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付法藏因缘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0 13:19

第二卷 付法藏因缘经

摩诃迦葉垂涅槃时。以最胜法付嘱阿难。而作是言。长老当知。昔婆伽婆以法付我。我年老朽将欲涅槃。世间胜眼今欲相付。汝可精勤守护斯法。阿难曰诺唯然受教。于是阿难演畅妙法化诸众生。然其宿世有大功德。智慧渊广多闻博达。佛所咨嗟总持第一。悉能听受诸佛法藏。如大巨海百川斯纳。名称高远众所知识。如是功德不可穷尽。我当随顺说其因缘。乃往古世阿僧祇劫定光如来时为沙门畜一沙弥。常令读诵日夜诫敕无有休废。若经少阙即便呵责。时此沙弥为师乞食。若少稽留经不充限。极为其师之所骂辱。于是沙弥甚为愁恼。为师乞食且诵且行。时有长者怪而问之。沙弥答曰。吾师严峻令我诵习。乞食稽留则不充限。以是事故每行读诵。长者答言。勿生忧恼。徒今以后常相供给。宜当精勤诵习经典。时此沙弥不复行乞。专心诵读。从此以后经常充足。尔时沙弥即世尊是。施食长者阿难是也。以斯福缘。阿难比丘智慧深妙。总持强识多闻弘广。不可称记。至婆伽婆成无上道。宣畅妙法化诸众生。于是阿难即自思惟。世间牢狱不可爱乐。五欲如幻无有坚实。甚可畏恶过于毒蛇。盛年勇壮颜容姿美。悉为老病之所残害。无常迅驶如暴河流。吞灭一切恩爱集会。古昔诸王威德自在。为无常风之所吹坏。忧悲衰恼众苦相续。爱罗刹女常欺众生。我当云何得免斯难。复作是念。如来世尊神智超世。本从释氏出家学道。我今应当往为弟子。即至佛所求哀出家。佛言善来。便成沙门。尔时如来即为说法。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出要最善。意即开解成须陀洹。佛于后时心念侍者时憍陈如即往佛所求为给侍。佛言憍陈如。汝年老迈须人瞻视。云何为我而作给侍。如是五百大弟子。咸至佛所求为侍者。皆不听许。礼佛而退。时目揵连以他心智观如来心在阿难所。如日初出光照西壁。与诸比丘告阿难曰。佛须仁者以为给侍。宜可速往礼觐胜觉。阿难白言。如来威德犹如大龙。今我秽弱不敢奉命。诸比丘言。阿难当知世尊专心唯在仁者。当速奉觐不宜久停。阿难敬诺。即求三愿。如来故衣愿勿与我。所有遗食愿赐余人。进现时节随我裁量。三愿若遂乃当受教。时诸比丘往世尊所。稽首作礼具陈上事。如来叹曰。善哉阿难。有大智慧善知时宜。不但今日久远亦然。汝等善听。吾当宣说。乃往过去阿僧祇劫。有王治世住婆翅城。于此城中有婆罗门名俱楼陀。聪明博达天才超世。国人居士皆悉宗敬。