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18 08:09

第二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辩本事品第一之二

于色蕴中已说根境唯余无表此今当说。颂曰。

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

大种所造性由此说无表

论曰。乱心无心等者。等言谓通两处。即不乱心及有心位。不善无记名乱心。余心名不乱。无想灭定名无心。此能灭心故。虽更有余无心果位。而无表色非所随流。故无心言不摄于彼。于三性心及无心位相似相续。故名随流。净不净者。谓善不善。善心等起名净无表。相似相续说为律仪。或非律仪。不善心等起名不净无表。相似相续。说为不律仪。或非不律仪。若无记心亦为二种。刹那等起。由此即说二等起心。然净不净二无表色。其随转心或不相似。若净无表或全无心。因等起心二各相似。已说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复说大种所造者。有余随流净不净得。为简彼故。说造色言。此中造者。即表因义。云何知然。如契经说。色造我见。即是因色起我见义。复言由此说无表者。由善不善心所等起。诸位随流净不净色。虽如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表。为显如是立名因缘。故言由此说者显此。是余师意。经主不许如是种类无表色故。以要言之。依止身语表业差别。及善不善心等差别。所生无碍善不善色。是名无表。今谓经主。于此颂中。不能具说无表色相。以说随流名无表故。彼自释言。相似相续说名随流。非初刹那可名相续。勿有太过之失。是故决定初念无表。不入所说相中。又相续者。是假非实。无表非实。失对法宗。又定所发乱无心位不随流故。应非无表。若言不乱有心位中此随流故无斯过者。净不净表业应有无表相。又谓等言通无心者。此言无用。前已摄故。乱心等言。已摄一切余有心位。第二等言。复何所摄。经主应思。或谓后等摄不乱心。前无用者。此不应然。无容摄故。何容后等摄不乱心。遮言理于相似处起。乘无起等。理不及余。故非全摄。或可乱心言成无用。又应简言。唯净无表。于无心位随流非余。于自释中亦不简别。故于此理经主应思。云何离失说无表相。

