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7 08:52

第二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

第八子摄颂曰。

假令不截衣有缘皆得着

衣可随身量若短作篅衣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不割截衣得守持不。佛言。不得。若有难缘者得。着不割截衣。得入聚落不。得往俗舍不。得入外道住处不。佛言。并皆不得。必有难缘着亦无犯。着不割截衣。得于外道舍坐不。佛言。不得。若外道不在舍时坐亦无犯。如世尊说。称肘量衣方合持者。若人身大肘短。亦依肘量而作衣耶。佛言。此人应取身量为衣。设取身量仍不周遍。佛言。若不遍者。应缝作厥苏洛迦衣而守持之(此译为篅长四肘阔二肘。缝之使合。入中牵上。以绦系之。述如余处。昔云只修罗者。人皆不识其事。此则形如小篅。是尼五衣之数也应为裙)

第九子摄颂曰。

不畜五种皮由有过失故

开许得用处齐坐卧容身

具寿邬波离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象王之皮不作鞋用者。余之象皮得为鞋。不佛。言此亦不。得所以者。何此象亦有鼻牙力故。如世尊说。智马之皮不应将作鞋者。余马之皮得为鞋不。佛言。不得。此亦能走有大力故。如世尊说。师子虎豹之皮不应用为鞋者虽非此兽是此类皮。得用作不。佛言。不得。斯等亦有爪牙力故。如世尊说。若此诸兽皮皆不应坐。余合坐者。齐大小来而得畜用。佛言。齐容坐处应畜如世尊说。皮合卧者。齐大小皮应卧。佛言。才可容身畜之无犯。

第十子摄颂曰。

生肉及诸醋有五种不用

痔病爪不伤回施知希望

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如大德说。开西羯多苾刍为病因缘得食生肉者。不知于何处当取。佛言。于五屠人处取云何为五。谓是杀羊鸡猪捕鸟猎兽者。大德。谁当合取。佛言令。敬信者取。令谁授与。佛言。还遣信人。于此城中时有苾刍。身遭疾苦诣医人所问曰。我有痟渴病。贤首。愿为处方。医人答言。宜可服酥必当平复。苾刍报曰。佛未听许为病服酥。医人答曰。世尊大悲。为病所须亦应开服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苾刍。为病医遣服酥者。应可服之。时病苾刍。虽已服酥仍患渴逼。医人问曰。尊者。服酥气力何似。苾刍答曰。犹被渴逼。医人报曰。酥不差者。酸浆诸醋何不饮之苾刍答曰。世尊不许非时而饮。云何得服。医人报曰。世尊慈悲。为病所须亦应听服。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开许。应饮醋浆。时诸苾刍不知何者醋浆。如何当饮。复往白佛。佛言。醋浆有六。皆可服用。一大醋。二麦醋三药醋。四小醋。五酪浆。六钻酪浆。此等酸浆若欲饮时。应以少水渧之作净。仍用绢叠罗滤。澄清如竹荻色。若时与非时。有病无病饮皆无犯。勿致疑惑。言大醋者。谓以砂糖和水置诸杂果。或以蒱桃木榓余甘子等。久酿成醋。麦醋者。谓磨[麩-夫 黃]麦等杂物令碎酿以成醋。药醋者。谓以根茎等药酸枣等果酿之成醋。小醋者。谓于饭中投热饙汁及以饭浆续取续添长用不坏。酪浆者。谓酪中浆水。钻酪浆者。谓钻酪取酥。余浆水是。

于此城中时有苾刍。身患痔病。其头下出。便以爪甲截去。极受苦痛逼切身心不能堪忍。便生是念。我遭此苦极为难忍。世尊大慈宁不哀愍。尔时世尊。由大悲力之所引故。至苾刍所问言。苾刍。汝何所苦。时病苾刍即便合掌。瞻仰世尊。忧情内感流泪哽噎。具以病苦而白世尊。佛告苾刍。岂我先时不遮汝等患痔病者不应截去。白言。世尊。佛已不许。若尔何故汝今作如是事。白言。世尊。为苦所逼。佛言。为苦逼故汝无有犯。今告汝等。虽患苦逼。不以爪甲等而截其痔。然治痔病有其二种。或时以药或复禁咒。若有苾刍。虽遭苦痛。其痔不应自截。亦不使他截。如违教者得越法罪。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此痔病经。我于余处已曾宣说。今为汝等更复说之。若诵持者必得除差。若有诵者。乃至尽形终无痔病共相逼恼。亦得宿命智。能忆过去世时七生之事。即说咒曰。

