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立世阿毗昙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6 11:10

第二卷 立世阿毗昙论

漏阇耆利象王品第五

周罗迦罗山。高一伽浮多半。其广亦尔。中间亦如是。摩诃迦罗山。高三伽浮多。广亦如是。中间亦尔。瞿诃那山。高一由旬半。广及中间。亦复如是。修罗婆诃山。高三由旬。广及中间。亦复如是。鸡罗婆山。高六由旬。广及中间。亦复如是。干驮摩驮山。高十二由旬。广及中间。亦复如是。修槃那般娑山。高二十四由旬。广及中间。亦复如是。修槃那般娑山。于秋月时。天晴不雨。最放光明。复有诸人近雪山住。四月高平地会。互相招呼。往观天上。至摩诃迦罗山顶。仰观北面。遥见彼山。光明照曜。因相谓曰。是须弥山。我今已见天上。是修槃那般娑山北边。有最胜处。复有大池。名曼陀基尼。长五十由旬。广十由旬。其水清洁冷甜轻软。其中莲藕根茎具足。其池底岸。皆以白银黄金水精琉璃四宝为塼。构垒为池。银最居外。次第围绕。水所渍处。与宝同色。其池四边有四阶道。通至水底。并四宝成。池东南角。直往至山。其山有岩。名曰难陀。长五十由旬。广十由旬。其岩悉是琉璃。平滑可爱。有似宫室。宝色不同。种种相貌。自然雕画。如北[毯-炎 瞿]毹。人兽草木。莫不毕备。是岩彩色。亦复如是。如人耳珰七宝庄严。是地色相。亦复如是。一切琉璃。平滑可爱。种种宝色。若脚所践。即便陷没。脚若起时。还复如本。如细绵聚。及兜罗绵。其地柔软。亦复如是。是难陀岩。蹈时没足。举足便起。是中殿堂。其数不一。或有金堂。或有银堂。颇梨琉璃。亦复如是。或四宝合成。是诸殿堂。皆象王等之所住处。岩池中间有最胜处。有树匿瞿提王。名曰善立。根茎枝干。并皆具足。形相可爱。其叶繁密。久住不凋。风雨不侵。如世精巧装饰花鬘。及众宝耳珰。亦如伞盖高下相覆。其树形相。亦复如是高一由旬。垂枝如柱。数满八千。下皆入地。故名善立。池西南角外有最胜处。有娑罗王树。名曰善见。根茎枝干。并皆具足。形相可爱。其叶繁密。久住不凋。风雨不侵。如世精巧装饰花鬘。及众宝耳珰。亦如伞盖高下相覆。其树形相。亦复如是。高一由旬。下身洪直。一半由旬。方有枝叶。此树身量。刺径五寻。围十五寻横枝四出。各半由旬。又其树外有娑罗树林。高下相次。七重围绕。枝叶相覆。外望如一。其裹重树围十三寻。如是次第各减一寻。其最外重树围七寻。内重最高。次外渐下。其树形相。根茎枝干。并皆具足。其状可爱。其叶繁密。久住不凋。风雨不侵。如世精巧装饰花鬘。及众宝耳珰。亦如伞盖高下相覆。其树形相。亦复如是。萎叶枯枝。若堕落时。树既繁密。溜堕林外。其林外边。四面突出。状似门屋。其树下之地。金沙所覆。香水散洒。烧众名香。散诸杂花。悬众宝衣。于其树下。是娑罗花。与诸杂花。弥覆其地。甚可爱乐。是娄阇耆利象王恒居其所。其身洁白。七支拄地。六牙具足。随意变化。有大神通有大威德。其一一重。有八千象。一重白特象。次重白牸象。