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1 11:31

第二卷 六度集经

布施度无极第一中凡四章

(一一)波耶王经

昔者波罗奈国王名波耶。治国以仁。干戈废。杖楚灭。囹圄毁。路无呼嗟。群生得所。国丰民炽。诸天叹仁。王城广长四百里。围千六百里。王日饭此中人。皆从其愿。邻国闻其国丰熟。灾害消灭。与臣谋曰。彼国丰熟兆民富乐。吾欲得之。往必克矣。臣妾佥曰。喜从王愿。即兴师之仁国。仁国群臣以闻欲距之矣。仁王惨然而曰。以吾一人之身戮兆民身。爱吾一人命杌兆民之命。一口再食一身数衣。与时何诤。而去春天之德取豺狼之残乎。吾宁去一世之命不去大志。恕己安群生。盖天之仁也。权谓臣曰。各退明日更议。夜则踰城。遁迈入山坐一树下。有梵志来。其年六十。问王曰。彼仁国王万福无恙乎。答曰。彼王已丧命矣。梵志闻之顿地哀恸。王问之曰。汝哀何甚重乎。答曰。吾闻彼王仁逮群生润如帝释。故驰归命。而彼凋丧。吾老穷矣。王曰。彼仁王者我则是也。邻国王闻吾国丰熟。民炽宝多。命其武士曰。得吾首者赏男女之使各千人马千疋牛千头金银各千斤。今子取吾首。金冠及剑为明证。之彼王所。赏重多可为传世之资。吾心欣然也。答曰。不仁逆道宁死不为也。王曰。斯翁恃吾以活而令穷哉。吾今以首惠汝。令汝无罪。起稽首十方流涕誓曰。群生危者吾当安之。背真向邪者。吾当令归命三尊。今以首拔子之穷。令子无罪矣。引剑自毁。以济彼难。梵志以首冠剑诣彼王所。王问旧臣。仁王力当千人。而为此子所获乎。旧臣顿首躃地。哀恸痛莫能对。更问梵志。梵志本末陈之。兆民路踊巷哭。或吐血者。或息绝而尸视者。彼王逮臣武士巨细靡不噢咿。王仰天长叹曰。吾无道哉。残天仁子矣。取仁王尸及首连之以金薄。其身坐着殿上。三十二年为天子。后乃立其子为王。邻国靡不子爱之也。仁王寿终即生天上。佛告诸比丘。仁王者我身是。邻国王者目连是。其国群臣者今诸比丘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一二)波罗奈国王经

昔者波罗奈国王太子名迦兰。兄弟二人。父王丧身。以国相让。无适立者。兄将妻遁迈入山学道。止临江水。时他国有犯罪者。国政杌其手足截其鼻耳败舡流之。罪人呼天相属。道士闻之怆然。悲楚曰。彼何人哉。厥困尤甚。夫弘慈恕己危命济群生之厄者。斯大士之业矣。投身于水荡波截流。引舟着岸。负之还居。勤心养护。疮愈命全。积年有四。慈育无倦。妻淫无避与罪人通谋杀其婿。曰子杀之吾与子居。罪人曰。彼贤者矣。奈何杀之。妻辞如前。罪人曰。吾无手足不能杀也。妻曰子坐。吾自有计矣。诈为首疾。告其婿曰。斯必山神所为也。吾欲解之。明日从君以求祈福。婿曰大善。明日遂行山岸高四十里。三面壁立。睹者皆惧。妻曰。术法子向日立。吾自祭之。婿即向日妻佯绕之数周。推落山下。山半有树。树叶致厚而柔软也。道士攀枝得立。树果甘美食之自全。树侧有龟。亦日食果。睹树有人。惧不敢往。其饥五日冒昧趣果。两俱无害。遂相摩近。道士超踊骑龟。龟惊跳下地。天神祐之。两俱无损。因还故国弟以国让兄。兄以恕己。弘慈拯济群生。王治其国。日出布施。四百里内。人车马众宝饭食自由。东西南北惠育如之。王功名周着。十方叹德。妻以婿为死。国人无识己者。负杌婿入国。自陈结发室家遭世衰乱。身更凋残。服天王慈惠。故来乞丐。国人嘉其如斯。教之曰。天王普慈育逮群生。明日当出东门布施。汝其逆之。贵汝善行赐汝必多。明日从王乞丐。王默识之。具为群臣说妻本末。一臣曰当烧之。一臣曰斩之。执法大臣曰。夫罪莫大于去正入邪为悖逆之行者矣。当钉凶人着蛊女之背使长负焉。群臣佥曰。善哉从其所好。执持之明矣。王以十善化民靡不欣戴。王逮臣民终生天上。罪人夫妻死入地狱。佛告诸比丘。时王者我身是。罪人者调达是。妻者怀杅女子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一三)萨和檀王经

