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摩诃僧祇律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12:04

第二卷 摩诃僧祇律

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时郁阇尼国有一男子。其妇邪行与人共通。其夫嗔恨面相呵责。后复尔者要苦相治。其妇不止。夫伺其淫时。执彼男子俱送与王。白言。大王。此妇不良与是人通。愿王苦治以肃将来。时王大怒。敕其有司令兀其手足弃于冢间。时治罪者。即于冢间兀其手足仰卧着地。时有比丘在冢间行。见此女人裸身在地。彼不正思惟便生欲想。语此女言。共作是事。女即答言。此形如是犹可尔耶。比丘言。可尔。女人即许便共行欲。行欲已而去。尔时此女亲里知识共相谓言。当往冢间看此女人。为死为活。便共俱行往诣冢间。见彼兀女仰卧在地身上犹有新行欲处。皆共嗔言。汝于苦痛中犹复为此。人之无耻乃至如是耶。彼女答言。人来见逼。此非我咎。问言。逼者何人。答言。沙门释子。众人惊怪自相谓言。沙门释子是女人身坏如是犹故不舍。况复全形者。宜共防护无令近门。此等败人何道之有。彼比丘寻自疑悔。具白世尊。佛言。比丘汝不闻我制戒不得行淫耶。比丘答言。我知制戒。谓为全身。但此兀女形坏。佛言兀者若左手及右脚。若右手及左脚。是名兀女。若淫者犯波罗夷。

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有一比丘于祇洹中食已。入开眼林中坐禅。时祇洹开眼林中间。有一女狂发眠地。风吹衣起形体露现。时比丘不正思惟欲心内发。便共行淫。行淫已寻即疑悔。具白世尊。佛告比丘。汝不知我制戒不得行淫耶。比丘答言。我知制戒。但是女狂眠。佛言。淫狂眠女者。亦犯波罗夷。

复次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时有一居士妇父母家住久。夫家遣信呼妇令速还。妇将欲还作种种饮食自送之具。时风刀起吹裂女身。即便命终。毗舍离土地下湿。死人不得久停。时宗亲都集。即时送此死尸。往着旷野送死尸出。共相谓言当速疾去。莫令坏烂使人厌污。送出死尸值大风雨。置尸一处以草覆之。明当来烧。夜则雨止天清月出。时有比丘。夜游冢间过到是处。闻新死尸身有涂香。便谓是生人。是比丘不正思惟欲心即起。便淫死尸。行欲已犹故不厌。即担死尸到自住处通夜行欲。晨朝闭户入村乞食。死女亲里。明日持香油樵火欲烧死尸。到其本处不见死尸。复不见鸟兽所食踪迹。遍求不得。开比丘草庵。见死尸在中。尸上看见新行欲处。见已便相谓言。异哉沙门释子。死者尚不舍。况复生人。从今已去宜各防护。莫令沙门得入人舍。此等败物有何道哉。彼比丘寻自疑悔。具白世尊。佛言。比丘汝不闻佛制戒不得行淫耶。比丘答言。我知制戒。但彼是死女。佛言。淫死女。亦犯波罗夷。有三事比丘行淫犯波罗夷。何等三。死眠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依止毗舍离比丘皆使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于和合僧中受具足戒。不还戒戒羸不出相行淫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应共住。初波罗夷缘讫。

比丘者。受具足善受具足。如法非不如法。和合非不和合。可称叹非不可称叹。满二十非不满。是名比丘义。于和合僧中受戒者。若比丘受具足时善受具足。一白三羯磨无障法。和合僧非别众。满十僧若过十。是为比丘于和合僧中受戒。

不还戒者。欲先明还戒。

还戒者。是比丘还戒时。若愁忧不乐。心定欲舍沙门法。不乐行比丘事。不乐释种子言。我欲作沙弥。我欲作外道。我欲作俗人受本五欲。若向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外道出家在家俗人言。我舍佛舍法舍僧舍学舍说舍共住舍共利舍经论舍比丘舍沙门舍释种。我非比丘非沙门非释种。我是沙弥是外道是俗人。如本五欲我今受之。是名还戒。

云何舍佛。舍佛者。舍正觉舍最胜舍一切智身舍一切见舍无余智见舍罗睺罗父舍金色身舍圆光舍三十二相舍八十种好。若舍一一佛名号。皆名舍佛。如是舍佛是名舍戒。若言舍过去未来佛。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不言舍过去未来佛。直言舍佛者。是名舍戒。若言舍辟支佛。是名舍戒过去未来同如舍佛。又外道一切出家六师弟子各言有佛。若比丘实欲舍此佛。假言舍外道佛。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戏笑舍佛。得越比尼罪若误说心狂无罪。

