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明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12:36

第二卷 明高僧传

解义第二之二(正传二十人附见二十人)

松江延庆寺沙门释融照传一

释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岁受业于华藏。刻意修习天台教观于台之安国山及杭之天竺。后从渊叟湛法师居华亭延庆寺。力精教乘勤修禅定。燃膏继晷旦夕无间。故学由志臻。表于丛席职跻众右。四十祀矣名闻京师。诏嘉奖赐师号。每岁元日率众修金光明忏祝厘君上。说法之外力事忏摩。与诸众生扫除尘翳摄入善根。既老而弥勤。得其法者三人。曰居简曰宗矩曰宗权。皆法门之龙象也。

杭州普福寺沙门释弘济传二(舜田满)

释弘济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余姚人。姓姚氏。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十六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仿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元丞相脱欢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齐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四载。还宝积专修念佛三昧。七年济以年高八十。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不起。门人法航等进曰。和尚自为固善。其如斯道何。济不得已遂强起受诏赴之。无何竟拂衣复归旧隐。开清镜阁以蛰焉。因楞严经诸注繁简失当。将欲折衷其说为之疏解。俄疾作即召弟子。以唯心净土之旨惓惓为勉间有未解其意。济乃厉声曰。生死难处生死难处。遂书偈而逝。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亦济自卜之所。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净琛普光允中圆通有传天宫明静五人。所著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行于世。

系曰。济有大过人者三焉。内外书史过目则终身不忘一也。有高昌僧般若室利。学兼华梵世无敌者。请济用高昌语译小止观。而顿见文彩焕发室利郝然自失二也。生平以流通教法为己任。凡讲法华一百十会。而感天雨宝花缤纷者再三也。呜呼人或有一不愧于生。济备此三。可谓世之优昙也欤。

四明延庆寺沙门释本无传三

释本无号我庵台州黄岩人。幼从方山宝禅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次依寂照禅师于中天竺命司笺翰。寂照每深加锥劄亦有省处。后有舅氏。本习天台教。挽之更衣。见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孤。师后出世既为澄公法嗣。仍爇一香以报寂照。盖不以迹异二其心也。寂照将入灭时师方主延庆。照乃遗书嘱其力弘大苏少林二宗。余无他说。师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焰。寂照一代甘露门。等闲触着肝胆裂。冰雪忽作阳春温。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天风北来岁云暮。掣电讨甚空中痕。师后晚年迁杭之上天竺最久。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谥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天台佛陇修禅寺沙门释行可传四

释行可号宜行。博综台宗精修止观。履践确实悟理圆融。一夕因听雨述偈曰。檐前滴滴甚分明。迷处众生唤作声。我亦年来多逐物。春宵一枕梦难成。未详其所终。

五台山祐国寺沙门释文才传五(迦罗斯巴)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弘农人世官垄坻。父静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师少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而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好古作善吟咏。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或对客讨论。如河汉莫窥其涯涘。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其语言文字糟粕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初隐成纪筑室树松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和尚。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川奔海会。声誉日驰。成宗建万圣寺于五台。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时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帝师赍旨起师。师辞曰。山僧荷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祐国。越分以居不祥。不省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辞。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于是不得已而行。既被命以来而大弘清凉之道。虽至老无怠。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年六十有二。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嗣法有普宁之弘教普庵之幻堂。

秦州景福寺沙门释英辩传六(柏林潭)

释英辩号普觉。俗姓赵。垂髫为驱乌沙弥。弱冠受具戒。年二十有五得传于柏林潭法师之学。未三[禾*冀]出世于秦州景福寺。其道大震声驰四表。摧伏异见树正法幢。辩之资性真纯如玉含璞。不加雕绘人爱重之。至于悍卒武夫亦能敬其为无佛世之佛也。每得衬币悉以创梵刹食僧伽施贫乏。元世祖闻其高风降旨旌异。至延祐元年六月庚戌无疾辞众坐寂。焕异景于易箦之夕。标于迹于火葬之余。塔于普觉寺之后。阅世六十有八。腊六十有一。

京都崇恩寺沙门释德谦传七

释德谦号福元。姓杨氏。宁州定平人也。幼为勤策嗜诵佛书。稍长即游秦洛汴汝。逾河北齐魏燕赵之邦咨访先德。初受般若于邠州宁公。习瑞应于原州忠公。受幽赞于好畤仙公。学圆觉于乾陵一公。究唯识俱舍等论于陕州頙公。听楞严四分律疏于阳夏闻公。凡六经四论一律皆辞宏旨奥穷三藏之蕴。而数公并以识法解义声名远闻。谦皆亲熏炙之而必臻其道。后至京都受华严于大司徒万安坛主。初诏居万宁寺。迁崇恩前后十纪。道德简于宸衷。流声扬于海外未尝以荣显宠遇改其志。尝曰。畦衣之士抗于世表。苟不愧于朝闻夕死。尚何慕焉。自以重居巨刹久佩恩荣。唯恬退为高尚。乃让师席与弟子。自居幽僻谢绝人事括囊一室。以明其明乐其乐。处世而遗世者也。元延祐四年正月二十有六日示寂。帝赐镃五十缗赙葬。敕有司备仪卫。旛幢音乐津送荼毗。获舍利数十颗建塔于城之南隅。世寿五十有一。腊四十有三。

