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八卷 瑜伽师地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8 10:24

第八卷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

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谓由三种杂染应知何等为三。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

烦恼杂染云何。嗢拖南曰。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

上品颠倒摄差别诸过患

当知烦恼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摄故。差别故。过患故。解释应知。

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

烦恼分别者。或立一种。谓由烦恼杂染义故。或分二种。谓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或分三种。谓欲系色系无色系。或分四种。谓欲系记无记。色系无记。无色系无记。或分五种。谓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或分六种。谓贪恚慢无明见疑。或分七种。谓七种随眠。一欲贪随眠。二嗔恚随眠。三有贪随眠。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或分八种。谓贪恚慢无明疑见及二种取。或分九种。谓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或分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恚。八慢。九无明。十疑。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谓即上十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

何等名为十二种谛。谓欲界苦谛集谛。色界苦谛集谛。无色界苦谛集谛。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无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此中于欲界苦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道谛。具有十烦恼迷执。于色界苦集谛。及于彼增上灭道谛。除嗔有余烦恼迷执。如于色界。于无色界亦尔。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谓除邪见见取戒禁取疑。于色界对治修中。有五烦恼迷执。谓于上六中除嗔。如于色界对治修中。于无色对治修中亦尔。如迷执。障碍亦尔。萨迦耶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等随观执五种取蕴。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慧为体。边执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执五取蕴为我性已等随观执为断为常。若分别若不分别染污慧为体。邪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拨因拨果或拨作用。坏真实事。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比方他见等随观执为最为上胜妙第一。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

戒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彼见。彼见随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贪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可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染着为体。恚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非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憎恚为体。慢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高下胜劣。若分别不分别。高举为体。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疑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别异觉为体。

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所依故者。谓由随眠起诸烦恼。所缘故者。谓顺烦恼境界现前。亲近故者。谓由随学不善丈夫。邪教故者。谓由闻非正法。数习故者。谓由先殖数习力势。作意故者。谓由发起不如理作意故诸烦恼生。

烦恼位者。略有七种。一随眠位。二缠位。三分别起位。四俱生位。五耎位。六中位。七上位。由二缘故。烦恼随眠之所随眠。一由种子随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

烦恼门者。略由二门烦恼所恼谓由缠门及随眠门。缠门有五种。一由不寂静住故。二由障碍善故。三由发起恶趣恶行故。四由摄受现法鄙贱故。五由能感生等苦故。云何随眠门所恼。谓与诸缠作所依故。及能引发生等苦故。又由七门。一切烦恼于见及修能为障碍应知。谓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执故。彼因依处故彼怖所生故。任运现行故。

云何烦恼上品相。谓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种。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续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恶业故。六由究竟故。由犯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毁犯一切所有学处。由生故者。谓由此故。生于欲界苦恶趣中。由相续故者。谓贪等行诸根成熟。少年盛壮无涅槃法者。由事故者。谓缘尊重田。若缘功德田。若缘不应行田而起。由起恶业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以增上适悦心起身语业。由究竟故者。谓此自性上品所摄。最初耎对治道之所断故。

烦恼颠倒摄者。谓七颠倒。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想倒者。谓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妄想分别。见倒者。谓即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心倒者。谓即于彼所执着中贪等烦恼。当知烦恼略有三种。或有烦恼。是倒根本。或有烦恼。是颠倒体。或有烦恼是倒等流。倒根本者。谓无明。颠倒体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倒等流者。谓邪见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

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倒染心故名随烦恼。数起现行故名为缠。深难渡故。顺流漂故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为轭。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坏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为垢。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不静相故远所随故。故名为箭。能摄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为根。邪行自性故名恶行。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如大热病故名炽然。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诸如是等烦恼差别。佛薄伽梵随所增强。于彼种种烦恼门中。建立差别。结者九结。谓爱结等。广说如前。缚者三缚。谓贪嗔痴。随眠者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随烦恼者。三随烦恼。谓贪嗔痴。缠者八缠。谓无惭无愧。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暴流者四暴流。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如暴流轭亦尔。取者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系者四系谓贪身系。嗔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盖者五盖。谓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株杌者三株杌。谓贪嗔痴。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亦尔。根者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漏者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匮者三匮。谓贪嗔痴。如匮如是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亦尔拘碍者有五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能令入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常为智者之所诃毁。令临终时生大忧悔。令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如是等过无量无边。

云何业杂染。嗢拖南曰。

自性若分别因位及与门

增上品颠倒差别诸过患

当知业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故。差别故。过患故。解释应知。业自性云何。谓若法生时。造作相起。及由彼生故。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是名业自性。

