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比丘尼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06:44

第二卷 比丘尼传

景福寺慧果尼传十四。

建福寺法盛尼传十五。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传十六。

建福寺道琼尼传十七。

江陵祇洹寺道寿尼传十八。

吴太玄台寺玄藻尼传十九。

南安寺慧琼尼传二十。

南皮张国寺普照尼传二十一。

梁郡筑戈村寺慧木尼传二十二。

吴县南寺法胜尼传二十三。

永安寺僧端尼传二十四。

广陵中寺光静尼传二十五。

蜀郡善妙尼传二十六。

广陵僧果尼传二十七。

山阳东乡竹林寺静称尼传二十八。

吴太玄台寺法相尼传二十九。

东青园寺业首尼传三十。

景福寺法辩尼传三十一。

江陵三层寺道综尼传三十二。

竹园寺慧浚尼传三十三。

普贤寺宝贤尼传三十四。

普贤寺法净尼传三十五。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传三十六。

景福寺慧果尼传十四

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道俗钦羡风誉远闻。宋青州刺史北地传弘仁。雅相叹贵厚加赈给。以永初三年(昙宗云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书见示是永初三年)割宅东面为立精舍。名曰景福。果为纲纪。嚫遗之物悉以入僧。众业兴隆大小悦服。到元嘉六年。西域沙门求那跋摩至。果问曰。此土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爱道。诚有高例。未测厥后。得无异耶。答无异。又问就如律文戒师得罪何无异耶。答曰。有尼众处不二岁学。故言得罪耳。又问。乃可此国先未有尼非阎浮无也。答曰。律制十僧得授具戒。边地五人亦得授之。正为有处不可不如法耳。又问。几许里为边地。答曰。千里之外山海艰隔者是也。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铠等五人。从僧伽跋摩重受具戒。敬慎奉持如爱顶脑。春秋七十余。元嘉十年而卒。弟子慧铠。并以节行闻于时也。

建福寺法盛尼传十五

法盛。本姓聂。清河人也。遭赵氏乱避地金陵。以元嘉十四年于建福寺出家。才识慧解率由敏悟。自以桑榆之齿流寓皇邑。虽复帝道隆宁。而犹怀旧土。唯有探颐玄宗。乃可以遣忘老耳。遂从道场寺偶法师受菩萨戒。昼则披陈玄素。夕则清言味理。渐染积年神情朗瞻。虽曰暮齿有逾壮年。常愿生安养。谓同业昙敬昙爱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礼佛晚因遇疾稍就绵笃。其月晦夕初宵假寐。如来垂虚而下。与二大士论二乘。俄与大众腾芳蹈蔼临省盛疾。光明显烛一寺咸见。佥来问盛此何光色。盛具说之。言竟寻终。年七十二。豫章太守吴郡张辩。素所尊敬。为之传述云。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传十六

慧玉。长安人也。行业勤修经戒通备。常游行教化历履邦邑。每属机缘不避寒暑。南至荆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诵法华首楞严等经。旬日通利。郯西道俗皆归敬之。观览经论未曾废息。元嘉十四年十月为苦行斋七日。乃立誓言。若诚斋有感。舍身之后必见佛者。愿于七日之内见佛光明。五日中宵寺东林树灵光赫然。即以告众。众皆欣敬加悦服焉。寺主法弘后于光处起立禅室。初玉在长安。于薛尚书寺见红白色光。烛曜左右十日小歇。后六重寺沙门。四月八日于光处得金弥勒像。高一尺云。

建福寺道琼尼传十七

道琼。本姓江。丹阳人也。年十余博涉经史。成戒已后明达三藏精勤苦行。晋太元中皇后美其高行。凡有所修福多凭斯寺。富贵妇女争与之游。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处处安置。彭城寺金像二躯。帐座完具。瓦官寺弥勒行像一躯。宝盖璎珞。南建兴寺金像二躯。杂事幡盖。于建福寺造卧像并堂。又制普贤行像。供养之具靡不精丽。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无量寿像。以其年四月十日。像放眉间相光明照寺内。皆如金色。道俗相传咸来修敬。瞻睹神辉莫不欢悦。复以元皇后遗物。开拓寺南更造禅房。云。