怛侄他阿鲁泥(去)末鲁泥鼻泥俱丽婆鞞世沙婆鞞三婆鞞莎诃。

汝等苾刍。若诵咒时复作是说。于此北方有大雪山王。中有大树。名薜地多树有三花。一名相续。二名柔软。三名干枯。如彼枯花至干燥时即便堕落。我之痔病。或是风痔热痔癊痔血痔粪痔及余诸痔。亦皆堕落干燥。勿复血出脓流致生苦痛。即令干燥莎诃。

又复咒曰。

怛侄他苫谜苫末泥(去)莎诃。

时诸苾刍闻佛说已欢喜奉行。

尔时世尊。于释迦住处在那雉商人聚落。是时彼村有一长者。素有信心情怀喜舍。造一住处。奉施尊者罗怙罗。尔时尊者住未多时。执钵持衣人间游行。长者闻去作是思惟。尊者游行未知来不。便将此寺奉施僧伽。罗怙罗随情游讫执持衣钵。还诣那雉商人处。问知施僧。即往佛所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有一长者素有信心。情生敬重造一住处。独施于我。住少多时。我有缘出去。后不久将施余僧。我欲如何。愿佛为决。世尊告曰。汝可诣彼长者之处作如是言。仁不于我若身语意曾生片许厌恶心耶。罗怙罗奉。佛教已。诣长者处告曰。仁非于我若身语意曾生片许厌恶心耶。长者答曰。我于尊处曾无此意。罗怙罗还诣佛所具陈长者无厌舍心。尔时佛告阿难陀曰。汝往诣彼那雉村中。现住苾刍总令集在供侍堂处。时阿难陀奉佛敕已。便诣彼村至住处已。告苾刍曰。应可并集供侍堂中。时阿难陀既言告已。还诣佛所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已往彼那雉村中。谨宣圣旨。现住苾刍咸皆已集。尔时世尊。将诸苾刍及罗怙罗。至彼寺已就座而坐。告诸苾刍曰。汝等应知。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一别人。后时复回此物施一别人。此则施者非法。受者亦非法。名不净受用。如是若更回与二人。或与三人或与僧伽。斯等皆名施不如。法受不如法不净受用。汝等苾刍。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二别人。后时复回此物施一别人。此则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如是若更回与二人三人或与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汝等苾刍。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三别人。后时复回此物。施一二三人或与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汝等苾刍。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与僧伽。后时复回此物。施与一二三人与余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若先施苾刍僧伽。后回与尼僧伽。或复翻此。皆名不净。汝等苾刍。若其僧伽破为二部。先施此部。复将此物回与彼部。乃至皆是不净受用。汝等苾刍。若施一人不回与一人。施者受者皆名如法。所有受用皆名清净。如是若施二人三人僧伽。此尼此部更不回与余者。乃至受用皆名清净。如上广说。汝等苾刍。前是施后非施。汝等苾刍。地属于王。物属于主。房舍卧具施主为主。衣钵资具苾刍为主。所有施寺等物。若有破落。施主应自修补。不应持此回施余人。先施是施后非施也。汝等苾刍。应与罗怙罗先所住处。若苾刍施彼与此。除有难缘得越法罪。诸苾刍既奉佛教。即便授与罗怙罗先时住处。

如世尊说。应作五年及六年顶发大会。时有敬信婆罗门及诸长者。皆以种种饼果饮食奉施僧伽。时诸苾刍食皆不尽。便将所余持与求寂。时诸求寂既至明旦。还将饼果重与苾刍。苾刍问曰。汝于何处得此饼来。答言。是仁所惠。苾刍疑念。此之饼果是我食余。今更重餐准法有罪。以缘白佛。佛言若有希望心食。与时恶作。食便堕罪若无希望心与。有希望心食。与时无犯。食便堕罪。若有希望心与。无希望心食。与时得恶作。食时无犯。若无希望心与。无希望还得其食。二俱无犯。

尼陀那别门第二总摄颂曰。

分亡及唱导张衣授学人

重作收摄驱求寂同墙上

第一子摄颂曰。

分亡者衣物互无应互取

见斗应须谏随头向处分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有一长者。唯有一子。年既长大爱乐出家。于正法中而受圆具。忽遇疾苦因即命终。时诸苾刍衣钵及尸悉皆同弃。诸俗人见来白苾刍。我辈流俗现有儿孙所求易得。死人之物尚不轻弃尊者既是出家。复无男女。所有资财苦求方得。于死人物何故不收。诸苾刍答曰。世尊未许收死人衣。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苾刍身亡所有衣钵不应弃掷。复有苾刍遇病而死。收取其衣露尸而送。俗人见嫌。佛言。不应露身而弃应以裙帔盖身而送。时诸苾刍以好衣盖。佛言。勿用好衣。时诸苾刍以破碎衣盖。佛言。应以非好非恶处中衣盖。时诸苾刍白佛。所余衣钵如何处分。佛言。有贫苾刍应可与之。时六众类常多贫乏。佛言。勿与六众。应从上座次第行与。少年苾刍竟不曾得。佛言。众应同集先以言白。众既和许可卖共分。