云何舍法。法者非三世所摄。其相常住。所谓无为涅槃离众烦恼。一切苦患永尽无余若言舍此法者。是名舍戒。若言舍过去未来法。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不称过去未来。直言舍法。是名舍戒。一切外道各自有法。若比丘实欲舍此正法。假言舍彼法者。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戏笑舍法者。越比尼罪若误说心狂无罪。

云何舍僧。僧者。世尊弟子。僧等向政向智向法。次法向随顺法行。谓四双八辈。信成就。戒成就。闻成就。三昧成就。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智见成就。应所恭敬为无上福田。若比丘言我舍是僧。是名舍戒。若言舍过去未来僧。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不称过去未来。直言舍僧。是名舍戒。如比丘僧。比丘尼僧亦如是。若言我舍众多比丘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言我舍过去未来众多比丘。是不名舍戒。得越比尼罪。若不称舍过去未来众多比丘。直言舍众多比丘者。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如众多比丘。众多比丘尼亦如是。若言我舍一比丘。是不名舍戒。得越比尼罪。若言舍过去未来一比丘。是不名舍戒。得越比尼心悔若不称言我舍过去未来一比丘。直言舍一比丘。是不名舍戒。得越比尼罪。如一比丘。一比丘尼亦如是。若言舍和上。是名舍戒。差别如舍僧中说。若言舍阿阇梨。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言舍过去未来阿阇梨。是不名舍戒得越比尼罪。若不称过去未来。直言舍阿阇梨。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戏笑言舍。得越毗尼罪。若误说心狂无罪。如彼外道名自称为僧。若比丘实欲舍此僧。假言舍外道僧。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戏笑言舍僧。得越比尼罪。若误说心狂无罪。

云何舍学。学有三种。有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增上戒学者。谓波罗提木叉广略说。增上意学者。所谓九次第正受。增上慧学者。所谓四真谛。彼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尽名为学若比丘言舍此学。皆名舍戒。如前舍佛中说。世间各自有学。如工巧书算技术等。皆名为学。若比丘欲舍此学。假言舍彼学者。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如外道各自有学。若比丘欲舍此学。假言舍外道学。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戏笑言舍学。得越比尼罪。若误说心狂舍戒无罪。

云何舍说。说有三种。若十四日。若十五日。若中间布萨。十四日者。冬第三第七布萨。春第三第七布萨。夏第三第七布萨。一岁中此六布萨。是名十四日。余十八布萨十五日。合二十四布萨。是名十四日十五日布萨。中间布萨者。有比丘布萨时。若僧不和合。一比丘于僧中唱。若僧和合时。当作布萨。若无一比丘唱者。一切僧得越比尼罪。一比丘唱者。一切僧无罪。若十五日不和合。应初日布萨。初日不和合者。二日乃至应十二日布萨。若十二日不和合。应十三日布萨。若十四日应正布萨者十三日。不应作中间布萨。便就十四日布萨。亦是中间布萨。亦名正布萨。若月大者。乃至十三日和合得作中间布萨。若不和合不得。十四日应就。十五日布萨亦名中间布萨。亦名正布萨。何以故。不得频日布萨。应当隔日布萨。是名中间布萨。应十四日布萨者。不得停至十五日。应十五日布萨者。不得逆十四日。若有因缘者。得作布萨。若十四日若十五日若中间布萨。尽名为说若如是言我舍是说是名舍戒。如前舍佛中说。彼诸外道亦各有说。若实欲舍此说。假言舍外道说者。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戏笑舍说者得越比尼罪。若误说心狂舍说无罪。

云何舍共住。共住有二种。一者清净共住。二者相似共住。清净共住者。众悉清净共作布萨。是名清净共住。相似共住者。不清净作清净相。与清净者共作布萨。是名相似共住。彼清净共住相似共住。尽名共住。若言我舍共住。是名舍戒。如上舍佛中广说。彼诸外道亦有共住。若实欲舍此共住。假言舍彼共住。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戏笑说舍共住。得越比尼罪。若误说心狂舍共住者无罪。

云何舍共利。共利者有二种。一者法利。二者衣食利。法利者。名受诵问答。衣食利者。同受一施。彼法利衣食利者尽名共利。若比丘言我舍此利。是名舍戒。余如上舍佛中广说。若言舍法利。是名舍戒。如上舍佛中广说。若但言我舍衣食利。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言我舍过去未来衣食利。是不名舍戒。得越比尼罪。若不称过去未来。直言舍衣食利者。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彼诸外道亦有共利。若实欲舍此共利。假言舍彼共利者。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戏笑言舍共利者。得越比尼罪。若误说心狂舍共利者无罪。