多饶财宝百千万亿。无子绍继每怀忧恼。请祈诸天经十二年。最大夫人便觉有娠。日月已满生一男儿。身紫金色颜貌端正。相师占曰。福德此子。即为立字号曰大施。年渐长大求父出游。父即敕令严治道路。烧香散花作众伎乐。大施于是出外游观。即于前路见有乞人。着弊坏衣卑言求哀。大施问曰。何故若此。乞人答言。我本孤贫病苦所逼。身命既切是故行乞。大施闻之惨然叹曰。群生之类一何可愍。愚痴蔽心沉没五欲。为老病死之所恼害。方于其中坦然快乐。不修善业受斯恶果。怪哉大崄甚可怖畏。小复前行。见有屠猎罗罥飞鸟。耕垦鱼捕多所伤害。大施问言。何故若此。诸人答曰。我祖父来素为斯业。仰此济命兼供王役。一旦舍之便当贫乏。大施闻之益增伤感。便自思惟兴大悲意。哀哉众生愚无慧目。久积罪业贫穷羸劣。处大黑闇甚可怖畏。今复更造如斯恶业。杀害众生断他爱命。恶业增长不善滋息。轮回五道何由得出。我今宜当方便救护。生死恼热为作清凉。作是念已即入大海。诣龙王宫求如意珠。见一金城光明赫奕。毒蛇围绕不可得近。即入慈定履上而过。龙王出迎礼拜恭敬。相慰问已俱共入宫。问言仁者。何故至此。大施答曰。阎浮提人为贫穷故极多伤害。命终必当生三恶道。我愍彼故历崄来此。求如意珠欲免其苦。愿见遗给利益众生。龙王曰善。不违来教。愿少留停为我说法。大施许之。住经四月。演畅诸法名字本末。次第随顺解其句味。龙王至心听受思惟。问讯起居甚得时宜。进现时节而自裁量。过四月已大施辞退。龙解髻珠而用与之。因发誓曰。大士慈悲甚极弘广。必当得成自然正觉。愿我得为多闻弟子。于是大施以如意珠雨众七宝。阎浮提人皆悉安乐。修行十善命终生天。比丘当知。尔时大施即吾身是。彼时龙王阿难是也。在龙王中尚知时宜。况于今者而不通达。于是阿难给侍如来。善能随顺。闻持法藏初无漏失。逮及世尊于双树林垂般涅槃。问憍陈如阿难所在。答言。今在娑罗林外为诸魔众之所娆乱。深入邪网甚大苦恼。除佛如来无能救护。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此大众中有诸菩萨。于无量劫发菩提心。久修愿行得不退转。如是等比。善能受持诸佛法藏。何缘顾问阿难所在。佛告文殊。阿难比丘事我来久。初无过咎。具足成就不可思议。所闻之法善能受持。譬如泻水置之异器。为诸众生所共瞻仰。是故我问阿难所在。今去此会十二由旬。为诸魔众之所恼乱。汝持我咒往彼解之。文殊师利即至魔所说陀罗尼。魔闻是已即放阿难。与文殊俱来至佛所。稽首礼敬却坐一面。尔时世尊于中后夜入般涅槃。一切天人大设供养。氎缠阇毗。其事都讫。摩诃迦葉与诸罗汉。于王舍城欲集世眼。阿难尔时犹在学地。以漏未尽不豫圣众。时有比丘名婆阇弗。即以偈颂而觉悟之。