江陵祇洹寺道寿尼传十八

道寿。未详何许人也。清和恬寂以恭孝见称。幼受五戒未尝起犯。元嘉中遭父忧。因毁遘疾自无痛痒。唯黄瘠骨立。经历年岁诸治不瘳。因尔发愿。愿疾愈得出家。立誓之后渐得平复。如愿出俗住祇洹寺。勤苦超绝。诵法华经三千遍。常见光瑞。元嘉十六年九月七日。夜中宝盖垂覆其上。云。

吴太玄台寺释玄藻尼传十九

玄藻。本姓路。吴郡人安苟女也(宣验记云即是安苟)藻年十余身婴重疾。良药必进日增无损。时玄台寺释法济。语安苟曰。恐此疾由业非药所消。贫道按佛经云。若履危苦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者。皆获甄济。君能与女并捐弃邪俗洗涤尘秽。专心一向当得痊愈。安苟然之。即于宅上设观世音斋。澡心洁意倾诚戴仰。扶疾稽颡专念相续。经七日初夜忽见金像高尺许。三摩其身。从首至足。即觉沉痾豁然消愈。既灵验在躬遂求出家。住太玄台寺。精勤匪懈诵法华经。菜食长斋三十七载。常翘心注想愿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经。不测所终。

南安寺释慧琼尼传二十

慧琼者。本姓钟。广州人也。履道高洁不味鱼肉。年垂八十志业弥勤。常衣刍麻不服绵纩纲纪寺舍兼行讲说。本经住广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琼。琼修立为寺。号曰南外永安寺。至二十二年兰陵萧承之为起外国塔。琼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严丽。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门慧智。琼以元嘉二十年。随孟顗之会稽。至破纲卒。敕弟子云。吾死后不须埋藏。可借人剥裂身体以飤众生。至于终尽不忍屠割。乃造句容县举着山中。欲使鸟兽自就啖之。经十余日。俨然如故。颜色不异。令使村人以米散尸边。鸟食远处米尽。近尸之粒皆存。弟子慧朗在都闻之。奔驰奉迎。还葬高座寺前堈。坟上起塔云。

南皮张国寺普照尼传二十一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节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张国寺。后从师游学广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阖众嘉之。及师慧孜亡。杜于庆吊而苦行绝伦。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劳疾虽剧。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专意祈诚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头忏悔时息如常。诵法华经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绝。两食顷苏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闭眼思惟惊问何来。答以其事。即问僧曰。此处去某甲寺几里。答曰。五千万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无所识。时风云高靡区墟严净。西面尤明。意欲前进。僧乃不许。因尔回还豁然醒悟。后七日而卒。时年二十五也。

梁郡筑戈村寺释慧木尼传二十二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师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筑戈村寺。始读大品日诵两卷。兼通杂经。木母老病口中无齿。木嚼脯饴母。为口不净不受大戒白衣精勤忏悔自业。忽见戒坛与天皆黄金色。举头仰视。南见一人。着襈衣衣色悉黄。去木或近或远。语木曰。我已授汝戒。寻复不见。木不以语人。多诸感异皆类此也。木兄闻欲知。乃诈之曰。汝为道积年竟无所益。便可养发当为访婿。木闻心愁。因述所见。即受具戒。临受戒夕梦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览便诵。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众云。

吴县南寺法胜尼传二十三

法胜。少出家住吴县南寺。或云东寺。恭信恪勤众所知识。宋元嘉中河内司马隆为毗陵丞。遇抄。战亡。妻山氏二亲早没。复无儿女。年又老大。入吴投胜。胜接待如亲。后百日。山氏遇疾。疾涉三年甚经危笃。胜本无蓄积。赡待医药皆资乞告。不惮雨暑不避风寒。山氏遂愈。众并称贵之。后游京师进修禅律。该通定慧探索幽隐。训诱徒属不肃而成。动不询利。静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济物。年造六十疾病经时。自言不差。亲属怪问。答云。昨见二沙门道知如此。顷之复言。见二比丘非前所见者。偏袒右肩。手各执花立其疾床。后遥见一佛坐莲华上光照我身。从此已后夕不复眠。令人为转法华。至于后夜气息稍微。命令止经为我称佛。亦自称佛。将欲平明。容貌不改。奄忽而终焉。

