山慧明传

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国亡散为编甿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证悟若丧家之犬焉。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余辈未及。能祖见已便掷袈裟。明曰。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时能祖便于岭首一向指订。明皆洞达悲喜交至。问能曰。某宜何往。能记之曰。遇蒙当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旧云道明也。下岭绐诸僧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僧即退转。一说居士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为信。岂可力争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拱立舍旃。则咸享四年也。以明未舍家曾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矣。宜春太守秦琢奏谥号焉。

唐洛京荷泽寺神会传

释神会。姓高。襄阳人也。年方幼学厥性惇明。从师传授五经。克通幽赜。次寻庄老灵府廓然。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由是于释教留神。乃无仕进之意。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其讽诵群经易同反掌。全大律仪匪贪讲贯。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乃敩善财南方参问。裂裳裹足。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及见能问会曰。从何所来。答曰。无所从来。能曰。汝不归去。答曰。一无所归。能曰。汝太茫茫。答曰。身缘在路。能曰。由自未到。答曰。今已得到且无滞留。居曹溪数载。后遍寻名迹。开元八年敕配住南阳龙兴寺。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荡其渐修之道矣。南北二宗时始判焉。致普寂之门盈而后虚。天宝中御史卢弈阿比于寂。诬奏会聚徒疑萌不利。玄宗召赴京。时驾幸昭应。汤池得对言理允惬。敕移往均部。二年敕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两京版荡驾幸巴蜀。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然于飞挽索然。用右仆射裴冕权计。大府各置戒坛度僧。僧税缗谓之香水钱。聚是以助军须。初洛都先陷。会越在草莽。时卢弈为贼所戮。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而中筑方坛。所获财帛顿支军费。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有力焉。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敕将作大匠并功齐力。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会之敷演显发能祖之宗风。使秀之门寂寞矣。上元元年嘱别门人。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其夜示灭。受生九十三岁矣。即建午月十三日也。迁塔于洛阳宝应寺。敕谥大师曰真宗。塔号般若焉。

系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者。贵其渐也。会师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洛中弥盛如能不自异。外护已成则可矣。况乎旁无力轮人之多僻。欲无放逐其可得乎。或曰。其过不多何遽是乎。通曰。犯时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适过不在深。后之观此急知时事欤。是以佛万劫学化行者。知化行难耳。无令固己而损法。慎之哉。

唐润州竹林寺昙璀传

释昙璀。俗姓顾氏。吴郡人也。肇国著姓其来弥光。丞相有佐命之勋。尚书有挺济之誉。衣冠鼎胄。太岳峻岱峰之高。令问徽猷。江汉为南国之纪。星象降精灵只效祉。德备胎教香符梦征。玄圭应上圣之祥。神宝蓄河汾之气。特受异准生而不凡。襁褓之日而童蒙来求。佩觿之时而忘身殉道。和敏而纯素。温恭而克明。神器夙昭清风渐扇。遂勉节出尘栖心物表。金经秘藏一日万言。不逾岁叙而大经淹通。遂于晚年缅怀宗匠。始事牛头山融大师。融醇懿瑰雄。东夏之达磨欤。梵幢宝柱大海津。梁目以上根。乃诲之。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致远多泥。子不务乎。璀默而审之。直辔独上餐甘露味饮蒲萄浆。犹金翅不食异类帝释无共鬼居。乃晦迹钟山断其漏习。养金刚定趣大能位。纳衣空林多历年所。时淮南导首广陵觉禅师。江左名德建业如法师。咸杖锡方来降心义体。握珠怀宝虚往实归。则天皇母临朝龚行佛事。高其道业周勤诏书。时栖霞约法师梵门之秀杰。躬以敦劝朝天抗诏。皇明恐未然也。璀曰。岐伯辞帝舜之师。干木谢文侯之命。玄畅以善论而抗宋主。惠远不下山而傲齐后。彼何人哉。由是遁北[阜-十 廾]。踰东冈。考槃云冥。后止于竹林之隩。葺宇簋缶而告老焉。既而绍列圣之鸿徽。继前贤之能事。翼亮皇梵保宁天人。俄端然入定七日而灭。春秋六十二。是岁天授三年二月六日也。翌日依天竺法火化遗骸。收灰建塔。士庶含酸悉皆号恸。门弟子僧感僧頵等。刻石纪事奉全师礼。正议大夫使持节润州刺史汝南郡升。向风遐想悦而久之。褒德尚贤赞成厥美焉。