第三黄特象。第四黄牸象。第五赤特象。第六赤牸象。第七青特象。第八青牸象。其外黑特牸象不在围数。如是象王。欲到曼陀基尼池。自洗浴时。外诸黑象即率相往。防持路渚。既防护已。是时象王众象围绕。往到池所。其白牸象围绕象王。入池洗浴。取此池水。摩洗王身。或来洗面。或来洗耳。遍诸身分。悉皆如是。当王浴时。是诸象等采众杂花。以为花鬘。奉献于王。或为耳珰。或为璎珞。种种异饰。庄严王身。既洗浴已。从池登岸。往匿瞿提树下。晒身令燥。过去是处有一猎师。射杀象王。因于是中广说菩萨昔本生经。尔时诸象随色次第并入池浴。既浴竟已。往到树下。围绕象王。其黑象者。最后入浴。拔取藕根。刮洗令净。还至树下。其黑特象送与黑牸象。其黑牸象送与青特象。青特象送与青牸象。青牸象送与赤特象。赤特象送与赤牸象。赤牸象送与黄特象。黄特象送与黄牸象。黄牸象送与白特象。白特象送与白牸象。白牸象送与大象王。令象王食。象王食已。以其残藕。还依次第。分与众象。唯余黑象若食不足。更使黑象往池采之。令得充足。是黑象者。唯在池食。是诸象等食此藕已。成身七分。若食草木诸树叶者。则成屎尿。是诸象等若出屎尿。悉与黑象。为其拼除。送食亦尔。是白象王。于其四月。住难陀岩。春冬八月住娑罗王善见树下。次后象王亦恒在此难陀岩住。昼则移住娑罗王善见树下。浴已食时。皆在匿瞿提树下。云何知耶。昔时净命大智舍利弗。身带风病。医师说言。大德此疾藕能治之。时有净命神通目连。于往昔时。已见此藕。即此大德说如是言。我往取此藕将来于是。目连即以神通往金边山作是思惟。此象王者。有大神通。有大威德。有憍慢心。是故决令象王惊怖。即如象身高耸长大。目连化身为一大象。两倍于彼。又复化为众象眷属。身形头数。亦复两倍。具足围绕当象王前。飞空而下。时白象王见是事已。心怀惊怖。身毛皆竖。作是思惟。有别象王。从别处来。神通威德身形头数。悉皆胜我。今当摈我夺此住处。是时净命大目犍连知其惊怖。见其相异。即舍神通所现化事。仍于别处。跏趺而坐。是白象王见斯事已。作是思惟。非别象王。是大比丘。尔时象王自化其身。为天童子。以天金宝。庄严臂手。天冠耳珰众宝璎珞庄严其身。时目犍连端坐念时。天童子默念合掌。五体投地。敬礼大德。是时目连语象王言。长老象王。汝大神通威德难及。象王答言。大德。我是畜生。有何神力。至无威德。圣师来此。欲何所为。目连答言。我欲得藕。是时象王即敕黑象。汝去取藕。如大德意。是时黑象即入池中。取藕洒束。恣一象担载象背上。随大目连飞空而去。目连至已。时诸比丘即受此藕。从昔至今。故谓此处。名象下支提。又复名曰送藕支提。亦复名为受藕支提。大德舍利弗食此藕已。病即消除。时舍利弗过是病已。至般涅槃。身无病恼。其诸比丘并食此藕。如是藕者。其形可爱。味汁浓多。甜无辛苦。如细蜂蜜。方圆长短纵广一尺。节节如是。其一节汁。满下品钵。有余比丘。神通往彼金边山侧。见如是事。还此间说。时佛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因缘。是故得知如是等事。

