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八卷 维摩诘所说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2 08:12

第八卷 维摩诘所说经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

什曰。有无迭用。佛法之常。前品说有。故次说空门。复次从始会以来。唯二人相对。余皆默然。今欲各显其德。故问令尽说。亦云情惑不同。发悟有因。令各说悟。广释众迷。夫胜会明宗。必以令终为美。今法坐将散。欲究其深致。广说不二。乃尽其妙也。问曰。亦有三四乃至无量法门。云何独说不二耶。答曰。二事少而惑浅。余门事广而累深。二尚应破则余可知也。复次万法之生必从缘起。缘起生法。多少不同。极其少者。要从二缘。若有一缘生。未之闻也。然则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既废。则入于玄境。亦云二法门摄一切法门。问曰。云何不破一耶。答曰。若名数之则非一也。若以一为一。亦未离于二。遣二则一斯尽矣。复次无相之一。名假而实立。实立则体与相绝。故直置而自无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生曰。既悟其一则众事皆得。故一为众事之所由也。

各随所乐说之。

肇曰。自经始已来所明虽殊。然皆大乘无相之道。无相之道。即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即第一义无二法门。此净名现疾之所建。文殊问疾之所立也。凡圣道成。莫不由之。故事为篇端。谈为言首。究其所归一而已矣。然学者开心有地。受习不同。或观生灭。以反本或推有无以体真。或寻罪福以得一。或察身口以冥寂。其涂虽殊。其会不异。不异故取众人之所同。以证此经之大旨也。生曰。所以无方。其道皆入不二故也。今令人人说之。以为成验。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灭者灭生耳。若悟无生。灭何所灭。此即无生法忍也。此菩萨因观生灭以悟道。故说己所解。为不二法门也。下皆类尔。万法云云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妙主常存我也。身及万物我所也。我所我之有也。法既无我。谁有之者。

不眴菩萨曰。

什曰。不眴有三义。一如天。二爱敬佛身。谛观不眴。三心无尘翳慧眼常开。

受不受为二。

什曰。受不受取相。不取相也。亦有漏五阴名为受。无漏名不受也。亦云受心不受心。如阿毗昙心说。

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

什曰。遣不受也。

无作。

什曰。言不复作受生业也。

无行。

什曰。心行灭也。

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有心必有所受。有所受必有所不受。此为二也。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则无得无行。为不二也。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

什曰。如洗秽物。至尽乃净。净则尽。尽则无净也。

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净生于垢。实性无垢。净何所净。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

什曰。惑心微起名为动。取相深著名为念。始终为异耳。无取遣受也。肇曰。情发为动。想我为念也。

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言无欲以去有。不言无也。而惑者闻一。则取一相。闻无则取无相。故有二焉。

妙臂菩萨曰。

什曰。以施报故。手能出无尽宝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也。

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弗沙菩萨曰。

什曰。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时所值宿。因以为名也。肇曰。弗沙星名也。菩萨因以为字焉。

善不善为二。

什曰。一切有漏善心。及善身口业。无漏乃至涅槃名为善。一切烦恼所作身口业名不善也。

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

什曰。三界烦恼。烦恼相应。及烦恼所作身口业尽名罪。一切有漏善。尽名为福。

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

什曰。金刚置地。下至地际。然后乃止。实相慧要尽法性。然后乃止也。肇曰。金刚慧实相慧也。

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师子意菩萨曰。

什曰。师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则不度。此大士以实智慧。深入诸法。直过彼岸。故借以为名也。

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阂者是为入不二法门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

什曰。世间三界也。出世间。一切无漏有为道品法也。

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

什曰。出义生于入也。无入生死故。无出世间也。

不溢。

什曰。梵本云流也。

不散。

肇曰。夫有入则有出。有出必有溢。有溢必有散。此俗中之常数。

是为入不二法门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

什曰。上言无为。三无为也。今明究竟涅槃也。

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缚然生死之别名。解灭涅槃之异称。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

什曰。无常是空之初门。破法不尽。名为不尽。若乃至一念不住则无有生。无有生则生尽。生尽则毕竟空。是名为尽也。

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有为虚伪法。无常故名尽。实相无为法。常住故不尽。若以尽为尽。以不尽为不尽。者皆二法也。若能悟尽不尽。俱无尽相者。则入一空不二法门也。

普守菩萨曰。

什曰。万善所持。众圣所护。故名普守焉。

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什曰。妄见有我。解则无我。言无我为遣我耳。非复别有无我法也。