昔者国王号萨和檀。解曰一切施也。有所求索不逆人意。布施如是。其王名字流闻八方莫不闻知。时文殊师利欲往试之。化作年少婆罗门。从异国来诣王宫门。语守门者。我从远来欲见大王。时守门者即白如此。王甚欢喜。即出奉迎。如子见父。前为作礼。便请令坐。问讯。道人所从来耶。冒涉涂路得无疲倦。逝心言。我在他国闻王功德。故来相见。今欲乞丐。王言大善。所欲得者莫自疑难。今我名为一切之施。欲求何等。婆罗门言。我不用余。欲得王身与我作奴。及王夫人为我作婢。若能尔者便随我去。王甚欢悦。报言大善。今我身者。定自可得愿属道人供给使令。其夫人者大国王女当往问之。时王即入语夫人言。今有道人。年少端正。从远方来。欲乞我身持用作奴。今复并欲索卿作婢。当如之何。其夫人言。王报云何。王言。我已许之作奴。未许卿耳。时夫人言。王为相弃独自得便不念度我。是时夫人即随王出。白道人言。愿得以身供道人使。时婆罗门复语王言。审实尔不。吾今欲去。王白道人。我生布施未曾有悔。从道人耳。逝心曰。汝当随我皆悉徒跣。不得着履。当如奴法。莫得不掩。王与夫人。皆言唯诺。从大家教不敢违命。时婆罗门便将奴婢涉道而去。文殊师利。即以化人代其王处及夫人身。领理国事令其如故。王夫人者。本大国王女。端正无双。手足柔软。生长深宫不更寒苦。又复重身怀妊数月。步随大家举身皆痛。足底破伤不能复前。疲极在后。时婆罗门还顾骂言。汝今作婢。当如婢法。不可以汝本时之态。夫人长跪白言不敢。但小疲极住止息耳。[口*戒]言疾来促随我后。前到国市别卖奴婢。各与一主相去数里。时有长者买得此奴使守斯舍。诸有埋者令收其税不得妄动。是时婢者所属大家夫人甚妒。晨夜令作初不懈息。其后数日时婢挽娠所生男儿。夫人恚言。汝为婢使那得此儿。促取杀之。随大家教即杀其儿。持行埋之往到奴所。得共相见言。生一男儿今日已死。不持钱来今宁可得唐埋之不。其奴报曰。大家甚急。备闻此者罪我不小。卿促持去。更索余处不须住此。王与夫人虽得相见。不说勤苦。各无怨心。如是言语须臾之顷。恍惚如梦。王及夫人。自然还在本国中宫正殿上坐。如前不异。及诸群臣后宫婇女。皆悉如故。所生太子亦自然活。王及夫人心内自疑。何缘致此。文殊师利在虚空中。坐七宝莲华上现身色相。赞言善哉。今汝布施至诚如是。王与夫人踊跃欢喜。即前作礼。文殊师利。为说经法。三千刹土为大震动。覆一国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王与夫人应时即得不起法忍。佛告阿难。是时王者即我身是。时夫人者今俱夷是。时太子者今罗云是。佛言。阿难。我宿命时。布施如是。用一切人故不惜身命。至无数劫无有恨悔。无所荣冀。自致正觉。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一四)须大拏经

