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5 11:10

第二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故事篇第一(下)

论 晋庐山远公沙门不敬王者论一首(并序) 。

诏 伪楚桓玄许沙门不致礼诏一首 。

启 侍中卞嗣之等执沙门应敬奏四首(并桓楚答三首) 夏赫连勃勃令沙门致拜事一首 。

事 宋孝武帝抑沙门致拜事一首 齐武帝论沙门抗礼事一首 隋炀帝敕沙门致拜事一首(并大兴善寺沙门明赡答) 。

论 洛滨翻经馆沙门释彦琮福田论一首(并序)

晋庐山释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一首(并序)

昔咸康中。庾将军疑诸沙门抗礼万乘。至元兴中。桓太尉亦同此议。于时朝士名贤答者甚众。虽言未悟时并互有其美徒。咸尽所怀而理蕴于情。遂令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致之心屈乎人事。悲夫。斯乃交丧之所由。千载之否运。深惧大法之将沦。感前事之不忘。故着五篇究叙其意。岂曰渊壑之待晨露。盖是申其罔极。亦庶后之君子崇敬佛教者。或详而览焉。

在家第一。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处为异。出家之人凡有四科。其弘通利物则功侔帝王。化兼治道。至于感俗悟时。亦无世不有。但所遇有行藏。故以废兴为隐显耳。其中可得论者。请略而言。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礼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则功由在昔。是故因亲以教爱。使民知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知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寔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使悦而后动。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为滞累。根深因在我倒未忘。方将以情欲为苑囿声色为游观。沉湎世乐不能自勉而特出。是故教之所检以此为崖。而不明其外耳。其外未明则大同于顺化。故不可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献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略叙经意宜寄所怀。

出家第二。

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顺化则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存身则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是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须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俗于沈流。拔玄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从此而观。故知越化表以求宗。则理深而义笃。照泰息以语仁。则功末而惠浅。若然者虽将面冥山而旋步。犹或耻闻其风。岂况与夫顺化之民尸禄之贤。同其孝敬者哉。

求宗不顺化第三。

问曰。寻夫老氏之意。天地以得一为大。王侯以体顺为尊。得一故为万化之本。体顺故有运通之功。然则明宗必存乎体极。求极必由于顺化。是故先贤以为美谈。众论所不能异。夫众论者则义无所取。而云不顺化何耶。答曰。凡在有方同禀生于大化。虽群品万殊精粗异贯。统极而言。唯有灵与无灵耳。有灵则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无情于化化毕而生。尽生不由情故形朽而化灭。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以情故其生不绝。其生不绝。则其化弥广而形弥积。情弥滞而累弥深。其为患也。焉可胜言哉。是故经称。泥洹不变以化尽为宅。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则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何以明其然。夫生以形为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则神滞其本而智昏其照。介然有封。则所存唯已所涉唯动。于是灵辔失御生涂日开。方随贪爱于长流。岂一受而已哉。是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泥洹之名岂虚称也哉。请推而实之。天地虽以生生为大。而未能令生者不化。王侯虽以存存为功。未能令存者无患。是故前论云。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义存于此。义存于此。斯沙门之所以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

体极不兼应第四。

问曰。历观前史。上皇已来。在位居宗者。未始异其原本。本不可二。是故百代同典咸一其统。所谓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如此则非智有所不照。自无外可照。非照有所不尽。自无理可尽。以此推视听之外。廓无所寄。理无所寄。则宗可明。今诸沙门不悟文表之意。而惑教表之文。其为谬也。固已全矣。若复显然有验。此乃希世之闻。