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非我出于我耳。见我实性者。我本自无而况非我也。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

什曰。无明能生明。故不异于明。明由无明生。故不异于无明。无明故不可取。能生明故不可舍。明亦如是。非无明故不可离。无明生故不可取。譬如莲华色虽严洁。所因不净推其所因。心不生着也。

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明慧明也。无明痴冥也。见无明性。即是为明。若见明为明。即是无明故不可取也。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色即是空。不待色灭然后为空。是以见色异于空者。则二于法相也。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

什曰。外道法中有五大。佛法中有四大。此四种于作法中。最大故称为大。

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四种四大也。空种空大也。此五众生之所由生。故名种。然四大之性。无前后中。无异空大也。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存于情尘故三毒以生。若悟六情性。则于六尘。不起三毒。此寂灭之道也。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以六度为妙因。回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于一相。乃应不二。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即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三行虽异。然俱是无缘解脱。故无心意识也。无缘既同。即三解脱无异。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

生曰。有相则有对。有对则为二。不系一与三也。

佛即是法。

生曰以体法为佛。不可离法有佛也。若不离法有佛是法也。然则佛亦法矣。

法即是众。

生曰。亦以体法为众。

是三宝皆无为相。

肇曰。无相真智。佛宝也。实相无为。法宝也。修无为道。僧宝也。三宝虽异。皆无为相也。生曰。乖理为造。故三宝皆无为也。

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心无阂菩萨曰身身灭为二。

什曰。身五受阴也。身灭涅槃也。

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则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诸法生时空生。灭时空灭。身存身亡。亦何以异。而怀惊惧于其中乎。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业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三业虽殊。无作一也。诸法之生。本于三业。三业既无。谁作诸法也。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

什曰。福行欲界善行。能得乐报也。罪行十不善道。能得苦报也。无动行色无色界行。不动义如通达佛道中说也。

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即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恶之流。不动色无色界行也。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若见我实相。则彼我之识。无由而起。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即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得在于我。相在于彼。我不得相。谁取谁舍。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即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

什曰。旨明此中知照灭无有明闇也。

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二乘入灭尽定。六根尽废。心想都灭。虽经昼夜不觉晦明之异。谕菩萨无心于明闇耳。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世间无缚。曷为而厌。涅槃无解。曷为而乐。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实相慧眼之境。非肉眼所见。慧眼尚不见实。而况非实。虽曰无见。而无所不见。此真慧眼之体。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

什曰。说曲辩也。

无说。

什曰。说一往说也。

无示。

什曰。显现其相。言是善是恶。名为示也。

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上诸人所明虽同。而所因各异。且直辩法相。不明无言。今文殊总众家之说。以开不二之门。直言法相不可言。不措言于法相。斯之为言。言之至也。而方于静默犹亦后焉。生曰。前诸菩萨。各说不二之义。似有不二可说也。若有不二可说者。即复是对二。为不二也。是以文殊明无可说乃为不二矣。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什曰。如佛泥洹后六百年有一人。年六十出家。未几时颂三藏都尽。次作三藏论议。作论已思惟言。佛法中复有何事。唯有禅法我当行之。于是受禅法。自作要誓。若不得道。不具一切禅定功德。终不寝息。胁不着地。因名胁比丘。少时得成阿罗汉。具三明六通。有大辩才。善能论议。有外道师。名曰马鸣。利根智慧一切经书皆悉明练。亦有大辩才。能破一切论议。闻胁比丘名。将诸弟子往到其所。唱言一切论议悉皆可破。若我不能破汝言论。当斩首谢屈。胁比丘闻是论。默然不言。马鸣即生憍慢。此人徒有空名。实无所知。与其弟子舍之而去。中路思惟已。语弟子言。此人有甚深智慧。我堕负处。弟子怪而问曰。云何尔。答曰。我言一切语言可破。即是自破。彼不言则无所破。即还到其所。语胁比丘言。我堕负处。则是愚痴。愚痴之头。非我所须。汝便斩之。若不斩我我当自斩。胁比丘言。不斩汝头。当斩汝结发。比于世间。与死无异。即下发为胁比丘作弟子。智慧辩才世无及者。广造经论。大弘佛法。时人谓之。为第二佛。夫默语虽殊。明宗一也。所会虽一。而迹有精粗。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故默然之论。论之妙也。肇曰。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默然也。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深浅。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于无知。信矣哉。生曰。文殊虽明无可说。而未明说为无说也。是以维摩默然。无言以表言之不实。言若果实岂可默哉。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肇曰。默领者。文殊其人也。为彼持言所以称善也。生曰。言迹尽于无言。故叹以为善矣。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香积佛品第十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什曰。舍利弗独发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结业之体。未能无资。二绝意大方。乐法不深。三推已有待。谓众亦然。处弟子之上。宜为众致供也。肇曰。置座设食。拟宾之常。而待客先发者。欲以生论耳。舍利弗时会之长。故每扣兴端。生曰。不念弟子者。以其自有乞食法也。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什曰。能于前法。自在无阂。无阂则累想宜废。亦云。解脱为用。厌身舍着。而今念食乖致何深。肇曰。佛说八解脱。乃是无欲之嘉肴。养法身之上膳。仁者亲受。谓无多求。然方杂食想。而欲听法。岂是无举来求之情乎。生曰。八解脱以不净观为初。而食是不净之物。既以体八为怀者。岂复有欲食之情哉。又法中无食可欲盖不可以欲食闻之乎。