四天下品第六

尔时佛说。天下有四。一阎浮提。二者西瞿耶尼。三东弗于逮。四北郁单越。尔时比丘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其地若大。佛告比丘。阎浮提大。东边地际。二千由旬。西北二边。亦各二千由旬。南边地际。但三由旬。周回六千三由旬。其面如车一切众生生此地上。面似地形。是阎浮提具有江山。江山中间。诸国间厕。尔时比丘白佛言。世尊。西瞿耶尼。其形若大。佛告比丘。西瞿耶尼大。广二千三百三十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周回七千由旬。地形团圆无山有江。其江中间。立诸国土。人民富乐。无有贼盗。悉多贤善。填满其中。是时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东弗毗提。地形若大。佛告比丘。东弗毗提大。广二千三百三十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周回七千由旬。地形团圆。犹如满月。多有诸山。唯有一江。是山中间。安置诸国。人民富乐。无有贼盗。悉多贤善。充满其国。一切诸山。并是金宝。耕梨鋘斧及诸器物。并是真金。其一江者。名曰萨阇。其江浦岸。并皆可爱。净命宾头卢于彼岸侧。起僧伽蓝。云何得知如是等事。昔时波罗奈国。有一比丘。及一沙弥。皆具神通。从波罗奈。往东毗提下。时此沙弥取一石子。欲以磨针。即持此石。还波罗奈。安置寺中。即于是夜。大放光明。是时比丘问沙弥言。汝取彼物将还此不。大德。我将彼石子。还来此中。欲以磨砺剃刀针等。比丘即便语沙弥言。汝取此石送还彼国。是时沙弥从比丘言。即提此石。投波罗奈深江水中。是时此江大放光明。一切龟鱼诸水类等。并皆显现。其国人民争往观看。衢巷填满。无复门户。皆谓是龙现大神力。是时比丘与此沙弥。于晨朝时入城乞食。见是人众无量无数聚集河边。城门阨塞。还往难通。问沙弥言。汝前此石掷置何处。沙弥答言。大德。我以此石。掷河深处。比丘复语沙弥。汝取此石。还送本处。是时沙弥即从其语。于看众前。入河深水。而取此石。身衣不湿。踊出空中。飞腾而去。送还本处时。诸比丘往还彼国。其数无量。并说如是。时佛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因缘。是故得知。尔时比丘。白佛言。世尊。北郁单越国土若大。佛告比丘。北郁单越大。东际长二千由旬。西际二千由旬。南北亦尔。四周八千由旬。以金山城之所围绕。黄金为地。昼夜常明。是郁单越地有四种德。一者平等。二者寂静。三者净洁。四者无刺。谓平等者。彼国土中。无有[山*亢]阱。亦无穴居。又不敧仄。无有高下。亦不泥滑。故名平等。其寂静者。彼国土中。无有师子虎豹熊罴毒蛇蜂虿能害人者。故名寂静。其净洁者。于彼国中。无有死尸死蛇死狗诸不净物。若彼民人。大小便利。地坼受之。受已还合。故名净洁。其无刺者。彼国土中。无利刺树。无臭气树。故名无刺。彼中有草。名曰车毗。其色绀青。形甚可爱。如孔雀项。触时柔软。如迦真邻衣。迦真邻衣者。不可染污。夏冷冬温。又如阿时那衣。烧之不然。草触柔软。亦复如是。是车毗草遍覆其地。四时不凋长唯四寸。其国诸江。八功德水。岸渚及底。并布金沙。其水恒流。无有增减。金堤坚固。永无崩落。佛说如是。尔时佛告比丘。伽娄罗鸟所住四洲。其东弗毗提南阎浮提二洲中间。有伽娄罗洲。南阎浮提西瞿耶尼二洲中间。有伽娄罗洲。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二洲中间。有伽娄罗洲。北郁单越东弗毗提二洲中间。有伽娄罗洲是鸟洲者。围一千由旬。洲形团圆。一切皆是深浮留林。伽娄罗鸟。住在林中。洲外水下。并龙住处。龙居此地。犹如彼鸟。聚蓄饮食。饥则便取。迦娄罗鸟。凡有四种。一者化生。二者湿生。三者卵生。四者胎生。一切诸龙皆亦四生。化生迦娄罗。能食四种龙。湿生迦娄罗。除化生龙。能食三种。卵生迦娄罗。食后二种。胎生迦娄罗。食后一种。其鸟食时。两翅扇水。水开五十由旬。因捉取龙还上树食。鸟所食残。犹如象骨。在地狼藉。是故四洲恒有臭气。东弗毗提南阎浮提两洲中间。迦娄罗鸟所住之洲。有树名曲深浮留。根茎枝干。并皆具足。形相可爱。其叶繁密。久住不凋。风雨不入。如世精巧装饰花鬘。及众宝耳珰。亦如伞盖高下相覆。其树形相。亦复如是。高百由旬。下本洪直。五十由旬。方有枝叶。枝叶四布迳百由旬其树下本。径五由旬。周围十五由旬。迦娄罗王名鞞那低耶。居是树上。其大龙王名摩那斯。欲共鸟王戏时。出浮显现。是时鸟王捉取此龙。安树枝上。而是龙王自性本大。更复变化。能令身长。如是鸟王捉龙还树。龙身随长。遍满树上。如是次第龙身满树。是龙重故。树为摧曲。是时鸟王觉是事已。仍放此龙。作是思惟。是摩那斯龙。坏我住处。时鞞那低耶鸟王起悔恨心。退一处住。默念忧恼。是摩那斯龙遂能张我。尔时龙王又变作天童子。以天金宝。庄严臂手。天冠耳珰众宝璎珞。以饰其身。住鸟王所。而作是言。善友。汝有何事。忧恼困苦。默然独住。起不安心。鸟王答曰。我今被张。为摩那斯龙。坏我住处。童子答言。善友。汝更取龙作饮食不。损汝住处。尚复忧恼龙失眷属。其苦云何。汝若更复取龙。住处决当不立。于是龙鸟二王。共立誓愿。不相损害。永为朋友。为是因缘故。名此树为曲深浮留。是四天下。及四鸟洲。其地最大。是故今说其一一洲。八洲围绕。牛洲。羊洲。[卄/耶]子洲。宝洲。神洲。猴洲。象洲。女洲。其余七洲。亦复如是。此义佛世尊说。如是我闻。