京都庆寿寺沙门释达益巴传八(绰思吉)

释达益巴未知何国人。少为苾刍事帝师。十有三年侍听言论。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论及秘密部皆得乎理之所归。帝师西还。送至临洮命依绰思吉大士。十有九年闻所未闻。道益精萃。秦人请居古佛寺。其六波罗蜜靡所不修。兼通贤首之教。于是名誉四表道重三朝。元武宗践祚召问法要称旨所赐虽厚辞不受。未久乞归许之。将谋以终自许。俄而复召还京。大宣法化。帝亲临听特赐弘法普济三藏之号。命铸金印及紫方袍以旌异之。敕王公大臣皆咨决心要。延祐五年八月十有六日无疾端坐而化。寿七十有三。帝命两宫赐币助葬。皇太子宰辅致奠敕有司卫送全身建塔。谥曰祐圣国师。

京都宝集寺沙门释妙文传九(大德明)

释妙文蔚州孙氏子也。九岁出家十八受具。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二十一抵京师。依大德明和尚学圆顿教。遂陆沉于众十有一年。众请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及乎闲居简默言不妄发。其涵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年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老者怀其德。少者严其教。故众睦而寺治。廪有余粟以赈饥民。蓟人称之。世祖召见顾谓侍臣曰。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自尔教乘法席益盛。性相并驱僧俗溥济。斯时海内讲席纷纷方胶锢于名相凝滞于殊途。文独大弘方等振以圆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表。龙象蹴踏竞驾一乘。年逾八十专修念佛三昧。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高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趺坐。手结三昧印泊然而蜕。塔于平则门外。

五台山普宁寺沙门释了性传十

释讳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如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性悉造其门领其玄旨。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乃从真觉至五台。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成宗征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居为第一代。师之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俯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人或忌之。性闻尝曰。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弘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余复何求。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顶赤毳峨冠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师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苟为之屈。非谄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识者高尚其义。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弘教。

玉山普安寺沙门释宝严传十一(大林性)

释宝严字士威。幻堂其号也。成纪康氏季子。因罹丧乱与弟同薙发为僧。后参真觉得传贤首宗旨而嗣其道为人淳朴无伪。方寸之地湛如止水。值真觉三坐道场。严与弟皆从而佐之。真觉入灭乃继其席。无何奉诏住普安祐国二寺最久。而与大林性公表里大弘清凉之教。至治二年七月入寂。世寿五十一。建塔于封谷之口。

金陵天禧寺沙门释志德传十二(海闻法照禧)

释志德号云岩。山东东昌镏氏子也。十二受经于顺德开元寺海闻和尚。闻真定法照禧法师大弘慈恩宗旨于龙兴寺。径从之学而尽得其蕴。至元二十五年诏江淮诸路立御讲三十六所。务求其宗正行修者分主之。德被选世祖召见赐宴并紫方袍。命主天禧旌忠二刹。日讲法华华严金刚唯识等疏三十一年。特赐佛光大师之号。每与七众授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无犯。至于然香然顶指为终身誓。居久尽出衣钵新其殿庑楼阁。或岁俭乃煮糜食饿殍数万人。建康流俗尚醪醴好结官吏。德独以律绳自。徒众谨饰出止。若互用常住物者误一罚百。故犯者摈之。居天禧三十余年。一衲一履终身不易。午过不食夜则危坐达旦。以苦诵丧明。忽梦梵僧迎居内院高座。空中散花如雨。因示微疾。至治二年二月七日犹诵经不辍。顷之辞众安坐而化。世寿八十八。龛留二十一日。颜貌红润如生。阇维舍利无算。会者数万人。塔江宁张家山。学士赵孟俯为铭。

镇江普照寺沙门释普喜传十三(无念端)

释普喜号吉祥。山东人也。身伟面黑而瘠脱类梵僧。早岁恳父母出家。父母责以无后为大。因娶育二子。已而始得为沙门。精究慈恩相宗研习唯识师地因明等论。元至元二十五年薛禅皇帝创立江淮御讲之所。普照居其一也。诏师主之。升座外日诵华严大经。以十卷为常课。而素与云南端无念相善。端为唯识之巨魁。天下无出其右。每与师论辩理趣。或有少失师以正言救之。端亦为诚服而称之。入灭荼毗舍利甚伙。其门人留其灵骨。贮以髹函奉藏二十余年。始建塔于丹徒雩山。逮入塔之际启视之。但见舍利沾缀函袱若蜂屯蚁聚。触之熠熠然也。镇江之民多有图像。随处祠之。称为吉祥佛云。

苏州嘉定净信寺沙门释祖儞传十四(石室英竹屋净)