胜哉多闻士安静林树间

当观一切法虚伪不坚牢

生死多过患涅槃最清凉

瞿昙子宜应勤修无漏行

如是当不久必受第一乐

阿难闻已竟夜经行。虽加勒苦不得罗汉。身体疲懈便欲眠息。头未至枕得无著果。三明无碍六通清彻。即便飞往宾钵罗窟。在门外立而说偈言。

多闻辩才给侍正觉瞿昙阿难

今在门外

尔时迦葉说偈答曰。

汝若尽众苦弃舍烦恼担

宜应现神身令众咸证知

于是阿难即以神通从石壁入。礼众僧足随次而坐。受迦葉命演集胜眼。乃至迦葉入涅槃时。共阿阇世王至鸡足山。烧香散华赞叹供养。王言仁者。如来迦葉入般涅槃。自我多殃悉不睹见。尊若灭度唯愿垂告。阿难曰善。敬承来教。于是游行宣畅妙法。化诸众生皆令度脱。最后至一竹林之中。闻有比丘诵法句偈。

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闻已惨然而叹。世间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返圣教自生妄想。无有慧明常处痴闇。永当流转生死大海。为老病死之所恼逼。便语比丘。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当知。二人谤佛。一虽多闻而生邪见。二不解深义颠倒妄说。有此二法为自毁伤。不能令人离三恶道。汝今当听。我演佛偈。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矣。汝今但当如前而诵。阿难后时闻彼比丘在竹林下犹诵前偈即问其意。答言尊者。吾师告我。阿难老朽言多虚妄。汝今但当依前诵习。阿难思惟。彼轻我言或受余教。即入三昧。推求胜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异哉无常甚大雄猛散坏。如是无量贤圣。令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闇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绝正教。永当沉没生死大河。开恶趣门闭人天路。于无量劫受诸苦恼。哀哉世间深可矜愍。今此比丘我躬为说。返纳邪言不受吾教。我当向谁说如斯事。世间众苦不可愿乐。此身不坚腐败危脆。犹如聚沫须臾变灭。端政容貌甚可爱着。衰老既至将安所在。覆以薄皮谓为严饰。脓血内流恶露不净。有为无常甚大迅速。一视息顷四百生灭。譬如虚空震雷起云暴风卒起寻便散灭。五欲不坚亦复如是。共相恩爱安隐快乐。无常既至谁有存者。世间众苦甚难久居。我于今日宜入涅槃。又吾大师及同梵行。如是之等皆悉灭度。我于今者岂宜久停。复作是念。阿阇世王与吾有要。我宜应当至彼语之。即诣王宫告守门者。为我白王。阿难在外。将欲涅槃故来相见。门人答曰。王今眠睡。若觉悟者罪我不少。阿难语言。王若觉者宜可为我具宣斯意。阿阇世王梦盖茎折。即便惊悟。门人向王具宣上事。王闻是已闷绝躄地。冷水洒面良久乃稣。发声号哭哀动天地。椎胸叫唤生大忧苦。而作是言。呜呼怪哉世间眼灭。三界苦恼谁当免济。昔日世尊慈悲深厚。为诸众生作大依止。自入涅槃世间孤露。摩诃迦葉有大名称。次补如来演法教化。而复灭度法转衰损。瞻仰阿难犹如日月。今入涅槃更何恃怙。法水清净洗涤尘劳。谁复颁宣饶益一切。是诸众生常有渴爱。谁澍法雨充足之者。三界群生永当流转。受诸苦恼何有穷竟。魔王欢喜大得眷属。善法渐尽诸恶炽盛。即问门人阿难所在。园神白王。向毗舍离。即严四兵往恒河侧。阿难乘船在河中流。王即直进稽首白言。三界明灯已弃我去。今相凭仰愿勿涅槃。阿难默然而不许可。于时大地六种震动。时雪山中有五百仙人见斯相已咸作是念。以何因缘有此异相观见阿难将欲灭度。即便飞空往诣其所。稽首作礼求哀出家。即化恒河变成金地。为诸仙人如应说法。须发自落成阿罗汉。咸悉俱时入般涅槃。阿难念曰。佛记罽宾当有比丘名摩田提。于彼国土流布法眼。即便以法付摩田提。