数量品第七

尔时佛告富娄那比丘。是世界地。形相团圆。如铜烛盘。如陶家轮。是世界地。亦复如是。犹如烛盘边缘隆起。其铁围山。亦复如是。譬如烛盘中央耸起。其世界中有须弥山王。亦复如是。此须弥山。七宝所成。色形可爱。四角端直。譬如工匠善用绳墨斫成板柱。其形方正。是须弥山。亦复如是。半形入水。八万由旬。半形出水。八万由旬。其山四边。各八万由旬。周回三十二万由旬。最里大海。名须弥海。深八万由旬。广四万由旬。一边长十六万由旬。周回六十四万由旬。海外有山。名由乾陀。此山入水。四万由旬。出水亦尔。广亦如是。四万由旬。是山一边。长二十四万由旬。周回九十六万由旬。此出外海。亦名由乾陀。深四万由旬。广亦如是。一边长三十二万由旬。周回百二十八万由旬。海外有山。名伊沙陀。入水二万由旬。出水亦然。广亦如是。一边长三十六万由旬。周回一百四十四万由旬。山外有海。亦名伊沙陀。深二万由旬。广亦如是。一边长四十万由旬。周回一百六十万由旬。海外有山。名诃罗置。入水一万由旬。出水亦尔。其广亦然。一边四十四万由旬。周回一百七十六万由旬。山外有海。亦名诃罗置。深一万由旬。广亦如是。一边长三十六万由旬。周回一百八十四万由旬。海外有山。名修腾娑。入水五千由旬。出上亦尔。其广亦然。一边长四十七万由旬。周回一百八十八万由旬。山外有海。亦名修腾娑。深五千由旬。广亦如是。一边长四十八万由旬。周回一百九十二万由旬。海外有山名阿沙千那。入水二千五百由旬。出水亦然。广亦如是。一边长四十八万五千由旬。周回一百九十四万由旬。山外有海。亦名阿沙千那。深二千五百由旬。广亦如是。一边长四十九万由旬。周回一百九十六万由旬。海外有山。名毗那多。入水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出水亦然。广亦如是。一边长四十九万二千五百由旬。周回一百九十七万由旬。山外有海。亦名毗那多。深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广亦如是。一边长四十九万五千由旬。周回一百九十八万由旬。海外有山。名尼民陀。入水六百二十五由旬。出水亦然。广亦如是。一边长四十九万六千二百五十由旬。周回一百九十八万五千由旬。山外有海。亦名尼民陀。深六百二十五由旬。广亦复然。一边长四十九万七千五百由旬。周回一百九十九万由旬碱海外有山。名曰铁围。入水三百十二由旬半。出水亦然。广亦如是。周回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由旬。从尼民陀山际。取铁围山际。三亿六万三千二百八十八由旬。从尼民陀海际。取铁围山际。三亿六万二千六百六十三由旬。从阎浮提南际。取铁围山。三亿六万六百六十三由旬。从阎浮提中央。取西瞿耶尼中央。三亿六万六千由旬。从南阎浮提北际。取北郁单越北际。四亿七万七千五百由旬。从铁围山水际极西。铁围山水际。迳度十二亿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铁围山水际。周回四十六亿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从此须弥山顶边。至彼须弥山顶边。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从此须弥山中央。至彼须弥山中央。十二亿八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从此须弥山根。至彼须弥山根。十二亿三千十五由旬。如是义者。佛世尊说。如是我闻。