答曰。夫幽宗旷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寻。难以事诘。既涉乎教则以因时为检。虽应世之具优劣万差。至于曲成在用感。即民心而通其分。分至则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开其外者也。若然则非体极者之所不兼。兼之者不可并御耳。是以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此但方内之阶差。而犹不可顿设。况其外者乎。请复推而广之。以远其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者。非不可论。论之或乖。六合之内论而不辩者。非不可辩。辩之或疑。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可议。议之惑乱。此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为关键。而不开视听之外者也。因此而求圣人之意。则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以为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详而辩之指归可见。理或有先合而后乖。有先乖而后合。先合而后乖者。诸佛如来则其人也。先乖而后合者。历代君王未体极之主。斯其流也。何以明之。经云。佛有自然神妙之法。化物以权广随所入。或为灵仙转轮圣王。或为卿相国师道士。若此之伦在所变现。诸王君子莫知为谁。此所谓合而后乖者也。或有始创大业而功化未就。迹有参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于身后。或显应于当年。圣王师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称算。虽援引无方。必归涂有会。此所谓乖而后合者也。若令乖而后合。则拟步通涂者。必不自崖于一捡。若令合而后乖。则释迦之与尧孔归致不殊。断可知矣。是故自乖而求其合。则知理会之必同自。合而求其乖则悟体极之多方。但见形者之所不兼。故惑众涂而骇其异耳。因兹而观。天地之道功尽于运化。帝王之德理极于顺通。若以对夫独绝之教不变之宗。固不得同年而语其优劣。亦已明矣。

神不灭第五。

问曰。论旨以化尽为至极。故造极者。必违化而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是以引历代君王。使同之佛教。令体极之至以权居统。此雅论之所托。自必于大通者也。求之实当理则不然。何者夫禀气极于一生。生尽则消液而同无。神虽妙物。故是阴阳之化耳。既化而为生。又化而为死。既聚而为始。又散而为终。因此而推。固知神形俱化原无异统。精粗一气始终同宅。宅全则气聚而有灵。宅毁则气散而照灭。散则反所受于大本。灭则复归于无物。反覆终始穷皆自然之数耳。孰为之哉。若全本则异气。数合则同化。[企-止 爾]为神之处形。犹火之在木。其生必并其毁必灭。形离则神散而罔寄。木朽则火寂而靡托。理之然矣。假使同异之分昧而难明。有无之说必存乎聚散。聚散。气变之总名。万化之生灭。故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为彼徒苦。吾又何患。古之善言道者。必有以得之。若异然邪。至理极于一生。生尽不化义可寻也。

答曰。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而谈者。以常识生疑多同自乱。其为诬也。亦已深矣。将言之是乃言夫不可言。今于不可之中。复相与而依俙。神也者圆应无主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有情则可以物感。有识则可以数求。数有精粗故。其性各异。智有明暗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论。则知化以情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会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彻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古之论道者。亦未有所同。请引而明之。庄子发玄音于太宗曰。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又以生为人羁死为反真。此所谓知生为大患。以无生为反本者也。文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庄子亦云。特犯人之形而犹喜若人之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此所谓知生不尽于一化。方逐物而不反者也。二子之论虽未究其实。亦尝傍宗而有闻焉。论者不寻方生方死之说。而或聚散于一化。不思神道有妙物之灵。而谓精粗同尽。不亦悲乎。火木之喻原自圣兼。失其流统。故幽兴莫寻。微言遂沦于常教。令谈者资之以成疑。向使时无悟宗之匠。则不知有先觉之明。冥传之巧没世靡闻。何者夫情数相感其化无端。因缘密构潜相传写。自非达观孰识其变。请为论者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为神情俱丧。犹睹火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此曲从养生之谈。非远寻其类者也。就如来论。假令神形俱化始自天本愚智资生同禀所受问所受之于形耶。为受之于神耶。若受之于形。凡在有形皆化而为神矣。若受之于神。是为以神传神。则丹朱与帝尧齐圣。重华与瞽叟等灵。其可然乎。其可然乎。如其不可。固知冥缘之构着于在昔。明暗之分定于形初。虽灵钧善运。犹不能变性之自然。况降兹已还乎。验之以理则微言而有征。效之以事则无惑于大通。