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什曰。不化作者。恐致欺妄之嫌故。不设常食。以非净妙无利益故。欲令此众见清净国。又因香饭。得弘道意。故因其须食请饭香积也。生曰。常食是生欲法也。除欲食为未曾有食矣。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是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

肇曰。既现彼国。推有力者。令取饭也。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肇曰。文殊将显净名之德。故以神力。令众会默然矣。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肇曰。励未成也。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肇曰。进始学也。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

什曰。不言无而言少者。明身为病本本宜弃也。肇曰。将示有身不得无患。故致问如来。犹云少病少恼。

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什曰。佛事谓化众生。

令此乐小法者。

别本云。乐少之人。什曰。乐不胜远者。皆名为小。非但小乘也。

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什曰。欲令闻而信者发道心也。此三事请饭之意也。肇曰。余卑逊言也。彼土因香以通大道。此国众生志意狭劣。故请香饭之余。以弘佛事也。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肇曰。彼诸大士。皆得神通。然不能常现在前。又其土纯一大乘不闻乐小之名。故生斯问也。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肇曰。闻彼佛称此佛菩萨功德。故欲同举功德也。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

什曰。大怒则狂。大喜亦迷宜摄汝香防其惑因。问曰。若然者云何不摄香饭。答曰。佛神力故。能杜其惑原。发其道意。故不摄也。

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

什曰。耻深则陨。愧浅亦恼。二患交至。去道逾缅。上言惑着。此言鄙耻。二文互显。约其文也。

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阂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薰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

肇曰。异香入体。身心怡悦。

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

什曰。彼国无王。唯五百居士。共治国政。今言主众所推也。肇曰毗耶离国无有君王。唯有五百长者。共理国事。月盖众所推重故名主。自此下皆闻香而后集矣。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

生曰。以其向念故教食也。亦欲因以明食之为理。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者。必以得之。故饭中有甘露味焉。

大悲所薰。

什曰。薰义有三。一大悲果报。二悲心所念。三以慈眼视之。生曰。使人得悟。为外薰也。岂曰食能大悲力矣。然则饭之为气。大悲所薰矣。

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什曰。食此饭应发大心建大业。是名报恩。报恩名为消也。肇曰。先示受食法也。此饭大悲之果。悲意所设。悲心所兴。故名大悲所薰。以限意食之则不能消。若知此饭大悲所成。不可思议。发道心而食者则消报施主恩。无限阂意也。生曰。饭出大悲则无限矣。而限言少者。则乃不消也。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肇曰。不思议食。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也。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

肇曰。无量福慧。即香饭之因。夫有无量之因。必有无量之果。若因可量。果亦可量。如来无量福慧。岂是声闻小智所能量乎。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肇曰。如来具五分法身无尽功德。报应之饭如何可尽矣。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赐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

什曰。举其多也。上云说法。亦不必有言说。有因通教功同说耳。肇曰。其土非都无言。但以香为通道之本。如此国因言通道。亦有因神变而得悟者。

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肇曰。此三昧力。能生诸功德也。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佛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什曰。如来说法。其要有三。一软善语。二刚强语。三杂说。善行乐果软善语也。恶行苦果刚强语也。赞善毁恶杂说也。肇曰。圣化何常。随物而应耳。此土刚强。故以刚强之教而应焉。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