天住处品第八

佛告比丘。是须弥山王。东西南北。凡有四边。其东边真金所成。西边白银所成。北边琉璃。南边颇梨。其一切边众宝所成。是须弥山。七性最饶。山之极顶。中央平正。最胜处所。是忉利天善见大城。周围四方。十千由旬。纯金为城之所围绕高一由旬。城上埤堄。高半由旬。门高二由旬。其外重门。高一由旬半。十十由旬。有一一门。城之四面。为千门楼。是诸城门。众宝所成。种种摩尼之所严饰。譬如北地妙好氍毹。人非人等。龙兽草木。及诸杂花莫不必备。亦如耳珰众宝庄严填满具足。是诸城门。亦复如是。或有一切诸众生相。种种树木及杂花相庄严其外。是城门边。庄严象军。庄严马军。庄严车军。住是城门。是诸天子庄严铠仗。聚集其中。护国土故。欲游观故。为庄严故。城外四边。七重宝栅。周匝围绕。其最里者。真金所成。次用白银。第三琉璃。四颇梨柯。其外三重。杂宝所成。七重之外诸多罗树。七重围绕。其最里树。真金为本。次是白银。第三琉璃。四颇梨柯。其外三重。众宝为本。金多罗者。白银琉璃颇梨众宝为其花叶。子亦如是。银多罗者。黄金琉璃颇梨柯宝为其花叶。子亦如是。琉璃多罗。金银颇梨为花子叶。颇梨多罗。金银琉璃为花子叶。其外三重花叶果子。并众宝成。是多罗树。微风吹动。出妙音声。能令众生起五系缚。一者生爱。二者起缚。三起迷乱。四生执着。五不厌离。譬如五分音乐。如精妙乐师五音繁奏。能起众生五种欲心。是树音声。亦复如是。其七重树间。处处皆有众宝花池。纵广一百天弓。天水盈满。四宝为塼。构垒底岸。金银琉璃及颇梨柯之所成就。其池四边。亦四宝甎以为阶道。一一池中。有无量花。五宝所成。谓金银琉璃颇梨柯呵梨多。是诸池内。有四宝船。泛漾其中。谓金银琉璃颇梨。复有八种水戏之具。一者。跳入水楼。二者。以七宝涵。注水灌身。三者。击水之具。以为音乐。四者。水溅以为嬉戏。五水轮车。六者。浮屋。七者。宝轮鷿鶙。八者。绳楼自缒。旋回击荡。其中男女诸天乘船游戏。是时宝船随心迟速。男女诸天若作是意。愿欲向彼。船即到彼。是诸天等若作是意。愿取彼花。来至我所。花便自至。其中果报自然风起。吹众名花。遍散诸天。复有别风吹诸花鬘。庄严身首。或为宝冠。或为璎珞。或为臂印。乃至腰绳。或为足钳。池岸四边。有五种宝树。一金。二银。三琉璃。四颇梨柯。五呵梨多。其树行间。有众宝堂殿。五宝所成。诸男女天。于其中住。是其城外多有诸天。遍满国土。多罗树外宝堑三重。其一一堑。广二由旬深一由旬半。下广于上。有如壶口。于其堑中。天水盈满。亦四宝塼之所构成。金银琉璃及颇梨柯。其堑四边。亦四宝塼以为阶道。一一堑中。又有无量四宝诸花。有四宝船。泛漾其中。金银琉璃颇梨等宝之所成就。复有八种水戏之具。一者。跳入水楼。二者。以七宝涵。注水灌身。三者。击水之具。以为音乐。四者。水溅以为嬉戏。五水轮车。六者。浮屋。七者。宝轮鷿鶙。八者。绳楼自缒。旋回击荡。其中男女诸天乘船游戏。是诸宝船随心迟速。男女诸天若作是意。愿欲往彼。船即到彼。是诸天等若作是意。愿取彼花。来至我所。花便自至。其中果报自然起风。吹众名花。遍散诸天。复有别风。吹诸花鬘。庄严身首。或为宝冠。或为璎珞。或为臂印腰绳足钳。亦复如是。堑之中间。众宝堂殿。天诸婇女之所住处。于其堂间。布置宝镬。一一镬中。植诸花草。五色异相。各为行列。其三重堑外有七宝树之所围绕。谓金银琉璃颇梨柯莲花色宝螺石呵梨多等。是树林中。处处皆有七宝花池。天水盈满。乃至宝船游戏。及诸殿堂。男女天众之所居止。多有诸天。遍满国土。亦如上说。是时堑外诸七宝树。开七宝花。谓金银琉璃颇梨。乃至呵梨多等。是其林中诸女天等讴歌作乐。无量天子从大城出。入林观听。是其城中诸天子等讴歌作乐。外诸女天入城观听。因是方便往来戏乐。分于大城四分之一。中央金城。帝释住处。十二由旬。有一一门。四面四百九十九门。复有一小门。凡五百门是城形相。亦卫四兵。栅堑树池杂林宫殿。作倡伎乐及诸外戏。种种庄严。皆如前说。是城中央。释提桓因所住之处。宝楼重阁。名皮禅延多。长五百由旬。广二百五十由旬。周回一千五百由旬。柱高九由旬。四宝所成。一金。二银。三琉璃。四颇梨柯。四种宝塼以为柱础。其楼四方有四阶道。一切诸壁。并四宝成。三层皮持之所围绕。第一层。真金所成。二白银。三琉璃。其一一层。三重宝铃。微风吹动。出妙音声。譬如五分音乐。如前所说。多罗树声能令众生起五欲缚。其阁四边却敌宝楼。东边二十六。三面各二十五。凡一百一所。一一却敌。方二由旬。周回八由旬其却敌上。复有宝楼。高半由旬以为观望。一一却敌有七女天。一一女天有七婇女。