论成。后有退居之宾。步朗月而宵游。相与共集法堂。因而问曰。敬寻雅论大归可见。殆无所闻。一日试重研究。盖所未尽亦少许处耳。意以为沙门德式。是变俗之殊制。道家之名器。施于君亲固宜略于形敬。今所疑者。谓甫创难就之业。远期化表之功。潜泽无现法之效。来报玄而未应。乃令王公献供信士屈体。得无坐受其德陷乎。早计之累虚沾其惠。同夫素餐之讥耶。主人良久乃应曰。请为诸贤近取其类。有人于此。奉宣时命远通殊方九译之俗。问王者当资以糇粮锡以舆服不。答曰然。主人曰。类可寻矣。夫称沙门者何耶。谓其能发蒙俗之幽昏。启化表之玄路。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下同往。使希高者挹其遗风。漱流者味其余津。若然虽大业未就。观其超步之迹。所悟固以弘矣。然且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然则运通之功。资存之益。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劳乎。又斯人者形虽有待情无近寄。视夫四事之供。若鹪蚊之过乎其前者耳。濡沫之惠复焉足语哉。众宾于是始悟冥涂以开[跳-兆 (轍-車)]为功。息心以净毕为道。乃欣然怡襟咏言而退。

桓楚许沙门不致礼诏一首

桓楚得庐山远公书及论。以太亨二年十二月三日。乃下诏停沙门致敬事。诏曰。门下佛法宏诞所未能了。推其笃至之情故。宁与其敬耳。今事既在己苟所不了。且当宁从其略。诸人勿复使礼也。便皆使闻知。

侍中卞嗣之等执沙门应致敬启四首(并桓楚答三首)

初启侍中臣嗣之。给事黄门侍郎臣袁恪之等言。诏书如右。神道冥昧圣诏幽远陛下所弘者大爰逮道人奉佛者耳。率土之民莫非王臣。而以向化法服。便抗礼万乘之主。愚情所未安。拜起之礼岂亏其道。尊卑大伦不宜都废。若许其名教之外阙其拜敬之仪者。请一断引见启可纪识。谨启。

桓玄一报曰。何缘[企-止 爾]。便宜奉诏。

二启侍中臣嗣之等启事重被明诏。崇冲挹之至。履谦光之道。愚情眷眷窃有未安。治道虽殊理至同归。尊亲法教不乖老子。称四大者。其尊一也。沙门所乘虽异迹不超世。岂得不同乎天民。陛下诚欲弘之于上。然卑高之礼经治之典。愚谓宜俯顺群心永为来式。请如前启。谨启。

桓玄二报曰。置之使自己亦是兼爱九流。各遂其道也。

三启侍中祭酒臣嗣之言。重被诏如右陛下至得圆虚使吹万自己。九流各殉其美。显昧并极其致。灵泽幽流无思不怀。群方所以资通。天人所以交畅。臣闻。佛教以神慧为本。道达为功。自斯以还盖是敛粗之用耳。神理缅邈。求之于自形。而上者虔肃拜起无亏于持戒。若行道不失其为恭王法齐敬于率土。道宪兼隆内外咸得矣。臣前受外任。听承疏短。乃不知去春已有明论。近在直被诏。便率其愚情不惧允合还此方见斯事。屡经神笔。宗致悠邈理析微远。非臣驽钝所能击赞。沙门礼已行之前代。今大明既升道化无外。经国大伦不可有阙。请如先所启。摄外施行。谨启。

桓玄三报曰。自有内外兼弘者。何其于用前代理。卿区区惜此。更非赞其道也。

四启侍中祭酒臣嗣之言。重奉诏。自有内外兼弘者。圣旨渊通道冠百王。伏读仰叹所愚浅所逮。尊主只法臣下之节。是以拳拳频执所守。明诏超邈远略常均。臣暗短不达。追用愧悚。辄奉诏付外宣摄遵承。谨启。永始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

宋孝武帝抑沙门致拜事一首

宋孝武。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宏峻。拳跪盘伏岂止敬恭。将以照张四维缔制八宇。故虽儒法支泒名墨条分。至于崇亲严上厥繇靡爽。惟浮图为教遏自龙埠。反经提传训遐事远。谏生蓥识恒俗称难。宗旨缅邈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未弥扇。遂乃凌越典度偃倨尊戚。失随方之眇迹。迷袭化之渊义。夫佛法以谦俭自拘忠虔为道。不轻比丘逢人必拜。目连桑门遇长则礼。宁有屈膝四辈而间礼二亲。稽首耆腊而直骸万乘者哉。故咸康创议元兴载述。而事屈偏党道挫余分。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万仙賮宝百神耸职。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甿。阶席之间延抗礼之客。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礼。虔敬之容依其本制。则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帝从之。