作等余心等及无心有记

无对所造性是名无表色

已说无表。此中所言大种所造。大种云何。颂曰。

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

能成持等业坚湿暖动性

论曰。此诸大种何缘名界。一切色法出生处故。亦从大种大种出生。诸出生处世间说名界。如金等矿立金等界名。或种种苦出生处故。说名为界。喻如前说有说。能持大种自相及所造色。故名为界。如是诸界亦名大种。何故言种。云何名大。种种造色差别生时。彼彼品类差别能起。是故言种。有说。有情业增上故。无始生死未尝非有。是故言种。或法出现即名为有。生长有性。是故言种。即是生长法有性义。或是生长有情身义。或能显了十种造色。是故言种。由此势力彼显了故。若尔便有大过之失。一切因缘于果生位。皆有用故。无大过失。有大用故。言大用者。谓诸有情根本事中。如是四种。有胜作用。依此建立识之与空。乃得说为有情根本。为别所余故复名大。又于诳惑愚夫事中。此四最胜。故名为大。如矫贼中事业胜者。别余故名大矫大贼。如是此四因缘中胜。名大别余。无太过失。有说。此四普为一切余色所依。广故名大。有说。一切色等聚中具有坚等。故名为大。风增聚中阙于色等。火增聚中阙于味等。色界诸聚皆无香味。青等聚中阙于黄等。滑等聚中阙于涩等。声等不定。是故唯此四种名大。何故虚空不名大种。彼大种相不成立故。能损益故。立大种名。虚空不然。故非大种。岂不虚空有容受故能损益耶。虚空实无容受之用。非可聚色随所住方虚空开避。云何容受。然无对故。不障彼住。由是虚空无损益用。若尔何意作如是说。能容受故名曰虚空。此说意言。有虚空故。令有对色展转相容以虚空界与虚空相少分相似。故有此处假号虚空。空界即是咽喉等穴。能令众生吞咽饮食。及有转变便利等事。以无容受损益功能。是故虚空定非大种。又诸大种非一非常。自相众多果别无量。虚空自性是一是常。相无差别。全无有果。非无别因生有别果。是故虚空不名大种。若谓余因有差别故能助虚空生别果者。即此别因能生别果。何用执此虚空为因。有说。虚空其性常故。法生灭位相无差别。地等不尔。故法不同。现见大种。种等位中。其相转变芽等位起。虚空无为则不如是。性相常故。作用都无。既不能生故非大种。又于此中。由大及种二言具故。唯四义成。虚空有大而无种义。种与能生名差别故。有说。虚空亦无大义。体非色故。造色及余有为非色性能生故。是种非大。如前所说。大种二义互不成故。随阙一种不能。生成所造色故。大种唯四不增不减。毗婆沙者作如是言。减即无能。增便无用。故唯有四。如床座足有说。大种法尔唯四。有说。大种于所造色唯须持摄熟长四业。若减若增无能无用。云何得知。此四大种恒不相离。如入胎经及大造经。应了知故。又理应然。何等为理。谓石等中现有能摄。生火增坠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水火风恒不相离。于诸水中现有持摄。暖性流动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火风恒不相离。于火焰中现有任持。摄聚击动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水风恒不相离。于风聚中现有能持。起冷暖触三业可得。故知于此有地水火恒不相离。复云何知。如是四界。由此因缘恒相随逐。由此能成持等业故。谓地等界如次能成持摄熟长四种事业。由此因缘。于诸色聚。若有持等四业可得。即知此中有地等界。互不相离恒相随逐。