永安寺僧端尼传二十四

僧端。广陵人也。门世奉佛姊妹笃信。誓愿出家不当婢采。而姿色之美有闻乡邑。富室凑之母兄已许。临迎之三日宵遁佛寺。寺主置于别室给其所须。并请观世音经二日能诵。雨泪稽颡昼夜不休。过三日后于礼拜中见佛像。语云。汝婿命尽。汝但精勤勿怀忧念。明日其婿为牛所触亡也。因得出家坚持禁戒。摄心空闲似不能言。及辩折名实其辞亹亹。诵大涅槃经五日一遍。元嘉十年南游上国住永安寺。纲纪众务均爱等接。大小悦服久而弥敬。年七十余。元嘉二十五年而卒。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显名。并诵法华经。

广陵中寺光静尼传二十五

光静。本姓胡。名道婢。吴兴东迁人也。幼出家随师住广陵中寺。静少而励行长而习禅思。不食甘肥。将受大戒绝谷饵松。具足之后积十五年。虽心识鲜明而体力羸惫。祈诚慊到。每辄感劳。动经晦朔。沙门释法成谓曰。服食非佛盛事。静闻之还食粳粮。倍加勇猛精学不倦。从学观行者常百许人。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厌苦此身其来久矣。于是牵病忏悔不离心口。情理恬明神气怡悦。至十九年岁旦饮粒皆绝。属念兜率心心相续。如是不断。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异相满虚空中。其夜命过焉。

蜀郡善妙尼传二十六

善妙。本姓欧阳。繁县人也。少出家。性用柔和少嗔喜。不营好衣不食美食。有妹婿亡孀居无所依托。携一稚子寄其房内。常闻妙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歔欷悲不能已。同住四年五年。未曾见其食。妹作食熟呼妙共食。妙云适于某处食竟。或云。四大不好未能食。如此积年。妹甚恨愧。白言。无福婿亡更无亲属。携儿依姊多所秽乱。姊当见厌故不与共食耳。流泪而言。言已欲去。妙执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意。我幸于外得他供养。何须自损家中食。汝但安住我不久应远行。汝当守屋慎莫余去。妹闻此而止。自绩作布买数斛油。瓦堈盛之着庭中。语妹云。拟作功德慎勿取也。至四月八日夜半以布自缠而烧其身。火已亲顶命其妹令呼维那打磬。我今舍寿。可遍告诸尼。速来共别。比诸尼惊至。命未绝。语诸尼云。各勤精进。生死可畏。当求出离。慎勿流转。我舍此身供养已二十七反。止此一身当得初果(问益士人。或云元嘉十七年烧身。或云孝建时或言大明中故备记之)

广陵僧果尼传二十七

僧果。本姓赵名法祐。汲郡修武人也。宿殖诚信纯笃自然。在乳哺时不过中食。父母嘉异。及其成人心唯专到缘碍参差。年二十七方获出家。师事广陵慧聪尼。果戒行坚明禅观清白。每至入定辄移昏晓。绵神净境形若枯木。浅识之徒或生疑。及元嘉六年。有外国舶主难提。从师子国载比丘尼来。至宋都住景福寺。后少时问果曰。此国先来已曾有外国尼未。答曰。未有。又问。先诸尼受戒那得二僧。答但从大僧受。得本事者乃是发起受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故如大爱道八敬得戒五百释女以爱道为和上。此其高例。果虽答然心有疑。具咨三藏。三藏同其解也。又咨曰。重受得不。答曰。戒定慧品从微至着。更受益佳。到十年舶主难提。复将师子国铁萨罗等十一尼。至先达诸尼已通宋语。请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界。次第重受三百余人。十八年年三十四矣。时宴坐经日。维那故触。谓言已死。惊告寺官寺官共视。见果身冷肉强。唯气息微转。始欲[臼/丌]徙。便自开眼语笑寻常。于是愚者骇服。不知所终也。