释彦悰曰。孝武传云。帝即位二三年间。方逞其欲。拒谏足以败德。令天下失望。有世祖才明而少以礼度自萧若思。武皇之节俭追太祖之宽恕。则汉之文景曾何足云。从大明六年至景明元年。凡四载令拜国主而僧竟不行。岂非理勃天常固使纶言徒设耶。

夏赫连勃勃令沙门致拜事一首

晋恭帝元熙中赫连勃勃据夏州。略二秦之地。行五刑之虐。便言佛佛。谓已是人中之佛。堪受僧礼。乃画佛像披于背上。令沙门礼像即为拜我。后为震死。葬后复震。出尸题为无道之字。寻为北代所吞。为天下笑焉。

齐武帝论沙门抗礼事一首

齐武帝。大明中敕定林上寺僧法献。长干寺僧玄畅。于三吴沙简僧尼。时畅献二僧皆少习律检。不竞当世。与武帝共语。每称名而不坐。后中兴僧钟于乾和殿见帝。帝问。钟如宜钟。答贫道比苦气。帝嫌之。乃问尚书王俭。北地沙门与王共语。何所称又正殿坐不。俭答。汉魏佛法未是大兴。不见记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预坐。及晋初亦然。中代有庾冰桓玄等。欲使沙门尽敬。朝议纷纭事皆休寝。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而寻竟不行。自尔迄今。多预坐而称贫道。帝曰。畅献二僧道业如此。尚自称名。况复余者。挹拜则太甚称名亦无嫌。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自畅献始也。

隋炀帝敕沙门致拜事一首(并兴善寺沙门明赡答)

隋炀帝。大业中改革前政。令沙门拜帝及诸官长等。悬之杂令。至五年南郊谒帝。大张文物广位群僚。于时佛道二众依前跱立。有敕云。条式久行。何因不拜。黄老士女闻便致礼。唯僧尼俨然。时兴善寺沙门明赡答帝曰。僧等据佛戒。不合礼俗。帝曰。宋武之时僧何致拜。赡曰。宋武狂勃。不拜便有严诛。陛下有道。不拜不惧显戮。帝令问对。僧尼遂散。赡明旦至阙重参有司。募敢死者对诏谢过。内史为通昨不拜之罪。帝夷然不述。乃尽京僧尼设斋。人别施钱帛。后帝至西郊。顾谓苏威曰。朕谓京师无僧。昨南郊中亦有人焉。拜事因寝。

洛滨翻经馆沙门释彦琮福田论一首(并序)

昔在东晋太尉桓玄议。令沙门敬于王者。庐山法师高名硕德。伤智幢之欲屈。忧戒宝之将沈。乃作沙门不敬王者论。论不设敬之仪。当时遂寝。然以缉词隐密援例杳深。后学披览难见文意。聊因暇日辄复申叙。更号福田论云。

忽有嘉客来自远方。遥附桓氏重述前议。主人正念久之。抗声应曰。客似未闻福田之要。吾今相为论之。夫云福田者何也。三宝之谓也。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佛也。玄理幽寂正教精诚。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高越天人重踰金石。譬乎珍宝劣相拟议。佛以法主标尊。法以佛师居本。僧为弟子崇是佛法。可谓尊卑同位本末共门。语事三种论体一致。处五十之载。弘八万之典。所说指归唯此至极。寝声灭影。尽双林之运。刻檀书叶。留一化之轨。圣贤间起禀学相承。和合为群住持是寄。金人照于汉殿。像法通于洛浦。并宗先觉俱袭旧章。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德。官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报。衣则裁于坏色。发则落于毁容。不戴冠而作仪。岂束带而为饰。上天之帝犹恒设礼。下土之王固当致敬。有经有律斯法未殊。若古若今其道无滞。推帝王之重。亚神祇之大。八荒钦德四海归仁。僧尼朝拜非所闻也。如怀异旨请陈雅见。