唐金陵延祚寺法持传

释法持。俗姓张氏。润州江宁人也。仪貌邕肃肤体至润。幼而弃俗长事明师。天机内发识浪外澄。年十三闻黄梅忍大师。特往礼谒。蒙示法要。领解幽玄。后归青山重事方禅师。更明宗极。命其入室传灯继明。绍迹山门大宣道化。方既出山凡是学众咸悉从其咨禀心要。声价腾远海内闻知。数年之中四部依慕。时黄梅谢缘去世。谓弟子玄赜曰。后传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即其一也。是知两处禅宗重代相袭。后以法眼付门人智威。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延祚寺。遗嘱令露骸松下饲诸禽兽。令得饮食血肉者发菩提心。其日空中有神旙数首。从西而来绕山数转。众人咸见。先居幽栖故院竹林变白。报龄六十有八矣。

唐越州云门寺道亮传

释道亮。姓朱氏。越州人也。厥考前刺会稽郡。亮年八岁。出家极通经业。受具后学河中三论。复讲涅槃经。寻入深谷破衣覆形蔬食资命。不交俗务直守童真。神龙元年孝和皇帝诏亮与法席宗师十人。入长乐大内坐夏安居。时帝命受菩萨戒。睿宗及妃后送异锦衾毡席。二年诏于西园问道。朝廷钦贵。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书张锡国子监周业崔融秘书监贺知章睦州刺史康诜。同心慕仰请问禅心。多结师资或传香火。卒年八十二。门人慧远等建塔。万齐融为铭纪述。

唐荆州碧涧寺道俊传

释道俊。江陵人也。住枝江碧涧精舍。修东山无生法门。即信忍二祖号其所化之法也。勤洁苦行迹不出寺经四十余载。室迩人远莫敢请谒者。唯事杜默。如是声闻于天。天后中宗二朝崇重高行之僧。俊同恒景应诏入内供养。至景龙中求还故乡。帝赐御制诗。并奘景同归枝江。卒于本寺焉。

唐温州龙兴寺玄觉传

释玄觉。字明道。俗姓戴氏。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讳烈。渡江乃为永嘉人也。总角出家龆年剃发。心源本净智印全文。测不可思解甚深义。我与无我恒常固知。空与不空具足皆见。既离四病亦服三衣。德水沐其身。所以清净。良药治其眼。所以光明。兄宣法师者。亦名僧也。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觉本住龙兴寺。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构禅庵。沧海荡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莱仙客岁月往还。华盖烟云晨昏交集。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神钟震来妙屋化出。觉居其间也。丝不以衣耕不以食。岂伊庄子大布为裳。自有阿难甘露作饭。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或曰。觉振锡绕庵答对。语在别录。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然终得心于曹溪耳。既决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觉。犹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动僧侣悲号。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春秋四十九。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叹曰。人物骈阗花舆蓊蔚。何用之为。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数人同闻皆莫测之。寻而述之曰。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远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测。后匪久此师舍寿。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余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又未终前有舒雁千余飞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来。空中有声云。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觉唱道着明修证悟入。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朗贻书招觉山栖。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拘情于讲。回书激劝。其辞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达者韪之。终敕谥号无相。塔曰净光焉。

唐金陵天保寺智威传(本净)