业分别云何。谓由二种相应知。一由补特伽罗相差别故。二由法相差别故。此复二种。即善不善十种业道。所谓杀生离杀生。不与取离不与取。欲邪行离欲邪行。妄语离妄语。离间语离离间语。粗恶语离粗恶语。绮语离绮语。贪欲离贪欲。嗔恚离嗔恚。邪见离邪见。

补特伽罗相差别建立者。谓如经言。诸杀生者。乃至广说。杀生者者。此是总句。最极暴恶者。谓杀害心正现前故。血涂其手者。谓为成杀身相变故。害极害执者。谓断彼命故。解支节故。计活命故。无有羞耻者。谓自罪生故。无有哀愍者。谓引彼非爱故。有出家外道名曰无系。彼作是说。百踰缮那内所有众生。于彼律仪若不律仪。为治彼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所。即彼外道复作是说。树等外物亦有生命。为治彼故。说如是言真实众生所。此即显示真实福德远离对治。及显示不实福德远离对治。如是所说诸句。显示加行杀害乃至极下捃多蚁等诸众生所者。此句显示无择杀害。于杀生事若未远离者。此显遇缘容可出离。谓乃至未远离。来名杀生者。又此诸句略义者。谓为显示杀生相貌。杀生作用。杀生因缘。及与杀生事用差别。又略义者。谓为显示杀生如实。杀生差别。杀所杀生。名杀生者。又此诸句显能杀生补特伽罗相。非显杀生法相。

复次不与取者者。此是总句。于他所有者。谓他所摄财谷等事。若在聚落者。谓即彼事于聚落中。若积集若移转。若闲静处者。谓即彼事于闲静处。若生若集。或复移转。即此名为可盗物数者。谓所不与不舍不弃物。若自执受者。谓执为己有。不与而取者。谓彼或时资具阙少执为己有。不与而乐者。谓乐受行偷盗事业。于所不与不舍不弃而生希望者。谓劫盗他。欲为己有。若彼物主。非先所与。如酬债法。是名不与。若彼物主。于彼取者而不舍与。是名不舍。若彼物主。于诸众生不随所欲受用而弃。是名不弃。自为而取者。谓不与而取故。及不与而乐故。饕餮而取者。谓所不与不舍不弃而希望故。不清而取者。谓于所竞物为他所胜不清雪故。不净而取者。谓虽胜他而为过失。垢所染故。有罪而取者。谓能摄受现法后法非爱果故。于不与取若未远离者。如前杀生相说。应知所余业道亦尔。此中略义者。谓由盗此故。成不与取。若于是处。如其差别如实劫盗。由劫盗故。得此过失。是名总义。又此中亦显不与取者相非不与取法相。当知余亦尔。

复次欲邪行者者。此是总句。于诸父母等所守护者。犹如父母于己处女。为适事他故。勤加守护。时时观察。不令与余共为鄙秽。若彼没已。复为至亲兄弟姊妹之所守护。此若无者。复为余亲之所守护。此若无者。恐损家族。便自守护。或彼舅姑。为自儿故勤加守护。有治罚者。谓诸国王。若执理者。以治罚法。而守护故。有障碍者。谓守门者。所守护故。此中略显未适他者三种守护。一尊重至亲眷属自己之所守护。二王执理家之所守护。三诸守门者之所守护。他妻妾者。谓已适他。他所摄者。谓即未适他。为三守护之所守护。若由凶诈者。谓矫乱已。而行邪行。若由强力者。谓对父母等。公然强逼。若由隐伏者。谓不对彼。窃相欣欲而行欲行者。谓两两交会。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者。谓于非道非处非时。自妻妾所。而为罪失。此中略义者。谓略显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别。若欲邪行。应知。

复次诸妄语者者。此是总句。若王者。谓王家。若彼使者谓执理家。若别者谓长者居士。若众者谓彼聚集。若大集中者。谓四方人众聚集处。若已知者。谓随前三所经语言。若已见者。谓随曾见所经语言。若由自因者。谓或因怖畏。或因味着。如由自因。他因亦尔。因怖畏者。谓由怖畏杀缚治罚黜责等故。因味著者。谓为财谷珍宝等故。知而说妄语者。谓覆想欲见而说语言。此中略义者。谓依处故。异说故。因缘故。坏想故。而说妄语应知。

复次离间语者者。此是总句。若为破坏者。谓由破坏意乐故。闻彼语已向此宣说闻此语已向彼宣说者。谓随所闻顺乖离语。破坏和合者。谓能生起喜别离故。随印别离者。谓能乖违喜更生故。喜坏和合者。谓于已生喜别离中心染污故。乐印别离者。谓于乖违喜更生中心染污故。说能离间语者。谓或不闻或他方便故。此中略义者。谓略显示离间意乐。离间未坏方便。离间已坏方便。离间染污心。及他方便应知。