缘处同前。有一苾刍忽然身死。所有衣钵。并寄苾刍尼边。殡送事了。时诸苾刍知其身死。于尼处索。尼闻索时问曰。彼于何处死。答言。尼寺。尼言。在僧寺死物可属仁。在尼寺死者。彼则是我同法兄弟。所有衣钵我合得之。尼既不还。苾刍白佛。佛言。不合与尼。苾刍应分。缘处同前。有一苾刍尼。遇病身死。所有衣钵在苾刍边。诸苾刍尼诣苾刍所白言。尊者。尼名某甲。今已身亡所寄之衣愿尊见与。苾刍闻死便作是言。彼死之尼。即我同法姊妹。彼有衣钵我合得之。以缘白佛。佛言。应可还尼。缘处同前。有一苾刍游历人间。到一聚落在俗人舍。忽然遇病因即命终。是时长者殡送既讫。为掌衣钵。时有诸苾刍尼游行至此。长者见已白言。圣者。先有苾刍于我家死。彼之衣钵咸在我边。应可持去。时诸尼众答长者言。亡苾刍衣。尼不合得。诸苾刍尼白苾刍知。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处无苾刍者。尼即应受。

缘处同前。有一苾刍尼。执持衣钵游行人间。至一村内在俗人家。遇病身死。尔时家主送往尸林。为举衣钵。有诸苾刍行至于此。长者见已白言。圣者。先有一尼于我家死。彼之衣钵咸在我边。仁应将去。苾刍答曰。亡尼之物我不合得。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于其处无尼众者。苾刍应取。此亦无犯。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若诸苾刍在俗人家而命过者。所有衣钵谁当合得。佛言。最初到者应得。若二人俱到。谁当合得。佛言。先索者得。若二俱索。谁当合得。佛言。二俱合得。或随俗人情乐。与者当取。

缘处同前。有二苾刍共相斗诤。诸余苾刍看斗而住。俗人见已作如是言。圣者。我是俗流。见他斗时尚为挥解。如何尊者看斗而住。苾刍报曰。此皆儜人好为斗诤。谁能为解。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应可止谏。不应看住。时诸苾刍。虽设言谏仍不止息。佛言。若谏不止者。应可与作舍置羯磨。有二苾刍。共为论议研核是非。因生嗔忿怀诤而住。时诸苾刍与作舍置。时彼二人作如是说。我等论议研寻道理。仁辈何因辄作羯磨。苾刍报曰。斗诤之人佛令舍置。由此因缘与汝羯磨。以缘白佛。佛言。不应如是为作羯磨。若现有二师者。应为谏诲。若满十夏离依止者。诸苾刍应谏。若不止者。众应与作舍置羯磨。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若有苾刍。于两界中而命过者此之衣钵谁当合得佛言。随头向处合得。若头在两界。此欲如何。佛言。二处俱得。

第二子摄颂曰。

唱导乘车舆得衣应举掌

僧伽获衣利凡圣可同分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时此城中。先多外道于此而住。由佛来至。令诸外道无复威光利养寡少。时诸俗流信外道者。皆悉乞求为兴供养。给孤独长者每于晨朝往诣佛所。路逢外道。从长者乞。欲为外道而兴供养。长者见已作如是念。外道邪徒修习恶法。尚能告乞供养己师。如佛世尊。于诸经中作如是说。若不信者劝令生信。使其调伏住正法中。如其大师见听许者。我告众人。于此福田而兴供养。作是念已。入逝多林顶礼世尊在一面立。即以上事具白世尊。唯愿听我随情告乞供养佛僧。世尊告曰随意应作。长者即便巡行告乞。时诸居士及婆罗门咸白长者曰。若诸圣众共来乞者。我等福利倍更增多。是时长者以缘白佛。佛告苾刍。应与长者共相借助。时诸苾刍既奉教已。便与长者相随告乞。诸人告曰。若布施时称我名字普告知者。斯曰善哉。世尊告曰。若有施主奉物之时。当唱其名为作咒愿。然后当受。便遣俗人唱其名字。诸人报曰。若令圣众唱我名者。其福增多。佛言。应令苾刍唱其名字。时有施主。将其财物就寺而施。佛言。若来寺中者。亦为称名咒愿方受。时彼苾刍周遍宣告。唱导之时众人云集。共相排逼不暇近前。佛言。其唱导者应可乘车或升高舆。若时暑热或遭风雨。佛言。应为幰盖遍覆其身。一面开门人多阗噎。佛言。应开四门令四人唱导。时给孤独长者巡告之时。多获上叠百千万双及余资财其数巨亿。便作是念。今我求乞多获珍财。我今宜应设大施会。佛及圣众普皆供养。当持此物安在众前一时奉施。作是念已。于逝多林所以种种缯彩周匝庄严。三衣资具架上盈满。各令诸人而为守护。便礼佛足白言。世尊。我欲明日广设大会奉佛及僧。是时世尊默然而受。给孤长者即于其夜。备办种种上妙饮食。明旦寺中敷设座褥。往白时至。佛与大众咸皆就座。饮食竟收钵已。嚼齿木澡漱讫。长者以诸衣物置上座前。即便前礼佛足白言。世尊。于此人间几是福田。佛言。有二。谓学及无学。学人差别有十八种。无学之人有其九种。是谓福田。堪销物利。云何十八种有学人。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何等名为九种无学。谓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是名为九。