云何舍经论。诸经论有九部。若比丘言我舍此经论者。是名舍戒。若言我舍过去未来经论者。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不称过去未来。直言舍经论者。是名舍戒。若作伎中。以佛语作歌颂。若言我舍此歌颂中佛语者。是名舍戒。彼诸外道亦有经论。若实欲舍此经论。假言舍。彼经论者。是不名舍戒。得偷兰罪。若戏笑言舍经论者。不名舍戒。得越比尼罪。若误说心狂舍经论者无罪。

复次若比丘言。我舍佛佛舍我。我离佛佛离我。我远佛佛远我。我厌佛佛厌我。我休佛佛休我。如是皆名舍戒。乃至舍诸经论亦如是。是名还戒。不还戒者。若嗔恚若卒说。若独说若不了说。若因诤说若独想说。若说前人不解。若向眠者说。向狂者说。向苦恼者说。向婴儿说。向非人说。向畜生说。如是诸说还戒。是不名舍戒。戒羸者。彼作是念。我不如舍佛法僧。乃至舍诸经论。彼复作是念。我当作沙弥作俗人作外道。彼心念口言。未决定向他人说。是名戒羸。若说戒羸事者。语语得偷兰罪。复作心念口言。我不如舍佛。乃至言我不如作本俗人。复作是言。我舍佛者胜。乃至我习本俗人者胜。是名戒羸。若说戒羸事。语语得偷兰罪。是名戒羸。若戒羸行淫法。淫法者。谓与女人有命三处中行淫初中后受乐。是名行淫法。若比丘戒羸行淫法。得波罗夷罪。不应共住。人女有命及死。三处行淫初中后受乐。如是非人女有命及死。畜生女有命及死。三处行淫三时受乐。是比丘得波罗夷罪。不应共住。若人男有命及死。非人男有命及死。畜生男有命及死。二处行淫三时受乐。是比丘得波罗夷罪。不应共住。人黄门有命及死。非人黄门有命及死。畜生黄门有命及死。二处初中后三时受乐。得波罗夷罪。畜生者。从象马乃至鸡。是名畜生。若犯此畜生者。得波罗夷罪。象身大乃至鸡身小。得偷兰罪。若象身小乃至鸡身大者。得波罗夷罪。是故说乃至共畜生。得波罗夷罪。波罗夷者。谓于法智退没堕落无道果分。是名波罗夷。如是未知智等智他心智苦习尽道智尽智无生智。于彼诸智退没堕落无道果分。是名波罗夷。又复波罗夷者。于涅槃退没堕落无证果分。是名波罗夷。又复波罗夷者。于梵行退没堕落无道果分是名波罗夷又复波罗夷者。所可犯罪不可发露悔过。故名波罗夷。若比丘以染污心欲看女人得越比尼心悔。若眼见若闻声。犯越比尼罪。各各裸身相触。得偷兰罪。乃至入如胡麻。波罗夷。若彼身大。虽入不触其边者。得偷兰罪。有众生一道。从是处食。是处大小便。若生若死。若淫此众生。初中后受乐者。波罗夷。若女人身裂为二分。就一一分行淫者。得偷兰罪。若系缚令合行淫者。波罗夷。若女人段为三分。比丘于下分行淫波罗夷。中分行淫偷兰罪。上分行淫波罗夷。若女人身青瘀膖胀。于此行淫者波罗夷。身若坏烂偷兰罪。身全枯乾者亦偷兰罪。若以酥油水渍润不坏行淫者。波罗夷。若形坏偷阑罪。骨琐相连脓血涂着行淫者。犯越比尼罪。白骨枯乾者。越比尼心悔。石木女人画女人。越比尼罪。若比丘不说还戒不说不还戒。若戒羸不说还戒不说不还戒。便作俗人。随其所犯如法治罪。若作外道亦如是。若裹不覆。若覆不裹。亦覆亦裹。不覆不裹。乃至入如胡麻。波罗夷。若比丘不还戒。若戒羸不出相。便作俗人形服而犯罪者。随其所犯得罪。若比丘于比丘尼边强行淫者。比丘得波罗夷。若比丘尼受乐者亦波罗夷。若比丘尼于比丘边强行淫者。比丘尼波罗夷。若比丘受乐者亦波罗夷。若比丘比丘展转共行淫。俱波罗夷。若比丘比丘尼共行淫者。俱波罗夷。比丘沙弥展转共行淫。比丘波罗夷沙弥驱出。比丘俗人展转共行淫。比丘波罗夷。俗人不犯。乃至外道亦如是。若比丘三种行淫。人非人畜生。复有三种。女男黄门。复有三种。上中下道。复有三种。若觉若眠若死。皆波罗夷。若比丘眠心狂入定。有母人强就比丘行淫。比丘若觉初中后受乐者。波罗夷。是比丘若眠乃至入定。若母人强就比丘行淫。彼觉已初不受乐中后受乐。亦波罗夷。是比丘若眠乃至入定。若母人强就比丘行淫。彼觉已初中不受乐后受乐者。波罗夷。是比丘若眠乃至入定。若母人就比丘行淫。若比丘觉已初中后不受乐。无罪。云何名受乐。云何名不受乐。受乐者。譬如饥人得种种美食。彼以食为乐。又如渴人得种种好饮。彼以饮为乐受。欲乐者亦复如是。不受乐者。譬如好净之人以种种死尸系其颈上。又如破痈热铁铄身。不受乐者亦复如是。若比丘行淫。若买得若雇得。若恩义得知识得调戏得试弄得未更事。得如是一切。得而行淫者。皆波罗夷。若心狂不自觉者无罪。是故说。若比丘于和合僧中受具戒。不还戒戒羸不出相行淫法。乃至共畜生。是比丘犯波罗夷。不应共住。世尊于毗舍离城成佛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后。东向坐一人半影为长老耶舍迦兰陀子。制此戒。已制。当随顺行。是名随顺法。