复次粗恶语者者。此是总句。此中尸罗支所摄故。名语无扰动。文句美滑故。名悦耳。增上欲解所发起故。非假伪故。非谄媚故名为称心。不增益故。应顺时机引义利故。名为可爱。趣涅槃宫故名先首。文句可味故名美妙。善释文句故名分明。显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离爱味心之所发起故名无所依止。不过度量故名非可厌逆。相续广大故名无边无尽。又从无扰动语。乃至无边无尽语。应知略摄为三种语。一尸罗律仪所摄语。谓一种。二等欢喜语。谓三种。三说法语。谓其所余。即此最后又有三种应知。一所趣圆满语谓初一。二文词圆满语谓次二。三方便圆满语谓其所余。又于未来世可爱乐故名可爱语。于过去世可爱乐故名可乐语。于现在世事及领受可爱乐故。名可欣语及可意语。应知即等欢喜语名无量众生可爱可乐可欣可意语。即说法语名三摩呬多语。即尸罗支所摄语。名由无悔等渐次能引三摩地语。此中毒螫语者。谓毁摩他言纵嗔毒故。粗犷语者。谓恼乱他言发苦触故。所余粗恶语。翻前白品应知。

复次诸绮语者者。此是总句。于邪举罪时。有五种。邪举罪者言不应时故名非时语者。言不实故名非实语者。言引无义故名非义语者。言粗犷故名非法语者。言挟嗔恚故名非静语者。又于邪说法时。不正思审而宣说故。名不思量语。为胜听者而宣说故名不静语。非时而说前后义趣不相属故名杂乱语。不中理因而宣说故名非有教语。引不相应为譬况故名非有喻语。显秽染故名非有法语。又于歌笑嬉戏等时。及观舞乐戏笑俳说等时。有引无义语。此中略义者。谓显如前说三时绮语。

复次诸贪欲者者。此是总句。由猛利贪者。谓于他所有。由贪增上。欲为己有。起决定执故。于财者。谓世俗财类。具者。谓所受用资具。即此二种总名为物。凡彼所有定当属我者。此显贪欲生起行相。此中略义者。当知显示贪欲自性贪欲所缘贪欲行相。

复次嗔恚心者者。此是总句。恶意分别者。谓于他有情所。由嗔恚增上力。欲为损害起决定执故。当杀者。谓欲伤害其身。当害者。谓欲损恼其身。当为衰损者。谓欲令彼财物损耗。彼当自获种种忧恼者。谓欲令彼自失财物。此中略义如前应知。

复次诸邪见者者。此是总句。起如是见者。此显自心忍可欲乐当所说义。立如是论者。此显授他当所说义。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者。谓由三种意乐非拨施故。一财物意乐。二清净意乐。三祀天意乐。供养火天名为祠祀。又显非拨戒修所生善能治所治故。及显非拨施所生善能治所治故说如是言。无有妙行无有恶行。又显非拨此三种善能治所治所得果故。说如是言。无有妙行恶行二业果及异熟。又显非拨流转依处缘故。说如是言。无有此世。无有他世。又显非拨彼所托缘故。及非拨彼种子缘故。说如是言。无母无父。又显非拨流转士夫故。说如是言。无有化生有情。又显非拨流转对治还灭故。说如是言。世间无有真阿罗汉。乃至广说。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故名正至。于诸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名正行。因时名此世间。果时名彼世间。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为自然。通慧者。谓第六。已证者谓由见道。具足者谓由修道。显示者自所知故。为他说故。我生已尽等。当知如余处分别。此中略义者。谓显示谤因谤果。诽谤功用谤真实事。功用者。谓殖种功用。任持功用。来往功用。感生业功用。又有略义差别。谓显示诽谤若因若果。若流转缘。若流转士夫。及显诽谤彼对治还灭。又诽谤流转者。应知谤因不谤自相。谤还灭者。应知谤彼功德。不谤补特伽罗。