楼阁之内有七万七百房室。一一房内。有七天女。一一天女。婇女亦七。其天女者。并帝释正妃。其外却敌及内诸房。凡四亿九万四千九百。正妃三十四亿六万四千三百。婇女妃及婇女。合有三十九亿五万九千二百。皮禅延多重阁最上当中央圆室。广三十由旬。周回九十由旬。高四十五由旬。释提桓因所住之处。并是琉璃所成。地皆柔滑。众宝填厕。譬如北地妙好氍毹。人非人等。龙兽草木。及诸杂花。莫不必备。亦如耳珰众宝庄严。填满具足。帝释住处。亦复如是。皆以琉璃所成。众宝庄严。其地柔软脚所履践。即便陷没。脚若起时。还复如本。如细绵聚。及兜罗绵。帝释住处。亦复如是。脚践则没。举足便起。洒散杂花烧香芬馥。悬诸天衣及宝花鬘。如是处者。释提桓因与阿修罗女舍脂共住。帝释化身与诸妃共住。一切诸妃作是思惟。帝释与我共住。帝释真身与舍脂共住。是其城内四边住处。衢巷市廛。并皆调直。是诸天城。或有住处。四相应舍。或有住处。重层尖屋。或有住处。多层高楼。或有住处。台馆云耸。或有住处。四周却敌。随其福德。众宝所成。平正端直。是天城路。数有五百。四陌相通。行列分明。皆如基道。四门通达。东西相见。巷巷市廛。宝货盈满。第一谷米市。二衣服市。三众香市。四饮食市。五花鬘市。六工巧市。七淫女市。处处并有市官。是诸市中。天子天女往来贸易。商量贵贱。求索增减。称量料数。具市廛法。虽作是事。以为戏乐。无取无与。无我所心。脱欲所须。便可提去。若业相应。随意而取。业不相应。便作是言。此物奇贵。非我所须。当四衢道。象马车兵之所庄严。及诸天子止住其中。或为守护。或为戏乐。或为庄严。市中间路。一切琉璃。软滑可爱。众宝庄严。譬如北地妙好氍毹。龙兽花草。皆如前说。乃至烧香散花。悬诸天衣。亦复如是。复于处处。竖立幡幢。天大城内。如是等声。恒无断绝。所谓象声。马声。车声。螺声。波那婆声。鼓声。牟澄伽声。笳声。音乐声。又有声言。善来善来。愿食愿饮。我今供养。是善见大城。帝释住处。复有天州天郡天县天村。周匝遍布须弥山上。善见大城。其西北角。从门阃外。二十由旬。忉利诸天有善法堂。迳三十由旬。周回九十由旬。高四十五由旬。并琉璃所成。地皆柔滑。众宝填厕。譬如北地妙好氍毹。人非人等。龙兽草木。及诸杂花。莫不必备。亦如耳珰众宝庄严填满具足。善法妙堂。亦复如是。柔滑可爱。脚践便没。移足还起。种种庄严。具如前说。有三皮持之所围绕。一真金所成。二白银。三琉璃。其一一层。三重宝铃。微风吹动。出妙音声。譬如五分音乐。如前所说。多罗树声。能令众生起五欲缚。是堂中央众宝大柱。耸出堂上。其柱最顶。覆金露盘。种种庄严。并皆具足。是中央大柱。围一由旬。径三分之一。其一椽桷有十六柱。其一一柱。复十六柱之所围绕。一一椽桷。为二百七十二柱之所支持。其诸椽桷分为三分。一分有四千五十二周回。三分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六椽桷。都有三十二亿六千四百三十二柱。是柱下至地。上不至桷。如一发许。或有一柱。上至于桷。下不至地。如一发许。以是义故。是善法堂。住在空中。不可了觉。四方门屋。一者。正东。二者。正西。三者。正南。四者。正北。是善法堂外。处处有大宝池。天水盈满四宝为塼。构垒底岸。金银琉璃。及颇梨柯之所成就。其池四边。亦以宝塼为其阶道。一一池中。有无量花。五宝所成。谓金银琉璃颇梨柯呵梨多。是诸池内。有四宝船。泛漾其中。复有八种水戏之具。一者。跳入水楼。二者。以七宝涵。注水灌身。三者。击水之具。以为音乐。四者。水溅以为嬉戏五水轮车。六者。浮屋。七者。宝轮鷿鶙。八者。绳楼自缒。旋回击荡。其中男女诸天乘船游戏。随心迟速。空中诸花自然来集。庄严天身。乃至多有诸天殿堂。皆悉遍满。亦复如是。是法堂外有大园林。金城围绕。周回一千由旬。城高一由旬。埤堄半由旬。其门高二由旬。十十由旬。有一一门。九十九门有一小门。是诸门者。众宝所成。摩尼妙宝之所庄严。譬如北地妙好氍毹。种种雕饰。是门又有四军防卫。并如上说。外七重宝栅。亦如上说。七重多罗树林之所围绕。亦如上说。其树中间有诸宝池。相去百弓。种种庄严。亦如上说。五种宝花。亦如上说。及四宝船。亦如上说。池岸五种宝树。亦如上说。乃至四宝堂殿。诸男女天之所住处。是城外边三重宝堑。余如上说。一一堑者。广二由旬。深一由旬半。形如壶口。下广上狭。天水盈满。并如上说。是堑间地。有诸淫女。堂殿罗列。三重堑外。七宝树林之所围绕。亦如上说。是时外林中。一切诸花。开敷鲜荣。诸女天等音乐讴歌。时诸天子从法堂城出。入是园中。