释智威。俗姓陈氏。江宁人也。住近青山地盘嘉气。善符宿瑞维岳降神。爰在童年器殊众识。至於戏弄曾不染俗。性恶浮饰人皆异焉。无何一朝忽失其所。父母莫知攸往。乃遍历诸寺寻访之。威已依天保寺统法师诵大乘经。早数百纸聪敏超伦众咸叹服。年二十遇恩剃落。隶名于幽岩寺。因从持禅师咨请禅法。妙达深理继踵前修。既获髻珠淡然闲放。形容温润面如满月。言辞清雅慧德兰芳。望重一期声闻远近。江左定学往往造焉。其中顿悟心源即慧思禅师。乃命嗣山门盛传道化。威自出止延祚寺。说法利人广施饶益。以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于住寺。遗嘱林中饲鸟兽。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春秋七十七。威一时夜行头陀。将值天晓有三虎遇之。威截路中过了无怖色。虎随至山门四顾而去。每有二兔一犬。庭际游戏各无间畏。盖大悲平等物我一均。故其然也。次司空山释本净。姓张氏。东平人也少入空门高其节操。游方见曹溪六祖决了疑滞。开元初于南岳司空山闲放自处。人不我知蔽伪之故也天宝中因杨庭光采药。邂逅相逢。论道终日。回奏诏赴京。于白莲华亭安置。帝知佛法幽深孰堪商攉。敕召太平寺远法师及两街三学硕德。发问锋起。若百矢之逐一兔。焉。净举措容与四面枝梧。譬墨翟之解九攻机械矣。既而辩若建瓴。詶抗之余乃引了义教援证。复说伽陀一无留滞。皇情怿悦。观者叹嗟。以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寿龄九十五。敕谥大晓禅师。亦带所居为名曰司空山禅师也。

唐睦州龙兴寺慧朗传(辩公)

释慧朗。新定遂安人也。年二十有二。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顿教之首将请为师。乃逆相谓曰。汝久积净业吾非汝师。可往天台当逢哲匠。至剡溪石城寺见一禅翁。莫知其来。鹤发冰肤目如流电。声含钟律神合太虚。乃问朗曰。子将何之。答曰。欲往天台求佛大法。因同行十数里憩林树下。而指训之曰。法常寂然彼亦如也。何必随远。当化有缘宜归本生度无量众。言毕求之无方。豁然本心悟佛知见。林栖谷饮凡经数载。乃却归故邑慧安寺。净名白衣服非法服纯陀工巧心如佛心。骊珠尚潜师子未吼。弱丧之终涉川迷津。一日秦望山林岭振动俄有大龟呈质。咸相谓言。此何祥也。寻有禅僧曰辩。自会稽云门而来。身长八尺四寸。高鼻大目睛光射人。明大品思益维摩等经。兼博通诸论。众曰。神僧也。大龟应乎此也。朗秘菩萨行请之为师。辩征维摩经义。答曰。如日照萤火海沃牛迹耳。辩公深器之。曰真净名也。景龙中乡人吴川县尉余少兴宗党新昌县令余仁等十数家。咸共宗事递请降临。一夕忽睹神光从项而出。旁烛山川盈十数里。含情之类罔不归依。辩公加师资之礼。由兹反拜请朗登座。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次明遍化一切皆如。道俗欣然而各叹曰。昔山之震动龟之敩祥。非辩公之应明矣。至是四方学禅观者臻萃开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绚。于龙山之阳建伽蓝。延以居之。方大设戒坛广邀律德。有光州岸公会稽超公而为上首。既而发希有心受具足戒。珠圆月满内外俱明。遍临坛为戒师。旋请益。为学士。众情加重。道在益尊。七年刺史韦利器深心归向。八年歙州长史许思。恭请往治所。朗升法座。无何熊伏于前。闻钟而来。众散而去。时皆惊惧虞其搏攫。原其有听法之心耳。其驯猛兽也若此。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门人曰。吾将去矣。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言讫俨然而寂。春秋六十四。禀遗命茶毗建塔。学者既多。颖脱则开元寺道饮慧祐道禅。龙兴寺辩海。宁国寺进玉。越州宝林寺有沛远整。杭州竹林寺一行等。并传朗之法。相继若瓜瓞然。至大历十二年。新定太守萧定述碑。司马刘长卿书。刺史李揆篆额。所谓俱是名公盛夸全美有矣。

唐郓州安国院巨方传(智封)