客曰。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老子云。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窃以。莫非王土。建之以国。莫非王臣。系之以主。则天法地覆载兆民。方春比夏生长万物。照以日月之光。润以云雨之气。六合则咸宗如海。百姓则共仰如辰。戎夷革面马牛回首。蛇尚荷于隋侯。鱼犹感于汉帝。岂有免其编户假其法门忘度脱之宽仁。遗供养之弘造。高大自许卑恭顿废。譬诸禽兽将何别乎。必若能获神通得成圣果。道被天下理在言外。然今空事剔除尚增三毒。虚改服饰犹染六尘。戒忍弗修定智无取。有乖明诲不异凡俗。讵应恃宣读之劳而抗礼万乘。藉形容之别而阙敬一人。昔比丘接足于居士。菩萨稽首于慢众。斯文复彰其趣。安在如以权道难沿佛性可尊。况是君论云。非神降伯阳开万龄之范。仲尼敷百王之则。至于谒拜必遵朝典。犹有沙门敢为凌慢。此而可忍。孰可容乎。弊风难革恶流易久。不遇明皇谁能刊正。忽起非常之变。多招无信之讥。至言有凭。幸垂详览。

主人曰。吾所立者内也。子所难者外也。内则通于法理。外则局于人事。相望悬绝讵可同年。斯谓学而未该闻而不洽。子之所惑吾当为辩。试举其要总有七条。无德不报一也。无善不摄二也。方便无碍三也。寂灭无荣四也。仪不可越五也。服不可乱六也。因不可忘七也。初之四条对酬难意。后之三条引出成式。吾闻天不言而四时行。王不言而万国治。帝有何力民无能名。成而不居为而不恃。斯乃先王之尽善。大人之至德。同沾庶类斋预率宾。幸殊草木差非虫鸟。戴圆履方俯仰怀惠。食粟饮水饱满衔泽。况复矜许出家慈听入道。断粗业于已往。祈妙果于将来。既蒙重恩还思厚答。方凭万善之益。岂在一身之敬。追以善答称报乃深。微以身敬收利盖浅。良由僧失轨仪俗减余庆。僧不拜俗佛已明言。若知可信理当遵立。如谓难依事应除废。何容崇之欲求其福。卑之复责其礼。即令从礼便同其俗。犹云请福未见其润。此则存而似弃僧而类民。非白非黑无所名也。是谓第一无德不报。法既渐衰人亦稍末。罕有其圣。诚如所言。虽处凡流仍持忍铠。纵亏戒学尚谈智典。如塔之贵似佛之尊。归之则善生。毁之则罪积。猛心始发。割爱难而能舍。弘愿终期。成觉迥而能趣。斯故剔发之辰天魔遥慑。染衣之日帝释远欢。妓女聊披无漏遂满。醉人暂剪有缘即结。龙子赖而息惊。象王见而止怖。威灵斯在仪服是因。幼未受具对扬佛旨。小不可轻光显僧力。波离既度释子伏心。尼陀亦归匿王屈意。乃知若老若少可师者法。无贱无豪所存者道。然贤愚之际默语之间。生熟相似去取非易。肉眼分别恐不逢实。信心平等或有值真。才满四人即成一众。僧既弘纳佛亦通在。食看沸水之异。方遣施僧。衣见织金之奇。乃令奉众。僧之威德不亦大矣。足可以号良田之最为圣教之宗。是谓第二无善不摄。若论净名之功早升云地。卧疾之意本超世境。久行神足咸叹辩才。新学顶礼诚谢法施。事是权宜式非常准。随时暂变其例乃多。别有空藏弗恭如来无责。沙弥志愿和上推奉。一往直观悉可惊怪。再寻释典莫匪通涂。不轻大士独兴高迹。惊彼上慢之流。设兹下心之拜。偏行一道直用至诚。既非三慧讵是恒式。因机作法足为希有。假弘教化难着律仪。大圣发二智之明。制五篇之约。废其爵齿存其戒夏。始终通训利钝齐仰。耆幼有序先后无杂。未以一士别业。而令七众普行。不然之理分明可见。昔妻死歌而鼓盆。身葬瀛而[打-丁 親]土。此亦匹夫之节。岂概明王之制乎。况复觉典冲邃圣言幽密。局执一边殊乖四辩。是谓第三方便无础。且复周之柱史久牵王役。鲁之司冠已居国宰。宗归道德始曰无名。训在诗书终云不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鞠躬恭敬非此而谁。巢许之风望古仍迈。夷齐之操拟今尚迫焉似高攀十力远度四流。厌斯有为之苦。欣彼无余之灭。不系虑于公庭。未流情于王事。自然解脱。固异儒老之俦矣。是谓第四寂灭无荣。至如祭祀鬼神望秩川岳。国容盛典书契美谈。神辈为王所敬。僧犹莫致于礼。僧众为神所礼。王宁反受于敬。上下参差翻违正法。衣裳颠倒何足相方。令神拥护之来。在僧祈请之至。会关咒力竟无拜理。是谓第五仪不可越。本皇王之奋起。必真人之托生。上德虽秘于净心。外像仍标于俗状。是以道彰缁服则情勤宜猛业隐玄门则形恭应绝。求之故实备有前闻。国主频婆父王净饭。昔之斯等咸已克圣。专修信顺每事归依。纵见凡僧还想崇佛。不以跪亲为孝。许非不孝之罪。不以拜君为敬。岂是不敬之愆。所法自殊所笃已别。体无混杂制从于此。是谓第六服不可乱。谨案多罗妙典释迦真说。乃云。居刹利而称尊。藉般若而为护。四信不坏十善无亏。奉佛事僧积功累德。然后日精月像之降。赤光白气之感。金轮既转珠宝复悬。膺天顺民御图握镜。始开五常之术。终弘八政之道。亦宜覆观宿命追忆本因。敬佛教而崇僧宝。益戒香而增慧力。自可天基转高。比梵宫之远大。圣寿恒固。同劫石之长久。然则雷霆势极龙虎威隆。庆必赖兼赫便怒及。出言布令风行草偃。既抑僧礼谁敢鳞张。但恐有损冥功无资盛业。竭诚尽命如斯而已。是谓第七因不可忘。略宣吾志粗除子惑。欲得博闻宜寻大典。