相与观听。是中天子亦奏音乐时。诸女天从善法堂。出园观看。因如是事。男女诸天恒受戏乐。从其大城西北角门。取善法堂门。二十由旬。广十由旬。其地平滑。琉璃所成。可爱柔软众宝庄严。譬如北地妙好氍毹。人非人等。象马花树。种种具足。又如耳珰众宝合成。其路亦尔。脚履即没。举足便起。如兜罗绵及以木绵。其路柔软。亦复如是。三种皮持之所庄严。一一皮持。四宝所成。一一皮持。三层宝铃之所围绕。一一宝铃。四宝所成。微风吹动。出妙音声。能令诸天起五欲缚。是路两边夹二江水。名曰长形。亦长二十由旬。广十由旬。八功德水自然盈满。其江两边并四宝塼之所构治。余如前说。其江四边四宝阶道。亦如前说。是江水中有五宝花。亦如前说。四宝船。泛漾其内。八水戏具。乘船游戏。迟速任心。并如前说。是中诸天须彼花来。随念即至。善果报故。雨众宝花。洒散诸天。复有别风吹诸花鬘。随其身分。所须庄严。身臂首足。自然随着。二江外岸。五种宝树。罗列遍满。亦如前说。其树中间有诸宝池。及宝殿堂。诸男女天并于中住。无量无数。充满其中。是时忉利诸天欲入此园。其善法堂有风名曰合聚。聚集故花。吹令出外。其地净洁。无复萎花。复有别风。名曰剃刀。吹外园林及以池沼取诸新花。青黄赤白杂色之花。既取花已。时合聚风聚集此花。入法堂内。遍布其地。作诸形像。或现金银杖形。或现莲花形。或氍毹形。或羺羊形。或师子戏像。或现象马车步兵等像。或现獐鹿兽像。或现迦楼龙马之像。因此次第。周匝遍满善法堂地。花厚至膝。庄严具足。是时诸天围绕帝释。恭敬为尊。入此园裹。善法堂内最中柱边。有师子座。释提桓因升座而坐。左右二边。各十六天王行列而坐。其余诸天随其高下。依次而坐。时天帝释有二太子。一名栴檀。二名修毗罗。是忉利天二大将军。在三十二天。左右而坐。时题头赖吒天王依东门坐。共诸大臣及与军众。恭敬诸天。得入中坐。时毗留勒叉天王依南门坐。共诸大臣。及与军众。恭敬诸天。得入中坐。时毗留博叉天王依西门坐。共诸大臣。及与军众。恭敬诸天。得入中坐。时毗沙门天王依北门住。共诸大臣。及与军众。恭敬诸天。得入中坐。是四天王。于善法堂。世间善恶。奏闻帝释及忉利天。时佛世尊说如是事。比丘是月八日。是四天王大臣遍行世间。次第观察。当于今日。若多若少。一切诸人受持八戒。若多若少。皆行布施。若多若少。修福德行。若多若少。恭敬父母。及沙门婆罗门。家内尊长。比丘。月十四日。是四天王太子遍行世间。次第观察。当于今日。若多若少。一切诸人受持八戒。若多若少。皆行布施。若多若少。修行福德。若多若少。恭敬父母及沙门婆罗门家内尊长。比丘。月十五日。时四天王自行世间。次第观察。当于今日。若多若少。一切诸人受持八戒。若多若少。皆行布施。若多若少。修行福德。若多若少。恭敬父母及沙门婆罗门家内尊长。黑半亦如是。比丘。是时若无多人受持八戒。若无多人修行布施。若无多人修福德行。若无多人恭敬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中尊长。比丘。时忉利天善法堂内政坐集时。尔时四王往法堂所。咨闻帝释。说世间事。白言。善尊。无多诸人受持八戒。无多诸人修行布施。无多诸人恭敬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中尊长。是时忉利诸天及释提桓因闻此事已。生忧恼心。说如是言。是事非善。是事非如法。若诸人等无多受八戒。无多行布施无多修行福行。无多诸人恭敬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中尊长。诸天眷属方应减少。修罗伴侣日向增多。比丘。若人多受持八戒。多修行布施。多修福行。多恭敬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中尊长。尔时四王往法堂所。咨闻帝释。说世间事。白言。善尊。多有诸人受持八戒。多人修行布施。多人修行福行。多人恭敬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中尊长。尔时忉利天闻四王言。心生欢喜。说如是言。是事甚善。是事如法。若诸人等多受持八戒。多修行布施。多行福行。多恭敬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中尊长。诸天眷属日向滋多。修罗伴侣稍就减少。比丘。尔时释提桓因自坐之处。是天坐处。于中正坐。随从天心。令其欢喜。而说偈言。