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分。一分向忉利天与释提桓因。一分与大海娑伽龙王。一分与彼毗舍离子。一分授与阿阇世王。如是四处各起宝塔。烧香散华供养舍利。摩诃迦葉垂涅槃时。告阿难曰。今以法宝用相委累。长老于后若入涅槃。王舍大城有一长者名商那和修。高才勇猛有大智慧。已于过去深种善根。发意入海采取珍宝。回还愿作般遮于瑟。为佛如来造经行处。复当建立高门楼屋。所为既讫。可度出家。如来法藏悉付嘱之。是故阿难临当灭度。而告之曰。佛以法眼付大迦葉。迦葉以法嘱累于我。如我今者涅槃时至。以法宝藏用付于汝。汝可精勤守护斯法。令诸众生服甘露味。商那和修答曰。奉教。我当拥护如斯妙法。普为一切作大明炬。于是次宣无上法药。疗烦恼病济度群生。其德高远久修愿行。多闻总持辩才无尽。今当敷演彼功德聚。乃往过去阿僧祇劫。商那和修时为商主。共诸贾客五百人俱。欲入大海采取珍宝。于其前路见辟支佛。身婴重病气命羸惙。与诸商人即便停住。推求医药而疗治之。尽心承给无所乏少。病遂除差体力充足。是辟支佛着商那衣。尔时商主以诸香汤浴辟支佛。上妙氎衣而用奉献。白言大圣。此商那衣极为弊恶。唯愿受我所奉衣服。辟支佛言施主宜知。我以此衣出家成道。复当着此而入涅槃。商主闻之甚怀悲恼。白言大圣。愿勿灭度宜可与我共入大海。吾当终身供给所须衣服卧具病瘦汤药。辟支佛言。不能入海。我于今者欲般涅槃。汝于福田宜生深心。未来必当获大果报。即飞虚空作十八变。还就本座而入涅槃。商主悲哀啼哭哽咽。积诸香木而用阇毗。收集舍利起塔供养。因发誓曰。愿我来世值遇圣师。复过于是。使我所有诸功德聚。威仪法式及以衣服。如今此圣等无有异。由斯愿力甚大雄猛。处于母胎着商那衣。乃至与身俱共增长。出家受戒得道涅槃。是商那衣未尝离体。因即号曰商那和修。如来昔游摩突罗国。见青树林敷荣茂盛。告阿难曰。见此林不。阿难言曰。唯然已见。佛言。此是优留茶山。吾灭度后当有比丘名商那和修。于此山中起僧伽蓝。说法教化多所利益。商那和修既从海还大获珍宝。往诣竹林礼阿难足。白言大圣。我本入海愿安隐还。为佛及僧设大施会。今佛世尊为在何处。阿难答曰。已入涅槃。闻是语已闷绝躄地。以水洒面方得醒悟。发声号啕悲泣断绝。自拔头发尘土坌身。椎胸大叫泪下如雨。便作是言。无常大恶坏斯宝聚。世间孤露永无恃怙。我何薄祐罪障深厚。佛日明净而不睹见。永当沉没三有苦海。复问阿难。摩诃迦葉大目揵连舍利弗等悉为在不。阿难答曰。皆已灭度。既闻是语倍增忧感。白言大圣。我本入海愿安隐还。为佛及僧设大施会。我于今者欲为圣众办少微供。唯愿哀愍而见听许。阿难答言。善哉长者。能知世间不安危脆。于胜福田起坚固业。长者当知。诸法无常无我我所。譬如假借不可久保。若汝欲得无上利者。宜于福田起殷重业。此之果报不可沮坏。商那和修即便严办。为般遮于瑟。种种充足。造经行处及门楼屋。其事讫已。阿难告曰。汝为财施最大希有。今复宜当作于法施。此施微妙甚为弘广。胜于财施百千万倍。商那问言。何名法施。阿难答曰。于佛法中出家学道。说法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法施。商那和修答言。善哉甚适我愿。于是阿难度令出家与受具戒。白言大师。我本生时着商那衣。今当尽形受持此服。作是语已得总持力。所闻之法未曾忘失。成阿罗汉有大功德。逮及阿难入涅槃后。颁宣妙法饶益众生。阿难所持八万四千诸法藏门。商那和修悉能忆念。譬如泻水置之异器。彼能受持亦复如是。以真净法游行教化。最后次至摩突罗国。于曼陀山欲起住处。时彼山中有二龙子。毒害炽盛不可扰近。商那和修即以神力震动此山。龙大嗔怒起恶风雨。商那和修入慈三昧。以定力故龙毒消灭。即大惊怖生信敬心。问言尊者。有何教诲。商那答曰。佛记此山有僧住处。是故我欲于中建立。龙子白言。若实佛记。善哉相听。商那和修即于彼山。营建住处。禅室经行皆悉具足。内外空闲无诸愦闹。造住处已便作是念。佛记罽宾安隐丰乐。国土闲静离诸妨难。清凉少病甚可经行。我今应当至彼处也。即便飞空往罽宾国。入定欢喜而说偈言。