客曰。主人向之所引理例寔繁自虽庸暗颇亦承览。文总幽明辩包内外。所谓祭典尚有余惑。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窃以。昧隐神路隔绝人境。欲行祠法要藉礼官。本置奉常专司太祝。纵知鬼事终入臣伍。真佛已潜圣僧又灭。空信冥道全涉幽神。季叶凡夫薄言回向。共视闲逸相学剃剪。职掌坛会。所以加其法衣。主守塔坊。所以蠲其俗役。才触王网即坠民贯。既同典礼讵合称宝。朝敬天子固是恒仪。苦执强梁定非通识。宋氏旧制其风不远。唯应相袭。更欲何辞。

主人曰。客但知其一。未晓其二。请息攀缘少加听采。吾闻鬼者归也。死之所入。神者灵也。形之所宗。鬼劣于人唯只恶趣。神胜于色普该情道。心有灵智。称之曰神。隐而难知。谓为不测。铨其体用或动或静。品其性欲有阴有阳。周易之旨。盖此之故。殊涂类于一气。微言阙于六识。设教之渐断可知焉。鬼报冥通潜来密去。标以神号特用兹耳。尝试言之。受父母之遗。禀乾坤之分。可以存乎气。可以立乎形。至若已之神道。必是我之心业。未曾感之于乾坤得之于父母。识含胎藏弥亘虚空。意带熏习漫盈世界。去而复生。如火焰之连出。来而更逝。若水波之续转。根之莫见其始。究之岂觌其终。浊之则为凡。澄之则为圣。神理幽细固难详矣。神之最高谓之大觉。思议所弗得名相孰能穷。真身本无迁谢。生盲自不瞻睹。托想追于旧踪。倾心玩于遗法。若欲荷传持之任。启要妙之门。赖此僧徒膺兹佛付。假慈云为内影。凭帝威为外力。玄风远及。至于是乎。教通三世众别四部。二从于道二守于俗。从道则服像尊仪。守俗则务典供事。像尊谓比丘比丘尼也。典供谓优婆塞优婆夷也。所像者尊则未参神位。所典者供则下预臣班。原典供之人。同主祭之役。吾非当职子何错引。由子切言发吾深趣。理既明矣。勿复惑诸在宋之季。暂行此抑彼亦乖真不烦涉论。边鄙风俗未见其美忽遣同之可怪之极。