为能持等四业即是界自相耶。不尔云何。如是四界随其次第。坚湿暖动以为自相。应知此中说性显体。为明体性不相离故。云何应知。地等四种。异坚等相。有持等业。复云何知。地等四种。相业无异征审异耶。不见相业有差别故。我等不见坚等持等相业有异故。反征审汝。谓我言离坚等相条然别有持等业耶。然持等业与坚等相。非离非即。坚等即是地等自相。无所观故。持等业用。别有所观而施设故。非持自相。说此持业。勿一切法有持业故。皆名为地。成太过失是故应知。地界坚相无别所观别观所持说能持业。水界湿相无别所观。别观所摄说能摄业。火界暖相无别所观。别观所熟说能熟业。风界动相无别所观。别观所长羯剌蓝等。或复芽等说能长业。长谓增盛。或复流引。动谓能引大种造色。令其相续生至余方。是故持等业非即坚等相。有说。三时一时异故。知相与业其义不同。有说。地等有持等业。若地界等有坚等相。此说不然。风与风界无差别故。长动应一。风界若以动为性者。何故契经及品类足论。皆言风界谓轻等动性。复说轻性为所造色。说动为风。轻为造色。是显自相。轻为风者。举果显因。是风果故。岂不火界亦是轻因。说火风增生于轻故。虽有是说而火不定。若有轻性。火增为因。是处必有增盛风界。或有轻性。风增为因。而其中无增盛火界。如苇等花飘举轻性。此中火界若增盛者。其中应有热触可得。由此风界遍为轻因。故别举轻偏显风界。然地等相易可了知。故不须说重等果。显对坚等三动难了故。为地等界即地等耶。不尔。云何颂曰。

地谓显形色随世想立名

水火亦复然风即界亦尔

论曰。地言唯表显形色处。岂不总地四处合成。何故但言显形为地。此中虽有香味触处。而随世想故作是言。由诸世间相示地者。以显形色而相示故。若尔世间相示衣等。亦以显形而相表示。如言衣等。白等长等而许四处为衣等性。地亦应然。何故唯色又诸世间亦于香等施设地名。谓作是言。我今嗅地尝地触地。虽有是事而显形色。于地水火能通表示。所以者何。世不多说我嗅于水。亦不多说嗅尝于火。虽言触地等而即地等界。是故地中虽有香等。而显形色胜故偏说。又显形色表示二界。地等无异是故偏说。若尔显形表示衣等。胜香等故亦应偏说。世起想名无有决定。故对。法者随世想名。示现地等衣等差别。又实有物非世共成。世所共成皆是假有。故于假法应随世间所起想名差别而说。由是香等假说为地。亦无有失。且就显形表示地者。作如是说。由诸世间想名无定。不可以一例余皆同。已说衣等四处为性。诸余总法如应当知。衣等物中亦有生等。彼物应以五处为性。虽非非有。而诸世间不于彼起衣等想名。若尔声处应名衣等。以世间说闻衣等声。虽亦有声而非相续。色等恒有故唯说四。如地但用显形为体。水火亦然。随世想故。世间现见水青长等。故说显形为水自性。世间见触水流相已。便作是说。此中水流。然此流体理非实水。眼等五根境各别故。亦非显色。身可触故。又非形色。八不摄故。非离显形有别色处。云何见触水流相耶。众水聚集风力所推。生彼彼方展转相续。世间于此起流想名。如是众水异方生时。于中显形为眼所见。其间湿性为身所触。是故显形及与湿性。风力所击展转相推异方生时说为流性。非离此外别有流体。故水流等是假非真。世间现见火赤长等。故说显形为火自性。又即色触转变生时。名火焰炭。是假非实。无一实物身眼得故。已说地等与界差别。世间于动立风名故。风与风界无有差别。由此道理言风即界。岂不世间于显形色亦生风想。世间现以黑风团风更相示故。有通此难故说言亦。是如地等与界别义。古昔诸师咸作是说。地于中杂故见如此。为显其风即是风界。故复言尔尔者定义。此二说中前说为胜。遍处不净无差别故。不净唯缘色处境故。颂曰。