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复说颂曰。

于此世间学无学是可恭敬应供养

质直身语心清净施此福田招大果

时给孤独长者。在上座前立请宣唱人。唯愿圣者。作如是白。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物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其宣唱者。在上座前立作如是白。大德僧伽听。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是时大众闻告白已。诸有远离贪嗔痴者。作如是念。给孤长者作是宣告。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诸阿罗汉作如是念。我是僧中获无上果。于此物利应合受用。如世尊言。汝等苾刍自有胜善。当须内秘现粗恶相。我今如何为此衣利自扬己德。而云我是无上离欲之人。作是念已皆默然住。诸有余惑尚未尽者。亦作斯念。此物拟施无上福田。我惑未尽。是不应得。彼亦默住。诸有具缚异生亦作是念。此施无上福田。我今具缚灼然无分。是时众中竟无一人取其利物。尔时长者便作是念。我今岂与诸圣凡众覆钵事耶。须臾之顷形容憔悴面色痿黄。往世尊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即以上事具白世尊。尔时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给孤长者以多衣物奉施大众。何意众中无人为受。阿难陀曰。给孤长者作如是白。于此众中。若是世尊声闻弟子。是合恭敬是应礼拜。无上福田。堪受世间所有利物者。此之衣物随意当受。时诸大众闻此白已。圣凡皆默。由此因缘。无人为受。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曰。汝今宜去告诸苾刍。现住室罗伐城及以余处。皆令总集供侍堂中。时具寿阿难陀。奉佛教已。便往告众令集堂中。还至佛所礼足。白言。大众总集。愿佛知时。于时善逝便往堂中就座而坐。告诸苾刍曰。给孤长者多施衣服。何故汝等而无受者。时诸苾刍默然无对。于时大师知而故问阿难陀曰。何故苾刍我问之时默尔无答。时阿难陀即以前事具白世尊。佛告诸苾刍。岂非汝等先以信心来投于我出家离俗求涅槃耶。诸苾刍曰。如是世尊。佛言。汝等若以信心投我出家情求涅槃修净行者。此诸苾刍所著衣服直一亿金钱。所住房舍直金钱五百。所啖饮食具足百味。如是等事我皆听受。汝并堪销若有苾刍破重戒者。于僧住处。乃至不销一口之食。僧伽蓝地不容一足。何以故。汝等应知。破戒之人有十种过失。自知我是破戒恶人他亦知是破戒之者。所有天神不来亲附。同梵行者知法善人。咸生轻贱。罪恶音响四远共知。未证悟者不复能证。已证法者悉皆退失。曾所听闻咸皆忘念。命欲终时心生懊恼。舍命之后生地狱中。又诸苾刍。应知受用有其五种。一者为主受用。二者父财受用。三者听许受用。四者负债受用。五者盗贼受用。云何为主受用。谓阿罗汉永除三毒。云何父财受用。谓诸学人尚有余惑。云何听许受用。谓淳善异生于戒清净勤修禅诵无懈怠心。云何负债受用。谓虽防禁戒而不勤修觉品善法。云何盗贼受用。谓于四重禁中随犯其一。是故汝等知是事已应当修学。然此长者。所施衣物及获余利。大众应可平等共分。

End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二卷

碧岩录 第二卷⊙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举黄檗示众云:汝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二上堂。僧问。譬如掷剑挥空。有一人剑亦无。虚空亦不挥时如何。师云。大众。见尔败阙。进云。学人只管推出。和尚何不放行。师云。莫谤崇宁好。进云。为什么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集 第二卷祖堂卷二僧伽难提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清 陆士铨陆士铨。字近堂,苏州(江苏吴县)元和人。最初学习扶鸾术,归附于玉坛为其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治病,神明教他要礼拜梁皇宝忏。陆士铨因礼拜梁皇宝忏后开始发心学佛,于是前往天宁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