四波罗夷第二戒初(盗戒)

佛住王舍城。广说如上。尔时瓦师子长老达腻伽。劝化立僧房。种种庄严高大妙好雕文刻镂。香油涂地如绀琉璃色。常有供办种种饮食。时有长老比丘来问达腻伽。长老几岁。答言尔所岁。客比丘言。汝小我应是中住。达腻伽既与上座房住。复更劝化起立第二房。复有长老比丘来。如前次第与房。复更劝化起第三房。复有长老比丘来。亦复如前。是时达腻伽念言。我种种辛苦作房而不得住。我当何处复得材木人功更造房舍。常为风雨寒热蚊虻所困苦。办此房始得成已。傍人常待如猫伺鼠。成便见夺。奈何可办。便作是念。我自工巧并有身力。当于仙人山窟边黑石上。烧作完成瓦屋。时达腻伽作是念已。便于仙人窟边黑石上。烧作完成瓦屋种种刻画安施户牖。唯除户扇户钥衣架。余者一时烧成。其色纯赤如优昙钵花。

尔时世尊雨后天晴于耆闇崛山侧往来经行。如来佛眼。无事不见。无事不闻。无事不识。以是因缘欲说契经令毗尼久住。知而故问诸比丘。仙人山窟边黑石上。如优昙钵色。为是何等。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达腻伽比丘先劝化作僧房。雕文刻镂极好庄严。成已上坐次受。复作第二第三亦复如是。便于仙人山窟边黑石上。私作烧成瓦屋。其色妙好如优昙钵花。今仙人山窟边黑石上者是。尔时世尊告阿难。持我衣来。阿难持衣授与如来。尔时世尊着衣已。往到仙人山窟黑石上。世尊成就最上威仪。所谓行住坐卧。世尊不复用心行此威仪。所以者何。业行功德自然殊胜。非是诸天梵王所能及者。如威仪修多罗中广说。尔时世尊以殊胜威仪往到达腻伽烧成瓦屋所。天神令屋户自开。其户下小。如来平入。虽下不碍小而不迮。尔时世尊入达腻伽烧成屋已。便以金色手合缦掌。摩扪屋壁语诸比丘。汝等观此达腻伽比丘善能严饰作此好屋。是达腻伽比丘。虽得出家犹故不能厌本所习。工巧技术犹未能舍。而复焚烧伤杀众生。又此瓦屋寒则大寒热则大热。能坏人眼令人多病。有是诸患。汝等当坏此屋。莫使当来诸比丘习此屋法。来世比丘当言。世尊在时诸比丘各各自作屋住。是故宜坏。时诸比丘即坏此屋。世尊坏此屋已还耆阇崛山。时长老达腻伽比丘从村乞食还见屋已坏。即作是言。谁坏此屋。时有比丘语达腻伽。汝今大得善利。何以故。如来降屈顾临此屋。汝蒙此屋受用之福。世尊知时故坏此屋。时达腻伽闻是语已。喜悦情至。七日之中忘其饥渴。过七日后便作是念。我当何处更得材木起立房舍。瓶沙王木匠大臣耶输陀者。是我本知识。必有材木。即便着入聚落衣持钵。诣耶输陀家共相慰劳言。无病长寿。我欲起立房舍未有材木。汝能见施材木不。大臣答言。家自无材王材亦尽。若迎材至当相给与。达腻伽复言莫作是语。云何王家而言材尽。大臣又言。尊者。若不见信可自往看。时达腻伽即便往诣作所求诸材木。见有五枚飞梯材。即便取二枚持归作屋。先王旧法。五日一游历观府库。金银宝藏宫人倚直。象马栏厩车舆武效。次行木坊见飞梯材少无二枚。即问耶输陀。飞梯材何以少无二枚。答言。大王。尽在不少。如是第二第三案行。复问耶输陀。飞梯材何故少无二枚。答言。大王。尽在不少。王即嗔言。汝不烧我材耶。不持我材与敌国耶。即使有司摄系耶输陀。耶输陀被摄已即便思念。近尊者达腻伽。曾来索材无乃持去。即便遣信白达腻伽言。尊者。曾来索材。不持此二枚飞梯材去耶。答言。持来。复遣使白尊者。我坐失此飞梯材故。被摄在狱。尊者。当作方便。自得无过令我早出。达腻伽即报言。汝但白王。先达腻伽比丘从我索材。脱能持去愿敕捡挍。王即遣使唤达腻伽。达腻伽便至王所。长老达腻伽为人端正。仪容详雅天人所敬。王见欢喜即问言。尊者达腻伽。不取我二枚飞梯材耶。答言。我取。王言。尊者云何出家人不与而取。达腻伽言。大王。先与非是不与。王问。谁与。答言。王自见与。王言。尊者。我为国王。虽复多事不忆相见。云何言与。达腻伽言。王不忆初受位时。国中大臣集聚一切河池泉水。一切诸药一切种子以水渍之。白象牙上水渧灌顶拜之为王。王时口自发言。我今为王。国中所有水草树木。施与沙门婆罗门。是故王与。非是不与。王言。尊者。我与国中无守护者。不与有守护者。何得倚傍先言伪辞见诬。王言。放此耶输陀令去。国中诸婆罗门及敬信士女皆欢喜言。善哉尊者达腻伽。方便智慧巧答大王得免斯过。又令耶输陀安隐得出。时王舍城诸不信佛法者。咸有恚言。云何是沙门达腻伽倚傍伪理欺罔于王苟得免罪。恐自今已往我等家中所有材木亦当取去。而言王先见与。当奈之何。如是败人何道之有。