此中根与境即说十处界

论曰。已说实物根境无表为色蕴性。此中根境亦即说为十处十界。于处门中立为十处。谓眼处等。于界门中立为十界。谓眼界等。已立色蕴并立处界。此中色蕴何缘名色。善逝圣教。且说变坏故名为色。此说意言。苦受因故。有触对故。可转易故。名为变坏。由变坏故说名为色。苦受因者。色有变坏。能生苦受。如义品言。

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

诸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

有触对者。手等所触色便变坏。是有对碍可变坏义。可转易者。如牛羊等身可转易。是可转变及贸易义。由可转易故名变坏。云何色法可转易耶。谓异相生故名转易。或能表示宿所习业。故名为色。如契经说。此摩纳婆。宿习能招恶形色业。谓多忿恨。或能表示内心所有。故名为色。如契经说。具寿。汝今诸根凝悦定证甘露。岂不此说唯就有见有情数色训释色词。唯此能表宿所习业及内心故。若尔无见非情数色。应皆非色。无斯过失。唯色聚中有此义故。不说诸色皆能表示。且于一切非色。聚中无能表示。故此释词理得成立。如契经说。业为生因。此说诸生皆因于业。不言诸业皆是生因。今不应难。业非生因便为非业。若不尔者。善逝训词亦可为难。非一切色皆变坏故。世尊且据有对碍色。说如是言。有变坏故说名为色。又作是言。谁能变坏。谓手触故即便变坏。乃至广说。复作是言。诸习欲者。无有恶业而非所为。非诸圣者全不习欲。而竟不为招恶趣业。故知彼说唯据异生。此亦应然。不可为难。或一切色皆能表示宿所习业。非有情色。亦共许为宿业果故。无见诸色云何表示。与有见色不相离故。非离无见而有有见。有见无见一业果故。由此无见能表义成。而无受等亦成色过。虽从业生非恒有故。设恒有者。细难知故。异熟生色非思虑生无间随转。故唯诸色有能表示宿所习业。若尔声非异熟生故。应不成色。虽非业生而能表示宿所习业。如盐贤等是。所引证。又声生因处无心定亦常现有。故于所释色义无违。有说。变碍故名为色。若尔极微云何变碍。无一极微现在独住。积集住故变碍义成有说。亦有独住极微。然有变碍而不发识。五识依缘要积集故。如立极微。虽无方分亦无触对。而许极微有碍有对有障用故。应知变碍义亦如是。已灭未生是彼类故。如所烧薪。彼同分眼。又如世说。急食急行故名为马。而非一切。虽无彼德而似彼故。种类义成。但随少分建立名想。此亦如是。由此即释。定不生法住色相故。亦得色名。又如世间于未有用逆说当有。如言当火今若欻起焚烧村逻无一得存。亦如世间于用已灭追说曾有。如言昔火今若欻起焚烧村逻无一得存。非未有用及用已灭能实焚烧。而相类同说亦应理。定不生法理亦应然。彼设当生亦应变碍。是故变碍释色义成。去来虽尔。无表云何。有释。表色有变碍故。无表随彼亦受色名。此不应理。随心转色不从表生。应非色故。经主于此误立前宗。言如树动影亦随动。即说过言。如树灭时影必随灭。表色灭时无表应灭。然非彼喻。所立异故。谓立所依有变碍故此亦名色。说是喻言。无表所依即四大种。非彼大种不成就时无表随转。故于此中无如是失。又此相违有不定过。谓不决定此从彼生。彼若灭时此亦随灭。如父工匠种等灭时。非子殿堂芽等随灭。又如所依金刚喻定。灭不成就。所生尽智至蕴相续不灭随转。又如无漏俱生所依。生上界时所依虽灭无表随转。若以所依大种变碍。能依无表亦名色者。眼等五识所依五根。有变碍故。应亦名色。有释此言。无斯过失。无表依止大种转时。如影依树光依珠宝。眼等五识依眼等时。则不如是。唯能为作助生缘故。经主谓此如影依树光依宝言。非为符顺毗婆沙义。由许影等显色极微各自依止四大种故。此非本论毗婆沙说。亦非不顺毗婆沙义。此言意说。影等大种。树等大种。为所依故。所以者何。影等大种生住变时。皆随彼故。此影光言意表总聚。非唯显色。如树宝言。是故影等影色极微。依止影等大种而转。影等大种复依树等大种而生。故于此中无不顺过。经主复说。设许影光依止树宝。而无表色不同彼依。由许所依大种虽灭而无表色不随灭故。此难不关毗婆沙义。能依所依许俱灭故。无表所依大种若灭。能依无表未常不灭。初念无表可与所依大种俱灭。第二念等无表云何。第二念等大种若无。其无表色岂得现有。虽此位中非无大种。而彼大种非此所依。非生因故。奇哉如是善解对法。岂不非唯生因大种望所造色。能为所依。然更有余四因大种。望所造色许为依故。若彼所依大种灭已。能依无表犹不灭者。圣生无色无漏无表。既许成就应得现前。生依二因大种灭已。无漏无表。虽成不行。故知欲界无表行者。定由所依大种不灭。此若不尔。彼云何然。由此诸师咸作是说。诸所造色有二种依。一生起依。二力转依。圣生无色。由力转依大种无故。无漏无表虽复成就而不现行。由未承奉无倒解释对法诸师。致斯迷乱。然眼等识所依五根。虽有变碍而不成色。由彼种类有别异故。有识种类不依于色。唯五识身依色而起六识皆用意为所依。无色界中意亦可得又于下地眠梦定等。意用可得无五根用。又理不应。六识自性一法种类亦色非色。无有无表不依色生。故应所依有变碍故。能依无表亦得名色。又言色者。如牛孔雀。依少分类。以立想名。非无差别。不应为难。已说色蕴。当说受等。颂曰。