昔者叶波国王号曰湿随。其名萨阇。治国以正。黎庶无怨。王有太子。名须大拏。容仪光世。慈孝难齐。四等普护。言不伤人。王有一子宝之无量。太子事亲同之于天。有知之来。常愿布施拯济群生。令吾后世受福无穷。愚者不睹非常之变。谓之可保。有智之士照有五家。乃尚布施之士。十方诸佛缘一觉无所著尊靡不叹施为世上宝。太子遂隆普施。惠逮众生。欲得衣食者应声惠之。金银众珍车马田宅无求不与。光馨远被。四海咨嗟。父王有一白象。威猛武势躃六十象。怨国来战。象辄得胜。诸王议曰。太子贤圣无求不惠。遣梵志八人之太子所令乞白象。若能得之吾重谢子。受命即行。着鹿皮衣履屣执瓶。[肆-聿 支]杖远涉历诸郡县千有余里到叶波国。俱柱杖翘一脚向宫门立。谓卫士曰。吾闻太子布施贫乏润逮群生。故自远涉乞吾所乏卫士即入如事表闻。太子闻之欣然驰迎。犹子睹亲。稽首接足慰劳之曰。所由来乎苦体如何。欲所求索以一脚住乎。对曰。太子德光周闻八方。上达苍天下至黄泉。巍巍如太山靡不叹仰。卿为天人之子。吐言必信审。尚布施不违众愿者。今欲乞丐行莲华上白象。象名罗阇和大檀。太子曰大善。唯上诸君金银杂宝恣心所求。无以自难。即敕侍者。疾被白象金银鞍勒牵之来矣。左持象勒。右持金瓮。澡梵志手。慈欢授象。梵志大喜。即咒愿竟。俱升骑象含笑而去。相国百揆靡不怅然。佥曰。斯象猛力之雄。国恃以宁。敌仇交战。辄为震奔。而今惠仇国。将何恃。俱现陈曰。夫白象者。势力能躃六十象。斯国却敌之宝。而太子以惠重怨。中藏日虚。太子自恣布施不休。数年之间。臣等惧举国妻子必为施惠之物矣。王闻其言惨然久而曰。太子好喜佛道。以赒穷济乏慈育群生。为行之元首。纵得禁止假使拘罚斯为无道矣。百揆佥曰。切磋之教仪无失矣。拘罚为虐臣敢闻之。逐令出国置于田野。十年之间令惭自悔。臣等之愿也。王即遣使者就诰之曰。象是国宝惠怨胡为。不忍加罚。疾出国去。使者奉命诰之如斯。太子对曰。不敢违天命。愿乞布施济乏七日出国无恨。使者以闻。王曰。疾去不听汝也。使者反曰。王命不从。太子重曰。不敢违天命。吾有私财不敢侵国。使者又闻。王即听之。太子欣然敕侍者。国中黎庶有穷乏者。劝之疾来。从其所欲恣之无违。国土官爵田宅财宝。幻梦之类靡不磨灭。兆民巨细奔诣宫门。太子以饮食衣被七宝诸珍。恣民所欲布施讫竟。贫者皆富。妻名曼坻。诸王之女。颜华韑耀。一国无双。自首至足皆以七宝璎珞。谓其妻曰。起听吾言。大王徙吾着檀特山十年为限。汝知之乎。妻惊而起视太子泪出。且云。将有何罪乃见迸逐。捐国尊荣处深山乎。答其妻曰。以吾布施虚耗国内。名象战宝以施怨家。王逮群臣恚逐我耳。妻即称愿使国丰熟。王臣兆民富寿无极。惟当建志于彼山泽成道弘誓矣。太子曰。惟彼山泽恐怖之处。虎狼害兽难为止矣。又有毒虫魍魉毙鬼雷电霹雳风雨云雾。其甚可畏。寒暑过度。树木难依。蒺[卄/梨]砾石非卿所堪。尔王者之子生于荣乐长于中宫。衣则细软。饮食甘美。卧则帷帐。众乐聒耳。愿则恣心。今处山泽。卧则草蓐。食则果蓏。非人所忍。何以堪之乎。妻曰。细靡众宝帷帐甘美。何益于己。而与太子生离居乎。大王出时以幡为帜。火以烟为帜。妇人以夫为帜。吾恃太子犹孩恃亲。太子在国布施四远。吾辄同愿。今当历崄而犹留守荣。岂仁道哉。傥有来乞不睹所天。心之感绝。必死无疑。太子曰。