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呼达腻伽比丘来。来已佛问达腻伽。汝实取王家飞梯材不。答言。实取。佛言。汝出家人云何他物不与而取。达腻伽言。世尊。王先见与非是不与。佛言。云何王与。达腻伽言。王初登位时。口自发言。国中所有水草树木。施与沙门婆罗门。是故言与非是不与。佛言。痴人。王与无守护者。不与有守护者。今此王材有守护者云何言与。达腻伽汝常不闻佛种种因缘呵责不与取。种种称赞与而后取耶。云何汝今不与而取。达腻伽此非法非律非是佛教。不可以是事增长善法。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云何是达腻伽比丘最初开不与取。佛告诸比丘。是达腻伽不但今日犯最初不与取。过去世时已曾最初犯不与取。诸比丘白佛言。已曾尔耶。佛言。如是。过去世时。此世界劫尽时。诸众生生光音天上。世界还成。光音诸天来下世间。时诸天人行住虚空。以禅悦为食。快乐善住所在游行。身光相照不以日月为明。尔时众生无有昼夜日月。岁数时节。时水既去地味便生如天甘露。时有一贪味轻躁众生。尝此地味觉色香美味。心便贪着。其余众生效而食之。亦觉其美皆共取食。食已其身粗重。退失神通光明悉灭。世间便有日月昏明岁数时节。尔时众生非男非女。食地味久形色并异。其食多者身色粗丑。其食少者身色端正。时端正者自言己胜。见粗丑者轻彼不如。恃端正故便起憍慢。起憍慢罪故地味即灭。更生地肤味如纯蜜。时诸众生皆惊叹言。如何地味忽然而灭。便复相与共食地肤。其食多者形色粗丑。其食少者身色端正。其端正者憍慢转增。如是已后地肤复灭。地肤灭已次生地脂味如石蜜。其食多者丑。食少者好。亦复如前。其端正者倍起慢心。于是地脂忽然复灭地脂灭已。次有自然化生粳米。取已还复不觉增减。朝取暮复。暮取朝复。比丘当知。时诸众生。见地脂灭已遂生忧恼。譬如丈夫忧恼所逼。彼时众生虽心忧怖。而自不知己之过罪。尔时众生复食彼自然粳米。食米渐久便有男女形生。更相染着淫欲转炽遂成夫妇。余众生见已嗔恚打掷。云何世间非法忽生。是会非生天法。从今已后当修善法生天之会。