受领纳随触想取像为体

四余名行蕴如是受等三

及无表无为名法处法界

论曰。随触而生领纳可爱及不可爱俱相违触。名为受蕴。领纳即是能受用义。此复三种。谓乐及苦不苦不乐。能益身心。故名为乐。能损身心。故名为苦。有所领纳而非苦乐。名不苦不乐。如非黑非白。复云何知此别有体。有说。以能增益损减诸根大种及俱相违。三用别故。知有三体。或有说者。增贪嗔痴随眠别故。知有三体。虽于诸受一切随增。而由所缘及相应故。就别相说。又痴虽与三受相应。贪嗔各二而就多分相应现行故作是说复有说者。与贪嗔痴行相相似。故作是说。有余师说。对法中言。于乐受中贪随增者。不说乐受唯能起贪。但说其贪随乐受起。二受嗔痴应知亦尔。今正说者。由教及理。知第三受决定非无。教者如言。由乐断故。及苦断故。此中唯有不苦不乐。理者离受心必不生。离苦乐心现可得故。焉知离受心必不生。由诸契经同所说故。如契经说。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如是乃至。意及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无第七心离受而起。故知决定有第三受。又说诸受略有二种。一执取受。二自性受。执取受者。谓能领纳自所缘境。自性受者。谓能领纳自所随触。故世尊言。顺乐受触。顺苦受触。及顺不苦不乐受触。是乐受等所领触义领所缘受与一境法。差别之相难可了知。如契经言。具足领受。此领受言似依慧说。故彼契经。次后复说。不受后有。如实了知。虽受亦能领纳境界。而此领纳自性难知。故领纳触为自性受。此不共余易了差别。如是诸受。与心等法同所缘故。异领纳故。所缘事别。所领事别由此触于受。若时为所领。是时非所缘。若时为所缘。是时非所领。故缘领事别。由此善通如是文句受乐受时。如实了知受于乐受。乃至广说。此中意说。能以觉慧。无倒审知三受差别。非乐谓苦。非苦谓乐。非于苦乐谓俱相违。余亦如是。此中非受领受自性。即受性故。但领所缘受及余法。一切皆是心及心所所领受故。有阿笈摩。能显此理。如契经言。缘种种界。有种种触。缘种种触。有种种受。缘种种受。有种种爱种种界者。谓根境识种种性相有差别故。何故不言缘种种界有种种受。复何不言缘种种界有种种爱。此亦同疑。故应俱释。次第法尔安立无过现见世间。从先种子生后果时。由花乳等有差别故。果有差别。如次第生立因果定。俱生因果亦应定立。是故诸受虽亦因界。而要用触以为近因。又如两木相磨生火。风为近缘。如是三法和合生受。触为近缘。故就领触。为受自性。非领所缘。理定成立。此受约世总说为三。就触所依别分为六。已说受蕴。第三想蕴取像为体。谓于一切随本安立。青长等色。琴贝等声。生莲等香。苦辛等味。滑涩等触。生灭等法。所缘境中如相而取。故名为想。是故此想随德立名。以能取像故名为想。总别三六如受应知。已说想蕴。第四行蕴。四余诸行。谓除前说色受想三。及除当说识为第四。余有为法名为行蕴。此有相应及不相应。思等得等如其次第。契经唯说六思身者。由最胜故。所以者何。思是业性。为因感果。其力最强。故世尊言。若能造作有漏有为。名行取蕴。若谓唯此名行蕴者。理必不然。余行色等所不摄故。应非蕴摄。若言如此有何过者。则非苦集知断应无。设尔何失。违圣教故。如世尊言。若于一法未达未知。我说不能作苦边际。未断未灭。说亦如是。若谓余行犹如虚空及非择灭。无斯过者。理亦不然。彼是增长我执事故。我执能障苦尽法故。彼上座说。行蕴唯思。余作意等是思差别。复作是言。作意等行。不可离思知别有体。或离余行。别有少分思体可得。由此行蕴。虽非一物而一思摄。是故契经。虽举一思。而不违理。复云何知。作意等行。一切皆用思为自体。以薄伽梵于契经中说六思身为行蕴故。说贪嗔等名意业故。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此以思名说圣道故。说诸静虑无量无色。以为白白异熟业故。不应异名说异法故。非一说一。是谬言故。诸薄伽梵终无谬言。彼上座宗所说如此。理谓不然。前后所立且相违故谓彼前说行蕴唯思。后言行蕴非唯一物。何容一思即非一物。唯说六思为行蕴故。知作意等思为体者。其理不然。说法异故。现见经中。世尊说法有种种异。或举初摄后。或举后摄初或举初后以摄中间。或举中间以摄初后。何等经中举初摄后。谓静虑食。瞿波洛迦。不退堕法。集谛等经。静虑即是四修等持。契经中说。若修初静虑。得现法乐住。非余不得现法乐住。举初摄后故作是说。由是如来。所说无减。食谓四食契经中说。第一段食。有粗有细。非余三食无有粗细。举初摄后故作是说。瞿波洛迦。谓彼经说不了知色。非余四蕴。已得了知。举初摄后故作是说。不退堕法。谓彼经言。预流果人不堕恶趣。非余圣者堕诸恶趣。举初摄后故作是说。集谛谓彼契经中说爱为集谛。非余染法集谛不收。举初摄后故作是说。思择谛中当别显示。诸如是等无量契经。皆举最初以摄于后。由是如来所说无减。何等经中举后摄初。谓得自体识住。赞颂福田等经。得自体者。四得自体契经中说。生在非想非非想天。非可自害。非可他害。非不一切色无色天。非可自害。非可他害。举后摄初故作是说。识住谓彼七识住经作如是说。有色有情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是第三识住。非不少光无量光天亦名有色身一想异。举后摄初故作是说。赞颂福田。谓彼经说。