远国之人来乞妻子。吾无逆心。尔为情恋傥违惠道都绝洪润坏吾重任也。妻曰。太子布施睹世希有。当卒弘誓慎无倦矣。百千万世无人如卿。逮佛重任吾不敢违也。太子曰善。即将妻子诣母辞别。稽首于地愍然辞曰。愿捐重思。保宁玉体。国事鞅掌愿数慈谏。无以自由枉彼天民。当忍不可忍含忍为宝。母闻诀辞顾谓侍曰。吾身如石心犹刚铁。今有一子而见迸逐。吾何心哉。未有子时结愿求嗣。怀妊之日如树含华。日须其成。天不夺愿令吾有子。今育成就而当生离乎。夫人嫔妾。嫉者快喜不复相敬。大子妻儿稽首拜退。宫内巨细靡不哽噎。出与百揆吏民哀诀。俱出城去。靡不窃云。大子国之圣灵众宝之尊。二亲何心而逐之乎。大子坐城外谢诸送者。遣之还居。兆民拜伏。佥然举哀。或有躃踊呼天。音响振国。与妻进道。自知去本国远。坐一树下。有梵志自远来乞。解身宝服妻子珠玑尽以惠之。令妻子升车执辔而去。始欲就道。又逢梵志来从乞马。以马惠之。自于辕中挽车进道。又逢梵志来丐其车。即下妻子以车惠之。太子车马衣裘身宝杂物。都尽无余。令妻婴女。己自抱男。处国之时施彼名象众宝车马。至见毁逐。未曾恚悔。和心相随。欢喜入山。三七二十一日乃到檀特山中。太子睹山树木茂盛流泉美水甘果备焉。凫雁鸳鸯游戏其间。百鸟嘤嘤相和悲鸣。太子睹之谓其妻曰。尔观斯山。树木参天鲜有折伤。群鸟悲鸣。每处有泉。众果甚多以为饮食。唯道是务无以违誓。山中道士皆守节好学。有一道士名阿周陀。久处山间有玄妙之德。即与妻子诣之稽首。却叉手立。向道士曰。吾将妻子来斯学道。愿垂洪慈诲成吾志也。道士诲之。太子则焉。柴草为屋。结发葌服。食果饮泉。男名耶利。衣小草服从父出入。女名罽拏延。着鹿皮衣从母出入。处山一宿。天为增泉其味重甘。生药树木名果茂盛。后有鸠留县老贫梵志。其妻年丰。颜华端正。提瓶行汲。道逢年少遮要调曰。尔居贫乎无以自全。贪彼老财庶以归居。彼翁学道内否不通教化之纪。希成一人。专愚[怡-台 龍]悷。尔将所贪乎。颜状丑黑。鼻正匾[匚@虎]。身体缭戾。面皱唇[多*頁](丁可反)。言语蹇吃。两目又青。状类若鬼。举身无好。孰不恶憎。尔为室家将无愧厌乎。妇闻调婿流泪而云。吾睹彼翁鬓须正白。犹霜着树。朝夕希心欲其早丧未即从愿。无如之何。归向其婿如事具云。曰子有奴使妾不行汲。若其如今吾去子矣。婿曰。吾贫缘获给使乎。妻曰。吾闻布施上士名须大拏。洪慈济众虚耗其国。王逮群臣。徙着山中。其有两儿。乞则惠卿。妻数有言。爱妇难违。即用其言。到叶波国。诣宫门曰。太子安之乎。卫士上闻。王闻斯言。心结内塞。涕泣交流。有顷而曰。太子见逐。惟为斯辈。而今复来乎。请现劳徕问其所以。对曰。太子润馨。遐迩咏歌。故远归命。庶自稣息。王曰。太子众宝布施都尽。今处深山。衣食不充。何以惠子。对曰。德徽巍巍。远自竭慕。贵睹光颜没齿无恨也。王使人示其径路。道逢猎士曰。子经历诸山。宁睹太子不。猎士素知太子迸逐所由。勃然骂曰。吾斩尔首问太子为乎。梵志恧然而惧曰。吾必为子所杀矣。当权而诡之耳。曰王逮群臣令呼太子还国为王。答曰大善。喜示其处。遥见小屋。太子亦睹其来。两儿睹之中心怛惧。兄弟俱曰。吾父尚施而斯子来。财尽无副。必以吾兄弟惠与之。携手俱逃。母故掘荫其陷容人。二儿入中以柴覆上。自相诫曰。父呼无应也。太子仰问请其前坐。