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妙法莲华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1 09:05

第二卷 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怀大欢喜, 疑网皆已除。

昔来蒙佛教, 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 闻亦除忧恼。

我处于山谷, 或在树林下,

若坐若经行, 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无漏法,

不能于未来, 演说无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种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独经行时, 见佛在大众,

名闻满十方, 广饶益众生,

自惟失此利, 我为自欺诳。

我常于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问世尊, 为失为不失?

我常见世尊, 称赞诸菩萨,

以是于日夜, 筹量如此事。

今闻佛音声, 随宜而说法,

无漏难思议, 令众至道场。

我本著邪见, 为诸梵志师,

世尊知我心, 拔邪说涅槃。

我悉除邪见, 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 得至于灭度,

而今乃自觉, 非是实灭度。

若得作佛时,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众, 龙神等恭敬,

是时乃可谓, 永尽灭无余。

佛于大众中, 说我当作佛,

闻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闻佛所说, 心中大惊疑,

将非魔作佛, 恼乱我心耶?

佛以种种缘, 譬喻巧言说,

其心安如海, 我闻疑网断。

佛说过去世, 无量灭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说是法。

现在未来佛, 其数无有量,

亦以诸方便, 演说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从生及出家,

得道转法轮, 亦以方便说。

世尊说实道, 波旬无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堕疑网故, 谓是魔所为。

闻佛柔软音, 深远甚微妙,

演畅清净法, 我心大欢喜,

疑悔永已尽, 安住实智中。

我定当作佛, 为天人所敬,

转无上法轮, 教化诸菩萨。”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

“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 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华光, 当度无量众。

供养无数佛, 具足菩萨行,

十力等功德, 证于无上道。

过无量劫已, 劫名大宝严,

世界名离垢, 清净无瑕秽,

以琉璃为地, 金绳界其道,

七宝杂色树, 常有华果实。

彼国诸菩萨, 志念常坚固,

神通波罗蜜, 皆已悉具足,

于无数佛所, 善学菩萨道,

如是等大士, 华光佛所化。

佛为王子时, 弃国舍世荣,

于最末后身, 出家成佛道。

华光佛住世, 寿十二小劫;

其国人民众, 寿命八小劫;

佛灭度之后, 正法住于世,

三十二小劫, 广度诸众生;

正法灭尽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广流布, 天人普供养。

华光佛所为, 其事皆如是,

其两足圣尊, 最胜无伦匹,

彼即是汝身, 宜应自欣庆。”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 转四谛法轮,

分别说诸法, 五众之生灭;

今复转最妙, 无上大法轮,

是法甚深奥, 少有能信者。

我等从昔来, 数闻世尊说,

未曾闻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说是法, 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记,

我等亦如是, 必当得作佛,

于一切世间, 最尊无有上。

佛道叵思议, 方便随宜说,

我所有福业, 今世若过世,

及见佛功德, 尽回向佛道。”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眩?粢曰?福?由岢鲋?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密宗莲华胎藏-胎藏界

莲华胎藏:(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大日经》卷三解释说:“今日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以智心,如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持莲华菩萨的简介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

持莲华菩萨相在哪里收藏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山

持莲华菩萨的法相是什么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持莲华菩萨是哪里的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本图所欣赏的即是该石窟寺内的重要壁画之一。阿旃陀石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起源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地位

阿旃陀是古代梵语阿谨提耶的音译,意为无想。原指离石窟寺仅6.4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也和我国敦煌县与千佛洞之别相同)。在石窟未被发现以前,这个小镇寂然无闻。本地居民称石窟寺为莱那,即古代巴利语洞的意思。发

持莲华菩萨法相的特点

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持莲华菩萨的实例

印度学者B•巴达恰利亚在《印度佛教图像志》有关“无量光”的内容中谈到“莲花手”这个概念时说:“在禅定中的无量光,被设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主管贤劫,但他自己不行动,而是他的助手——莲花手菩萨,负责行

持莲华菩萨的形象特征

大乘佛教流行以后,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的造像组合,逐渐取代了释迦牟尼、帝释和梵天的组合,尤其是观音菩萨,在佛教盛行地区可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崇拜对象。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

持莲华菩萨的艺术特点

《持莲花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代表作。菩萨身材高大,体态丰满,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右手轻拈一朵青莲花,左臂斜垂,姿态优雅,双目低垂,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沉思表情,肤色浅淡,用晕染手法表现出明暗和体积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二卷

碧岩录 第二卷⊙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举黄檗示众云:汝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二上堂。僧问。譬如掷剑挥空。有一人剑亦无。虚空亦不挥时如何。师云。大众。见尔败阙。进云。学人只管推出。和尚何不放行。师云。莫谤崇宁好。进云。为什么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集 第二卷祖堂卷二僧伽难提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清 陆士铨陆士铨。字近堂,苏州(江苏吴县)元和人。最初学习扶鸾术,归附于玉坛为其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治病,神明教他要礼拜梁皇宝忏。陆士铨因礼拜梁皇宝忏后开始发心学佛,于是前往天宁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妙法老和尚开示放生问答

引言:妙法老和尚的慈悲开示往往如醍醐灌顶,闻者无不茅塞顿开、法喜充满,现将部份妙语整理如下:问:有位居士想将来为建设道场多做些布施,请教您:怎样才能多聚钱财?答:财即是柴,多聚无益,常付之一炬,并容易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