复次白品一切翻前应知。所有差别我今当说。谓翻欲邪行中。诸梵行者者。此是总句。当知此由三种清净而得清净。一时分清净。二他信清净。三正行清净。尽寿行故。久远行故者。此显时分清净。诤处雪故名清。无违越故名净。此二总显他信清净。此中或有清而非净。应作四句。初句者。谓实毁犯于诤得胜。第二句者。谓实不犯于诤堕负。第三句者。谓实不犯于诤得胜。第四句者。谓实毁犯于诤堕负。不以爱染身触母邑故。名远离生臭。不行两两交会鄙事故。名远离淫欲。不以余手触等方便而出不净故。名非鄙爱愿受持梵行故。名远离猥法。如是名为正行清净具足。当知略义即在此中。又翻妄语中。可信者。谓可委故。可委者。谓可寄托故。应可建立者。谓于彼彼违诤事中应可建立为正证故。无有虚诳者。于委寄中不虚诳故。不欺誷故。此中略义者。谓显三种摄受。一欲解摄受。二保任摄受。三作用摄受。

复次法相差别建立者。谓即杀生离杀生等。云何杀生。谓于他众生起杀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杀方便。及即于彼杀究竟中所有身业。云何不与取。谓于他摄物。起盗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盗方便。及即于彼盗究竟中所有身业。云何欲邪行。谓于所不应行非道非处非时。起习近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欲邪行方便。及于欲邪行究竟中所有身业。云何妄语。谓于他有情起覆想说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伪证方便。及于伪证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离间语。谓于他有情起破坏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破坏方便。及于破坏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粗恶语。谓于他有情。起粗语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粗语方便。及于粗语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绮语。谓起绮语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不相应语方便。及于不相应语究竟中所有语业。云何贪欲。谓于他所有。起己有欲乐起染污心。若于他所有。起己有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业。云何嗔恚。谓于他起害欲乐。起染污心。若于他起害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业。云何邪见。谓起诽谤欲乐。起染污心。若于起诽谤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业。云何离杀生。谓于杀生。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如离杀生。如是离不与取。乃至离邪见。应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于不与取起过患欲解。乃至于邪见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意业。如是十种。略为三种。所谓身业语业意业。即此三种广开十种应知。

业因云何。应知有十二种相。一贪二嗔。三痴四自。五他六随他转。七所爱味八怖畏。九为损害十戏乐。十一法想十二邪见。

业位云何。应知略说有五种相。谓耎位中位上位生位习气位。由耎不善业故。生傍生中。由中不善业故。生饿鬼中。由上不善业故。生那落迦中。由耎善业故。生人中。由中善业故。生欲界天中。由上善业故。生色无色界。何等名为耎位不善业耶。谓以耎品贪嗔痴为因缘故。何等名为中位不善业耶。谓以中品贪嗔痴为因缘故。何等名为上位不善业耶。谓以上品贪嗔痴为因缘故。若诸善业。随其所应。以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应知。何等生位业。谓已生未灭。现在前业。何等习气位业。谓已生已灭。不现前业。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午二、色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于色界中初静虑地至离生喜乐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癸六、宿作因论4 子一、标计2 丑一、所计2 寅一、指广说宿作因论者,谓[1]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酉二、一切种子识3 戌一、种类分别5 亥一、明具阙2 天一、具一切种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七戌八、爱差别3 亥一、欲爱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亥二、色爱色爱云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己四、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2 庚一、征复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庚二、释2 辛一、嗢柁南嗢柁南曰:执因中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壬二、傍辨彼义2 癸一、引释诸经11 子一、乐空闲等3 丑一、牒经言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当乐空闲,勤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己五、杂染施设建立2 庚一、征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庚二、释2 辛一、显杂染4 壬一、标谓由三种杂染应知。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子八、八种2 丑一、结前正显已说七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八种。丑二、别广宣说9 寅一、三种修摄圣道差别2 卯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六寅五、业门2 卯一、征复次,业门云何?卯二、释2 辰一、标列二种此略有二种。一、与果门,二、损益门。辰二、随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丙四、三摩呬多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有寻有伺等三。云何三摩呬多地?丁二、标列随释2 戊一、标列2 己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辛三、修习所缘诸相作意2 壬一、征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壬二、释2 癸一、能作四事3 子一、标谓即于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丙八、思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闻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丁二、略标广辨2 戊一、标列当知略说由三种相。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子三、三种2 丑一、结前正显已说二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三种。丑二、别广宣说40 寅一、发起邪行令堕恶趣2 卯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丙九、修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丁二、标释一切3 戊一、标列2 己一、四处摄3 庚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卯六、胜类2 辰一、举颂言2 巳一、问谁奖胜类生 及开出离道 于何住何学 不惧后世死巳二、答戒慧自熏修 具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未三、远离懈怠放逸2 申一、总显义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颂显示由被甲、方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丙十、声闻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修所成地。云何声闻地?丁二、正广分别2 戊一、总标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卯六、善语2辰一、举颂言贤圣尝[1]说最善语爱非不爱语第二谛非不谛语第三法非非法语第四辰二、长行释2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