肇曰。遍示八难处也。

是愚人生处。

肇曰。外道异学。名愚人生处也。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

什曰。梵本云。杂说也。凡不为善及涅槃。而起心口业。悉名杂说也。肇曰。华饰美言苟悦人意名无义语。

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

肇曰。如律藏说。

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阂是不障阂。

肇曰。犯律有罪重而不障道。有轻罪而障道者。亦有三障。业障报障烦恼障也。

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

肇曰。以其难化故。示罪福之若是也。

譬如象马[怡-台 龍]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什曰。马有五种。第一见鞭影。即时调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锥。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彻骨乃伏。众生利钝亦有五品。第一但见他无常。其心便悟。第二见知识无常。其心乃悟。第三见兄弟亲戚无常。其心乃悟。第四见父母无常。其心乃悟。第五自身无常。极受苦恼。复加以苦言。然后乃悟也。

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肇曰。非钩捶无以调象马非苦言。无以伏难化。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什曰。晦迹潜明自同贫乞。自同贫乞则与相接。接则易邻。故为贫所信乐也。肇曰。诸佛平等迹有参差。由群生下劣志愿狭小故。佛隐自在力同其贫陋。顺其所乐而以济之。应感无方不摄净秽。此未曾有也。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

肇曰。成其所叹也。

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什曰。譬如良医遇疾疫劫中。医术大行广施众药。所疗者众致供无量。菩萨大士处不净国。亦复如是。众恶弥滋兼济乃弘。十事法药广疗众病。化广利深一超万劫。肇曰。行不在久贵其有益焉。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

什曰。痴有二种。一者一切法中痴。二者于诸佛深法中不能明了。不净国中有二种痴。净国中唯有佛法中不了痴也。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肇曰。夫善因恶起净由秽增。此土十恶法具故十德增长。彼土纯善故施德无地。所以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别本云。十恶业。什曰。十恶业有上中下。上地狱报中畜生报下饿鬼报。一品中复有三品。如是九品。不善三恶道中受九品苦报者也。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什曰。深行菩萨非所疑也。今浅行者。处不净国恐其行浅功微未能自拔。譬如少汤投之大水。亦如少力之人入水救溺。未能兼济则与彼俱沦。故问以何为法得生净国也。肇曰。将厉此土始学菩萨令生净国。故发斯问也。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肇曰。代彼受苦不自计身。所有功德尽施众生。岂以有益而想其报乎。若不为众生应久入涅槃。为彼受苦令其先度。彼去我留非代。谓何此饶益之至一法也。

等心众生谦下无阂。

肇曰。怨亲不殊。卑己厚人。等心尊卑。情无介然。二法也。

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肇曰。菩萨众生之桥梁。三宝之所系。视之如佛则增己功德。三法也。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肇曰。佛所说经闻则信受。不以未闻而生疑惑。四法也。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肇曰。三乘虽异归宗。不殊。不以小大而相违背。五法也。

不嫉彼供。

什曰。推其致供之由由于宿行。嫉之无益宜应修善。以理处心故嫉不生也。

不高己利。

什曰。若修善持戒得利养时当自念言。彼供养功德非为我也。假令有我。彼不见为。理既无我。高竟无主。如是思惟则高心自灭也。

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什曰。即于上彼供己利二事中。自调伏心。调伏心如向说。三句合为一事。肇曰。他种他获。曷为而嫉。己种己得曷为而高。于是二中。善自调伏六法也。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什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禅。时至须食持钵出林。路逢恶贼。恶贼引弓射之。比丘恕他自责不生恶心。又指腹语贼。汝应射此。我为腹出林故致斯恼。此腹之罪耳。省己恕物类如此也。不讼彼短。不如彼钝根维那就地舐秽求人短也。省己过乃至求诸功德通为一事。肇曰。省己过则过自消讼彼短则短在已。七法也。

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

肇曰。尘垢易增功德难具。自非一心专求。无以克成具此八法。则行无疮疣。终生净土矣。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End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两个字就能概括佛所说的一切法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佛法所说“精进”是什么?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点滴言

其实香积佛是上方众香世界的佛陀,又称香台佛。《维摩诘所说经》卷下《香积佛品》记载,香积佛居住在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的众香国,国中无有声闻辟支佛名,惟有清净大菩萨众。壹、前言香积佛品中了解香积佛国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分别智”

「无所得又云无所有,即空慧也,即无分别智也。」智慧有两种,一种叫根本智,一种叫后得智。无所得无所有,这是根本智。先有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是根本智的起用,起用的时候