佛告比丘。时有众生为非法者。惭愧厌污藏隐不出。或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于是便兴屋舍而自障蔽。为非法故。彼时众生便作是念。我等何为竟日疲苦。不如晨旦并取粳米兼明日食。明日有众生来唤共取粳米。此众生答言我昨并取。彼众生言。此是好法。便相效并取。乃至十日二十日一月二月。以贪意储畜故。粳米变生糠糩朝取处暮则不生。尔时众生便共聚会。聚会已便相谓言。我等本时皆自然飞行。禅悦为食快乐安隐。转食地味。时彼众生未有恶法。以恶法起故地味即灭而地肤生。地肤既生犹香且美。次生地脂乃至粳米犹故香美。我等今日当立制限。分其米地令有畔界。即便封之。此分属我。彼分属汝。时有一众生作是念。若我自取己分不久当尽。宁可少取他分令我分久在。彼诸众生见此众生不与而取。便语之言。汝今云何不与而取。勿复更作。然此众生犹取不止。乃至再三。然彼众生重见如此。便言。云何众生行不与取。乃至再三。从今已往若不与取者。当加刑罚。彼遂不已。便即捉得痛加鞭杖。彼得杖已便大唤言。云何世间有此恶法。使是众生以杖见打。是时打者投杖放地。亦大唤言。云何世间有是恶法。何种众生不与而取。妄有所说不知羞愧。于是世间便有三恶法出。何等为三。一者不与取。二者妄言。三者以杖打人。是为最初三恶法出。

佛告诸比丘。是时众生最初不与取者。岂异人乎。今瓦师子达腻伽比丘是也。是达腻伽。从过去最初时不与取。今复于我正法中。亦最初不与而取。时诸比丘复白佛言。云何是达腻伽比丘。蒙世尊恩被袈裟。瓶沙王见已便放令去。佛言如是。诸比丘是达腻伽比丘。不但今日蒙我袈裟而得免罪。过去世时已蒙我恩着袈裟亦得度脱。过去世时。大海边有睒婆梨树。上有金翅鸟是鸟身大。两翅相去百五十由旬。是金翅鸟法。以龙为食。欲食龙时。先以两翅抟海令水两辟。龙身便现。即取食之。诸龙常法。畏金翅鸟。常求袈裟着宫门上。鸟见袈裟生恭敬心。便不复前食彼诸龙。尔时是鸟以翅。抟海见龙欲食。龙甚惊怖。便取袈裟戴着顶上寻岸而走。是时彼龙化为人像。金翅鸟化为婆罗门像。追逐此龙而并种种骂言。汝何不早放袈裟。此龙畏死急捉袈裟死死不放。尔时海边有仙人住处。花果茂盛。时龙恐怖无所依怙。便往投趣仙人住处。仙人有大威德。金翅鸟不敢便入。遥向仙人而说偈言。

今此弊恶龙自变为人身

畏死求解脱而来入是中

仙人德力故我当忍饥渴

宁自失身命不复食此龙

尔时仙人作是念。谁说是偈。便起出看。见此龙为金翅鸟所逐。即便说偈。答金翅鸟言。

当令汝长寿常食天甘露

忍饥不食龙敬心于我故

时金翅鸟蒙仙人威神饥渴即除。是时仙人复告金翅鸟。汝坐犯戒受此鸟身。今复习杀当堕地狱。广说十恶乃至邪见。如是一一皆堕地狱畜生饿鬼及阿修罗。汝今宜当共此龙更相忏悔后无余怨。彼即忏悔。忏悔已各还本处。

佛告诸比丘。尔时仙人者。岂异人乎。即我身是。金翅鸟者。瓶沙王是。龙者。达腻伽比丘是。是达腻伽比丘。本已蒙我袈裟。得脱金翅鸟难。今复蒙我袈裟得脱王难。时诸比丘白佛言。云何是瓶沙王。见是达腻伽比丘着袈裟故。放令解脱。