果浆置前食果饮毕。慰劳之曰。历远疲倦矣。对曰。吾自彼来。举身恼痛。又大饥渴。太子光馨。八方叹懿。巍巍远照有如太山。天神地祇。孰不甚善。今故远归穷。庶延微命。太子恻然曰。财尽无惜矣。梵志曰。可以二儿给养吾老矣。答曰。子远来求儿。吾无违心。太子呼焉。兄弟惧矣。又相谓曰。吾父呼求。必以惠鬼也。违命无应。太子隐其在陷。发柴睹之。儿出抱父战栗涕泣。呼号且言。彼是鬼也。非梵志矣。吾数睹梵志。颜类未有若兹。无以吾等为鬼作食。吾母采果来归何迟。今日定死为鬼所啖。母归索吾。当如牛母索其犊子。狂走哀恸。父必悔矣。太子曰。自生布施未尝微悔。吾以许焉。尔无违矣。梵志曰。子以普慈相惠。儿母归者即败子洪润违吾本愿。不如早去。太子曰。卿愿求儿故自远来。终不敢违。便可速迈。太子。右手沃澡。左手持儿。授彼梵志。梵志曰。吾老气微。儿舍遁迈之其母所。吾缘获之乎。太子弘惠缚以相付。太子持儿令梵志缚。自手执绳端。两儿躃身宛转父前。哀号呼母曰。天神地祇山树诸神。一哀告吾母意云。两儿以惠人。宜急舍彼果可一相见。哀感二仪。山神怆然。为作大响有若雷震。母时采果。心为忪忪。仰看苍天不睹云雨。右目瞤左腋痒。两乳湩流出相属。母惟之曰。斯怪甚大。吾用果为。急归视儿将有他乎。委果旋归。惶惶如狂。帝释念曰。菩萨志隆。欲成其弘誓之重任。妻到坏其高志也。化为师子当道而蹲。妇曰。卿是兽中之王。吾亦人中王子。俱止斯山。吾有两儿皆尚微细。朝来未食须望我耳。师子避之。妇得进路。回复于前化作白狼。妇辞如前。狼又避焉。又化为虎。适梵志远。乃遂退矣。妇还睹太子独坐。惨然怖曰。吾儿如之而今独坐。儿常望睹吾以果归。奔走趣吾。躃地复起。跳踉喜笑。曰母归矣。饥儿饱矣。今不睹之。将以惠人乎。吾坐儿立各在左右。睹身有尘。竞共拂拭。今儿不来。又不睹处。卿以惠谁。可早相语。祷祀乾坤。情实难云。乃致良嗣。今儿戏具。泥象泥牛泥马泥猪杂巧诸物纵横于地。睹之心感。吾且发狂。将为虎狼鬼[魅-未 勿]盗贼吞乎。疾释斯结。吾必死矣。太子久而乃言。有一梵志来索两儿云。年尽命微欲以自济。吾以惠之。妇闻斯言。感踊躃地。宛转哀恸流泪且云。审如所梦。一夜之中梦睹老[穴/老]贫窭梵志。割吾两乳执之疾驰。正为今也。哀恸呼天。动一山间云。吾子如之当如行求乎。太子睹妻哀恸尤甚。而谓之曰。吾本盟尔隆孝奉遵。吾志大道。尚济众生。无求不惠。言誓甚明。而今哀恸以乱我心。妻曰。太子求道厥劳何甚。夫士家尊在于妻子之间。靡不自由。岂况人尊乎。愿曰。所索必获如一切智。帝释诸天佥然议曰。太子弘道普施无盖。试之以妻观心如何。释化为梵志来之其前曰。吾闻子怀以乾坤之仁。普济群生布施无逆。故来归情。子妻贤贞德馨远闻。故来乞丐。傥肯相惠乎。答曰大善。以右手持水澡梵志手。左手提妻适欲授之。诸天称寿莫不叹善。天地卒然大动。人鬼靡不惊焉。梵志曰止。吾不取也。答曰。斯妇岂有恶耶。妇人之恶斯都无有。妇人之礼斯为备首矣。然其父王唯有斯女。尽礼事婿不避涂炭。衣食趣可不求细甘。勤力精健颜华踰辈。卿取吾喜除患最善。梵志曰。妇之贤快诚如子言。敬诺受之。吾以寄子无以惠人。又曰。吾是天帝释非世庸人也。故来试子。子尚佛慧影范难双矣。今欲何愿恣求必从。太子曰。愿获大富常好布施无贪踰今。令吾父王及国臣民思得相见。