客曰。有旨哉斯论也。蒙告善道。请从退归论曰。桓庾二君之威权。可谓回天转日矣。而何王执理终竟不屈。向使佛教有妖妄。二公不体悟。孰能若此逆鳞耶。仲尼云。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诚哉远法师。骨梗罕辈望重当年。向无雅论理举。曷以倾桓楚之心乎。观其遗文。足知若人之命代必死而可作余归众为之。宋孝武晚年。凤德既衰百姓失望。受臣下扇动。抑高尚之迹涣汗设而不行者。何岂非悖理而然乎。伪夏政虐淫刑愈于商纣。皇天降罚不亦宜哉。王俭献谠言于齐君。明赡陈切对于隋后。竟全方外之节。谅道藉人弘者欤。琮上人福田论。理例宏博恢张教义美矣。

余绵镜前哲垂文。足为后贤准的。望古追慨。因而编录焉。

赞曰。猗欤何君。拔萃出群。危言辅政。克着元勋。美哉王令归心至极。不惮威权确乎秉直。远公孤洁不涩在涅。书论既陈桓楚屈节。孝武纵欲赫连肆暴。拒谏淫刑详诸雅诰。王俭献可齐后是思。赡僧切对隋君纳之。洛滨高士飞文擅美。见重当今良有以矣。

End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生轮回三界受苦,常思应如何救度。于是静心思惟,求索根本解脱之道,以拯济众生。一日,因衣内有只虱子,致全身发痒,心受干扰,难以安心静虑,于是用手探寻,抓

不应忽视的能力

◎ 理 海不久前,董群教授在清凉小院为学僧做论文指导,谈及优秀僧才不应忽视的几种弘法能力,深受启发,在此略说几点。1、诗偈能力通常来说,古大德在开示、开悟、临终时都会以诗偈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表达悟境和

《沙门不敬王者论》序

《沙门不敬王者论》序◎ 慧 远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庾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佛之为化,虽诞以茫浩,推乎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宽见法师: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不应该讨厌任何工作?

问题: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不应该讨厌任何工作,要坦然接受一切?宽见法师:我们确实不应该讨厌任何工作,因为讨厌是一种憎,是一种嗔恨心,是一种排斥。但是不讨厌,并不等于同意。看到社会上有很多小人,有很多恶人恶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二卷

碧岩录 第二卷⊙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举黄檗示众云:汝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二上堂。僧问。譬如掷剑挥空。有一人剑亦无。虚空亦不挥时如何。师云。大众。见尔败阙。进云。学人只管推出。和尚何不放行。师云。莫谤崇宁好。进云。为什么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集 第二卷祖堂卷二僧伽难提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

净土旨归:沙门勤修戒定慧

宣化上人沙门有四种:(一)圣道沙门。佛可以称为圣道沙门,菩萨也可以称为圣道沙门。(二)说道沙门。是以讲经说法为生──以说法作他的生活,这是大德高僧,证果的阿罗汉。(三)活道沙门。这是以道自活,就是修道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清 陆士铨陆士铨。字近堂,苏州(江苏吴县)元和人。最初学习扶鸾术,归附于玉坛为其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治病,神明教他要礼拜梁皇宝忏。陆士铨因礼拜梁皇宝忏后开始发心学佛,于是前往天宁

净土经论:沙门

沙门沙门:凡丢弃原姓名,离开家庭,剃去须发,身穿袈裟。勤修佛道的男人,都叫做沙门。沙门两字的原文也许是从西域地区(今之新疆省)的龟兹国语 Sarmane,或于阗语的 Ssamana 而来。初期中国佛教

净土经论: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