佛告诸比丘。不但今日。本已曾尔。诸比丘白佛言。已曾尔耶。佛言如是。过去世时有王。善化人物离诸怨敌。五谷丰熟民多受乐。节义恩良仁德孝慈布施持戒。时彼国有猎象师。其家贫穷又多儿子。儿子各各求索饮食。时猎师妇语其夫言。居家贫穷饥寒如是。何不勤于家业。猎师答妇。欲作何等。妇言。何不勤修先人之业。时彼猎师即办粮食执持猎具到雪山边。时有六牙白象。住在山下。凡生象中有如是智。便自念言。以何等故人欲杀我。欲杀我者以我牙故。是时彼象其祖先死。象取其牙藏着一处。其父续死。复取其牙藏着一处。出群象外仿佯游食。彼时猎师次第游猎。历诸山林遂至象所。象遥见猎师便生念言。是何丈夫乃至此中。将非猎者欲来见杀。即便举鼻招唤猎师。猎师明练相象之法。若我不去此必见害。便至象所。象即问言。汝来何求。猎师即向说其来意。象言。汝更不来者。当给汝所须。猎师答言。我有所得不欲出门。何况至此。时象即以先藏祖牙与之。猎师得已欢喜还国。彼作是念我持此牙。归妻子衣食未得几时。我当屏处独自食之。若我强健便有妇儿。一旦无我无五钱分便持象牙诣酤酒家。时沽酒者遥见彼来。便作是念此何处来。我于今日必得少利。便敷床褥代担象牙请彼令坐。乘彼饥渴与酒令醉。醉复更索便共书券。得酒甚少上券甚多。后日醉醒复更索酒。酤酒者言。何故更索。君似未解当共计钱。若钱有余当更相与。算计既竟无一余钱。彼即念言。我当何处更得钱财。正当入山还杀彼象。即便入山至先象所。象见猎师。问言。何故复来。猎师对象说其来意。象言。先与汝者。今为所在。答言。无智所致放逸用尽。象言。汝能更不放逸者。当复与汝。猎师答言。我已悔前所为何缘重尔。若能更惠真不出门。象复持父牙而用与之。猎师即持象牙还国。复如前法无道用尽。即作是念。当杀彼象。今若往者不令见我。彼大象者于春后月天时大热。入池洗浴。浴已还出。在众象前凉息树下。尔时猎师便以药箭射彼大象。中其眉间血流入眼。象便举头看箭来处。即见猎师便遥诲之。汝弊恶人无有反复。如我今者力能相杀。但恭敬袈裟故不杀汝。即唤猎师汝可速来截取我牙。以身障彼猎师不令余象害之。尔时林中有诸天神。即说偈言。

内不离痴服外托被袈裟

心常怀毒害袈裟非所应

三昧寂无想永灭烦恼患

内心常寂灭袈裟应其服

佛告诸比丘。尔时大象王者。岂异人乎。即今瓶沙王是。猎师者。今比丘达腻伽是。瓶沙王曾已恭敬袈裟故恕彼猎师。今复以达腻伽被袈裟故而不与罪。诸比丘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是瓶沙王。见达腻伽威仪庠序不起恶心。

佛告诸比丘。是瓶沙王。不但今日爱乐威仪不起恶心。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已曾尔耶。佛言如是。过去世时有王。善化人物离诸怨敌。五谷丰熟民多受乐。节义恩良仁德孝慈。布施持戒泛爱人物。王有一象。名曰大身。凶恶难伏威震远近。时诸敌国莫能当者。有所讨伐皆悉摧破。诸有犯王法者。皆令此象足蹈杀之。王有此象恃之无畏。彼象厩坏。象便逸走到精舍边。见诸比丘威仪庠序。又闻诵经杀生受苦不杀获福。象闻此言。心即调柔。时有罪人犯法应死。王敕有司令象蹈杀。时象以鼻三嗅罪人都无杀心。彼监杀者即以白王。象见罪人直以鼻嗅绝无杀意。王闻此言甚大愁怖。便语来者象审尔耶。答言实尔。王召大臣共论此事。大臣既集。王告之言。吾今为王无能胜者正恃此象。今忽如是当如之何。大臣是时即呼象子而问之言。近象厩坏象至何处。象子答言。至精舍所。大臣聪明豫知此象。见诸比丘必闻经法。心意柔软不欲杀生。便教象子近象厩边。作博戏舍作屠儿舍作囚系舍。汝便系象近此诸舍。彼象见博者张目舞手高声大唤。见彼屠者残杀众生。又见狱囚考掠楚毒。象见是已恶心还生。王送罪人象即蹈杀。尔时诸天即说偈言。

象见善律仪又闻罪福声

善心日夜增恶行渐得灭

习近诸恶业先心还复起

唯有明智人直进而不还

佛告诸比丘。尔时大身象者。岂异人乎。即瓶沙王是。瓶沙王宿世时。曾见比丘威仪庠序爱乐欢喜。今具达腻伽威仪庠序。甚大欢喜不问其罪。时达腻伽即作是念。我作第一房。上坐次受驱我令出。第二第三亦驱我出。后续作烧成瓦屋。世尊复敕令坏。取王家材持用作舍。世尊复见种种呵责。徒自辛苦用多事为。自今已后止此苦事。依随众僧苦乐任意。时达腻伽便习无事。昼夜精诚专修道业。得诸禅定成就道果。起六神通自知作证。时达腻伽深自庆慰。而说偈言。