山阳东乡竹林寺静称尼传二十八

静称。本姓刘。名胜。谯郡人也。戒业精苦。诵经四十五万言。寺傍山林无诸嚣杂。游心禅默永绝尘劳。曾有人失牛推寻不已。夜至山中望寺林火光炽盛。及至都无。常有一虎随称去来。称若坐禅蹲踞左右。寺内诸尼若犯罪失不时忏悔。虎即大怒。悔罪便悦。称后暂出山道遇一北地女人。造次问访欣然若旧。女姓仇名文姜。本博平人也。性好佛法闻南国富道关开托避得至此土。因遂出家。既同苦节。二人不资粮米。饵麻术而已。声达虏都。虏谓圣人。远遣迎接二人不乐边境。故秽声迹危行言逊。虏主为设肴馔皆悉进啖。因此轻之不复拘留。称与文姜复还本寺。称年九十三。无疾而卒也。

吴太玄台寺法相尼传二十九

法相。本姓侯。炖煌人也。履操清贞才识英拔。笃志好学不以屡空废业。清安贫窭。不以荣达移心。出适傅氏。家道多故。符坚败绩眷属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弥深。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寺僧谏曰。慧宿质野言不出口。佛法经律曾未厝心。欲学禅定又无师范。专顽拙讷是下愚人耳。何不种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胜负唯圣乃知。我既凡人宁立取舍。遇有如施何关作意耶。慧宿后建禅斋七日。至第三夜与众共坐。众起不起。众共观之。坚如木石牵持不动。或谓已死。后三日起。起后如常。众方异之。始悟法相深相领照矣。其如此类前后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弥笃。年九十余。元嘉末卒也。

东青园寺业首尼传三十

业首。本姓张。彭城人也。风仪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构妙理。弥好禅诵造次无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异。文帝少时从受三归。住永安寺供施相续。元嘉二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园。斋肃徒众甚有风规。潘贵妃叹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为首更广寺。西创立佛殿。复拓寺北造立僧房。赈给所须寺业兴立。众二百人法事不绝。春秋稍高仰者弥盛。累以耆艾自陈众咸不许。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时又有净哀宝英法林。并以立身清洁有声京县。哀久禅诵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层。阅理有勤。蔬食精进。泰始六年卒。林博览经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又有弟子昙寅。兼通禅律。简绝荣华。不窥朝市。元徽六年卒。

景福寺法辩尼传三十一

法辩。丹阳人也。少出家为景福寺慧果弟子。忠谨清慎雅有素检。弊衣蔬饭不食薰辛。高简之誉早盛京邑。杨州刺史琅琊王郁甚相敬礼。后从道林寺外国沙门畺良耶舍咨禀禅观。如法修行通极精解。每预众席恒如睡寐。尝在斋堂众散不起。维那惊触如木石焉。驰以相告。皆来就视。须臾出定言语寻常。众咸钦服倍加崇重。大明七年而卒。年六十余。先是二日上定林寺超法师梦一宫城庄严显丽。服玩光赫非世所有。男女装饰充满其中。唯不见有主。即问其故。答曰。景福法辩当来生此。明日应到。辩其日唯觉肉战。即遣告众。大小皆集。自云。有异人来我左右。乍显乍晦如影如云。言讫坐绝。其后复有道照僧辩。亦以精进知名。道照本姓杨。北地徐人也饭蔬诵经为临贺王之所供养。

江陵三层寺道综尼传三十二

道综。未详何许人也。住江陵三层寺。少不以出众居心。长不以同物为污。贤愚之际从通而已。迹虽混成所度潜广。以宋大明七年三日十五日夜。自练油火。关颡既然。耳目就毁。诵咏不辍。道俗咨嗟魔正同骇。率土闻风皆发菩提心。宋征士刘虬雅相宗敬。为制偈赞云。