天帝释曰善。应时不现。梵志喜获其志行不觉疲。连牵两儿欲得望使。儿王者之孙。荣乐自由。去其二亲为绳所缚。结处皆伤。哀号呼母。鞭而走之。梵志昼寝。二儿迸逃。自沈池中。荷蒻覆上。水虫编身。寤行寻求。又得儿矣。捶杖纵横。血流丹地。天神愍念解缚愈伤。为生甘果令地柔软。兄弟摘果。更相授啖。曰斯果之甘犹苑中果。斯地柔软如王边緼綖矣。兄弟相扶仰天呼母。涕泣流身。梵志所行。其地岑岩。砾石刺棘。身及足蹠。其疮毒痛。若睹树果。或苦且辛。梵志皮骨相连。两儿肌肤光泽。颜色复故。归到其家。喜笑且云。吾为尔得奴婢二人。自从所使。妻睹儿曰。奴婢不尔。斯儿端正。手足悦泽不任作劳。孚行炫卖。更买所使。又为妻使。欲之异国。天惑其路。乃之本土。兆民识焉。佥曰。斯太子儿也。大王孙矣。哽噎诣门上闻。王呼梵志将儿入宫。宫人巨细靡不嘘唏。王呼欲抱。两儿不就。王曰何以。儿曰。昔为王孙今为奴婢。奴婢之贱。缘坐王膝乎。问梵志曰。缘得斯儿。对之如事。曰卖儿几钱。梵志未答。男孙剿曰。男直银钱一千。特牛百头。女直金钱二千牸牛二百头。王曰。男长而贱。女幼而贵。其有缘乎。对曰。太子既圣且仁。润齐二仪天下喜附。犹孩依亲。斯获天下之明图。而见远逐捐处山泽。虎狼毒虫与之为邻。食果衣草。雷雨震人。夫财币草芥之类耳。坐见迸弃。故知男贱也。黎庶之女。苟以华色处在深宫。卧即緼綖。盖以宝帐。衣天下之名服。食天下之贡献。故女贵也。王曰。年八孩童有高士之论。岂况其父乎。宫人巨细闻其讽谏莫不举哀。梵志曰。直银钱一千。特牛牸牛各百头。惠尔者善。不者自已。王曰诺。即雇如数。梵志退矣。王抱两孙坐之于膝。王曰。属不就抱。今来何疾乎。对曰。属是奴婢。今为王孙。曰汝父处山何食自供。两儿俱曰。薇菜树果以自给耳。日与禽兽百鸟相娱。亦无愁心。王遣使者迎焉。使者就道。山中树木俯仰屈伸。似有跪起之礼。百鸟悲鸣哀音感情。太子曰。斯者何瑞。妻卧地曰。父意解释。使者来迎。神祇助喜。故兴斯瑞。妻自亡儿卧地。使者到乃起拜王命矣。使者曰。王逮皇后捐食衔泣。身命日衰。思睹太子。太子左右顾望。恋慕山中树木流泉。收泪升车。自使者发举国欢喜。治道扫除豫施帐幔。烧香散华伎乐幢盖。举国趍跄。称寿无量。大子入城顿首谢过。退劳起居。王复以国藏珍宝都付太子劝令布施。邻国困民归化首尾。犹众川之归海。宿怨都然。拜表称臣。贡献相衔。贼寇尚仁。偷贼竞施。干戈戢藏。囹圄毁矣。群生永康。十方称善。积德不休。遂获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独步三界为众圣王矣。佛告诸比丘。吾受诸佛重任誓济群生。虽婴极苦。今为无盖尊矣。太子后终生兜术天。自天来下由白净王生。今吾身是也。父王者阿难是。妻者俱夷是。子男罗云是。女者罗汉朱迟母是。天帝释者弥勒是。射猎者优陀耶是。阿周陀者大迦葉是。卖儿梵志者调达是。妻者今调达妻旃遮是。吾宿命来勤苦无数。终不恐惧而违弘誓矣。以布施法为弟子说之。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End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六度之布施