欲得寂灭乐当习沙门法

止则支身命如蛇入鼠穴

欲得寂灭乐当习沙门法

衣食系身命精粗随众等

欲得寂灭乐当习沙门法

一切知止足专修涅槃道

尔时佛告诸比丘。依止王舍城诸比丘皆悉令集。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不与盗取者波罗夷。不应共住。复次佛住王舍城广说如上。有一比丘时至着入聚落衣持钵。入城求粪扫衣。于王舍城遍求不得。便至冢间亦复不得。寻水而求亦复不得。最后至浣衣处求。时浣衣者浣衣已竟。别在一处与人共语。时比丘往至衣所。有异男子语浣衣者言。彼出家人欲取汝衣。衣主问言。何道出家。答言。释种出家。浣衣者言。无苦。沙门释子不与不取。须臾比丘便取此衣。向异男子复告浣衣者言。沙门已取汝衣。浣衣者犹故答言。无苦。沙门释子不与不取。时彼比丘便挟衣而去。彼男子复告浣衣者。沙门释子已担衣去。衣主便起看之。咄哉实持衣去。便逐唤言。尊者尊者。是衣是王大臣许长者许。各各有主。愿莫担去。比丘故去犹不放衣。主便骂言。败行沙门。若不还我衣。当如是如是治汝。比丘持衣往至住处。开户以衣敷绳床上闭户而坐。时浣衣者持五种灰逐入祇洹。有余比丘在祇洹门间经行。复有坐思惟者。比丘便谓浣衣者言。何以高声大唤。浣衣者言。今我失衣。何以问我高声唤为。诸比丘言。谁持汝衣去。答言。出家人。即问何道出家。答言。释种子。诸比丘问言。持至何处。浣衣者。言入此房中。诸比丘便往彼房以指打户。唤言。长老开户。彼比丘默然不应。有年少比丘多力强排户入。盗衣比丘即大惭愧低头不语。时年少比丘便于床上取衣而出。以其领数谓浣衣者言。衣数相应不。答言。相应。时诸比丘语浣衣者言。此中出家有种种人。譬如一手五指不齐。杂姓出家何得一种。汝好贤者莫广语人。我等自当上白世尊。时浣衣者即作是言。沙门释子有王者力婆罗门长者力。我向但恐都失此衣。今既还得何所复说。时诸比丘以是因缘广白世尊。佛言。唤是比丘来。即便唤来。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

佛告比丘。汝不闻佛制戒不得不与取耶。世尊我知制戒。自谓城邑聚落。不谓空地。佛言。痴人。聚落中不与空地不与。有何等异。此非法非律非是佛教。不可以是长养善法。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云何是浣衣者不信傍人。为彼比丘所欺耶。佛告诸比丘。是浣衣者。不但今世不信。过去世时亦曾不信。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已曾尔耶。佛言如是。过去世时有二婆罗门。往南天竺。学外道经论。学已还其本国。当其还时道由旷野经放牧处。见二羝羊当道共斗。羊相触法。将前而更却。时在前行者专愚直信。语后伴言。看是羝羊四脚之兽而用议让。知我婆罗门持戒多闻。数数为我却行开路。后伴答言。婆罗门。汝莫轻信谓羊有议。此非相重开路相避。羊斗之法。将前而更却。在前行者不信其语。为羊所触即时绝倒。伤破两膝闷绝躃地。衣服伞盖裂坏荡尽。彼时有天而说偈言。

衣服裂坏尽体伤闷躃地

此患痴所招斯由愚信故

佛告诸比丘。时前行婆罗门岂异人乎。今失衣者是。时后行婆罗门者。今告异男子是。时羝羊者。取衣比丘是。失衣人先已不信为羊所困今复不信自致失衣。本曾不信后行者语。今虽告诚亦复不信。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比丘皆悉令集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聚落空地不与盗数取者。波罗夷不应共住。

End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王雷泉:《摩诃止观》片论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又作二十卷),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538597)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

吕澄:摩诃衍宝严经讲要

摩诃衍宝严经讲要今讲《宝积》,用晋译《摩诃衍宝严经》,此经一卷,为后来大部《宝积》之源泉(要义如宝,聚集为积,故名为宝积也)。自龙树着述(《智论》、《菩提资粮论》)至于寂天之书,莫不引据(龙树至寂天相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二卷

碧岩录 第二卷⊙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举黄檗示众云:汝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二上堂。僧问。譬如掷剑挥空。有一人剑亦无。虚空亦不挥时如何。师云。大众。见尔败阙。进云。学人只管推出。和尚何不放行。师云。莫谤崇宁好。进云。为什么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集 第二卷祖堂卷二僧伽难提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清 陆士铨陆士铨。字近堂,苏州(江苏吴县)元和人。最初学习扶鸾术,归附于玉坛为其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治病,神明教他要礼拜梁皇宝忏。陆士铨因礼拜梁皇宝忏后开始发心学佛,于是前往天宁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七)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如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燃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佛告文殊师利。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

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阂。佛言。汝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佛言。云何名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等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

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是大地六种震动。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斯瑞。往昔诸佛亦于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