竹园寺慧浚尼传三十三

慧浚。本姓陈。山阴人也。幼而颖悟精进迈群。旦辄烧香运想礼敬移时。中则菜蔬一饭鲜肥不食。虽在居家有如出俗。父母不能割其志。及年十八许之从道。内外坟典经眼必诵。深禅秘观无不必入。静而无竞和而有节。朋游旧狎未尝戏言。宋宰江夏王义恭雅相推敬。常给衣药四时无爽。不蓄私财悉营寺舍。竹园成立浚之功也。禅味之乐老而不衰。年七十三。宋大明八年而卒。葬于傅山。同寺有化尼。聪颖卓秀。多诵经律。蔬食苦节。与浚齐名。

普贤寺宝贤尼传三十四

宝贤。本姓陈。陈郡人也。十六丁母忧。三年不食谷。以葛芋自资。不衣缯纩不坐床席。十九出家住建安寺。操行精修博通禅律。宋文皇帝深加礼遇供以衣食。及孝武雅相敬待。月给钱一万。明帝即位赏接弥崇。以泰始元年敕为普贤寺主。二年又敕为都邑僧正。甚有威风明断如神。善论物理屈抂必释。秉性刚直无所倾挠。初晋兴平中净检尼。是比丘尼之始也。初受具戒指从大僧。影福寺惠果净音等。以咨求那跋摩。求那跋摩云。国土无二众。但从大僧受得具戒。惠果等后遇外国铁萨罗尼等至。以元嘉十一年。从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坛重受具戒。非谓先受不得。谓是增长戒善耳。后诸好异者。盛相传习典制稍亏。元徽二年法律颖师。于晋兴寺开十诵律。颍其日有十余尼。因下讲欲重受戒。贤乃遣僧局赍命到讲座。鸣木宣令诸尼。不得辄复重受戒。若年岁审未满者。其师先应集众忏悔竟。然后到僧局。僧局许可。请人监检方得受耳。若有违拒即加摈斥。因兹已后矫竞暂息。在任清简。才兼事义。安众惠下。萧然寡欲。世益高之。年七十七。升明元年卒也。

普贤寺法净尼传三十五

法净。江北人也。年二十值乱随父避地秣陵门修释教。净少出家住永福寺。戒行清洁明于事理。沉思精研深究义奥。与宝贤尼名辈略齐。宋明皇帝异之。泰始元年敕住普贤寺。宫内接遇礼兼师友。二年敕为京邑都维那。在事公正确然殊绝。随方引汲归德如流。荆楚诸尼及通家妇女。莫不远修书嚫求结知识。其陶治德风皆类此也。咨其戒范者七百人。年六十五。元徽元年卒也。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传三十六

慧耀。本姓周。西平人也。少出家常誓烧身供养三宝。泰始末言于刺史刘亮。亮初许之。有赵处思妾王氏甓塔。耀请塔上烧身。王氏许诺。正月十五日夜将诸弟子。赍持油布往至塔所。装束未讫。刘亮遣信语诸尼云。若耀尼果烧身者。永康一寺并与重罪。耀不得已于此便停。王氏大嗔云。尼要名利诈现奇特。密货内人作如此事。不尔夜半城内那知。耀曰。新妇勿横生烦恼。舍身关我傍人岂知。于是还寺断谷服香油。至升明元年于寺烧身。火来至面诵经不辍。语诸尼云。收我遗骨正得二升。及至火灭果如其言。未烧之前一月日许。有胡僧年可二十。形容端正竟胛生毛。长六七寸。极细软。人问之。译语答云。从来不覆是故生毛耳。谓耀曰。我住波罗奈国。至来数日。闻姊欲舍身。故送银罂相与。耀即顶受。未及委悉匆匆辞去。遣人追留出门便失。以此罂盛其舍利。不满二合。云。