佛经上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摩尼面前哭诉:我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乞丐说:可我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佛陀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

六度之喻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

念佛具足六度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

六度的程序

六度的程序◎生 根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程序,程序也是个自然的规律。做任何事情,以程序而进行,成功的几率上升;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而进行,你的成功几率会下降。因此,六度也一样,它有它的程序,布施、持戒、忍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佛教中的“三学”、“六度”是指什么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三学六度八正道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八正道”,是最基

菩萨乘: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

“精进波罗蜜”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 行要积极, 这就叫做精进, “精”就是心要专, “进”就是不退, 所以行要积极, 这才叫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 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

达真堪布开示:六度之精进波罗蜜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宋智明:第二十七课 四重六度观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六度是菩萨道上根本的行法,而对于六度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体验,即形成菩萨道的位差与作用,所以智者大师以四重六度观的修法来实践菩萨行人的从浅位到深位的开发与胜进。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_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小乘

达真堪布上师讲述: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里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若是没有禅定功夫,无法开悟证悟,无法产生般若智慧,

六度之二:持戒波罗蜜介绍

持戒波罗蜜分三种:一、断恶行戒;二、行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一、断恶行戒:要断除身、口、意的十种恶业1、杀生:伤害自己、他人、动物等其他众生的生命,不论自己亲自杀的或是指使别人杀的其罪过是一样的,而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

什么是六度?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张秉全:六度与四摄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先说六度,次说四摄。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二卷

碧岩录 第二卷⊙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举黄檗示众云:汝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二上堂。僧问。譬如掷剑挥空。有一人剑亦无。虚空亦不挥时如何。师云。大众。见尔败阙。进云。学人只管推出。和尚何不放行。师云。莫谤崇宁好。进云。为什么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集 第二卷祖堂卷二僧伽难提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

赵朴初答:什么叫做六度?

赵朴初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清 陆士铨陆士铨。字近堂,苏州(江苏吴县)元和人。最初学习扶鸾术,归附于玉坛为其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治病,神明教他要礼拜梁皇宝忏。陆士铨因礼拜梁皇宝忏后开始发心学佛,于是前往天宁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三)

六度集经卷第五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忍辱度无极章第三(此有十三章)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菩萨深惟。众生识神。以痴自壅。贡高自大。常欲胜彼。官爵国土六情之好。己欲专焉。若睹彼有愚即贪嫉。贪嫉处内。嗔恚处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二)

六度集经卷第三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布施度无极经(此有十二章)(一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昔者有国王号和默。王行仁平。爱民若子。正法治国。民无怨心。其国广大郡县甚多。境界炽盛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四)

六度集经卷第七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禅度无极章第五(此有九章)(七四)禅度无极者云何。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著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一禅之行。去所贪爱五妖邪事。眼睹华色心为淫狂。去耳声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一)

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六度集经简介六度集经卷第一六度集经卷第二六度集经卷第三六度集经卷第四六度集经卷第五六度集经卷第六六度集经卷第七六度集经卷第八六度集经简介六度集经,共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