常着商那衣成就五支禅

山岩空谷间坐禅而念定

风寒诸勤苦悉能忍受之

心善得解脱智慧自庄严

犹如空野象坦然无忧患

时忧波鞠多有五百弟子。犹处生死不得解脱。心生憍慢甚大贡高。忧波鞠多即入三昧。观此诸人与己无缘。唯有吾师乃能化度。便至心念商那和修。商那和修即以神力。如大鹅王从空飞来至其所止。忧波鞠多行至余处。唯诸弟子而独见之。商那和修衣裳粗弊发爪长利。至鞠多房坐其座上。鞠多弟子咸生嗔忿。是何弊人处我师座。即欲驱逐使令出外。如须弥山不可倾动。欲出恶言口自噤闭。即共相将至鞠多所。白言大师。有老比丘形容憔悴。到师坐处跏趺而坐。鞠多念言。自非吾师无能坐者。至房便见商那和修。头面着地稽首作礼。弟子念言。师虽为礼。盛德胜之。商那和修知其弟子憍慢未息。手指虚空便下香乳。如高山顶悬泉流注。问言鞠多。是何定相。忧波鞠多即入三昧。深心观察不能晓了。即问其师。是何三昧。和修答言。此即名为龙奋迅定。如是次第五百三昧。问其名字都不了知。商那和修一一为说。鞠多白言。我之所得尽从师受。唯是三昧我非其器。鞠多当知。如来三昧诸辟支佛不识其名。缘觉三昧一切声闻莫能解了。大目揵连舍利弗等所入三昧。其余罗汉不能测度。吾师阿难三昧定相我悉不知。今我三昧。汝亦不识。如此三昧我涅槃后皆随吾灭。七万七千本生诸经满足。一万阿毗昙藏有八万数清净毗尼。如斯之法亦随我灭是故鞠多。如来灭后贤圣隐没。如是法藏渐当衰损。乃至末后一切都尽。汝今应当勤加守护。时诸弟子方自悔责。我无智慧轻慢大圣。始知吾师定不及彼。于是商那即为说法。五百弟子得罗汉道。尔时尊者商那和修。于诸众生所应作已。飞腾虚空作十八变。还就本座而入涅槃。忧波鞠多与诸眷属积诸香木。以火耶旬。收取舍利起塔供养。

End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宿世因缘

宿 世 因 缘◎ 莲大士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

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

要有八种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

宣化上人谈到莲花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第一种,至失命不说他过:不要说是小事情,甚至于把生命丢了,你也不讲他人的过错。即使只要辩说: 啊!那事

因缘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向钱看。钱,有那么重要吗?除了向钱看,世间上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欢看山,有的人喜欢看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看人;也有人喜欢看各种表演、喜欢看各种奇人妙事,喜欢看电视、

胡小林:随缘,但不要自己制造因缘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佛教的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 葛兆光人生都是痛苦的,仿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众生,好像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有人就说,西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北魏吉伽夜 【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乐观法师一提到金山活佛,马上就好像有一个蹲蹲跄跄蹢蹢躂躂类似济公活佛那副神情形状的影子映现在我的面前,我同这位带着神奇气氛的人物首次接触见面,那是在民国十七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因缘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因缘所生法

因 缘 所 生 法◎ 梁启超一般人多以佛教为谈玄家,在后此各派佛学诚有此倾向,原始佛教却不然。释迦是一位最注重实践的人。当时哲学界最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净 慧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

一日禅:顺境逆境皆是因缘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在清季宣统末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南京城廷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内,客厅中有许多人在开会。他们都是南京佛学研究会和金陵刻经处的人员,开会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位新会长。老会长卧病在床,病情日重,昕以授意他们选出

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没想到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

界诠法师的学佛出家因缘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

明海大和尚:随顺因缘的背后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我们坚持初发心特别是坚持发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法里有许多故事讲到坚持菩提心不退的不容易,其中一个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修菩萨行就要修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雪漠: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

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当你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身边一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你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也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