是月初八日十四及十五

并月二十三下九及三十

三时十五斋受持八分戒

静心所摄治若受持布萨

是人修七法当来如我今

比丘。是释提桓因偈。是为邪歌。非是善歌。是为邪言。非是善言。云何如此。比丘。是释提桓因。未解脱生。未解脱老。未解脱死。未解脱忧。未解脱悲。未解脱苦。未解脱恼。未解脱五阴。比丘。若有比丘。成阿罗呵。灭尽诸漏。修道究竟。正智解脱。尽诸有结。如是比丘。若说此偈。是说善言。

是月初八日十四及十五

并月二十三下九及三十

三时十五斋受持八分戒

静心所摄治若受持布萨

是人修七法当来如我今

比丘。是比丘偈。乃是善歌。非是邪歌。乃是善言。非是邪言。云何如此。是比丘已解脱生。已解脱老。已解脱死。已解脱忧。已解脱悲。已解脱苦。已解脱恼。已解脱五阴。即说祇夜言。

是四王大臣八日巡天下

四天王太子十四观世间

十五时最胜四王好名闻

故自行世间观察诸善恶

是时四天王上善法堂所

诸天大集会奏闻诸善恶

是世间人意与道法相应

善尊有多人行施受布萨

伏真能修道男女福增益

是时忉利天得信甚欢喜

数数生随喜四大王善说

诸天乐眷属转转得增多

愿修罗伴侣日日就损减

随忆念正觉法正说圣众

诸天安乐住心常生欢喜

世果出世果人道所能得

若依佛法僧住于三宝境

我今为汝等说三贤善道

若人求真实舍恶修行善

无有如是货由少能获多

如诸忉利天行小善生天

帝释等诸天大福德名闻

聚集善法堂及诸余住处

男女善行香四王所奏闻

清净天所爱薰习遍诸天

是诸天子形色不同。衣服亦异。众宝庄严。种种差别。善法堂内。四色宝华。人华晃曜。互相映发。譬如宝舍满中众宝。其善法堂可爱如是。云何此堂说为善法。是诸天等聚集其中。多赞叹佛。多赞叹法。多赞叹僧。分别世间邪正之事。宣说种种出世之道。园等诸处。无如是事。故名其地。为善法堂。是事佛世尊说。如是我闻。

End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二卷

碧岩录 第二卷⊙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举黄檗示众云:汝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二上堂。僧问。譬如掷剑挥空。有一人剑亦无。虚空亦不挥时如何。师云。大众。见尔败阙。进云。学人只管推出。和尚何不放行。师云。莫谤崇宁好。进云。为什么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集 第二卷祖堂卷二僧伽难提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清 陆士铨陆士铨。字近堂,苏州(江苏吴县)元和人。最初学习扶鸾术,归附于玉坛为其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治病,神明教他要礼拜梁皇宝忏。陆士铨因礼拜梁皇宝忏后开始发心学佛,于是前往天宁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