若于阿罗汉恒修妙施福

常为诸天神劝赞呈嘉瑞

非于前三修妙施福不蒙天等劝赞呈祥。举后摄初故作是说。若谓前三堪应供养故亦得名阿罗汉者。便成此经非了义说。阿罗汉名主无学故。何等经中但举初后以摄中间。谓赞出家证净等经。赞出家者。谓彼经说。

诸有出家人能证预流果

及阿罗汉果是名多所作

非出家人。证一来果及不还果。非多所作。但举初后以摄中间。故作是说。赞证净者。谓彼经说。

诸有于如来住妙信无动

及尸罗善净常得会嘉祥

非于法僧住信无动不会嘉祥。但举初后以摄中间。故作是说。何等经中。但举中间以摄初后。谓契经说。若有修习第四静虑。名得漏尽。非不七依皆能尽漏。但举中间以摄初后。故作是说。诸如是等无量契经。皆举中间以摄初后。由是如来所说无减。诸经既尔。此亦应然。虽复行蕴多法集成。而但举初说思无过。何不最初举作意等。造作有为。思最胜故。如心能导三处现前修二法等。心能导者。如契经说。心导世间。此中非无受想等法。以心胜故。作如是说三处现前。谓契经说。信于三处现在前故。能生多福。此中非无无贪无嗔正见等。法以信胜故。作如是说。修二法者。如契经说。应修二法。谓奢摩他毗钵舍那。善有为法一切应修。止观胜故。作如是说。如是等经。皆举胜法以为初首。此亦应然。又佛世尊。有余之说处处可得。如窣堵波诸善士趣及心解脱断结等经。窣堵波者。如契经说。三人应为造窣堵波。此理不应。为异生者造窣堵波。非见谛者。当知此经是有余说。善士趣者。如契经说。七善士趣。谓趣涅槃阿罗汉果。非余圣生非善士趣。当知此经是有余说。心解脱者。如契经言。得阿罗汉。其心解脱欲漏有漏及无明漏。然实解脱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当知此经是有余说。断结者。谓契经中言。永断三结证预流果。非不永断见谛所断一切烦恼。当知此经是有余说。如是等经。皆就胜说此亦如是。造作有为。功能胜故。云何说此能造有为。谓有胜能。引生果故。果虽本有。而少分生此能随引。故立为造。彼上座言。造有为者谓思能造本无有为。如织者言。我持此缕织作裳服。此亦应尔。如是所说。理必不然。有依无依不同法故。彼意谓思。如能织者。本无有为。谓如裳服。裳服所依缕无所喻。若许未来有为体有无少分用。造义得成。上座缕喻。显有未来。或所立喻有言无义对法诸师。说假有法本无今有可为此喻。若执实体亦是本无。彼定不应立如是喻。又彼应说假实异相。若有异者。则无譬喻。若无异者。便似空花。说贪嗔等为意业故。知作意等思为体者。理亦不然。贪嗔邪见。体虽非业。业资粮故。亦说为业。如余资粮亦名彼彼。如戒经言。见众圣乐河阶蹬乐。彼乐资粮。故亦名乐。又如经说。若有眼根。不调不护。此法能感非爱异熟。眼根虽是无异熟法。非爱异熟法资粮故。亦说能感非爱异熟。又如经说。乐谈论等五种退具。实退具者。谓诸烦恼。引退果故。乐谈论等。是彼资粮。亦名退具。又如经言。