释巨方。姓曹氏。安陆人也弱龄干节立身从师。禀业于州治明福院朗禅师。而听诵法华维摩二经。功毕受具。讲述南宗论数席。即拂衣而起。禅会必参。后造北宗秀公所锐精稽考。一见默许之。秀问曰。白云散处如何。曰不昧也。又。问。到此间后如何。曰正见一枝生五叶。秀颔之。数载之间入室侍对。庶几真道罕有伦儗。乃辞观方至上党寒岭而居积稔之间学徒数百。求请无阻。凡所提唱真妄同源迟速异剂。得心助道在乎修治。大较如此。郓帅吴文涣侍中。钦慕其风遣使请归。府建安国院传法化徒。尚祖风者不离于席。顿悟多矣。郓帅问曰。今日后如何。答云。地布金沙人安宝刹。吴帅信伏。因兹一府军民咸加宗仰。吴氏家无少长。重若神明。檀施丰厚。方后于五台山道化。涉二十余载入灭。时告众曰。吾齿尽于此矣。言讫长逝。春秋八十一。以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全身入塔云。次河中府安国院释智封。姓吴氏。怀安人也。中年学道励操谨躬。行头陀之行。卯食之后水浆不度齿焉。于本州清静寺恒法师下落发受具。综习唯识论。或人所诘责之以滞于名相。愤发罢讲。游行登武当山见秀师会。疑冰解泮。思养圣胎。倏辞出蒲津安峰山。禁足十年。木食涧饮。属州牧卫文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因兹奔走毳衣。蔚然繁盛。使君问曰。某今日后如何。对曰。日从蒙氾出照树全无影。使君初不喻旨。拱叶而退。少选开晓充诎于怀。封来往中条山二十余年。俭薄不充。得其道者不可胜纪。入灭后门人于州北三十步建塔焉。

唐郢州大佛山香育传

释香育。姓李氏。济阴人也。父为兖州掾。育有道性常研习庄老。根器奋发。俄于释典留神。决捐俗态。趋沧州安定寺智元律师所乞求削染。满足戒后精力律学。垂欲卒业一旦辞师观游圣迹。陟天台登南岳。或入岩阿或栖树下。末至五台。后参预秀师盛化。夙心相契击节希声。秀问之。育答密若隐书。一皆开释。秀默异之。在丛众间多历年所。洞彻心源。则辞秀去入富水大佛山。劲节安禅卯前一食。州将韩闰笃钦其道坚召出山。育称疾而已。因是黑白之众渴仰归依。韩使君辎车继运供施交骈。树造法堂严饰奇丽。时来问道。韩侯问佛法已后事如何。答云。如同太虚委在有力。韩侯钦尚。徒众常有千计。贤不肖驳杂而居。往往闻有不测之僧预其听受焉。一旦说法次告众曰。善哉是会遭遇者艰。须决所疑无遣虚度。命水涤盥端坐而化。春秋七十有三矣。

唐兖州东岳降魔藏师传

释藏师。姓王氏。赵郡人也。父为毫州掾。稚齿寻师居然慕法。而性好独处。谯多厉鬼持魅于人。藏七岁只影闲房孤形迥野。尝无少畏。至年长弥见挺拔。故号降魔藏欤。请列青衿于广福院明赞禅师。师意其法器。乃发擿之。[(應-心)/言]对辩给答出问表。因留执事服勤受法。俾诵法华踰月彻部。登即剃落受具习律焉。次讲南宗论。大机将发俄投麈尾。九州灵迹罕不登升。后往遇北州鼎盛。便誓依栖。秀问曰。汝名降魔。我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曰有佛有魔。秀云。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也。曰是佛亦空。何不思议之有。时众莫不异而钦之。先是秀师悬记之。汝与少皞之墟有缘。寻入泰山。数年学者臻萃供亿克周。为金舆谷朗公行化之亚也。一日告门人曰。吾今老朽物极有归。正是其时。言讫而终。春秋九十一矣。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八卷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导读经文的卷第八、九、十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品》。此品是经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并特别回答三十七问中的佛世界海、众生海等问题。华,自然是指莲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汝州首山(省)念和尚语录师讳省念。莱州狄氏子。入院上堂云:佛法付与国王大臣有力檀那。令其佛法不断绝。灯灯相续至于今日。大众且道续个甚么?良久云:今日须是迦叶师兄始得。时有僧问:灵山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