End

一个不平凡的比丘尼大德

◎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三衣--比丘尼五衣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罗(kusula),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

比丘、、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之间有什么区别

比丘,佛教对于受过具足戒且年满20岁的出家人的称呼。比丘是佛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和尚。为什么说一定是年满20岁的出家人呢?其实这和当初释迦牟尼的出家经历有关。当时释迦牟尼出“三门”见“老、病、死

沙弥尼和比丘尼是什么意思

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专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比丘百尼度知是指受道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比丘尼【读音】:bǐ qiū ní【释义】:比丘尼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记载】: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是什么意思

比丘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

佛陀请国王为比丘尼建精舍

舍卫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莲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然后观火遍就证得阿罗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什么是比丘尼

比丘尼(梵文Bhikkhuni)是梵语的音译词,佛教用语,俗称尼姑,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净检。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比丘尼是谁

据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其父叫仲诞,曾任甘肃威武太守。净检少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

比丘尼有什么历史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

比丘尼经典语录

1、管好自的嘴,讲话不要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就能化敌为友。2、没有爱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学

比丘尼和比丘分别是什么

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

比丘尼和比丘之间有什么关系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

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称呼

比丘尼”是对佛教里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女众的称呼,为音译。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三百四十八戒。依《比丘尼传》卷一载,西晋建兴年(313

比丘尼的故事

比丘尼与朝廷素无瓜葛,但明朝的比丘尼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扰和追捕。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令,将全国所有的比丘尼以及女道士,统统逮捕送到京师逐一审问,验明真实身份。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索

比丘尼和比丘能不能同住

佛制不允许僧尼同住。宣化上人在美国创办的万佛城,是僧尼同修道场,但是僧尼不同住,住的地方都有围墙间隔开来,而且晚间严禁串门走动。古代汉地,僧尼寺院都是间隔在几里地以外的。佛陀从允许女子出家那时候开始起

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是谁

“比丘尼”是指佛教中出家的女众弟子。佛教中的第一位比丘尼竟然是释迦牟尼的姨姨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是释迦牟尼母亲摩诃摩耶夫人的妹妹。释迦牟尼出生后七日,佛母摩诃摩耶夫人便去世了,摩诃波阇波

比丘和比丘尼分别是什么

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二卷

碧岩录 第二卷⊙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举黄檗示众云:汝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二上堂。僧问。譬如掷剑挥空。有一人剑亦无。虚空亦不挥时如何。师云。大众。见尔败阙。进云。学人只管推出。和尚何不放行。师云。莫谤崇宁好。进云。为什么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集 第二卷祖堂卷二僧伽难提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清 陆士铨陆士铨。字近堂,苏州(江苏吴县)元和人。最初学习扶鸾术,归附于玉坛为其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治病,神明教他要礼拜梁皇宝忏。陆士铨因礼拜梁皇宝忏后开始发心学佛,于是前往天宁

星云大师:比丘尼扮新娘

三十多年前,我办的佛学院里,有一个比丘尼,四方脸型,魁梧的身材,长得比我还高大,从外表看,没有半点女儿姿态,完全像个大丈夫。她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每天安静地读书学习,四年来,她像沉默的塑像,没有和同学往

净土经论:比丘尼

比丘尼比丘尼:梵文 Bhikkhuni 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俗称尼姑。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尼姑需守的戒律甚多,统称五○○条(各戒本都有出入)。中国第一个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尼第四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尼第四刘宋 慧木慧木,俗姓傅,年十一岁出家,居住在梁郡(安徽合肥县东北)。每日诵大品的《般若经》,常有种种的灵异感应。曾经梦见自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一座浴池,其中有莲华,有很

净土因果:往生随闻录:往生比丘尼

妙 净妙净,俗姓王,乃虚云和尚之庶母。云公生母早逝,由净抚育成长。云公之父,欲云公兼祧两房,为娶两妇。云公出走后,同治三年,父病故,净即率二媳同入佛门为尼。所有家财,悉以施舍,一心向道。出家四十余年,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