愚夫着欲而兴诤诸仙无诤由离欲

是故应除一切欲犹如麟角独游行

耽着境界兴诸斗诤。境实非欲。是欲资粮故亦名欲。是故经言。

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

又如经说。增色随眠。色非随眠。是彼资粮故同彼说。又如经说。

女为梵行垢女恼害众生

女实非垢。垢谓贪等。是垢资粮故亦名垢。又契经中宣说七漏。实漏唯二。余皆非漏。是漏资粮故亦名漏。由此等经。证贪嗔等意业资粮故名意业。而非业体。道理成就。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此以思名说圣道故。知作意等思为体者。理亦不然。如想等名此无失故。如契经言。修无常想能除欲爱色无色爱。彼以想名说诸圣道。既许圣道非想差别。此亦应然。故无有失。又说受意能断烦恼。故契经说。修喜觉支依离贪意能破巢窟。圣道既非受意差别。此亦应然。故无有失。有闻经说。业缚众生。谓一切业皆能系缚。为遣如是邪僻执故。说此思业能尽诸业。又显业胜故作是说。说诸静虑无量无色。以为白白异熟业故。知作意等思为体者。此非审察。诸静虑等。五蕴四蕴为自性故。如契经言。此中所有若色若受。广说乃至。名静虑等。非譬喻师业有色性。为显诸业于感异熟力最强故。此中一切善五蕴法。皆说为业。又如此中受想及识。虽说为业。而体非思。如是此中作意等法。亦应说业。而体非思。若言受等别蕴摄故无斯过者。是则成立得以异名说于异法。此既成立如上所言。说贪嗔等名意业故。谓即是思理不成立。现见极成异性受等。以业名说。余亦应然。由此即破后所说因。不应异名说异法故。又见异名亦说异法。如言能行具香等施。施体是思。非即香等。然由香等觉发于思。故有异名说于异法。非一说一。是谬言故。诸薄伽梵终无谬言。知作意等思为体者。理亦不然。就胜说故。名义相属不决定故。所化有情意乐别故。不了义经。现可得故。非薄伽梵谬说此言。若立行蕴体但是思。彼显世尊言有谬失。由许世尊说一法体即为非一。复说非一。体即一故。若说行蕴非一物成。此显世尊言无谬失。是故彼因有言无理。又彼所立违于比量。谓行蕴体非唯是思。立总想故。如法处界。若异此者。应但名思。一法成故。如受想蕴。此中意显如外第六法处界声立总想故。总摄十一十七处界。不摄多法。如是行声。立总想故。总摄四蕴。不摄多行。故知行蕴体不唯思。若尔如彼应最后说。思次第中自当显示。此非文便故应且止。又以芭蕉喻行蕴故。知行蕴体非唯是思。如说行蕴喻如芭蕉。此显多物成行蕴体。又以经说相应言故。知行蕴体非唯是思。如契经言。见为根信证智相应。若信与智俱是思者。是则思体与思相应。自体相应理不应许。又作意等不应即是思之差别以契经中离作意等别说思故。如契经说。彼如是见即如是思。若彼邪见即是思者。此义应言。彼如是思即如是思。或如是见即如是见。若作是言。其义何别又如经说。彼有如是信欲勤安念智思舍。名为胜行。若信等行即是思者说信等已。何复说思。又此诸法似同时用。如何一思多体俱起。上座此中作如是释。为摄此时所起余行。故复举思。前说信等。为显此时所起胜行。如五浊法及四修行。谓五浊中见虽烦恼。由最胜故。复更别说。四修行者。如契经言。修身语意妙行正见。断身语意恶行邪见。非正邪见意妙恶行之所不摄。胜故别说。此亦应尔。理不应然。信等亦应思所摄故。不应别说。岂不已说。为显此时所起胜行。故说信等。虽知已说。然不应理。一法一时多体俱起。如受想等不应理故非受想等一法体类乐小等别有俱时起。是故彼说非佛法宗。又彼彼处若不举思。彼彼契经所说应阙。如世尊言。学无学戒定慧解脱。此契经内。既不举思。应阙所余作意等法。若谓闻者于彼已知。则举慧等。亦应无用。是故彼释。因定不然。喻亦非理。诸见所持难解脱故。为显诸见缚义坚强。故与烦恼总别显过。意恶行中邪见最重。为显邪见胜彼贪嗔。理须总别说断对治。思于信等未见胜用。何缘此思总别而说。是故彼喻与法不齐。如前难彼。若执信等思为自性。思与信等总别而说。其理不成。彼立见喻。极不相似。非诸烦恼诸意恶行一切皆用见为自体。何得以见总别说故。例思同彼应总别说。又设许彼作意等法皆思为性。然所立思。不同邪见。色界色处。若增上缘。若能作因。若分别慧。修三摩地。法界法处。行蕴安立。除作意等。无多思故。又此经中别说何用。谓契经言。若有所受即有所思。若有所思即有所想。若有所想即有所寻。彼宗既许寻即是思。举寻为乘。彼上座言。此经非乘。若不举寻。疑思即是作意欲等。此不应疑。相有异故。彼体即思相如何异。若尔举寻则应无用。彼执寻思其相一故。又作意等既许即思。疑思即彼。复有何过。是故彼言。都无有义。又彼所言。作意等行。不可离思。知别有者。于别有智。应正勤求。岂以无知。令作意等皆离思体无别有性。又如汝等频言想识时依行缘相似转故。虽不能示二相差别。而汝等宗。许其体异思作意等。应亦如是。纵汝不知体何妨异。若作意等体与思异。何故无经说为行蕴。亦说行故义已说蕴。谓说寻伺名为说行。说信欲等名为胜行。说诸命根名寿命行。非此等法体非蕴收。是有为故。如色受等。无经说彼余蕴所摄。而有经中说彼为行。岂有利根言非行蕴。又如离爱余后有因。虽说为集。不名集谛。而汝不应许非谛摄。诸因果法皆谛摄故。作意等行。亦应如是。虽说为行。不名行蕴。而汝不应许非蕴摄。一切有为蕴所摄故。世尊就胜且但说思。非作意等行蕴不摄。又彼不应作如是说。世尊无缘说于密语。离思余法行蕴所收。如前已论。理极成立。岂非是佛说密语缘。又行蕴收思外余法。理实是有。而但说思。此何密意。若无密意。便谤世尊。言不随智。若有密意。即自成立佛密语缘故说四余行名行蕴。理教相应义善成立。如是行蕴。非尽有依。故唯约世总说三种。如前分别色蕴体已。便约处界二门建立。如是此中辩受想行三蕴体已。亦应建立为处及界。谓此三蕴。及无表色。三种无为。如是七法。于处门中立为法处。于界门中立为法界。