《金刚经》所说的四种相,如何灭除一切相?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应该都是听说过四相的,在《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当然后面还有个无寿者相,那么这些是如何灭除一切相?明证法师开示:你用灭除,不用,完全不用灭,因为这些相都不会固定在

佛经上所说的实相是什么?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为实相。凡夫

佛教所说的“三乘”是什么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

什么是佛教所说的“精舍”啊

精舍,梵语称为“Vihara”,又叫“伽蓝”或“僧伽蓝”,英文称为“Monsterises(僧院)”。起初,精舍为僧人的讲道场所,后来成为僧人长住的地方,其后逐步设置佛像,就像佛寺了。以今天印度的精舍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八卷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导读经文的卷第八、九、十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品》。此品是经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并特别回答三十七问中的佛世界海、众生海等问题。华,自然是指莲

佛教所说的“法眼”是指什么?

佛教的基础就是“因缘”,它是佛教的核心,也是佛教的认识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生命以及生命中的问题与烦恼,如何看待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所有这一切,佛教都是以因缘的立场来认识的。佛陀说:“见缘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八卷○汝州首山(省)念和尚语录师讳省念。莱州狄氏子。入院上堂云:佛法付与国王大臣有力檀那。令其佛法不断绝。灯灯相续至于今日。大众且道续个甚么?良久云:今日须是迦叶师兄始得。时有僧问:灵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八卷

景德传灯录 第八卷怀让禅师第二世下五十六人四十三人见录。汾州无业禅师。澧州大同广澄禅师。池州南泉普愿禅师。五台邓隐峰禅师。温州佛?奥和尚。乌臼和尚。潭州石霜山大善和尚。石臼和尚。本溪和尚。石林和尚。洪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八卷

五灯会元 第八卷◎青原下七世○瑞岩彦禅师法嗣△南岳横龙和尚南岳横龙和尚,初住金轮。僧问:如何是金轮第一句?师曰:钝汉。问:如何是金轮一只箭?师曰:过也。问:如何是祖师灯?师曰:八风吹不灭。曰:恁么则暗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八卷

⊙碧岩录第七十一则举,百丈复问峰: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峰云:和尚也须并却。丈云:无人处斫额望汝。沩山把定封疆,五峰截断众流。这些子,要是个汉当面提掇,如马前相扑,不容拟议,直下便用紧迅危峭,不似沩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八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八岁旦上堂。元正启祚打开门户。万物维新天地同春。应时纳祐不落窠臼罄无不宜。万世一时孟春犹寒。伏惟。首座大众。起居万福。乞火和烟得。担泉带月归。复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八卷

祖堂集 第八卷祖堂卷八云居云居和尚嗣洞山,在洪州。师讳道膺,姓王,幽州蓟门玉田人也。师居龆龀,山/歧疑生知,匪狎竹马之朋,卓有乘羊之誉。年二十五于幽州延寿寺受戒。初习毗尼,喟然叹曰:大丈夫兒焉局小道而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八卷

禅林僧宝传 第八卷圆通缘德禅师禅师名缘德、生杭州临安黄氏。年十七、师事东山老宿勤公、剃发受具。神观靖深、中空外夷。以精进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诸方。烂熳丛席。至襄州清谿、谒进禅师。栖迟不去久之。江南李氏

紫云居士: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点滴言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点滴言药师山紫云居士壹、前言香积佛品中了解香积佛国及娑婆世界特色,同时介绍本师佛、香积如来、维摩诘等佛菩萨。贰、佛国简介维摩诘在此品中介绍佛国净土之一的香积佛国,其中说明佛国是以香饭来

紫云居士:维摩诘经佛道品点滴言

维摩诘经佛道品点滴言药师山紫云居士上期已明了佛国的殊胜,这期我们来看看维摩诘居士如何教导我们通往佛国的大道并了解什么是佛道。文殊菩萨是协助众生开智慧的佛菩萨,在此处代替佛弟子向维摩诘大居士请教如何通达

紫云居士:维摩诘经佛国品滴漏言

维摩诘经佛国品滴漏言药师山紫云居士写完「药师法门滴漏言」一文时,心中仍是充满着佛菩萨的慈悲心怀、殷切的叮咛。总是希望佛弟子们能早日回头,走入正道,完成道愿。由于目前世间学佛有很多方式,大致归纳为下列五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