释祖儞字日章别号用拙。苏州常熟张氏子。祝发后东游四明。时我庵无公住延庆。石室瑛公居育王。皆待以忘年。后嗣法于竹屋净法师。出世永定教寺。继迁昆山广孝嘉定净信。而主教吴下垂五十年。洪武初预选高行。有旨就天界寺说法。上数召入禁中。奏对称允加赐慈忍法师之号。后赐归故里终焉。

宁波普陀寺沙门释行丕传十五

释行丕字大基。宁波鄞县人也。宗说兼通行解相应。蔚为时之名僧。初由天台佛陇。升主宝陀。匡众说法恢复产业而振兴丛席。洪武庚戌春正明部使者[章*(干/貝)]州刘君承直与师抱杖西东游。使者曰。此清净境也。盖为亭。师乃建清净境亭于寺之南岭上。从三十尺衡如之。左倚山右入潮。音洞学士宋景濂为记。

松江兴圣寺沙门释原真传十六

释原真号用藏。松江上海朱氏子也。出家受具兴圣寺传天台教观。戒行高洁博极群书。精修法华弥陀忏法。暇则书法华诸经。随缘演说禅坐达旦。洪武乙丑微疾。索浴书偈告众曰。四十二年。无作无修。有生有灭。大海一沤。真归无归。心空净游。趺坐泊然而终。

杭州上天竺寺沙门释慧日传十七(柏子庭)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及似道责戍师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数年落发受具戒。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未几能领大义。子庭叹曰。投丸于峻阪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师之学沉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一旦假寐。恍见竹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师卧地食之。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竹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小年易之也。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器师延居后堂。年余出主吴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禾*冀]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四年迁上竺。师知缘在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征之。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日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沉冥之道。师备奏称旨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沉薶岁月。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何不研穷其义。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日修弥陀忏以臻净业。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远乎。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师生躯干修伟。眉长寸余。目睛闪闪射人。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咸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争持香花以散其上。师面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杭州集庆寺沙门释土璋传十八(天心莹绝宗继)

释士璋字原璞。郡之海宁王氏子也。生即伏犀贯顶。目炯炯黑如点漆。幼即膻荤弗御。父母或阴试之辄呕不止。喜读佛书。邻有寺僧。请其父曰。此释氏种也。盍乞师我。父怒曰。吾儿如芬陀花。非若伦也。遂舍入传法寺受五戒。时翰林侍制柳贯尝憩寺舍。爱师乃授以经史。亲为敷绎奥义。师闻迎刃即解。年十九薙发为大僧。我庵无法师主上天竺。师将担簦趋侍。忽梦游宝所。有大菩萨教其胡跪作礼口宣忏文。觉而思之乃普贤净行品偈文。果见我庵刮目视之。凡天台教观一家章义以次授师。而志虑专一力学无怠至忘寝食。我庵阴鉴其勤常以远大期之。时有天心莹素亢不服人。故世称义虎。亦艳师行约共灯火。日与磨切诘难极于毫芒。众曰双璧。久之我庵化去。东溟日公补其席陶冶学者。选师为开科。命知宾客继领忏摩事。元至正十三年受命住持栖真。而寺与南竺演福二刹相邻。时有大用才绝宗继二老居之。师尤以学未足日往扣焉。凡教观之奥偏圆本迹之微一一无不条柝。所以尝对众叹曰。佛法教藏渺如烟海。固非独善所能究尽。使吾自画而不进。其能免于孤陋之诮乎。二十年移主旌德。元季天下兵戈大乱。人咸计自藏。师独专心寺事。不以世难自易厥志。其彰善瘅恶风彩为之改观。日纳净众讲演经疏。时无虚晷。至我皇明洪武集庆虚席。郡守李公请就提唱教乘。未几中书被旨。俾浙之东西五府名刹住持咸集京师。共甓天界立善世院。以统僧众同监董其役。诸方耆德皆莫知所为。师独出方略具有条叙。时十万之众咸仿法之。是年六月既望预知时至。召弟子嘱以后事。至十七日安然坐蜕。寿四十六。腊二十八。阇维其弟子圆觉一印升元克勤等函其骨。建塔于龙井辩才法师塔南。师之器局潇洒论议慷慨据直道而不徇流俗。每征诸刹而树徒植党者皆为怨府。师乃誓不薙畜弟子。学者谒欲依附。必励言拒之。不妄录一人。

杭州演福寺沙门释如玘传十九

释如玘字具庵别号太璞。得法于文明海慧继绝宗公。师学冠群英才逸三教。非但十乘三观九经七史。凡世间所有名言秘典无不博综。我太祖高皇帝赐旨命住天界。日与诸耆德阐扬教乘以备召问。命同宗泐订释心经楞伽金刚。奉旨颁行天下。

绍兴宝林寺沙门释大同传二十(春谷。古怀肇。继江恩。晦机天岸济。古林茂)

释大同字一云。别峰其别号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仑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因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师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着。郡守范公某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师言。师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随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师。师亦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又。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师祷。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师奋然谋复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师入见武楼。师时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师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而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师偶遇旅邸。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事遂寝。师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尝无阙。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余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征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兰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儞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