End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

任杰:六十正理论释

六十正理论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任杰译汉】六十正理论释圣龙树菩萨 造颂甲操杰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 判六十正理论释科分四:甲一、造论之前礼赞分三:乙一、礼赞的所为羲乙二、略义

明白了庄子的空船理论,你就不会乱发脾气了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

道医学堂丨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

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1阴阳在人体内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麻天祥: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

任何宗教组织都有其超越凡世的一面,也有其涉世的一面。佛教也不例外。它分别彼岸和此岸、理想的极乐净土和现实的污浊尘世,诱导人们绝尘弃世,入佛超凡。至于此岸世界的芸芸众生是否真能超越现实的茫茫苦海而达庄严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高振农: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高振农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十八界的理论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

唐思鹏:佛学理论生活化

有一部分初修行的人认为,习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世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大众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修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日常生活的。若离日常生活,则无禅修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李利安: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

李利安: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

法相宗的理论

三性说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法相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百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度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

蔡惠明:律宗的基本经典与理论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基奉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它把如来一代教法判为三教三宗。三教是性空教

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

杨曾文:关于加强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建议

当代中国佛教在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适应的体制的过程中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其中宏观的人间佛教问题是带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是有必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明的。中国曾是历史上北传佛教的中心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张秉全: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

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一切众生,皆具本觉理性。此之本觉理性,原是常寂常照,寂照圆融。聚穷横遍,不变不迁的。约寂而常照义,即无量光。约照而常寂义,即无量寿。蕅益大师说,当知这句光寿无量的阿弥陀佛名号,皆本众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二卷

碧岩录 第二卷⊙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举黄檗示众云:汝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二上堂。僧问。譬如掷剑挥空。有一人剑亦无。虚空亦不挥时如何。师云。大众。见尔败阙。进云。学人只管推出。和尚何不放行。师云。莫谤崇宁好。进云。为什么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集 第二卷祖堂卷二僧伽难提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清 陆士铨陆士铨。字近堂,苏州(江苏吴县)元和人。最初学习扶鸾术,归附于玉坛为其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治病,神明教他要礼拜梁皇宝忏。陆士铨因礼拜梁皇宝忏后开始发心学佛,于是前往天宁

净土经论:南怀谨:念佛的理论与方法

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持名念佛。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南无是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传喜法师: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

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传喜法师观《时间旅行》开示 ( 11.02.06)时空是可以改变的时间是不是固定的?(众答:不是)。当速度改变的时候,时间有没有改变?(众答:改变)。当你周围环境不同的时候,时间有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